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一、导入新课: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学生发言,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布置预习任务: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史记》是一部什么书?《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
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4、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jiǎ)嗟乎(jiē)适(zhé)戍当行(háng) 陈胜王(wàng) 罾(zēng)篝火(gōu)忿恚(huì) 笞(chī)徇(xùn) (zhì) 酂(zàn) 柘(zhè) 谯(qiáo) 砀(dàng) 社稷(jì)三、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3.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4.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学习重点】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学习难点】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知识拓展:【关于作者与《史记》】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辍.耕( )②怅.恨久之( )③苟.富贵( )④鸿鹄.之志( )⑤適.戌渔阳( )⑥皆次.当行( )⑦度.已失期( )⑧为天下唱.( )⑨所罾.鱼腹中( )⑩间.令( )[11]素.爱人( )[12]笞.广( )[13]借第..令毋斩( )[14]袒.右( )[15]收.而攻蕲( )[16]徇.蕲以东( )[17]比.至陈( )[18]与.人佣耕( )[19]太.息( )[20]闾.左( )[21]威众..( )[22]忿恚.( )[23]社稷.( )[24]被坚执锐( )[25]陈胜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陈涉世家》教案设计
.doc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陈涉世家》一文,主要介绍了陈涉世家庭艰苦卓绝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团结协作、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
(2)了解陈涉世家庭成员的团结协作、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了解陈涉世家庭成员的团结协作、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精神内容,深入理解陈涉世家庭成员的团结协作、勤劳节俭、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本文的相关资料,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本文的相关资料,准备好相关的学习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
1. 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 通过一个图片,引出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陈涉世家庭的生活状况;
(二)阅读:
1. 让学生自主阅读本文,并完成阅读。
陈涉世家导学案九年级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读课文 ,注意划分停顿并读准字音。 请划分句子停顿 :
标
5、 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6、了解这场农民起义的意义,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二课时 一、 合作探究,深入感知课文。(回忆上节课我们
篝.火(
) 忿.恚.( ) 毋.斩( )
南北各地游历,观看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 鞭笞.( ) 攻蕲.( ) 徇.(
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殉.( ) 数.谏.(
) 谪.戍.(
42 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
)
)
三、(自主探究)细读课文的第一段,摸索: 1、第一段写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的内容) 1、学生齐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要紧内容。
2、 请找出起义的时刻、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 人数。
重点 难点
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缘故、通过及意义;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难点:学习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导,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
王故交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模样。③颛(zhu
ān):独一,专擅。
由以上 4 个例句能够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 名言?收集 3—5 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如何样为实现你
19陈涉世家导学案

19、《陈涉世家》(第一课时)司马迁[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预习·导读(一)预习指导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句子.(二)预习过程1、搜集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朝家、家和。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后人赞曰:“,”2、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辍耕点缀掇啜泣怅恨苟富贵嗟乎鸿鹄之志闾左谪戍戊戌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故罾丛祠篝火陈胜王忿恚佐毋斩鞭笞袒右攻蕲询徇殉社稷谯憔樵3、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学习过程一、导入(2分)二、预习检查(用双色笔,改错时用红色笔)(5分)三、自主学习:10分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陈涉世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背景及起义的准备工作。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3.掌握通假字,赏析第一段,理清第二段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掌握通假字,赏析第一段。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一句话的作用。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
预习导学课下认真阅读文下注释1,掌握文学常识:(10分钟)1、本文选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作者字,家、家,全书共篇。
《史记》是的一种,主要记述。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阳夏()嗟()呼適()戍()度()已失期以数()当行()陈胜王()罾()篝()火忿恚()笞()徇()铚()酂()柘()谯()砀()社稷()被()坚执锐3、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出意思。
A、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B、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C、将军身被坚执锐。
()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合作探究:(20分钟)1、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其读音是否正确,并注意纠正。
2、生齐读课文两遍3、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并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理清思路:课文共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分析课文第1段,(学生讨论)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把不能理解的语句找出来,小组内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同学一并解决,若仍有疑难,则有教师引导解决。
文意疏通后,学生讨论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怎样理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一句话的作用。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为()屯长:作为。
度()已失期:猜想、估计。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吾闻二世少子也:小儿子。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判断动词。
上外使将()兵:上:皇上。
将:率领。
今或闻无罪:有人。
《陈涉世家》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陈涉世家》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默一默:1.注音:闾左( ) 阳夏( ) 辍( )怅( ) 嗟( )鹄( ) 戍( ) 適( ) 陈胜王( ) 罾( )烹( ) 恚( ) 笞( ) 蕲( ) 徇( )铚( ) 酂( ) 柘( )谯( ) 稷( )被坚执锐( ) 祠( ) 度( ) 宁有种乎( ) 当行( )2.疏通文意。
(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直译全文。
