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管县到省管县_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_吴金群
交错的科层和残缺的网络:省管县改革中的市县关系困局
交错的科层和残缺的网络:省管县改革中的市县关系困局吴金群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省管县改革的不彻底,导致省、市、县政府之间纵向科层体系的交错.违背了科层组织所强调的权威等级和命令统一原则;出现了地方政府之间责、权、利配置的扭曲和不对称;误导了人们对省管县改革的认知和对未来方向的判断.网络化治理是省管县改革后的模式选择,但在实践中,诸多条件尚不完备.平等、独立、自主的多元治理主体仍在培育;合作、信任、规范的区域治理结构尚未形成;政府、市场、社会高度耦合的机制还在探索;责任、权力、利益相互匹配的制度还未完善.基于网络化治理的市县关系重构,其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市县的协调发展.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吴金群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3.62
【相关文献】
1.省直管县改革中的市县合作关系——一个组织间关系的"力场"分析框架 [J], 韩艺
2.地方府际法律关系冲突初探——以"省管县"体制改革为出发点 [J], 周功满
3.“省管县”体制改革:市县分离还是混合模式 [J], 杨宏山
4.省管县改革中省市县各级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以河南省为例 [J], 杨沛黎
5.试析财政“省管县”改革面临的困局及解困思路——基于山东省郯城县分析 [J], 王立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金群:省管县的条件及对我国26个省区的聚类研究
第40卷第4期2010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40,No.4J uly 2010[收稿日期]20100127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0429[基金项目]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 J C810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0年青年项目“基于市县协调发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作者简介]吴金群,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区域发展研究。
主题栏目:中国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问题研究DOI :10.3785/j.issn.10082942X.2010.01.271省管县的条件及对我国26个省区的聚类研究吴金群(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7)[摘 要]当前,省管县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地方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省管县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广泛的改革共识,适当的管理幅度,必要的经济基础,较好的技术保障,充分的试点经验。
以区域面积、县市数量、人均G DP 、市场化指数、电子政务水平、高速公路密度、扩权县(市)比例和已扩权月数为量化指标,利用SPSS 统计软件对除港澳台、直辖市及海南省以外的26个省区进行聚类研究,最终可以把26个省区分成六类。
在改革过程中,条件成熟的省区,可实现率先突破,形成榜样示范;条件不太成熟的省区,可努力创造条件,进行积极探索;条件还不允许的省区,则可等待时机成熟。
[关键词]省管县;改革;聚类;地方政府体制;行政区划Conditions for Counties under the Direct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A Study of 26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 egions in ChinaWu Jinqun(College of Public A dmi nist ration ,Zhej i ang Universit y ,H an gz hou 310027,Chi na )Abstract :The system reform of counties under the direct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CUDPA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ese local administrative reform.Conditions for CUDPA could be listed as follow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eform ,an appropriate scope of administration ,a necessary economic foundation ,a good technological guarantee ,and the sufficient experience in experiments.SPS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process factors of the area size ,numbers of counties and cities ,per capita G DP ,index of marketization ,leve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density of freeway ,proportion of counties whose powers are expanded ,months from the time of expanding powers ,26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s.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provinces with ripe conditions should take the lead ,setting examples for the others to follow.Provinces whose conditions are not ripe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create conditions whereas for those provinces021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without right conditions will have to wait for a suitable time.K ey w ords:CUDPA;reform;clustering analysis;local government system;administ rative divisions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的省、市、县府际关系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推进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在 市管县 模 式下 , 市 刮县” “ 斗效 “ 、漏
