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1)该省是我国煤炭第一大省,但目前外运能力仍显不足,除修建有关铁路外,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建坑口电站B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C .加强水运D .全面推广煤炭液化技术 (2)该省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源是( )A .煤炭的露天开采B .矿区道路的铺设排弃大量土石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 )A .说明能源输出中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B .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 .减轻当地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D .减少水资源用量,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探究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生态环境建设:在煤田的露天开采区、居民点、主要交通现建设区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土地复垦等工作,简历集约经营的搞笑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调整产业结构 4、治理“三废”【典型例题2】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A.原料工业B.加工工业C.采煤业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 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班级: 姓名: 考号:高二地理教学案 编号:9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编写人:郭竹青 审核人:高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10月6日【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看课本找到以下问题,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2、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状况和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回顾知识】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对农业的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差异、雨热配合)—决定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地形、土壤、水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类型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2、商品粮基地基本条件:(1)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商品率高;(2)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3、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技,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农业商品率。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教案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认识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教学重点:1.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掌握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3.认识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4.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西北地区的极端环境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2.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四、教学内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特点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气候干燥,降水少,其特点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光照充足。
2.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西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农业生产的活动。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趋于多元化,不仅仅是传统的大豆、棉花、玉米等农作物,还包括了农家乐、观光旅游、草原养殖等活动,拓展了农业产业链。
3.如何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西北地区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来讲:(1)加强水利建设,提供足够的灌溉和蓄水条件,保障作物生长所需;(2)选用抗旱、抗寒、抗病、抗虫的新品种,进行种植;(3)推广有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4)发展畜牧业和“沙漠牧场”,提高草原利用率。
4.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些可行的措施包括:(1)合理利用土地,进行适度的改造,将不适合种植的土地改造成适合种植的土地;(2)推广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土地流失;(3)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方法:1.通过PPT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讲解,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现状;2.组织有关西北地区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情况;3.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理解。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大规模经营。
西部:高原山地海拔高,热量不足,降水较少,适宜发展以牧牛为主的畜牧业。
3、农业生产布局与市场要求相适应,增加资金、科北部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适宜种植小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中美农业现状的对比,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强心,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学习,强化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思想。
3、通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
教学难点
3、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4、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自然条件
一.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教
研
组
长
评
价
共案:
个案:
等级:
签字:时间:
引导启发
学生回答:
美国农业的特点:现代化水平高、专业化。
依据: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给出美国一些农产品图片,让学生了解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教案4.1第一课时靖宇一中魏修华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二、本节教材教学思路分析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知识结构: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并能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的含义2. 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5. 案例分析: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因地制宜的含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因地制宜的含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4. 互动提问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因地制宜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讲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阐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3. 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强调因地制宜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因地制宜原则的认识。
4. 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不同地区制定适宜的农业发展措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因地制宜原则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某一地区制定发展农业的措施。
7.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评价。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第1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微专题一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条件分析1.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深度思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答案对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打算了该地区是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接近海洋,打算了该地区是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打算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社会经济条件考向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1~2题。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难点:1.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
2.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地图。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农业发展差异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发展农业的。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讨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 课堂小测: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2. 调查周围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实践,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对家乡发展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一、教案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人口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策划与实施。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二、教案目标•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4.实际案例分析与讨论四、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概念解释目标: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1.教师向学生解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强调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好处和优势,并与全班分享讨论结果。
活动二:原则解析目标: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教师介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原则,如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合理选择农作物和养殖品种等。
2.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根据所学原则,为不同地段、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发展设计合适的方案,并向全班做简短的汇报。
活动三:方法实践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并与学生就现状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实地考察结果,为当地农业提出改进方案。
3.学生向全班分享小组的改进方案,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活动四:案例分析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给出一些农业发展案例,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分析。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对所给案例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或创新的建议。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案例分析和建议,并向全班报告小组的成果。
五、教案评估1.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不同地理位置的南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教案
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因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亚热带、热带和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发展趋势,了解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1. 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麦类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是科技化、特色化、品牌化和生态化。
(1) 科技化近年来,亚热带地区的农业逐步向科技化方向转变。
通过应用各类现代科技手段,栽培出高产、病虫害少、品质优良的农作物,提高了耕作效率和产出质量。