)等死,死国可乎今亡亦死固以怪之矣大楚兴,陈胜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皆刑其长史苟富贵,无相忘辍耕之垄上楚人怜之尉果笞广適戍渔阳九百人固以怪之矣将军身被坚执锐为天下唱天下苦秦久矣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忿恚尉大楚兴,陈胜王夜篝火狐鸣呼曰置人所罾鱼腹中将军身被坚执锐3.重点句子的翻译: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下苦秦久矣。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⑥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二、读一读:1.理清文章的结构,按事件发展过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层意。
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4.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5.陈胜能从一个雇农蜕变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结合文章谈谈你发现的陈胜的闪光点。
三、想一想: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2.《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按传主地位和影响划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
“本纪”是记述古代帝王的事迹,“世家”是记述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却将其事迹归在世家,后来班固撰写《汉书》时就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归入列传。
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这样的划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组讨论,将你的见解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陈涉世家导学案金品

《陈涉世家》导学案素材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画风采动人。
一是法国,一是中国。
这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
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涉世家》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理解记事详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4.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发生的原因与经过,树立学生的唯物历史观。
(重点)2.抓住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史记》高超的写人技巧。
(重点、难点)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认识到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重点)文本导入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遭受刑律处罚。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四、【自主预习案】1、文学常识①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___ ,___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②《史记》简介:《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_ 的历史。
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

课题《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2.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一、预习检测。
作者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
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下面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作品背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
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4.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1、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主备人:刘丽审核:九年级语文组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读准课文的字音,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概括出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二、预习导学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陈涉少时(2)尝与人佣耕(3)皆次当行(5)度以失期(6)以数谏故(7)又间令吴广(8)行收兵(9)车六七百乘(10)卒数万人2、注意下边划线字的读音。
辍()耕怅()恨闾()左適戍()骑()千人度()已失期以数谏()故乃行卜()烹()食忿恚()尉陈胜佐()之袒()右将()兵谯()门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2)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被坚执锐。
()4、辨析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上使外将兵。
(3)卒中往往语(4)吴广素爱人。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5、注意词类活用现象(1)将军身被坚执锐。
(2)皆刑其长吏。
(3)大楚兴,陈胜王(4)乃丹书帛曰(5)置人所罾鱼腹中(6)夜篝火(7)狐鸣乎曰(8)皆指目陈胜(9)忿恚尉6、判断一词多义。
(1)以:A扶苏以数谏故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C固以怪之矣D祭以尉首E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之:A辍耕之垄上B怅恨久之C鸿鹄之志D二世杀之(3)乃:A乃入据陈B乃行卜C乃公子扶苏D家祭无忘告乃翁(4)为: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为屯长C为天下唱D士卒多为用者(5)次: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6)书:A乃丹书帛曰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7、翻译文句。
(1)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学交流出示自学提纲:1、结合注释和资料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划下来,班内解决。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陈涉世家》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陈涉世家》导学案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文授课内容:第21课《陈涉世家》主备教师:黄x课型:新授课课时:4课时备课时间:、9、15班级:学生姓名21、《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3.熟读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熟读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
3.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学时4课时知识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
因忠言直谏,而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史记》。
作者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
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2.关于《史记》v《史记》是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初年间,首尾约三千年。
v全书52万多字,包括v12本纪(记帝王事迹)、v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v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v30世家(记诸侯世系)、v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v共130篇。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
v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多,所以称之为纪传体。
《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
第22课《陈涉世家》精品导学案九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

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_背景链接起义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筑长城、修驰道,以及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同时,还制订严刑醋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
陈胜吴广被征发去修长城,结果他们在大泽乡的时候因为下起了大雨,道路被阻断,贻误了服役报到的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要被判处诛灭九族(那时秦朝的法律特别残酷),于是他们就拼死反抗,起义斗争了。
疏通文意,积累词汇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积累在下面的区域。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准确停顿;声情并茂,读出感情和气势;读出文章的境界和精神内涵。
