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
“缸”击倒,此为一段。
全部的赛事一共有八段。
每段所规定的动作都不相同,以击倒对方的赛具为胜,最终谁先完成全部赛程谁便得胜。
依上所述,我们将“打缸”游戏与“击壤”游戏相比较可知,“打缸”游戏虽然经过了一些变异,比如赛具变成了“缸”、赛制由用手投掷变成了用脚力,但基本精神和游戏规则还是十分相似的。
3.宋元时期的“抛砖”、“抛堶”游戏。
到
了宋元时期,出现了“抛砖”、“抛瓦”“抛堶”等由击壤游戏变化而来的运动。
《太平御览》便有《掷砖》条,它引用《艺经》文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
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
”我们发现,这种玩法和击壤游戏是十分相似的,改变的也只是赛具而已。
这种游戏由纯娱乐性转变或附加了赌博的成分。
这样的游戏,赛具的限制也较少,除了砖,也可以是瓦,也可以为石。
明代杨慎在《俗言·抛堶》中就提到了以瓦石为赛具的游戏,他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
”堶就是瓦石。
梅尧臣就有诗《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窈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
”并且,杨慎还明确指出这种“抛堶”是起源于尧帝时期的击壤游戏。
4.明清时的“打柭”游戏。
明清时期,有“打柭”游戏,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所记
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也!”明确指出了“打柭”即是古代的击壤游戏,不同的也
只是赛器有所变化。
另外,明清时还有“打瓦”“打柭”的游戏,《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
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
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
”实质上也是器具不同的击壤游戏而已。
明清时代,击壤游戏并未发生更大的变异,只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游戏器具,从一些诗词和文献记载,“打柭”游戏在这时也
是比较流行的,虽然游戏细则文献并未记载,但应该与击壤的规则差异不大。
5.近现代的击壤游戏。
明清以后,击壤游戏还在流行,只是形式和名称稍有变化而已,比如有“冲呆子”、“打皇帝”等,这里重点介绍“打皇帝”的游戏规则:将142块砖竖起
来分成三列排放。
中间一列第一块砖叫“茅坑”,后面依次是皇帝和皇后,左右两列也有宰相、打手等各种叫法。
游戏开始,参赛人站在远处的指定位置,拿自己手中的半块砖去砸排列好的三列砖。
每人三次机会,砸中后把投掷出去的半块砖放在被击倒的砖上,后来参赛者如果也想获得这个目标,只要击中这半块砖“篡位”即可。
输赢由砸到的砖的等级而定,比如砸到皇帝赢,砸到茅坑输。
赢者可处罚输者,惩罚方式比较灵活,可以蹲跳,可以爬墙,等等。
这种游戏很多地方都在玩,但可能器具会有所不同。
但实质都是击壤游戏的一种进化或变异。
击壤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游戏,也是流传最久的一种健身娱心的运动,因其具有不限场地、不限年龄、不限人数等灵活的特点,几千年来并未间断其发展和演变,尽管现在其势头已大不如前,
但它还依然存在。
而且击壤所蕴含的大众参与的娱乐精神和它所体现的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张玉华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讲师;徐国根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自古以来,体育运动的产生主要以增强人民体魄,磨炼人民意志为首要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基于强身健体和娱乐游戏的体育运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因而体育运动被冠以了新的社会功能,更多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享受的项目被纳入了体育运动的行列,可以说体育运动的范围颇广,它是囊括了锻炼身体、娱乐竞技、精神提升等多种要素的身体运动集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育运动所展现出的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象棋,就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产物。
一、中国古代象棋起源及其发展中国象棋,古代称为“象戏”、“桔中戏”,亦有方言称其为“大棋”,是传统的二人对弈棋类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对弈中,由红方先行,二人轮流执子,以“将死”对方的将(帅)为最终胜负和的判断标准。
中国象棋,带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充满玄机,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更是雅俗共赏,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和磨砺意志的游戏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大批中外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象棋运动在中国都极为普遍,深受百姓喜爱,街头巷尾时常可看到成
群爱好者以棋论战,如痴如醉,可见其群
众基础之广泛。
书中有云:“车无轮马无鞍炮无弹,鸿沟鏖兵;帅有才象有智士有勇,荥阳争雄。
