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宗派唯识宗
唐代玄奘与唯识宗
![唐代玄奘与唯识宗](https://img.taocdn.com/s3/m/3d839e14a8114431b90dd898.png)
唯识宗是我国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十三宗之一。它源于印度
大乘佛教有宗一派。这一派以印度无着和世亲开端,中经印度戒
贤,终由我国唐代著名译经家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
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其特点是首先分析世界各种物质的和精
神的现象 因此被称为法相学;其次论述主观意识如何变现出这些
现象,被称为唯识学。可见,法相学是唯识学的开端,唯识学是法相
感到各派学说在成佛途径上相互差异,而且有些与佛教经典不合。
例如,是所有人都能成佛,还是只有部分人能够成佛;人是在经过
累世修行之后成佛,还是现世死后即可成佛?这些问题都是佛教徒
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各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能取得一致看法。
玄奘听说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讲授《瑜伽师地论》,能够融通各
琐的修证,可以转识成智,回归本体。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存在于
众生之中,它包含受污染的有漏种子和至善清洁的无漏种子,有漏
种子使人陷入现实世界的苦海,只有经过不断积善熏习,才能转为
无漏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并不因人死而消灭,它会转入人的来
生,只有经过长期的修行,就会灭尽有漏种子,把识变为智慧,就能
南宗创始人惠能相等。
玄奘的著作现在已经散佚,他所翻译的佛经《成唯识论》集中
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因而被这一派教徒奉为经典。他的弟子窥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宗派的理论体系,著作近50种,其
中主要为《成唯识论述记》。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依据这两部书分
析唯识宗的思想。
唯识宗继承印度佛教大乘有宗的传统,不是单纯否定客观世
用是触形,意识的作用是知觉,以全部外境为认识对象。第七识划
为一类,它不以外境为认识对象,而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据,其作用
五教是哪五个
![五教是哪五个](https://img.taocdn.com/s3/m/978aa5c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16.png)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唯识宗是由谁创立的?
![唯识宗是由谁创立的?](https://img.taocdn.com/s3/m/6a1f274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9.png)
唯识宗是由谁创⽴的?
唯识宗⼜名法相宗,创⽴于唐代。
由于本宗的创始⼈⽞奘及窥基常住于长安⼤慈恩寺,所以本宗⼜被称为慈恩宗。
⽞奘法师(602-664)是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杰出的⼈物之⼀。
他曾经⽤⼗七年时间西⾏求法,历经了千⾟万苦,游历印度五天竺,遍访各地名师,并与唐贞观⼗九年(645)回到长安,带回了从印度搜寻到的佛经六百多部。
在唐太宗⽀持下,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等处组织译场,从事佛经翻译。
⽞奘系统翻译了⼤乘佛教瑜伽⾏派的经论,从⽽为唯识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他⼀边翻译⼀边讲解,这期间培养了⼤批弟⼦。
这些弟⼦著书⽴说,发挥了⽞奘所传的学说,也扩⼤了唯识宗的影响。
在这些弟⼦中,以窥基法师的成就最为突出。
窥基(632-682)出⽣于贵族之家。
17岁出家,28岁时参加了⽞奘翻译《成唯识论》的⼯作,并作《成唯识论述记》和《成唯识论枢要》,发挥唯识学精义。
除此以外,他还作了许多论疏,阐述⽞奘所传之学,有“百本疏主”的称号,唯识宗因此⽽盛极⼀时。
佛教四教派中对唯识一派的观点浅做研究
![佛教四教派中对唯识一派的观点浅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99387652d380eb63946d52.png)
对于一个学习藏传佛教哲学的学者来说,认识内道四部最基本的 观点是重要的。在内道宗派四部中唯识宗具有独特的性质,尤其 在它的观点和理论方面,远高于有部和经部两大学派,比上部宗 论更适合我们的思维意识。
因此,读懂唯识宗派之独特观点是认识其他内道宗派的基本,分 析和研究唯识宗派的观点和理论,对其他内道宗派的认识有了明 确的目标。本人在这篇论文中,对唯识宗派的起源,与其他内道 宗派之间的差异及唯识宗派的独特观点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中,通过分析佛教广行派开宗大师无著及其弟子世亲和成 为内因明学的开派祖师陈那及其弟子法称之历史背景,来说明唯 识宗派的起源并分析它的定义及这些大师的著作研究。第二章 中,通过分析唯识宗派和其他各内道宗派之间的差异,来进一步 说明唯识宗派的一些独特观点。
第三章中,分析唯识宗派的一些各个观点,来进一步完善和扩充 了唯识宗派在其他内道宗派中的独特地位。
唯识宗名词解释
![唯识宗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a50ac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6.png)
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
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
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
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
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似外境现”),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相在识中”),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
“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
“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
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
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
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唯识宗企图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把客观世界完全说成是主观世界的作用,认为就是主观方面,能起认识,了别作用的,也不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物质结构(如眼、耳、心等等),而是纯精神。
他们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作用,而这主观的作用,又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毫无联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https://img.taocdn.com/s3/m/efa142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f.png)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