重点字词积累(要求:标注读音、规范书写)2、试着用“/”给文章划分朗读节奏。
3、听录音范读,用红笔纠正读音、节奏。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10分钟)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在下面翻译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22 陈涉世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能读通读顺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能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2.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朝代)著名家、家和家。
字,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不虚美、不隐恶”。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预习检测1.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阳夏.人()闾.左()谪戍.()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故()罾.()丛祠.()篝.火()陈胜王.()谯.()毋.斩()尉果笞.广()袒.右()攻蕲.()徇.()社稷.()忿恚..()()酂.()车六七百乘.()又间.令吴广()【自学指导】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合作探究】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翻译课文。
整理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为天下唱固以怪之矣将军身被坚执锐2、一词多义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会:会天大雨与皆来会计事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乃:乃行卜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扶苏以数谏故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杀之以应陈涉为:为天下唱项燕为楚将士卒多为用者为坛而盟3、、重点词语解释。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教师版)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
2.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3.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2.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给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秦速亡,使秦始皇构想的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代替。
第一课时(一)必备知识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
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2)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本纪: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4)世家: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5)列传:帝王诸侯以外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第22课《陈涉世家》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2 陈涉世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
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
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
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阉割)。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
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三、背景介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还要农民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骊山墓),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历时十几年。
到秦二世胡亥时,人民负担的赋税更重了,戍徭有加无减,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天下苦秦久矣”,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陈胜、吴广为反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揭竿而起,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为历代农民反封建统治树立了榜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2022年部编版语文《《陈涉世家》导学案

第六单元22 陈涉世家, 曾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 他们为对抗封建统治, 斩木为兵, 揭竿而起, 留下了许多豪言壮语. 距今两千二百多年前, 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质问之声石破天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多么朴素的觉醒, 又是多么可贵的认识. 陈涉正是怀着这种“鸿鹄之志〞带着农民起义, 揭开了对抗秦王朝暴政的序幕, 在!.2.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必然性., 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 你们学过中国古代史, 能说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是哪个朝代, 起义的领袖是谁吗?陈胜, 字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 《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 比拟完整地记叙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 本文所说内容, 展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伟大力量, 赞扬了陈涉、吴广的对抗精神及历史功绩.本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生动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开展过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 圈画文中生字词.闾.(lǘ)左阳夏.(jiǎ) 辍.(chuò) 怅.(chàng) 嗟.(jiē) 鹄.(hú)戍.(shù) 適.(zhé) 王.(wàng) 罾.(zēng) 烹.(pēng) 恚.(huì) 笞.(chī) 蕲.(qí) 徇.(xùn) 轾.(zhì) 酂.(zàn) 柘.(zhè) 闾.(lǘ) 谯.(qiáo) 稷.(jì) 披.坚执锐(pī) 祠.(cí) 度.(duó) 宁.(nìng) 当行.(háng)2.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等死, 死国可乎等:同样死国:为国事而死〔2〕今亡亦死亡:逃走〔3〕固以怪之矣怪:认为…怪〔4〕大楚兴, 陈胜王王:动词, 为王〔5〕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尉忿恚:使……恼怒〔6〕皆刑其长吏刑:惩罚〔7〕苟富贵, 无相忘苟:如果〔8〕辍耕之垄上之:动词, 到…去〔9〕楚人怜之怜:爱戴〔10〕尉果笞广笞:竹板, 这里指用竹板打.3.解释以下各句中通假字的意思.〔1〕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 被贬外调〔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穿着〔4〕为天下唱唱:通“倡〞, 首发4.古今异义.〔1〕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经常.〔2〕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3〕豪杰:古义有声望或者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4〕会计:古义集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5〕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6〕又间令吴广:古义暗地;今义中间.5.词类活用.〔1〕天下苦秦久矣(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 是“以……为苦〞, 即是“认为……苦〞的意思. ) 〔2〕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 (目, 名词用作动词, 是“使眼色〞的意思. )〔3〕忿恚尉(忿恚, 形容词用作动词, 是“使……忿恚〞的意思. )6.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 字子长, 西汉夏阳人, 史学家、文学家. 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 10岁诵读古文经书, 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 访问了许多遗老, 考察了历史遗迹, 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 司马谈逝世后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 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白, 触怒了武帝, 被捕入狱, 受腐刑. 