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
“缸”击倒,此为一段。全部的赛事一共有八段。每段所规定的动作都不相同,以击倒对方的赛具为胜,最终谁先完成全部赛程谁便得胜。依上所述,我们将“打缸”游戏与“击壤”游戏相比较可知,“打缸”游戏虽然经过了一些变异,比如赛具变成了“缸”、赛制由用手投掷变成了用脚力,但基本精神和游戏规则还是十分相似的。
3.宋元时期的“抛砖”、“抛堶”游戏。到
了宋元时期,出现了“抛砖”、“抛瓦”“抛堶”等由击壤游戏变化而来的运动。《太平御览》便有《掷砖》条,它引用《艺经》文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我们发现,这种玩法和击壤游戏是十分相似的,改变的也只是赛具而已。这种游戏由纯娱乐性转变或附加了赌博的成分。这样的游戏,赛具的限制也较少,除了砖,也可以是瓦,也可以为石。明代杨慎在《俗言·抛堶》中就提到了以瓦石为赛具的游戏,他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堶就是瓦石。梅尧臣就有诗《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窈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并且,杨慎还明确指出这种“抛堶”是起源于尧帝时期的击壤游戏。
4.明清时的“打柭”游戏。明清时期,有“打柭”游戏,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所记
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也!”明确指出了“打柭”即是古代的击壤游戏,不同的也
只是赛器有所变化。另外,明清时还有“打瓦”“打柭”的游戏,《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实质上也是器具不同的击壤游戏而已。明清时代,击壤游戏并未发生更大的变异,只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游戏器具,从一些诗词和文献记载,“打柭”游戏在这时也
是比较流行的,虽然游戏细则文献并未记载,但应该与击壤的规则差异不大。
5.近现代的击壤游戏。明清以后,击壤游戏还在流行,只是形式和名称稍有变化而已,比如有“冲呆子”、“打皇帝”等,这里重点介绍“打皇帝”的游戏规则:将142块砖竖起
来分成三列排放。中间一列第一块砖叫“茅坑”,后面依次是皇帝和皇后,左右两列也有宰相、打手等各种叫法。游戏开始,参赛人站在远处的指定位置,拿自己手中的半块砖去砸排列好的三列砖。每人三次机会,砸中后把投掷出去的半块砖放在被击倒的砖上,后来参赛者如果也想获得这个目标,只要击中这半块砖“篡位”即可。输赢由砸到的砖的等级而定,比如砸到皇帝赢,砸到茅坑输。赢者可处罚输者,惩罚方式比较灵活,可以蹲跳,可以爬墙,等等。这种游戏很多地方都在玩,但可能器具会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击壤游戏的一种进化或变异。
击壤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游戏,也是流传最久的一种健身娱心的运动,因其具有不限场地、不限年龄、不限人数等灵活的特点,几千年来并未间断其发展和演变,尽管现在其势头已大不如前,
但它还依然存在。而且击壤所蕴含的大众参与的娱乐精神和它所体现的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张玉华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讲师;徐国根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自古以来,体育运动的产生主要以增强人民体魄,磨炼人民意志为首要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基于强身健体和娱乐游戏的体育运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因而体育运动被冠以了新的社会功能,更多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项目被纳入了体育运动的行列,可以说体育运动的范围颇广,它是囊括了锻炼身体、娱乐竞技、精神提升等多种要素的身体运动集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育运动所展现出的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中国古代象棋,就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产物。
一、中国古代象棋起源及其发展中国象棋,古代称为“象戏”、“桔中戏”,亦有方言称其为“大棋”,是传统的二人对弈棋类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对弈中,由红方先行,二人轮流执子,以“将死”对方的将(帅)为最终胜负和的判断标准。中国象棋,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充满玄机,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更是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和磨砺意志的游戏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大批中外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象棋运动在中国都极为普遍,深受百姓喜爱,街头巷尾时常可看到成
群爱好者以棋论战,如痴如醉,可见其群
众基础之广泛。书中有云:“车无轮马无鞍炮无弹,鸿沟鏖兵;帅有才象有智士有勇,荥阳争雄。”这正是对中国象棋最生动的诠释,在对弈中,仿佛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关于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并无确切考证,较为可靠的记载便是出自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一文中:“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
些。”[1]
和《说苑》一文中:雍门子周以琴见孟
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2]
关于象棋的描写,
这说明,当时已出现“象棋“一词,且这种运动已为权贵
所戏玩。而王逸注《楚辞》中“博,著
也,行六棋,故曰六博。”[3]
司马迁在
《史记》中提到的六博和《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当时齐地的
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的描写,则说明象棋亦在民间流行开来[4]。战国末期,盛行一方六子象棋,因而叫做“六博”,这与当时的军队编制相符,其比赛法则又形同战争中布阵遣将,目的在于相互
攻击而置对方于死地,可见此时的象棋,是当时战争的缩影。
时至秦汉,在“六博”基础上,又发展出的“塞”,亦被称为“格五”、“塞”的行棋更为
规范,排除了运气成分。特别受到宫廷人士的喜爱,东汉边韶在《塞赋》中写道:“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约,其为乐也大。犹土鼓块木包,空桑之瑟,质朴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津吕极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会道中也;趋隅防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夏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然则塞之为
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
□郭燕
国档案·
溯源·dang'ansuyuan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