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援朝抗日战争

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一。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人入朝抗日。二十一年正月,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麻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大军10万人援朝鲜。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十一月日军撤退。

援朝抗日战争中,明朝先后投入22万兵力,牺牲84000人,用鲜血凝结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日本大陆政策(1867)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日本明治政府建立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大陆政策”。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田中奏折”。(参见“田中奏折”)虽然日本官方极力否认该秘密文件的存在,但无法否认近代以来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日修好条规》(1871年9月13日)

清廷与日本政府之间订立的第一个条约。

同治九年、十年,日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一体订约”。1871年9月13日(同治十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方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凡十八条。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入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

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牡丹社事件(1871年)

台湾南部牡丹社高山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件。

1871年,琉球渔船因风飘至台湾,被高山族误杀。日本却借机派使臣对华交涉,并于1874年4月发动侵台战争。同年5月,日军3600余人侵犯琅峤(今恒春),遭到阿碌父子为首的牡丹社民众的抗击,死伤500余人,耗资780万日元。日本侵略军后援不继,又遇恶性疟疾流行,经英国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迫使清廷于1874年10月30日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向日本赔款银50万两,才从台湾退兵。

《台事专约》/中日《北京条约》(1874年10月)/《中日北京专条》/中日台湾事件专约/中日北京专约

1874年日本讹诈清廷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1871年,琉球渔船因风飘至台湾,被高山族误杀。日本却借机派使臣对华交涉,并于1874年出兵侵犯台湾,遭到守台军民英勇抗击,转而和谈,谋求以外交讹诈达到目的。清廷代表始则据理辩驳,后在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压力下妥协。1874年(同治十三年) 10月31日由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签订于北京。共三款,附有《会议凭单》。规定中国赔款银五十万两,日军退出台湾;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

此后,日本即以此为口实,强行兼并琉球群岛,改为冲绳县。

甲午战争(1894—1895)

甲申政变(1884年12月)

Gapsin Coup、the Korean Kapshin Incident、Gapsin Jeongbyeon、the December Incident of 1884

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

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协助。政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十四条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甲申政变在朝鲜国内外都具有重大影响。

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1894年2月-12月)

1894年朝鲜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起义。

东学道是朝鲜以农民为主的秘密宗教团体。1894年春,道首全琫准领导道徒起义,提出“逐倭灭洋”、“尽灭权贵”的口号。甲午农民战争持续了10个月,最终在朝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

揭开了朝鲜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日本一面鼓动浪人组织“天佑侠团”混入东学道,企图操纵起义;一面极力怂恿清廷出兵“助剿”,制造战争口实。东学党起义12月在朝日军队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清廷已被拖入甲午战争的深渊。

伊藤博文

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政治家。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长州人。1863年留学英国学海军,回国后积极从事倒幕运动,多次出任内阁总理和枢密院议长,推行大陆政策,谋划侵华战争。他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1895年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并一度任台湾事务总裁。1898年9月来华阴谋插手维新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仓促回国。1900年发起立宪政友会,任总裁。1906年首任韩国统监,积极推行朝鲜殖民地化政策。1909年(宣统元年)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谈判,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刺死。

#广岛拒使

甲午战争的和谈时日本拒绝中国方面首次派出的使者事件。

甲午战争期间,美人田贝等的居中协调下,慈禧集团决定遣使求和。经过多轮廷议,1895年12月20日清廷派尚书衔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头品顶戴署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和谈。日方以“敕书不足,不能开议”为由,拒绝了中国使节。并以广岛为屯兵之所为由,不准张邵一行在广岛停留。后清廷派出李鸿章,双方重启和谈。

张荫桓、邵友濂出使,实际和日方谈判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交大臣陆奥宗光相比,职称不对等。一方面是清廷上国心态若隐若现,另一方面想初次试探日方态度。其研究见吉臣:《甲午中日议和中的全权证书问题》。

*《马关条约》(1894年4月17日)/《春帆楼条约》

日本强迫清廷签订的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和约,共11款,附有《另约》、《议订专条》各3款。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