应 ” 等 现 象 使 得 县 级 财 政 一直 存 在 赤 字 。 省 直 管 县 实 质 上 是 对 公 共 行 政 权 力 和 社 会 资 源 的 重 新 分 配 , 根 本 上 促 进 县 域 经 从 济 的发 展 。 “ 管 县 ” 的 核 心 是 “留利 于 省 县” .省 县 之 间 信 息 和 资 金 的 直 达 不 仅 杜 绝 了“ 留 ” 件 的 发 生 , 时 有 利 于 省 级 截 事 同 财 政宏观 考虑 对县 级补助 、 持政 策 的制 扶
市 管县 体 制 有 着 明显 的倾 向性—— 主 要为市服 务 。因此 , 的发展 往往 以牺 市
牲 县 的 整 体 财 力 为 代 价 , 而 加 剧 了城 乡 从
、
我 国 省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必
要性分析 : 什 么要 改革? 为 ( ) 以 下 财 政 体 制 的现 状 与 弊 端 一 省 按 照 我 国 现 行 的 财 政 管 理 体 制 . 求 要
了两 种截 然 不 同 的观 点 , 的人 认 为 , 有 市
的发展 有 了更为宽 松的环 境 , 使 县集 中 可 财 力 发展 各 种事 业 , 域 经济 发 展 由“ 县 快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使 我 国 财 政 体 系 陷入 困 境 , 此 ,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必 须 马 不 停 因 省 蹄 . 面 推 进 . 接 实 现 行 政 省 直 管 县 的 全 直 目标 。 我 们 称 之 为 “ 革 激 进 论 ” 有 的 人 改 ; 则 认 为 . 政体 制 改革 是 一个 敏 感 问题 , 财
程。
确 定 了 中 央 与省 级 单 位 之 间 的 财 政 体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
王翀;严强
【期刊名称】《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3
【摘要】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省管县"取代"市管县"的改革方向,并已付诸实践,但这一个过程所涉众多,进展缓慢。
本文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选取关键性影响变量,以修正的多源流框架分析、考察这一政策现象,对其中呈现的政策图景做出描述,从而预见并指出,"省管县"替代"市管县"的过程是在一个集小胜为大胜的期待和实现中,逐步完成的,但这一过程不会过于平顺,其间有曲折、反复甚至是退缩。
【总页数】8页(P80-87)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政策终结;政策过程
【作者】王翀;严强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1
【相关文献】
1.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困境与出路——基于四川省F县的实证调查 [J], 赵丹;杨雪秋
2.市管县与省管县体制比较分析——基于行政生态学视角 [J], 胡艾迪
3.政策执行视角下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基于H省A县的实证分析[J], 陈冠宇
4.主动"加码":基层政策执行新视角——基于H省J县的村干部选举案例研究 [J], 凌争
5.基于政策变迁视角下的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对比研究——以四川省七县736户调查数据为例 [J], 何佳俊;范丹;曾旭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强县扩权到省直管县的路径探析
.
提 高 了 省 对 县 的 调 控 能力 , 使 信 息 和 资 金 都 得 以顺 畅 直 达 ,提 高 了 资 金 使 用 效 率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县 级 政 府 的 财 政 困 难 ,提 高 了县财 政预算管 理质量 。从上面 的分析可 以看 出 ,财 政 省 直 管 县 与 行 政 省直 管 县 之 间 是 一 种 手 段 与 目标 的关 系 。 三 、从强县扩权到省直管 县遇 到的困境表征 强 县扩权 可强化县 级政府 的经济和 社会 管理权 ,防止 “ 市 刮县 ,市卡县 ”现象 的发 生 ,但 强县扩权工 作的核心 并不只是 要 使 县 级 政 府 拥 有 更 大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管 理 自主 权 ,而 是 进 一 步 通过 扩权强县 环节和财政 体制 的扁 平化 ,渐 进带动行政 体制 的 扁 平 化 , 从 而 提 高 行 政 效 率 , 降低 行 政 成 本 , 促 使 政 府 职 能 合 理 定 位 , 并 提 升 整 个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的 统 筹 协 调 水 平 ,最 终 减 少 政 府 层 级 ,达 到 行 政 层 级 改 革 的根 本 目 的 。 在 强 县 扩 权 工 作 开 展 的过程 中,很多省份 的改革试 点虽然取得 了 明显 的成 效 ,但 同 时 也 遇 到 了 一 些 具 体 的 问题 和 困 境 , 阻碍 了 省 直 管 县 政 府 层 级 改 革 目标 的 实现 。 1 权 力 下 放 缩 水 , 部 分 权 力 口惠 而 实 不 至 。一 些 省 辖 市 和 . 省 直 部 门 因经 济 利 益 、政 治 利 益 和 个 人 利 益 的 原 因 “ 权 ”思 惜 想较 为严重 ,存 在权力 “ 放小不放 大 ,放虚 不放实 、明放暗不 放 ” 的 现 象 。扩 权 和 放 权 大 体 是 三 份 之 一 到 位 ,三 分 之 一 半 到 位 ,三 分之一蜻 蜒点水 。且有 的扩 权条款在 实际工作 中无法具 体操作 ;有 的扩权项 目带 有明显滞 后性 ;也 有的地方看 似放 了 权 ,但 是有许 多附加条件 ,县仍不 能直接解 决 问题 ,结果还是 等 于 是 没 有 放 权 。 