![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https://img.taocdn.com/s3/m/ba75d1a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39.png)
玄奘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不仅是宗教家,而且是旅行家和翻译家,“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唐代的小说,《独异志》、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朝的小说《西游记》,都是以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题材。
这反映了历代人民对玄奘的景仰和歌颂,人们歌颂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而刻苦的治学态度。
玄奘原姓陈,名袆,玄奘是他的法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他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曾祖陈钦是北魏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县)太守,祖父陈康是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曾任江陵县令。
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聪明过人,八岁时就向父亲学习《孝经》。
玄奘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
后出家为僧,先向景法师学《涅磐经》,后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
隋灭唐兴,玄奘随兄长捷由洛阳经长安到四川,住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毗昙》等,并向云法师学《迦延》。
唐武德五年(622年),玄奘21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在此学律。
后与兄分手,来到荆州天皇寺,在此讲《摄大乘论》和《毗昙》各三遍。
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成实论》。
贞观元年(627年)入长安大觉寺,向岳法师学《俱舍论》。
玄奘并不以此为满足,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他是戒贤的弟子。
玄奘听他说戒贤在那烂陀寺讲《喻迦师地论》,非常向往,从此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出发,当时有个秦州(今日甘肃省天水县)僧孝达,在长安学《涅磐经》,要回秦州,玄奘与之同往。
在秦州住一夜后又结伴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
玄奘在此应邀讲《涅磐经》、《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使他名扬西域。
有个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凉州。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db1c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5.png)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唯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佛法的理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唯识宗主张“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本文将对唯识宗进行全面解释,并探讨其核心思想及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1. 唯识宗的起源唯识宗起源于印度,源于大乘佛教中的一种理论体系,距今已有约2000多年的历史。
此学派的思想主要由印度学者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建立和发展起来。
他们通过对佛陀教诲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学理体系,引领了佛教的理论发展。
2. 传入中国唯识宗的学说于公元5世纪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佛教界扩展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重要分支。
唯识宗与中国其他佛教学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使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核心思想1. 唯识论唯识宗的核心思想是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唯识论强调“依他因缘”,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独立实体存在。
通过对心识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并认识到存在的真相。
2. 缘起观唯识宗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缘起观”。
缘起观认为一切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是由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而导致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唯识宗通过对缘起的深入理解,解释了人类的痛苦和无明的根源,并提出了通过正见和修行来解脱苦难的方法。
三、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1. 佛教学说的发展唯识宗对佛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对佛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释,使佛法更加系统和全面。
唯识宗的学说填补了佛法的空白,完善了佛陀传授的教义,并且通过与其他学派的对话和碰撞来推动佛法的发展。
2. 实践指导唯识宗提供了对佛教实践的重要指导。
唯识宗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深入思考自己的心识,人们可以认识到世间的虚妄和无常,并寻求解脱和智慧的途径。
唯识宗的实践方法对于修行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唯识宗和华严宗的创立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二十:唯识宗和华严宗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d494766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9.png)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唯识宗和华严宗的创⽴佛教之⼆⼗:唯识宗和华严宗的创⽴(1)⽞奘西⾏与唯识宗的创⽴ 唯识宗是流⾏于唐初的⼀个佛教流派,由⽞奘和其弟⼦窥基开创,得名于"万法唯识" 的基本宗旨。
由于该宗侧重于法相分析,故⼜名法相宗。
另外,⽞奘西⾏回国后在长安慈恩寺译经,该宗因地亦名慈恩宗。
唯识宗主要是传播⽆著、世亲开创的⼤乘有宗学说,是由⽞奘直接从印度取来的真经。
⽞奘(公元600 年-664年),俗姓陈,河南偃师⼈,出⾝于将军之家。
投⼊佛门义海后,四处游学,执经问难,深感当时佛教诸家经义差异,难于⾃圆其说,所以决⼼奔赴佛教的发祥地,彻底解决这些疑难。
贞观⼆年(公元628 年),⽞奘从长安出发,逾⽢肃,出敦煌,经新疆及中亚诸国,历尽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印度当时最为著名的那烂陀寺,从⼤乘有宗传⼈戒贤学习。
那烂陀寺当时有常住僧⼈4000⼈,加上客居僧俗逾万,研习佛教各部及俗典(如吠陀、因明、声明等)的学者皆有,⽞奘学到了许多知识。
同时他本⼈也因知识渊博,擅长辩论⽽" 声震五竺" ,被尊为"三藏法师"。