但他忍辱含垢, 发愤著书,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在五十三岁时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7.文体链接《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全书一百三十篇, 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世袭封国的诸侯和辅汉功臣事迹的传记)、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局部, 共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比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 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 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8.背景链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实行严酷的刑罚;同时还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 造阿房宫, 建骊山墓. 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农民苦不堪言. 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到公元前209年, 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 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 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 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 (注意停顿, 正音)2.试译课文. 同桌一个小组, 结合注解疏通大意, 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 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如果有疑难问题请及时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 同学们只是疏通大意, 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 学会在书上做点笔记, 重点是积累文言实词.3.在理解的根底上再读课文.四、拓展延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交流】1.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2.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3.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人生. ——培根4.生活的理想, 就是为了理想而生活. ——张闻天5.人生不是享乐, 而是一种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6.谁要游戏人生, 他就一事无成, 谁不能主宰自己, 永远是个奴隶. ——歌德7.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 我准备着承受任何风暴. ——拜伦8.立志难也, 不在胜人, 在自胜. ——韩非子9.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 既是一种苦刑, 也是一种乐趣——雨果10.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 从顶燃到底, 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11.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12.但愿每次回忆, 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文言词汇:(1)实词总结:为:①作, 当. “假设为佣耕〞;②担任. “为屯长〞;③是. “号为张楚〞;④作为. “为天下唱〞;⑤制, 建造. “为坛而盟〞.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②做, 进行. “乃行卜〞;③行进, 行军. “行收兵〞.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②停留, 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①值, 承当. “皆次当行〞;②应该. “不当立〞;③在, 正当. “当此时〞.举:①起事, 发动. “举大计〞;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②助词. “怅恨久之〞;③的. “鸿鹄之志〞;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 〞(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②认为. “或以为死〞;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④用. “以激怒其众〞;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 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而:①表前后两局部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④表前后局部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2.引入新课.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的结构, 并归纳段意.【交流点拨】第一段:表达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 表现了他素怀大志, 有对抗精神.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 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 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 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二〕文本探究〔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根底上,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解决以下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度已失期. 失期, 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交流点拨】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交流点拨】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 无相忘.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交流点拨】“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 “为天下唱〞, 以顺应民心, 义旗一举, “宜多应者〞.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什么?【交流点拨】公等遇雨, 皆已失期, 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交流点拨】①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②卒皆夜惊恐. 旦日,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7.陈胜在发动起义时, 最具有鼓舞性, 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交流点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8.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方法是:①丹书鱼腹;②篝火狐鸣.9.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攻〞、“下〞、“收〞、“皆下〞等动词, 说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 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 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 同时也告诉人们, 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三〕人物赏析(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老师巡视各组, 参与学生讨论. )1.在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和建立政权的过程中, 如何表达出陈胜的领导才能?【交流点拨】①发动起义:“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尉, 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 〞反映出陈的机智、果敢;“召令徒属, 揭露苛政, 以利害告之〞, 再以“死即举大名耳〞的宏图大志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来煽动, 坚决了士兵的起义信念. 这反映出陈胜卓越的煽动、宣传能力.②胜利进军:起义形势迅猛开展的原因——“从民欲也〞, 表达了陈胜的军事才能.③建立政权:入陈后, 又“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出谋划策——具有非凡才略的成熟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2.找出文中陈涉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然后分析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交流点拨】个性化的语言:“苟富贵, 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苦秦久矣. 〞通过个性化语言可以看出陈涉要求摆脱贫困, 不甘于安贫守命的对抗精神. 陈涉少有雄心壮志. 既显示陈涉的抱负、对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又具有号召力和煽动性, 表现其卓越的领导才能.3.