部 分 试 点 县 官 员 甚 至 将 强 县 权 扩 形 象 地 比喻 为 “ 到 文 件 一 喜 ,到 部 门办 事 一 愣 ,最 终 结 果 心 里 一 凉 ” 。 看 而 且 由于 省 、市权 力 下放 不 到位 ,存 在 工作脱 节 ,使得 很多 试 点 县 在 具 体 工 作 中 在 市 、 县 之 间 来 回 跑 , 工 作 流 程 出 现 了梗 阻 ,县 级 政 府 在 改 革 中 的政 府 职 能 定 位 比较 模 糊 。 2 .角色 定位 不准 ,扩 权县 面临 地位矮 化和 双 头管理 两种 角 色 困 境 。 由 于 扩 权 试 点 改 革 削弱 了 市 级 政 府 的 既 得 利 益 , 因 此改革 很难得 到市级政府 的支持 ,催生 了县 与原来省辖 市之 间 的矛盾 。扩权 之后 ,省和 县两级政府 积极性 高涨 ,但地 市一级 多为 消极应付 。扩 权县拥 有 了对省 级政府 的话语权 ,却 丧失 了 市 级 政 府 的 支 持 度 。 一 些 省 辖 市 在 权 力 下 放 的 同 时 ,将 应 尽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也 一 并 甩 出 。 省辖 市 对 扩 权 县 在 农 用 地 转 用 指 标 、 项 目分 配 和 资 金 配 套 等 支 持 方 面 出 现 衰 减 , 对 扩 权 县 的 支 持 力 度 减 弱 ,扩 权 县 出 现 了 明 显 的 地 位 矮 化 现 象 。 同 时 ,县 级 政 府 在 现 有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下 存 在 多 头 管 理 的 冲 突 。 县 级 政 府 虽 扩 大 了经 济 管 理 、行 政 审 批 和 社 会 管 理 等 多 种 权 限 , 但 多 数 扩 权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行政区划调整演变
市管县利弊进行剖析,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探讨制度变迁的诱因。
伴随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省管县体制模式备受各界的关注,从制度利弊角度探讨省直管县发展。
一、行政区划的文献述评
~
数据来源: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2006: 10-14
中心城市发展,导致县级政府出现财政困难等问题。
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贯。
同时,学校宣传部在学校官网上开辟了专栏,进行宣传工作。
此外,学校团委组织了线上师生读书分享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了线上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线上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和教师积极行动和扎实工作,尤其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更要发挥核心协调和保障作用,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目前,北信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采取学分制管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网上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三进”工作实践路径的探索
实践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进行深入探索和不。
吴金群:省管县改革并不是把所有的县都交给省管
是要把所有的县都交给省管,通 过“较大的市”依法管县、省管县 与市管县的协调并举以及行政 区划的配套改革,省级政府的管 理幅度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 大,过度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0CZZ024]、 教 育 部 项 目 [09YJC81 0040]的阶段性成果)
包括县、自治县、县级市、林区和 一般认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数
特区,但不包括地区、盟和自治 量以不超过 50 个为宜。因此,有
州,也暂不考虑“较大的市”可依 必要在增设直辖市、划小规模过
法管县的情况。这一管理幅度的 大省区、增加省级政府数量后,
计算只是在“纯粹”意义上的,实 进一步整合县级政区。总体思路
改革,而且是指在省管县改革 的空间,部分与市联系紧密的郊
时,不能一刀切地把所有的县都 县可调整为市辖区。当然,这项
交给省级政府直接管理。
改革比较敏感,应科学论证,渐
27 LINGDAO ZHI YOU
2012 年第 3 期
进展开。 第三,省管县和市管县可以
协调并举。改革不怕慢,就怕站, 更怕瞎折腾,不能两眼紧盯着省 管县改革,随意地阔步前行,简 单地把上次改革的成果又当成 这次改革的对象。所以,省、市、 县府际关系的调整必须有明确 的战略愿景。省管县改革的战略 愿景就是:减少层级,强化县政, 市县协调,人民满意。因此,在推 进省管县改革的同时,需要从制
山东、湖南、江苏;
(4)A+B+C+D:浙
江、海南、吉林。
在不同的省
区,省管县改革四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纵向政府间 关系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
个维度的进展次序有所不同:(1) 在已 有财政省直管和人事省直管的基础上,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财政体制变革及优化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财政体制变革及优化
郭梦晨
【期刊名称】《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22(24)6
【摘要】县级政府在我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领导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另一方面要配合省、市贯彻中央政策,因此对县的管理尤其重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呈现出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趋势,这一变革率先从财政体制开始,体现在财政收支方式、方向及预决算制定等方面。