同时,科技化还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 特色化亚热带地区的农业在种植物种、品质、质量、生产技术、品牌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如浙江的龙井茶、江苏的雪菜、福建的乌龙茶、广东的柑橘等。
这些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业内知名度,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3) 品牌化品牌化是亚热带地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推行“品牌战略”,推广优质农产品,加强品牌认证和品牌宣传,逐步建立起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品牌,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化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良,同时也是世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生态化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推行有机农业,改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如海南、广西、云南等省份,是具备较高农业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区域。
在这里,种植农作物的选择范围更广,也是中国特有经济作物的重要原产地。
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是精细化、品质化和多元化。
(1) 精细化因为热带气候下雨量多、温度高,并且许多种植品种容易发病,该地区的农业对于耕地、肥料、种子、防治措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耕作管理水平也要求更高。
通过实施精准化的耕作管理方案,确保耕地的健康、耕作的高效,提高产出质量。
(2) 品质化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牌的高要求,热带地区的农业逐渐走向品质化。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PPT,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农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和策略。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做法。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案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和重要性。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计和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计划和教案。
一、背景分析农业教案的制定需要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如果不了解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的失败。
二、目标确定制定农业教案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质量,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1.地理环境适应性:农业发展应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和养殖业。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小麦,而山区适合发展果树种植和畜牧业。
2.气候条件适应性:农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应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例如,热带地区的农作物一般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而温带地区的农作物则对温度和日照时间等因素有特定的要求。
3.土壤状况适应性:农作物和养殖业的发展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来选择农作物品种和施肥方式。
例如,砂质土壤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而黏土质地则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4.人力资源适应性: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的人力资源,因此农业教案的制定也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力资源情况。
如果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制定教案的具体步骤1.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分析其适宜发展的农作物和养殖业。
2.调查当地的土壤状况和肥料供给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和施肥方式。
3.调查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确定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需求。
4.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制定具体的农业发展计划和教案。
教案应包括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内容、培训的时间和地点、培训师资和培训工具等。
5.实施教案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教案的实施需要有专门的培训师资和教材,培训师资需要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鲁教版地理必修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word教案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考纲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基础梳理】一、自然环境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
、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
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
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
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教案
一、背景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人口密集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
农业生产一直是该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该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具有特殊的优势,同时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如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挑战。
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探究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促进农业生产的创新和转型。
4.较好理解农业发展的现行政策和措施,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所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农业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3)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探究农业生产新模式和途径。
2.教学难点(1)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农业生产改革和创新。
(2)如何有效应对农业生产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3)如何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管理和控制质量、新模式和新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讨论法利用课堂时间,对一些广泛关注的农业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调查、实验、考察和模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内容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挑战。
(1)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地理环境与区域特征。
(2)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竞争等。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目标。
(3)农业产业结构的新思路和实践模式。
3.农业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
(1)农业生产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2)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讲授。
2.互动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3.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过程: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20分钟)教师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指出区域农业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并且阐述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30分钟)教师分析当前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并讨论存在的原因。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30分钟)教师介绍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域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30分钟)教师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科技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措施,并举例说明。
六、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七、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和加深对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强调要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整体的认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课时2-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第3版内容来源: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孟雅,张若君/河南省巩义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标准相关要课程求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分析东北地区降水温度及地形图,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地理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能解释别的地区的农业布局原因。
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及农业布局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还是相对薄弱,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有些较难的问题,需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及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通过对东北地形图降水图等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1.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第一题。
2.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第二题。
3.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1.导入: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分布,请学生说出农业类型,导入新课。
2.设疑: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目标2:通过对东北各自然图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2、自学反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完成目标1检测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完成目标一、二检测。
思考热量条件对东北农业的利弊。
检测学生农业地理条件分析思路的掌握情况。
高二地理《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教案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状元笔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市场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突出。
美国农业生产有两大特点:一是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二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的形成和分布都是综合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等多种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的结果。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实行限耕政策;实行休耕政策;实行补贴政策;实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基础整理新-课-标-第- 一-网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二是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三是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综合探究1.我国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共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部”,比较中美两国“玉米带”在生产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表2-4-2中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比较表项目纬度地形土壤有机质无霜期(天)降雨量(㎜)玉米面积比重玉米单产(千克/公顷)美国玉米带370N~450N平原台地3%~6%160~200500~70050%7500中国玉米带420N~460N平原台吉2%130~145450~65050%~60%6750(2)根据表中资料,分析中美两国“玉米带”生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X|k |B| 1 . c |O |m相同点:两者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50%以上;玉米单产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价格低。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概念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地域差异和主要农业分布的掌握情况。