”这正是对中国象棋最生动的诠释,在对弈中,仿佛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关于中国象棋的最早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并无确切考证,较为可靠的记载便是出自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一文中:“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
些。
”[1]
和《说苑》一文中:雍门子周以琴见孟
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2]
关于象棋的描写,
这说明,当时已出现“象棋“一词,且这种运动已为权贵
所戏玩。
而王逸注《楚辞》中“博,著
也,行六棋,故曰六博。
”[3]
司马迁在
《史记》中提到的六博和《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当时齐地的
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的描写,则说明象棋亦在民间流行开来[4]。
战国末期,盛行一方六子象棋,因而叫做“六博”,这与当时的军队编制相符,其比赛法则又形同战争中布阵遣将,目的在于相互
攻击而置对方于死地,可见此时的象棋,是当时战争的缩影。
时至秦汉,在“六博”基础上,又发展出的“塞”,亦被称为“格五”、“塞”的行棋更为
规范,排除了运气成分。
特别受到宫廷人士的喜爱,东汉边韶在《塞赋》中写道:“始作塞者,其明哲乎。
故其用物也约,其为乐也大。
犹土鼓块木包,空桑之瑟,质朴之化,上古所耽也。
然本其规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津吕极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会道中也;趋隅防折,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则夏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顺也。
然则塞之为
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
□郭燕
国档案·
溯源·dang'ansuyuan
40
义,盛矣大矣,广矣博矣。
质象于天,阴阳在焉;取则于地,刚柔分焉;施于人位,仁义载焉。
考之古今,王霸备焉;览其成败,为法式焉。
”不但详细地描写了塞的形制,更体现了当时宫廷对“塞”的重视[5]。
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戏”棋艺活动为百姓所热衷,北周武帝亲自拟写《象经》,将其主要行棋规则加以明确和改进,《象经》的出现,为日后象棋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唐时期,象棋的发展处于平稳发展态势,隋文帝不喜象棋,因此在他统治时期,象棋并无太大发展,而至唐高宗统治时期,由于李世民的大力推崇,而使象棋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从棋子到棋盘都有了很大变革,棋子中已出现“将、马、车、卒”四个兵种,而棋盘则由六十四方格组成,形似国际象棋,后来在围棋棋盘的影响下,才变为九十点,但其形制已经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象棋有诸多相似之处。
宋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另一个鼎盛时期,象棋的形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变革,新增了“士、象、炮”三子,再历经了百年的变革后,终于于北宋时期基本定型,形制与近代相似,含三十二子,九宫和楚河汉界,宋代的《事林广记》有着对我国象棋棋谱的详细描绘,比西方于15世纪出现的国际象棋棋谱尚早200多年,这足以推翻我国象棋源于国外一说。
北宋时期先后有众多关于象棋的棋局、棋势的著作问世,而南宋时期,象棋则成为街头巷尾最热门的活动,许多文人墨客也无一例外嗜好象棋,民间更是出现了专门的以制棋为生的手工业者和传授棋艺的讲师。
可见象棋在此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进入高速繁荣发展的时期。
进入元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象棋在民间的发展较先前更为进步,不但技术水平大大提升,还涌现出大批象棋高手,著名的有王再越、周廷梅、吴梅圣等,象棋已经越来越接近平民化,众多棋类研究的专门性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竹香斋象棋谱》、《金鹏十八变》、《适情雅趣》、《桔中秘》、《梦入神机》、《梅花谱》,这些著作更是对象棋的博弈进行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研
究,这标志着
这一时期人
们对象棋进
一步探索的
成功,同时也
为我国后世
棋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中国后,我国象棋发展也迎来了
崭新的面貌,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新
人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使我国象棋棋艺水平得以迅猛提
升,1956年,象棋终于被列入我国体育项目
之一,为中华文体事业增光添彩。
二、中国古代象棋棋具
中国古代象棋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
深厚的文化内涵,还离不开它别具一格的棋
具设计。
古棋具的独具匠心,正是我国古代
象棋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最重要的体现。
然而
针对古代象棋棋具的研究,存在诸多困难,
由于藏品较少,断代不详,仅能依靠大量古
籍和史料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和推断,因而难