财政体制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市管县”期间的一些弊端,但并不是一劳永逸之策,从全局来看,要实行与财权配套的事权改革,持续优化省对县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同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逐步提高县级政府管理能力是优化工作的重点。
【总页数】5页(P3-6)
【作者】郭梦晨
【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财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0.2
【相关文献】
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以甘肃省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为例
2.市管县与省管县体制比较分析——基于行政生态学视角
3."省管县"财
政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展望——结合永寿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4.县级市由谁管——市管县体制合宪性分析与省管县体制改革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献综述
第14卷第1期2012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N or t he a st e rn U ni ver s i t y(Soci al Sc i ence)V01.14,N o.1Ja n.2012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文献综述李兆友,陈亮(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1983年开始的“市管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诸多弊端,对此,学术界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构想,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省直管县”改革,认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府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有助于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当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认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系统性,不断完善分权化操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圈分类号:D0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1—0052—05一、“市管县”体制及其弊端1983年,国务院相继发出同意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实行“市管县”的批复,我国的“市管县”体制开始实施。
同年,《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等期刊开始刊登探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文章。
早期的相关文章主要是结合各省实际,探讨“市管县”体制的必要性,认为实行“市管县”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小型经济区,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12j。
“市管县”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3J,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4。
1986年出版的《市管县体制初探》是最早一部关于“市管县”体制探讨的书籍,对于“市管县”体制的必然性、基本任务、现实作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5J。
由于此书写作时间较早,因此该书并不能反映“市管县”体制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镇街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驱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镇街行政区划改革的政策驱动机制作者:吴金群游晨来源:《治理研究》2018年第06期摘要: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众多,但政策如何推动行政区划改革的机制分析相对不足。
本文以镇(街)行政区划改革为切入点,基于浙江省的数据,提出了“设置标准—行政指令—需求匹配”的政策驱动机制,即政策通过改变设置标准及行政指令,经由需求匹配加以作用,共同影响镇(街)行政区划的改革。
研究表明,该机制有助于解释浙江省镇(街)行政区划改革与政策措施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外部效度。
关键词:行政区划;改革;政策驱动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6-0028-007一、问题的提出行政区划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的划分,也是国家治理范围及单元的空间安排①,具备空间定位、资源配置、权力载体等三大基本功能②。
有学者提出“行政区经济”③与“行政区行政”④等术语来解释一定空间区域内的政治经济现象,凸显了行政区划的现实意义。
行政区划的改革是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⑤,具体包含行政建制、行政区域、行政隶属关系、行政级别、行政机关驻地等多方面的变化⑥。
其中,行政建制变更尤为重要,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当前,关于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众多,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探讨行政区划改革中的内在逻辑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如国家治理现代化林拓、申立:《行政区划优化:与国家治理同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4期。
