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的四大声腔之梆子腔

---------------梆子腔与豫剧

声腔通常是指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旋律框架,这些唱腔旋律的框架,代表着这段旋律在演唱方式、伴奏乐器、音乐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有着某种规定性。如京剧中《打渔杀家》的一个唱腔:“老爹爹,清晨起,前去出首,倒叫我桂英儿挂在心头……”;《诸葛亮》里有一段:“我这里城楼观景,却听得四处乱纷纷……”。这两个段子,虽然在板式上、旋律上的细微处以及词意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两者却用的是同一个旋律框架,我们就说他们都用了西皮声腔。

四大声腔其起源: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

南昆,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发展到明代,流传地域渐渐扩展,对各地流传的许多地方戏曲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更派生出川昆、徽昆、苏昆等分支。四大声腔北弋,指产生于元末江西省的弋阳地区的弋阳腔,明朝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北京、南京、湖南、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东柳,原来是指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西梆,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为扳式的“梆子腔”,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

清代,北京剧坛又出现了“皮黄调”,风行中国各地的京剧便是采用皮黄调唱腔系统而演变过来的。

今日中国绝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仍分别隶属于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调等四个声腔系统。

1.梆子腔概说

对梆子腔的起源,说法不一,由一元与多元两种观点。持多源观点者认为,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地域风格也很鲜明,未必起源于一个源头。但绝大多数戏曲界人士认为,梆子腔系统的统一特征,强于高腔系统,在地域风格的背后,显然有一根同源血脉,所以持一源观点者较多。但是,在持一源观点者中,却存在三种说法

(1)甘肃说,认为梆子腔起源于由甘肃调演变而来的西秦腔。西秦腔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也就是说,明朝已有西秦腔;

(2)陕西说,西秦腔也名甘肃腔。西秦腔起自明代,而甘肃在明代和清代都属陕西。事实上,这两说是相通

(3)山西说,认为山西蒲州的勾腔是梆子腔的前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离开西北地区,所以,梆子腔这种超越声腔的摇篮,无疑是西北。

梆子腔孕育于西北后,分四条线传向全国。

一条由秦腔向西南入四川、云南、贵州,除贵州本地梆子不可详考外,川剧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保持了秦腔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分的特征;

一条由山陕梆子腔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山西演化为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在河北、北京、天津演化为河北梆子。其戏班演出足迹北至内蒙及东北三省,南下江苏、上海又上溯长江沿岸城市。这两条走向比较明显地反映出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各自特点。

另两条走向,一条以秦腔、山陕梆子腔向东发展,对河南、晋东南、冀南、山东、苏北、梆子剧种的形成有着一股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一条由秦腔、山陕梆子腔先后南下至湖北襄阳。河南的南阳梆子的形成与之不无关系,其影响所及也还有越调以及皮黄、吹拨、乱弹等南方花部诸腔系。

梆子腔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各地的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风格的魅力,另外还有一个传播的历史机遇,及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队伍起自于陕西,随着他们进军的路线,也自然把家乡的戏曲传播了出去,与各地的地域文化界因而孕育出新的梆子血脉品种。

当代梆子腔系统的各种剧种分布地域示意图:

梆子腔系一览表:

秦腔平调川剧中的弹戏

同州梆子豫调滇剧中的丝弦

汉调桄桄怀调朔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蒲剧怀邦广灵秧歌中的梆子腔

晋剧宛梆蔚县秧歌中的梆子腔

山西北路梆子山东梆子繁峙秧歌中的梆子腔

上党梆子章丘梆子赣剧中的安徽梆子

河北梆子莱芜梆子南剧中的弹戏

老调枣梆京剧中的南梆子

西调沙河调

武安平调江苏梆子

2豫剧概述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梆子腔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传统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而“现代唱腔流派”,是杨兰春在传统豫剧唱腔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以专业的音乐创作方法为依据、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准则、以色彩丰富的音响为前提、以表现内容、塑造形象、刻画人物为目标、以完整的舞台艺术为原则、以突出豫剧艺术那种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的生活气息为宗旨,丰富、发展、健全丁豫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和唱腔风格,它打破了豫剧的地域限制,在豫剧的改革和创新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祥符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