c.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策略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d.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b. 收集相关农业发展案例资料。
c.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2. 学生准备:a.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b. 关注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了解一些实际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课程类型】综合课、新课教学【课程时间】二课时(约80分钟)【授课教师】程昕(实习生)【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以某一区域(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发展进行分析。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要求达到理解层面;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方法只要求达到了解层面即可。
【教材解读】教材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然后以东北地区为例分四个版块介绍:1、东北地区成为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地理优势,教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其中自然条件方面着重讲解;2、由于区域内部地理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造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4、东北农业发展方向。
其中第三部分阅读篇介绍农业地区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将美国与东北地区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总观全局,教材注重用实际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和举一反三,比如说课本64页、66页及68页的活动题。
综上,对于教材处理上先讲案例最后对农业区域发展的一般步骤进行总结。
【学情分析】高二(1)班和高二(2)班是理科班,本身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浓,再加上地理基础不是很好,故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不宜过难,应尽量以课本为主。
为提高学生上课兴趣要着重注意课堂的趣味性,可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或者故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东北农业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条件;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特点;3、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4、清楚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5、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东北地区的位置、气温、降水和地形图等分析东北农业发展自然条件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并归纳出东北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意识。
3、通过对比讲解东北和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对农业布局的决定作用。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其形成因素。
【教学方法】图片演示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东北地理条件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美国与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异同点、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及意图备注第一课时导入设计师:巍巍长白山、沃野黑土魂;松花江的水,迎着北风吹。
这段视频中给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生:……师:民以食为天,只有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人民才有精力去追求并体会幸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起来探讨区域的农业发展1、教师播放视频《家在东北》导入话题东北,并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看到视频中东北人幸福的微笑3、教师板书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方案二:前面两章我们分别学习了区域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经济问题。
说到经济发展,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这节课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一下区域农业发展。
地理条件范围和位置师:这是东北地区的位置示意图,大家通过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行政范围,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过渡: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畜牧业生产基地,那么东北的地理区位有哪些优势条件呢?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东北的农业反展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地理必修2中学习的内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可以思考并讨论②1、教师播放图片东北地区的位置示意图;2、学生读图并回答问题①;3、教师板书:地理条件、范围、位置(纬度、海陆)4、教师提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来思考农业的区位选择;5、学生讨论回答问题②;6、教师总结问题②(PPT展示)问题推进师:结合刚才我们的总结,同学们结合自己对东北地区的了解想一想:以上的因素中有哪些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师:影响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很多,下面我们就重点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来分析东北的地理区位优势学生讨论自然条件气候师:气候是区域农业最难改造的的自然条,它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度和生产季节。
师:大家结合这三幅图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①。
师: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跨度大,地处温带,在加上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且与太平洋相邻,再加上东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故具有湿润、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影响。
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这种气候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呢?②1、教师板书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①;3、教师展示图片并总结问题①;4、教师板书:雨热同季,易受低温影响5、教师针对问题②请同学们看教材图4.2(PPT展示)6、学生完成课本61页思考题1地形师: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的生产类型。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地形单元完整,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以及丘陵等。
可农、林、牧综合发展。
特别是中部和东北部的东北平原面积广阔约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是三大平原之首,由于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
1、教师播放PPT2、板书:地形类型齐全,可农、林、牧综合发展注意地形与土壤间的过渡土壤师:除了气候与地形外,东北地区的土壤条件也是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它是世界上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黑土的厚度可达60~80cm,土壤的生产能力很高。
1、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示意图和黑土图片2、板书: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生产能力强世界三大黑土肥沃区:东北、乌克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小结师:当然除了以上条件外,我们从图4.1或4.3中还可以看出流经东北地区的河流也很多比如说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嫩江、黑龙江等。
所以我们可以用十四个字来形容东北的地理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
社会经济条件师:学习了自然条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东北地区有哪些社会经济优势?大家看课本62页的最上面的三个自然段,将其总结出来。
1、学生看课本并归纳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优势;2、教师板书:社会经济条件(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农业布局特点过渡:区域内部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因地制宜地组织着农业生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地域性差异?请大家把课本翻到63页,并完成思考题。
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东北地区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业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大家仔细阅读课本找出各农业区的主要分布区和主要农作物。
①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63页思考题1、2、3题。
并进行简要分析;2、教师总结问题①(PPT展示)3、教师展示一些动植物图片,并做适当的讲解。
4、板书:农业布局特点、耕作业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红景天:不老草:第二课时导入师:前面一堂课我们讲到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那么,它是如何凭借自己优越的地理条件建立并且发展农业生产基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首先大家把课本翻到64页,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板书:商品粮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师:所谓商品粮基地就是历年以粮食生产为主,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能够稳定的并大量的向外地提供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它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大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其中三江平原(图示1)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板书:商品粮基地2、教师播放PPT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师:20世纪50年代之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还是未被开垦的荒地,从50年代以后,国家相继建立一批国营农场。
大家可以看看这幅图(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土地总面积为540.5万公顷,耕地面积为202万公顷,耕地面积指数为37.4%。
师:这是一幅机械田间作业图。
目前,东北地区播种和田间收割基本上大型机械化生产,田间作业机械率达9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
1、教师播放PPT;2、板书: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3、学生讨论并回答提问提问:为什么东北地区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PPT展示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且耕地面积大地区专业化生产师: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区专业化生产:就是根据国家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生产区。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师:这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东北地区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板书:地区专业化生产并播放PPT课本66页阅读部分有关于地区专业化生产的解释师:当然地区专业化生产并不是东北地区特有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是普遍现象,在美国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
那么,同样是地区的专业化生产,美国和东北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有何异同点呢?老师总结两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相同点给同学看(PPT),不同点有老师提示请同学们回答。
教材66页阅读部分由介绍过渡师:这两段话是东北地区几十年前的生活写照,这主要归功于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东北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地不再风光(显示图片),那么东北的农业发展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大家看课本67页1、老师展示PPT上的两段话并请同学念读;2、播放PPT;3、板书: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据资料统计,仅黑龙江省每年因水土流失就减少粮食20~40亿公斤。
农业发展方向师:根据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将从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和山区三个方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