、城市行政区划的尺度化与尺度关系的调整左言庆、陈秀山:《基于尺度理论视角的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上下级协商博弈张践祚、刘世定、李贵才:《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社会学研究》,2016年第3期。
、政府组织的重构与谈判叶林、杨宇泽:《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政府组织重构与上下级谈判——以江城撤市设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3期。
“省管县”正改革 “县变区”应暂停
“省管县”正改革“县变区”应暂停
陈城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近日财政部提出,2012年底前,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政府层级最多的国家,有5级政府层级。
现有22个税种,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将22个税种在5级政府之间分配则很困难?另外,从税收的属性和各税种的不同特点来看,将税源在3级政府间划分相对容易,
【总页数】1页(P49)
【作者】陈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2
【相关文献】
1.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现实审视——广东省"省管县"改革的路径选择 [J], 王丽娅
2.应破除对省管县体制改革的五个误解 [J], 吴金群;
3.应破除对省管县体制改革的五个误解 [J], 吴金群
4."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展望——结合永寿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J], 中国人民银行咸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5.山西省“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析——以山西省永和县为例 [J], 董田甜;丁海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
吴金群
【期刊名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6(0)2
【摘要】市管县和省管县这两种制度安排经常“缠合”在一起,于不同的地方以
各自的逻辑在中心或边缘滋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
经济体制的转型提供了市场基础;权力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治背景;社会观念的变化提供了思想根源;国家政策的引导提供了直接动力。
然而,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和主观认知的制约、制度的密集性和关联互补的锁定、权力的不均衡和集体行动的困境等原因,市管县制度具有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粘性。
经过漂移、重叠、转换和替代等环节,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变迁可以从制度闭锁走向制度开放。
【总页数】7页(P36-42)
【作者】吴金群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5
【相关文献】
1.政府主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变迁的制度逻辑r——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历史变迁、制度逻辑与动力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历史变迁、制度逻辑与动力分析——基于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4.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政府与高校治理结构变迁的发展逻辑5.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变迁、逻辑与策略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省管县改革的行政区划调整 吴金群
初期 新
中
大行政区 省、自 治
自治州、[专( 地) 区、 县、市、自治县、市辖
( 1954 年 区、直 辖
盟]
区、旗等
前)
市、行署区
区[区]- 乡、镇、民族乡
国 20 世纪 80 年代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自治州、[专( 地)
以来)
特别行政区
区、盟]
县、市、自 治 县、市 辖 乡、镇、民族乡
区、旗等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2013 年青年项目“省管县改革后我国市县协调发展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13CGL107) ; 教 育部 2009 年人文社科青年项目: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评估及推进策略研究( 09YJC810040) ; 2012 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 费专项资金: 省管县改革后市县协调发展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我国历代行政区划名称繁多,层级复杂,变动频 繁,这些变化不仅是中央与地方在集权和分权之间 博弈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差异抑 或军事行动的结果。而且,任何朝代的行政区划都 是在批判借鉴前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沿革而来的。
作者简介: 吴金群,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与区域发展、体制改革与政府 创新等。
从“放权”的角度看省管县和市管县的一脉相承
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和制度背景。 总 的来 讲, 市管 县体制 的 目的是 以城 带 乡、城乡 共 同发展 。建 国初 期,随着 大规 模社 会主 义建 设的进 行 ,我 国 的工业 化进 程不 断推 进 ,作 为现代 工业 经济 对周边 的带动 作用 ,少数 城市 实行 了市领 导 县体制 。 而客观 地 说 ,当时城 市 的发展 受到 行政 区划 的限制 ,