戒⽇王曾经在曲⼥城为⽞奘举⾏过" ⽆遮⼤会" ,⼀⼗⼋⽇⽆⼈可敌。
贞观⼗九年(公元645 年)⽞奘结束了17年留学⽣涯,携带657 部梵本佛经及若⼲佛像、舍利回到长安,受到了朝廷极⾼的礼遇。
⽞奘西⾏求法,⾏程5 万⾥,亲践110 国,成了当时最有名的旅⾏家。
弟⼦辨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的《⼤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川地貌、风⼟⼈情,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舆地著作。
⽞奘在回国后的19年间,与弟⼦们有计划、有组织地新译、重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的⼀⼤壮举。
在译经的同时,⽞奘向门⼈详细讲解了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开始了创⽴唯识宗的⼯作。
⽞奘本⼈倾全⼒译经,著述不多,他的观点主要保留在弟⼦窥基的著作中。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概述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46e51d2de80d4d8d05a4f0a.png)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一、法相宗概述唯识宗是中国唐代成立的一大佛教宗派,因主要宣讲印度佛教瑜伽行学派的万法唯识思想而得名。
由印度传来的唯识思想,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概括而展开论证和说明的,因而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
奠定了法相宗成立基础的是唐代高僧玄奘(?—664),他自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重回长安后,穷余生之主要精力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其中仅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经典他就翻出了“一本十支”1,并将世亲之后瑜伽行学系十位佛教学者对于《唯识三十颂》所作的十种注释揉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
由玄奘系统译出的这批唯识论著一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俊才,著名弟子神#方(日方)、嘉尚、普光、窥基等竟相对这些唯识经籍加以注疏发挥,其中窥基在绍承光大玄奘唯识思想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理所当然地成为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代表。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二代继续阐扬唯识学说。
主要由于一些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后来居上,逐渐以其更具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之光分散了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法相唯识学说的重视,在智周的弟子如理之后,法相唯识宗对于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逐渐衰弱。
在隐匿他宗千余年之后,法相唯识思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国内散失多年的《成唯识论述记》等中国法相唯识论著得以从海外返流,各种唯识典籍广为流通,欧阳竟无、韩清净、吕秋逸、梅光羲、李证刚、蒯若木、周叔迦、太虚等较有影响的佛学思想家多以研究唯识学为主,在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些弘扬唯识思想的基地在各地相继成立,研究唯识的学术专著大量问世,一些以解救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改造中国国民道德为首任的仁人志士也多从法相唯识思想中汲取思想营养。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对韩国和日本佛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玄奘法师众多著名弟子中有不少新罗僧人,其中以圆测(612—696)的唯识学成就最大,以至后人根据他生前常住西明寺将他的唯识思想称作西明唯识学,以区别于窥基所传的慈恩唯识学。
唯识宗
![唯识宗](https://img.taocdn.com/s3/m/8a80c125dd36a32d73758146.png)
种子识
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 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 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 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
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 有漏种子——无漏种子 有为法——有漏法;无为法——无漏法
十一、生,本无今有的叫做生; 十二、住,现在尚存叫做住; 十三、老,形态逐渐衰坏叫做老; 十四、无常,不能常住的意思,在人叫做生老病死,在物叫做 生住异灭,在世界叫做成住坏空; 十五、流转,一切因缘生的事物,都是因果相续,生灭无常; 十六、定异,在无常流转中,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因不同, 果亦各异,叫做定异; 十七、相应,宇宙万有,各从其类,叫做相应,例如瓜的种子 仍可再生瓜,豆的种子仍可再生豆,余可类推; 十八、势速,一切因缘生之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刹那不停, 叫做势速;
无为法
虚空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 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 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 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灭无为: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 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感性思维,直观证悟的境 界; 真如无为:达到最高真理的精神境界。
明了意识:谓意识依五根与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好恶长短悉皆 现前,是名明了意识。 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 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 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
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 (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 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 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 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 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 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 起之意识作用。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5dd249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b.png)