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交流点拨】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 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对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 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 表现出陈胜对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人物性格:陈涉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强烈的对抗精神、敏锐的洞察力、杰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三、板书设计直接:失期, 法皆斩原因陈根本:天下苦秦已久谋划起义策略——立公子扶苏;楚人怜楚将项燕涉鱼腹藏书舆论世篝火狐鸣并杀两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召令徒属家为坛而盟发动起义起义初期的迅猛开展和陈胜立国的经过概述此后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四、拓展延伸1.前面我们介绍了《史记》的体例, “世家〞是记王侯的, 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世代保有其国, 对全国的政局有一定的影响, 故其传记称为“世家〞. 陈涉并非王侯, 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为“世家〞?【交流】《史记》中人物传记分为三类, “本记〞记帝王, “世家〞记王侯, “列传〞记人臣, 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划分, 对于某些历史人物, 作者有他特殊的考虑. 陈涉就是一个特例. 他出身卑微, 起义后虽自立为王, 但为时仅六个月. 之所以列入世家, 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 确实是非常之功.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 其所置遣侯王相卒亡秦, 由涉首事也. 〞可见司马迁看重的是功业, 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类似的例子有项羽, 他并未统一称帝, 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 把他列入“本记〞.2.课外研读一两篇《史记》里的文章.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 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人.【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自主预习案】1、给加点字注音肇()埋没() 彷徨()嘹望〔〕授予〔〕2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诚意: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本文是一篇〔文体〕, 作者_______是美国华裔______家, ________奖获得者.4、在文章中找出说明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自古以来, 人们都在探求事物, 科学的认识世界, 获得新知, 追求新生活.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 还是大大小小的人物, 都在表达着“格物致知〞的精神. 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 就是如此表达的典范. 今天, 我们学习的新课文, 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述.二、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 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三、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一〕读一读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结合前面的预习, 把你认为重要的生字注好音.〔二〕找一找速读课文, 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 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 ﹙提示:先独立做, 然后同学们在小组交流﹚明确:﹙三﹚想一想1、精读课文, 把握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明确:2、聚焦论证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学生讨论, 明确:﹙四﹚填一填〔提示:学生小结课文〕引论〔提出问题〕:___________本论〔分析问题〕:___________结论〔解决问题〕:___________﹙五﹚议一议1:联系实际, 延伸拓展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明确:2:质疑问难, 互动交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同学们自愿组成探究学习自小组, 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 并写成研究小论文, 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四: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 只有有了这种精神, 我们的, 生活才是多彩的, 思维才是开阔的. 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 努力探索,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 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使人能到达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 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 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 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 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 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 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 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 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 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2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论点?3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中心论点的?4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二、课外语段阅读①多年前, 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报道说日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 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 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 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必须学会生存.②生存, 就是生活, 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 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 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 当今社会性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竞争剧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开展的时机. 这样一来, 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 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 可以说, 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 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表达的过程. 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 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 有了崇高的理想, 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 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 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 需要的正是实干.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 理想是此岸, 中间有湍急的河流, 行动那么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 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 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积极行动, 才能梦想成真.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根底, 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 那么, 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 坎坷不平, 在重重磨难面前倘假设害怕退缩, 轻言放弃, 便失去了生存的时机;倘假设毫不气馁, 迎难而上, 便能化险为夷, 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 古往今来, 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 纪念勇者, 鼓励后人.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 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 贝多芬中年失聪, 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 奋斗终生, 铸造辉煌. 