制 的基础 是 宗法制 ,在 家庭 内部为 宗法 制 ,在 国家 范 县 。 自治州 分 为县 、 自治 县 、市 ” 。可 以看 出, 《 宪法》
围 即是分 封制 。到 了春 秋 时代 ,一些 诸侯 国为 了加 强 将全国行政区域划分 为省、县、乡三级,只有直辖市和 管理 而置 郡和 县 , 由皇 帝直 接任 免地 方 官 。与 分封 制 较大的市才可 以下设县。既然如此,为什 么现在绝大部 的封 地各 自为阵不 同,郡县 受朝 廷管 辖 ,其官 员不 是 分的省县两级之间都有一个 “ 市”级呢?分析这一体制
总第 5 4 6期 第 l 9期
管
理
观
察
2 O 1 ObS erve r
从 “ 放 权" 的角度看省 管县和市管县 的一脉相承
傅 娟
( 中国社科 院研究生 院,北京 1 0 2 4 8 8 ) 摘要:当前 “ 省 直管县”的呼声很 高, 很 多人认 为市管县是适应城市发展思路 的政府结构组织模式,
展 ,特 别 是 去 年 以来 工 农 业 生 产 的 大 跃 进 和 农 村 人 民 公 社 化 ,密 切 城 市 和 农 村 的 结 合 , 促 进 工 农 业 的 相 互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一个必然的趋势
经济论坛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一个必然的趋势谭星怡郭亚男(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1983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市管县体制。
市管县体制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然而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市管县体制也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因此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改革1市管县体制与省直管县体制的基本概念市管县体制,是以一些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且较大的直辖市作为中心城市,发挥其辐射作用,管辖周边的一部分县和县级市,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指在财政收支上由省级直接对县级进行管理的体制,将原本由地级行政区管理的大部分事务改由省级行政区直接管理,但行政区划一般依然隶属于地级行政区管辖,即“县财省管”。
1983年,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市管县体制实施后的20多年里,它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
因此,通过改革将市管县体制转变为省直管县体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市管县体制的优势与弊端2.1市管县体制的优势市管县体制的政治作用在于加强了对县级的行政管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由于行政体制还没有完善,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而且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存在交通不便利、信息传递不便捷等因素,如果此时由省直管县,会出现省级管理幅度过宽、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级市的出现就可以加强对县级的管理,有效解决了省级对县级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市管县体制的经济作用在于发挥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其管辖范围内的县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
市领导县的政策打破了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了城乡融合,城乡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生产要素配置得到优化,使得区域内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省管县改革进程中市县竞合关系的演变与比较
总第 9 o期
江苏行政 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a n g s u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No . 6, 2 0 1 6 Ge n e r  ̄ No . 9 0
பைடு நூலகம்
政府管理与创新等领域的研究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省管县改革后 我国市县协调 发展 的治理 结构与运 行机制研究 ” ( 1 3 C G L 1 0 7 ) 的 阶段性 成果 。 1 02
从省 、 市、 县政 府 之 间 的 纵 向关 系来 看 , 省 管 县改 革 就 是 从 原 来 的 省一市 一县 纵 向科 层
影 响的 “ 蜂窝式 ” 关系, 正 在 克 服 相 互 倾 轧 的 “ 螃蟹 式 ” 关系 , 并 希 望 走 向交织 生 长 的 “ 竹 席 式” 关 系 。本文 拟 在考 察省 管 县 改 革进 程 中市
经验” 的示范 , 并经 由中央政策的渐进诱 导, 省 管 县 改 革 开 始 在 全 国 大 范 围 探 索 实 践 。 到 2 0 1 5年底 , 全 国除港 澳 台 以外 的 2 7个 省 区 中 , 已经 有 2 4个 省 区开展 了 以财 政省 管县 、 人 事 省 管县 、 经 济 社会 管 理 权下 放 为 主要 内容 的体 制
改革 。不 过 , 省 管 县 改革 在 最 近几 年 有 放 缓 的 迹象 。这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改 革 中 出现 的利 益 平 衡、 管理 困境 、 制 度配套 和 工作衔 接等 问题未 能 得 到有 效 解决 , 另 一 方 面则 是 因 为部 分地 方 政 府对 省管 县 改革 依 然 存 在诸 多 误 解 。实 际 上 , 当前 实践 中出现 的问题 主要 是 由于省管 县改 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平均每个市领导的县( 市) 数量 资料来源: 吴金群等. 省管县体制改革: 现状评估 及推进策略[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P3.