唯识学是佛教用语,因其通过分析“万法唯识”而得出的认识论,所以也叫“唯识宗”。
唯识宗是由唐代玄奘法师所创立,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唯识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比较抽象,以下是一些唯识名词的白话新解:1. 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
其中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境象。
意识是第六识,能够进行思考、判断和记忆等活动。
末那识是第七识,是意识的根源,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执着。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是一切众生的本体,能够储存和保持过去的业力和种子。
2. 种子:指能够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在力量,类似于种子能够生长成植物的能力。
唯识学认为,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
3. 现行:指种子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具体现象和行为。
现行是种子的表现形式,种子是现行的潜在力量。
4.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色界是没有欲望和情感,但仍有物质身体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无色界是没有物质身体和欲望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
5. 五位百法:指唯识学中对一切现象的分类,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五种。
心法是指八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活动,心所有法是指与心法相应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色法是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是指与心法和心所有法不相应的抽象概念和行为,无为法是指超越一切现象的境界。
这些唯识名词的白话新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唯识学是一门深奥的哲学体系,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三境时空、“三唯”心、物观与佛教唯识宗
![三境时空、“三唯”心、物观与佛教唯识宗](https://img.taocdn.com/s3/m/c11545a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7.png)
三境时空、“三唯”心、物观与佛教唯识宗三境时空、“三唯”心、物观与佛教唯识宗宇宙的本体或主体是什么?人与宇宙是否同质同源同动静?物质和意识什么关系?这些哲学三观的问题,直接决定了人类生命的等级和价值取向。
30多年前,中国思想界似乎也大开放,但几十年唯物唯心二元对立的主流教育影响尤深,初见有人推出心物辩证法理论,因不知其渊源而感到震撼和震惊。
近涉猎佛经,才知心物关系乃唯识宗主题,此将唯识相关网文整理,以方便阅读:一概念定义1 心(元神)心为创造宇宙的母器或曰灵、神,它是宇宙的本体。
在第一世界即早期时代,真法唯心,古圣贤主张唯心,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唯心论,老子的虚极静笃。
2 识识是创造宇宙的因缘,它上承于灵下接于物。
高识亦为灵识,可生灵觉见灵体,低识乃为意识,生意觉见物体。
灵识心状由自性而发,意识心幻因灵物结合。
识法无量,幻化自然。
详言之:识性、觉知力延承了灵性、灵力附着于物体,比如人的意识附着于大脑。
高等觉知也叫灵识,能产生灵觉、自性本觉,感知幽灵般的存在物。
低等觉知叫做意识,它产生意觉即意念感知,能感知自然事物的存在。
灵识是“心”的本状由自性产生,意识是“心”衍生的现象——由灵性与物性结合产生。
觉识力无穷无尽,可创造无限感知,幻变出自然世界,比如灵识幻化出自然物质,意识产生声闻色响。
它创造了意识世界。
在第三世界~末期时代,真法唯识,未来时代人们走进心灵世界即意识虚幻世界,如造梦空间,推崇唯心论。
若人关闭意识比如死亡,就回归物境变为尸体;若人保持低等意识比如正常人,就沉寂于识境;若人开启高等本觉意识比如开悟成佛,就能扬升进入心境即灵异世界。
比如弥勒菩萨的《唯识论》是未来时代修行成佛的经典著作,依法修行既能理通自然,即用科学理论诠释自然规律,又能意控宇宙。
3 感、觉、知感为法——支配宇宙运作的方法。
觉分为真觉和妄觉。
真觉是自性觉知、真我知觉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发出的觉知形成真实世界。
即使宇宙不存在它依然存在,就像现实世界一样,它发出的感觉就是真实的自然现象。
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研究
![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0615cfa8114431b90dd8e5.png)
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研究唯识宗我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也是八大宗派存在时间最短的派别仅三代(一说四代)而亡,唯识宗是唯识学传入中国的第三个阶段,在唯识学形成为宗派之前,我国的唯识学传承已经经历了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被统称为唯识古学,唯识宗开启了唯识学研究的新时代即唯识今学时代。
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所唯之识也是以阿赖耶识为众识之根本。
本文选取阿赖耶识为研究对象,阿赖耶识的思想有所了解。
标签:唯识宗;阿赖耶识唯识学自传入我国共经历了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唯识古学时期和唯识今学时期;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为菩提流支译出《十地经论》形成地论学派这是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为真谛译出《摄大乘论》形成摄论学派这是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为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创立唯识宗,使中国唯识学的研究由一个松散的学术派别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讲求寺院师承关系的佛教宗派这一阶段是唯识学的弘扬阶段。
唯识学在这一阶段发展成熟,唯识学思想得到弘扬。
在这一时期虽然由于唯识学的理论过于深奥,导致唯识宗仅三代(一说四代)而亡但在经过唯识宗历代大师的努力下使唯识宗对于提高了佛教理论和思维程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唯识宗创立八识学说,但由于唯识学分为古学与今学,因此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地论学派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净的,地论学派的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染的;摄论学派认为阿赖耶识是染的,除了阿赖耶识以外还有第九识即阿摩罗识,阿摩罗识为净识。
以上是唯识古学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即阿赖耶识是单一的。
但是唯识今学确认为阿赖耶识是染净一体的,笔者认为这与佛教的不二思想是一致的,即染不异净,净不异染。
但也同样带来一心开二门的问题。
因此本人选取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进行研究,已明确阿赖耶识存在的问题。
1 唯识宗的创立及八识学说在唯识宗创立之前,唯识学经过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阶段,地论学派是以《十地经论》为本派所依止经典,因而形成了地论学派,但是后期分裂为南派和北派,因北派思想与摄论学派较为接近,因此在后期为摄论学派吸收。
