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津实验

一.引言

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间中定向。它是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实验。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迷宫所需时间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因变量即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方式,最早是由泊金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特征,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终点。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

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 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练习是迷宫学习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需要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通过迷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过程中最表象的现象。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机器鸣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需注意的是:由于该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觉因素,比如: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还要尽量降低系统误差,比如,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

关键词:自变量因变量迷津动作技能学习绩效

二.研究方法

2.1 被试:巢湖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男性

2.2实验器材:(1)jgw-b1 型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

计数器单元(3)纸和笔

2.3 步骤 2.

3.1 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

箱下方凹槽。插入时迷津定位标记孔放在左侧。将迷津

沿凹槽推进,使标记孔全部进入槽内。将触棒导线插

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接通系统电

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主试念

指导语:“这是一个迷津实验,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

即宣布开始。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

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其间若

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

计错一次,到达终点,计时会停止。当你三次将错误次

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即宣告实验结束。”2.3.3实验开

始,被试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手臂悬空,由主试

带入放在起点位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仪器自

动开始计时)。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仪器每发出

一声蜂鸣,就算出错一次,计数器自动记录出错次数。

当被试的小棒达到迷津终点,仪器停止计时。2.3.4.主

试记录本次走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填入表中。主

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

习。 6.被试可以立即开始下一次,也可以稍事休息,依

据被试的个人情况而定。 7.反复实验,直至被试连续三

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实验宣告结束。

三.实验结果

被试练习结果如下图所示:

250

200

150

100

50 12345678910111213 14

图示二:练习次数(横轴)和错误次数(纵轴)曲线

30

25

20

15

10

5 12345678910111213 14四.实验讨论

(1)关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走迷宫研究排除视觉条

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因此将学习强度作为自变量,用练习次数量化,将学习

绩效作为因变量,用每次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量化。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变量和因变量

的数据变化,结合曲线图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体化,得出结论。

(2)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由于完全排除了视觉和听觉因素,被试只能依靠

触觉,同时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不难预测,随着练习次

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总体上都是逐渐减小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验证了所谓的“熟能生巧”。有一些细微却重要的发现: 1.实验初始阶段被试走完一次迷

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这里的“初始”未必是指第一次,而是指实

验的前期。被试第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就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这可能是智商关系,也

可能纯属偶然。但总体来说,曲线呈下降趋势。2.实验中期,曲线都有较明显的起伏。猜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被试对迷宫的路线已有了一个大概

的印象,或已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正通过尝试回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这个阶段,错误

次数和用时的增加未必是无意识的,很可能是被试有意识地反复尝试以加深记忆并形成表象。

3.高原现象。当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降低到一定阶段时,曲线呈现平坦趋势。这时,被试已

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记忆,在没有新的发现之前,学习水平处于相对停滞阶段。4.比较

两个曲线图,我们发现,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并无必然联系。被试因为谨慎,而用时较长,

错误率可能会降低;但过于谨慎,犹豫不决以致心慌意乱,此时不但用时长,而且错误多。

总之,该实验的两个曲线图总体上都是呈现 s 形的,符合一般规律。

(3)迷宫学习方法的一般化:迷宫学习的本质就是在错误中尝试记忆,是一个从完全

不知到知而不全再到完全清楚的过程,反复练习是这一过程的主线。不妨将迷宫学习推广到

一般的学习中,我们发现,针对同一学习目的,学习绩效由多重因素决定。首先,智商,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