在当代中国史上,市管县和省管县这两种制度 经常“缠合”在一起,于不同的地方以各自的逻辑在 中心或边缘滋长,而作为主流制度的省管县或市管 县则此起彼伏地交叠出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市管 县制度在省管县的宪法精神下依然得以在夹缝中成 长,并于 1980 - 1990 年代取代省管县成为事实上的 主流制度。而如今,省管县制度虽有宪法和中央政 策的支持,但 在 实 践 中 却 只 能“步 履 蹒 跚 ”地 回 归。 根据宪法第 30 条的规定: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 市;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县、自治 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 县。然而,因 为 未 对“较 大 的 市”做 出 权 威 宪 法 解 释,导致我国地方府际关系的混乱。在宪法中没有 明确规定的市管县制度为什么能够演变至今? 事实 上,影响地级行政建制的变量除了法律制度之外,还 有权力分配结构、经济体制类型、城市化、政府间的 管理层次和幅度等,正是这些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地级市建制的变迁。[4]
经验。特别是,涉及县( 市)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 法以及相应干部管理的体制调整,预示着省管县改革 已经进入到政治的核心制度领域。
二、均衡的断裂: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制度成因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均衡,并借用路径依赖和 制度断裂的“关 键 节 点 ”来 强 调 制 度 变 迁 中 的 断 裂 和生成的特 性。[12] 当 然,关 键 节 点 不 是 指 瞬 间 发 生 的事件,而是一段相对较短的期间,当时行动者所作 的选择对于后续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决定性。[13]如果 把市管县和省管县的稳定运行看成是制度的均衡,
36
○吴金群: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
起。短短一年间,管县( 市) 的市数从 1982 年的 58 个增加到 1983 年的 126 个,市管的县( 市) 数从 171 个增加到 542 个,平均每个市领导的县( 市) 数则从 2. 95 个增加到了 4. 30 个。1993 年,全国人大通过 的《政府工 作 报 告 》再 次 要 求“地 市 合 并,实 行 市 领 导县体制”。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 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市管县改 革的方向,并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为贯彻落实这一 文件,民政部于当年 11 月发布了《关于调整地区建 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调整了地改市的标准,结果在 2000 年又形成了一次市管县改革的热潮。从图 1 和图 2 可以看出,我国管县( 市) 的市数在 2004 年达 到了高点,即 273 个,市管的县( 市) 数也在 2004 年 达到了高点,即 1577 个,然后基本保持稳定。平均 每个市领导的县( 市) 数则在 2003 年达到了高点,即 5. 79 个,然后大体保持稳定。
对市管县体制的评价,需要带有历史 的 眼 光。 我国实行市管县的初衷是正确的,也与当时的政治 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 转型初期行政区和经济区的磨合问题,促进了区域 市场的统一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精简了政府机构并 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省县之间长期虚实不定和 缺乏法律主体地位的尴尬,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发 展进程。[5]然而,支撑市管县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形成 与变化,同时说明了它的成功与危机。随着我国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市 管县正在越来越偏离其初始的目标,反而扩大了城乡 差距,增加了地方层级,加大了行政成本,虚化了城市 概念,背离了宪法精神。[6]( PP8 - 9) 在浙江和海南等地省 管县经验的榜样示范,以及中央政策的渐进推动下, 自 21 世纪初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以财政省管 县、扩大县( 市) 经济社会管理权和人事省管县为主要 内容的省管县改革。截止到 2015 年底,除了新疆、西 藏和内蒙古以外的 24 个省和自治区都进行了相应的 改革。具体进展参见表 1。
0 0 0 2007. 11 2005. 06 2006. 04
财政省管县( 市) 的
数量及比例 57( 100% ) 57( 100% ) 15( 100% ) 93( 73% ) 20( 23% ) 42( 100% ) 49( 91% ) 58( 95% ) 24( 22% ) 56( 88% ) 78( 90% ) 78( 100% ) 73( 76% ) 76( 57% ) 67( 97% ) 28( 35% ) 73( 100% ) 42( 57% )
一、变迁的轨迹: 市管县与 省管县的制度交叠