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 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处优胜劣汰的社会, 适者才能生存.1.阅读第一段, 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2.结合文意, 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3.作者引用克雷达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谈谈你的理解.4.作者认为, 学会生存, 意味着拥有理想, 意味着尽力实干, 意味着经受磨难. 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 请续写两个分论点.【参考答案】:【课内探究案】﹙三﹚想一想1(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 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 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 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 有方案、积极的、主动的探索, 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大学》里的一句话举例论证:第四段举王阳明格竹的例子第十一段举中国学生念功课好而做工作却手无足措的例子第十二段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的例子比照论证:第四段的王阳明格竹为反面论证, 第七段写应如何格竹为正面论证做比照道理论证:第七段【拓展检测案】一、1A 2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3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即实验, 这一点必需要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 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 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及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 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 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 很有说服力.4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带有批判性, 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二、1.通过比照中日学生在夏令营中的表现, 发现中国学生缺少独立生活能力, 从而提出中心论点:必须学会生存. 〔答出依据、现象、事实提出论点也可〕. 2.①学会生存才能丰衣足食、延续生命;②学会生存才能在竞争剧烈的社会中取得发尽展的时机;③学会生存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3.克雷洛夫的话,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引用这段话可以形象简洁地论证观点“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 4.例如1:学会生存意味着不断进取;例如2:学会生存意味着勇于创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2 陈涉世家(导学案)

22 陈涉世家课题陈涉世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1.提醒学生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2.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爱国思想。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现在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文学家。
他从小受父亲司马谈(汉朝太史令)的影响,10岁诵读古文经书,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老,考察了许多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
父亲逝世后司马迁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宫刑。
但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出狱后任中书令(掌控皇家机要文件),在五十三岁时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严刑酷法,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赋税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暴政酷刑,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现在安徽宿州东南)率戍卒九百人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
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然只有半年,但是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文体知识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等的综合。
本纪,叙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也(“……也”,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判断)倒装句:祭以尉首(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尉首祭”)新课导入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曾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
陈涉世家导学案

陈涉世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深入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司马迁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描写手法,塑造出陈涉这一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并领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陈涉世家》节选自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______所著的______体通史《史记》。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
3.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理由是______。
4.“______”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______”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二、选择题1.下列对《陈涉世家》中人物及事件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胜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懂得借助鬼神的迷信来发动群众。
B.吴广是一个勇敢果断的起义者,他积极配合陈胜的行动,并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
C.项燕是楚国的将领,他多次立功,深受士卒爱戴,因此陈胜假借他的名义来号召天下百姓。
D.二世元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发前往渔阳戍守,因失期而按秦法当斩,这是他们起义的直接原因。
2.下列对《陈涉世家》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B.度已失期:估计,揣测。
C.楚人怜之:喜爱,爱惜。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三、简答题1.请简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
2.《陈涉世家》中,陈胜是如何利用迷信来发动群众的?请举例说明。
三、全文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
”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耕田的奴隶,怎么会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3.了解陈胜、吴广在反对秦王朝暴政中的作用,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
【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课前预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