免存在疏漏。
在古代,对优质棋具的界定是十分严格
的,以能更好地满足对弈双方使用需求为
主,首先要求棋子两方颜色区分鲜明,赏心
悦目,切不可过于夺目,以免给下棋人造成
紧张情绪。
其次要求棋子轻重适宜,既要求
便于行棋,防止棋子过重造成博弈疲累,又
要求棋子稳当坐落于棋盘之上,免受户外风
雪影响,造成对弈中的棋子偏移。
最后是对
棋子质地的考量,它要求棋子能够经受磨
损、摔打,且适宜四季气候,始终保持温润、
柔和的手感,不至于夏季汗腻而冬季冰冷。
要同时满足以上需求,绝非易事,然而我国
古代的劳动人民却凭借其聪慧的头脑和高
超的制棋手法,制作出众多工艺精湛的棋具
作品。
其中较为出名又有史料佐证的有唐代
南洋香檀木制宫廷象棋,其做工精致,独有
一股异香,极为珍贵。
直至唐代,我国才出现较为明确介绍象
棋的古籍资料和文物遗迹,这也使得象棋的
形制开始逐渐被后人所熟知,此时已有扁圆
形状棋子,棋盘为8乘8方格状。
宋代象棋以北宋大象戏玉子、北宋木质
象棋、南宋铜质象棋、南宋官窑瓷质棋子棋
较为多见,棋子上刻画的图案和文字,反映
出当时军队服制和字体特点。
又因其种类繁
多,可见宋代象棋发展之鼎盛。
元明清时期,古代象棋发展相对衰落,
但却仍受民间百姓推崇,也因此出现了许多
新的形制,如罕见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棋子
木质棋具、玉质棋具、象牙棋具、石制棋具
等,都如工艺品一般古朴、精美。
三、中国古代象棋特点
中国古代象棋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竞技
性,它采用两方对弈的形式,通过双方最大
限度地发挥个人包括体格、心理、智力等方
面的能力,从而打败对方,最终取得比赛胜
利。
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古代象
棋具有明确而严格的比赛规则,对弈双方必
须按规则行事,具有公平公正性。
第二,古代
象棋要求对弈双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体
力支撑、智力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在比赛过
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能。
第三,古代
象棋带有一定的竞赛性和娱乐性,对弈双方
在比赛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彼此对抗的乐趣,
并在比赛结束后一决胜负。
基于以上一系列
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象棋堪称中国古代竞技
类体育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比赛项目。
四、中国古代象棋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象棋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谓
历史悠久。
在历经百年洗礼,经历无数挑战
后仍被传承下来,且在秦汉、唐宋时期,发展
至我国古代体育史上两大巅峰。
这一传统体
育运动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创造结晶,它集
中原文明特色于一身,不仅在宫廷显贵中得
以盛行,更为民间百姓所喜爱,显示出华夏
儿女的勇敢和智慧,是各个民族都极为喜爱
的传统体育项目。
作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一大组成部
分,它不仅从侧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产与
生活方式,更为后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做出
了极大贡献。
古代象棋,在启迪思维、挑战智
力的基础上,还富于极强的娱乐性和极高的
艺术价值,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堪称我国
古代文明之瑰宝。
它凝聚了中国独有的东方
特色,是东亚乃至世界体育史上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国所开展的
国际象棋体育竞赛中,仍然能够看到中国古
代象棋的影子,可见它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体
育事业的发展[6]。
古代象棋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无数智
慧与汗水,是汲取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
独特体育项目。
它棋制严谨、玄秘深奥,千变
万化、引人入胜,既充满着辩证关系,又富含
人生哲理,让对弈双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
互相搏杀,着实是一场思维上的较量。
正因
中国象棋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华
夏儿女更应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楚辞·招魂》.
[2]刘向.说苑.
[3]王逸,注解.楚辞.
[4]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汉武帝太初
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
[5]边韶.塞赋.
[6]钟瑞秋.有关中国古代体育史的几个问题——
—
访问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作者郭绍虞先生
纪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0(2).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41
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