1952 年 11 月,我国地方层级统一转变为“三实 三虚”,即省、县、乡三个实级,大行政区、专区、区三 个虚级。[3] 1954 年宪法正式将全国划分为省( 自治 区、直辖市) 、县( 自治州、自治县、市) 、乡( 民族乡、 镇) 三级地方政权。也就是说,省管县乃是当时地方 政府的主流制度。然而,从 1949 年兰州市领导皋兰 县、无锡市领导无锡县、徐州市领导铜山县开始,市 管县的范围在 1950 年代有所扩大。在 1960 年代前 期,市管县出现了反复,重新走向低谷。1982 年,中 共中央 51 号文件发出《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 县体制的通 知 》。 此 后,新 一 轮 市 管 县 改 革 迅 速 兴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243( 2016) 02 - 0036 - 007
DOI:10.16072/ki.1243d.2016.02.006
我国省市县府际关系是省、市、县政府之间形成 的有关责、权、利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而 所谓的制度安排,就是指嵌入于政体或政治经济组 织结构中 的 正 式 或 非 正 式 的 程 序、规 则、规 范 和 惯 例。[1]一般来说,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制 度存续 的“正 常 时 期 ”和 制 度 断 裂 的“关 键 节 点 ”。 在制度存 续 的“正 常 时 期 ”,制 度 的 形 式、结 构 和 功 能可能发生微妙变化。当这种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 或出现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时,制度变迁就会出 现“断裂”,从而产生新的制度。历史制度主义既是 历史的,又 是 制 度 主 义 的,[2] 其 制 度 生 成 与 变 迁 理 论、路径依赖及锁定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很 好地解释我国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制度变迁历程。
行省管县试点。其推进方式主要有: 进一步扩大试点 渐进式变迁的可能性,弥补了断裂均衡模型片面强
县( 市) 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调整试点县( 市) 管理体制; 调整干部管理体制; 调整垂直管理部门体制; 调整司法 管理体制。[7]这些试点,旨在为全国的省管县改革积累
调 外 部 冲 击 作 用、忽 视 渐 进 变 迁 可 能 的 局 限 性。[10][11]作为一种“新生代”理论研究范式,历史制 度主义研究制度与环境的关系、制度与观念的关系、
0 2009. 12
0 0 0 2003. 12 2005. 06 2006. 04
扩权县( 市) 的
数量及比例 57( 100% ) 57( 100% ) 15( 100% ) 24( 19% ) 50( 58% ) 42( 100% ) 54( 100% ) 61( 100% ) 50( 47% ) 56( 88% ) 87( 100% )
相对于各地自下而上进行的省管县探索,中编办 赖于克拉斯纳( Krasner) 提出的断裂均衡模型。[8][9]
从 2010 年开始自上而下地确定了安徽、河北、河南、湖 随后,奥伦( Orren) 和斯科隆内克( Skowronek) 通过
北、江苏、注制度变迁的内部因素、制度形成的非同时性和
早期的历史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解释主要依 那么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变迁就成了均衡的断裂和
38
○吴金群: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变迁逻辑
重新生成过程。而如今,正处于从市管县到省管县 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
第一,经济体制的转型提供了省管县制度变迁 的市场基础。在计划经济和全能政府模式下,因受 制于管理幅度和能力问题,省对县的管理需要借助 于其派出机关———地区行 政 公 署。在 经 济 转 型 初 期,地改市和市管县的本意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 辐射带动 周 边 县 域 的 发 展,并 统 筹 协 调 城 乡 关 系。 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效率、权力和财政三大“漏斗 效应”。中心城市通过行政优势截留甚至剥夺县的 发展资源,导致中心城市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迷失和 经济辐射力的弱化。市县关系因话语权的不同来源 而不断产生龃龉: 前者为政治话语权,来源于行政级 别的给定性输入; 后者为经济话语权,来源于市场秩 序的内生性 扩 展。[14] 事 实 上,行 政 区 与 经 济 区 是 两 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后者是 经济交往的产物,强求其整齐划一只会导致貌合神 离。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以后,市场机制 的决定性 作 用 逐 步 取 代 了 政 府 主 导 的 资 源 配 置 方 式,经济的横向联合逐渐代替了权力的纵向传承,政 府的职能也 从 原 来 的“无 所 不 包 ”转 向 了“有 所 为, 有所不为”。这就为打破市管县制度的行政约束,按 照市场经济自愿、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原则,建立市、 县之间更平等的区域经济联系,各自选择适合当地 实际的发展路径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省管县的制 度变迁提供了基础。
92
西藏
69
黑龙江
63
东北
吉林
39
辽宁
43
扩权时间
2003. 10 2005. 06 2008. 07 2005. 01 2003. 12 2008. 06 1992. 06 2006. 12 2004. 04 2003. 04 2004. 09 2014. 07 2005. 06 2007. 07 2005. 06 2007. 07 2010. 12 2012. 01 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