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
![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https://img.taocdn.com/s3/m/ab32996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1.png)
63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64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尉迟敬宗相商。
敬宗说:“伊类粗悍,哪教胜诏?”玄奘答:“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这样,在贞观二十二年(648),窥基正式落发为僧,成为玄奘的嫡传弟子。
窥基出家后,先随玄奘居于长安弘福寺,不久迁入大慈恩寺,开始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
显庆元年(656),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正式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和心传弟子。
作为自己选中的得意门生,玄奘对其非常器重。
据说,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单独传授唯识论时,西明寺的新罗留唐僧圆测用重金买通看门之人,偷听了玄奘的宣讲,等窥基开始宣讲唯识论时,圆测已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了,欲使佛教界有窥基步圆测后尘之讥。
对此,玄奘说,圆测只听了皮毛而未得因明秘传之旨。
窥基一直跟随玄奘参与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的译经工作,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达17年之久,玄奘把他的佛学理论的核心和精华全部传授给了窥基,使其成为玄奘之后最著名的佛学大师。
此后,窥基返回慈恩寺专心著书立说,现存其主要译著有《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三卷等,是唯识宗的主要经典。
窥基一生“造疏计可百部”,故又有“百部疏主”之称。
唯识宗祖 五台高僧玄奘的门人弟子很多,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
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继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窥基。
在玄奘翻译《唯识论》时,他准备把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和纂义工作。
窥基不赞成这样做,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做出定解,“意成一本”,使“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
对这个大胆的创新,玄奘毅然应允,并让窥基一人“汇聚十释群分……糅为一部”,这就是后来备受中国汉地佛教推崇的《成唯识论》一书,由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唯识宗”。
因其诞生于慈恩寺,法相念佛,故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
![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4c566a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a.png)
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
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认为⼀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就其所变的"法相"来命名,所以称法相宗。
其它尚有诸多别名,如: 1.唯识宗:唯,有⼆义:⼀、别于他法(遣⼼外有境);⼆、决定有此法(表有内在之⼼)。
识,有了别的意思(对种种境界⽣起了别作⽤)。
世间万事万物,皆"唯识"所造,若⽆⼼识的了别作⽤,则⽆万法的存在。
因其阐释"⼀切唯⼼所造,万法唯识所变"的道理,故名唯识宗。
2.中道宗:⼩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有,内识⾮⽆",离有、⽆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应理圆实宗:⼀切法门皆应理,⽽能圆实故。
4.普为乘教宗:本宗所说教义,不论利、钝根机,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为乘教宗。
5.慈恩宗:唐朝⽞奘⼤师游历印度,于戒贤论师处,传承唯识学法统。
归国后,住持长安慈恩寺,于此传法给才智超群的窥基。
因窥基⼤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师,故此宗⼜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袭印度旧称。
依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和《分别瑜伽论》⽴名。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谓本宗所明教义,能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宗。
7.⼤乘有宗:唯识学说建⽴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的真理,⼒矫空宗末流(顽空、断灭空)的偏执,故名⼤乘有宗。
⼀、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两⼤重要学派:⼀、为建⽴空观思想的龙树⼀系,以"本体论"为中⼼,即所谓的中观学派;⼆、为建⽴有宗思想的世亲⼀系,以"现象论"为中⼼,即瑜伽学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世纪间,⼤乘思想兴起,⼤乘经典相继出现。
约于佛陀⼊灭后七百年间(公元第⼆、三世纪),南印度龙树论师出世,阐扬⼤乘佛法,依《般若经》造论,计有《中观论》、《⼗⼆门论》、《⼤智度论》等诸论着,因⽽有"千部论主"的美称。
唯识宗难以传承之原因分析
![唯识宗难以传承之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bb9a03bed5b9f3f90f1ca1.png)
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并盛极一时。
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学者之模范”,被鲁迅颂为“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然其开创的学术事业,后来者却难以为继。
法相唯识宗亦好景不长,仅仅是三四十年的光景,就折入了一道衰弱不振的曲径。
对于法相唯识宗的盛衰过程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似乎已成为一段公案,结论如陈寅恪所言:“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
”①然而,仔细考察法相唯识宗与中国历史、中国佛教的因缘际合,除了陈寅恪所论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在发生作用。
一“道问学”与“尊佛性”的冲突佛性问题是中国佛教形成及其发展的关键。
中国佛教,实乃中国佛性论的构成。
所以,佛教中国化的路径,贯穿着一道文化主线,即以中国人如何成佛为中心,展开自己的信仰进路。
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恰好就是中国佛性论论争激烈的一个思想的和信仰的焦点。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其形成伊始,就致力于德性的讲求和德行的生活实践,即如《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管就儒学思想的体系而言,它也将问学与德性相提并论,但是,它的价值核心却是在于德性之尊,重于德性之尊而轻于问学之道。