字,夏阳人。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圣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叙述了从到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1)少:陈涉少时()吾闻二世少子也()(2)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3)等:公等遇雨()等死()(4)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6)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3)固以.怪之矣()(4)将军身被.坚执锐()【词类活用】(1)陈胜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狐.鸣呼曰()(4)忿恚..尉()(5)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今异义】(1)尝.与人佣耕(古义:;今义:)(2)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3)楚人怜.之(古义:;今义:)(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5)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6)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7)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8)并.杀两尉(古义:;今义:)(9)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10)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重要虚词】(1)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陈胜佐之()③然足下卜之鬼乎()④辍耕之垄上()(2)于①祭以尉首()②以激怒其众()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扶苏以数谏故()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⑥固以怪之矣()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为①若为佣耕/项燕为楚将/吴广以为然()②为屯长/自立为将军/功宜为王/乃立为王()③为坛而盟()④号为张楚()⑤为天下唱()⑥士卒多为用者()【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守丞死,乃入据陈()②广以为然()③上使外将兵()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吾闻二世少子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3.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
4.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和查找工具书,校正读音,将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2.读文读注释,口译全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笔译全文,注意重要句子的翻译。
(1)苟富贵,无相忘。
(2)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起义的发动者;时间;地点;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经过;结果。
二、新知认知【关于作者与《史记》】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三、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辍.耕之垄上()B.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C. 等.死,死国可乎()D. 扶苏以数..谏故()()E. 乃丹.书帛曰() F.将军身被.坚执锐()G.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H.楚人怜.之()I.吴广素.爱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简答题。
1)起义的直接原因:2)起义的根本原因: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5)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8)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吴广是怎样做的?表现了吴广的什么才能?9)陈胜发动领导起义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10)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答案:1.停止你同样因为屡次用朱砂通“披”,穿果真爱戴向来2.略3(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天下苦秦久矣。
(3)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4)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巩固了陈涉的地位,坚定了众人起义的信心。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并杀两蔚。
广故数言······并杀两蔚。
机智勇敢。
(9)作用:发动领导起义,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才能: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做事周密细致。
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10)①敬畏陈涉,爱戴吴广,愿意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了绝路。
【课中导读】一、学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
2、自译全段;(重点字词)辍、之、若3、思考。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明确: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从神情、语言上)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
①“与人佣耕”,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怅恨久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找出本段中表现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和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句子。
明确:4.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明确:5.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这一段,可不可删去?明确:6.这一段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明确:二、学习第二段第一层1.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自译;(重点字词)闾左、次当行、会、度2.思考: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明确:2.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明确:三、学习第二段第二、三层1.朗读第二段“陈胜、吴广乃谋曰……皆指目陈胜”自译。
(注意重点字词)2.分层,归纳层意。
第二层:第三层:3.第二段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明确: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明确: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明确:6.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明确:四、学习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自译。
(注意重点字词)2.第三段分为几层?明确:3.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有何用意?明确: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明确:5.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圈点勾画)5.“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五、深入探究(一)感知内容线索记叙顺序主要内容:本文线索:记叙顺序:(二)全文结构(PPT)(三)主旨感悟1.“世家”是司马迁记王侯的,为什么他却把出身低微的陈胜列入“世家”呢?明确:2.归纳出本文主题思想。
明确:(四)写作特色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顺叙的方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
起义前佣耕之身(略写)→起义的原因和经过(详写)→起义后攻城略地(概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义原因的句子、并杀两尉、起义后攻城略地、起义军胜利进军的形势(找一找)。
文字简洁、语言洗练,表现了作者语言上高度概括能力。
3.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开头“辍耕太息”,通过对话写出陈胜思想情绪和远大抱负,接着在记叙策划、发动起义的过程中,通过陈胜在紧要关头分析形势、提出斗争策略、宣传鼓动士兵起义造反。
这一系列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且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展现了人物的勇敢机智及政治斗争才干。
思考:以下人物语言分别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1)苟富贵,无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下苦秦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检测验收《陈涉世家》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 ___________的形式,客观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重点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突出地表现陈胜谋划时善于__________、准备时善于 __________、起义时善于 __________ 、起义后善于__________的卓越组织领导才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七、拓展延伸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 (1)从与佣者的对话中分析。
(2)从当时秦国局势上分析。
(3)从陈胜发动起义过程来分析。
2.设想一下,你怎样给陈胜建国出谋划策。
【课后导练】(一)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今亡.亦死( ) (2)扶苏以数.谏故( )(3)今或.闻无罪( ) (4)楚人怜.之(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项是()A.邑人奇之B.前人之述备矣C.辍耕之垄上D.宋何罪之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二)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