在其更高价值追求层面上,儒学则是将问学和德性统括在以圣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当中。
正因为如此,儒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是在宋明理学之前,基本上是集中在“尊德性”的层面上。
与此相应的是,儒学的认识论追求,体现为重体认、重直觉,直将“德性之知”置于“闻见之知”之上,所以其哲学特点和文化信仰则以成圣做贤为核心,主张“人皆可为尧舜”。
魏晋时代之后直至唐王朝,虽然其学术文化的发展,呈现为道、玄、佛诸学盛行,但是就儒家思想整体的知识旨趣而言,依然是重于德性之尊,轻于问学之道。
唯识宗
![唯识宗](https://img.taocdn.com/s3/m/54d9c162a45177232f60a2fb.png)
• 45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爱国心 切的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往返共历十七年, 行程五万里。带回佛经52筐,657部。唐太 宗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 •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在 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 多人露宿墓旁。
前六识
•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 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各种各样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 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 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 作用了。 •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 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 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 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唯识宗
• 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剖析一切事 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主张“万法唯识”,故亦名“唯识 宗”。玄奘及窥基常住慈恩寺,故亦名 “慈恩宗”。其思想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 的瑜伽行派。所依经典有《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等(六经十一论),代表 著作有《成唯识论》。由于教义过于繁琐, 仅三传便逐渐衰微。
•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 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 (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 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 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 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 阿赖耶识为我, 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 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 烦恼便是 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 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 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 个阿赖耶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宗派唯识宗
72、第六识:意识
问:何以知有佛?佛从何来?
答:何以知无佛?“无佛”从何来?
问:我想问的是这个时候的知,是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
答:哦!你是说思维心哪。
思维心是第六识。
73、第七识:我执
(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
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2)第七识干什么?
答: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
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
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
74、第八识:心王
(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
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
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
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
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答:“人”,是一还是多?
问: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
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
(4)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问:“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答:因缘。
其实,进入、离开、起现、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进入、离开”就是说的“起现、现行”,并非“进入、离开”排斥了“起现、现行”。
“起现、现行”也囊括了“进入、离开”,并非“起现、现行”不包含“进入、离开”。
就象“清净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样,本不对立。
还记得“云何忽生”这个问答吧: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问者对立,答者一如。
也就是说,问者所说的“清净本然”排斥“山河大地”,答者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就是清净本然啊,怎么又冒出另一个山河大地来。
所以,应问者之机,强说“进入、离开”时,讲的正是“起现、现行”。
(5)意生身、中阴身
问:意生身,中阴身,第八识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意生身是平等性智(第七识所转)起现的。
中阴身是人死了,第八识离体后,又摄受极稀薄的物质而起现的临时过度性的身体。
(6)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时的这个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呢?
问: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时的这个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呢?还是与八识无关呢!
答:既然“已断”“未生”,哪还有“识”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