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九第25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础。 [易错修正 ] 中国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 答案: 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开始。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953—1956 年) (1)目的:为了适应 工业化 的要求,建成社会主义。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农业:建立农业生产 合作社 ,走 集体化 道路。 ②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 和平赎买 ” 政策,实行 公私合营 。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 (4)意义。 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 ④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识记导图 ] “一五”计划的“一、二、三、四、五”
wk.baidu.com
第 25 讲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经济建设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年 ) 1.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 (1)农村:开展 土地改革 运动、劳动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 资本主义工商业 。 3.意义。 为巩固政权和开展“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识记导图 ] “过渡时期”的阶段任务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核心一 “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史料 1:见下图。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史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 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 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 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 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史料 3: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 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 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 ①,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 欺侮我们 ②,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
“一五 ”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认识 1.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具有改变工业结构不合理的明显意图。 (2)工业项目分布以内地为主, 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具有改变工业发展地域不平衡的意图,注重东部与中西部工业 发展的均衡性。
(4)工业化成就突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初步改变了 工业极度落后的局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以来钢铁业的发展 2019·全国卷Ⅰ (选择 )摆脱计划经
济模式的束缚
命题分析 1.命题集中在过渡时期的 “一五 ”计划和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2.突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立意。
备考建议 1.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这 一主干知识。 2.注重时空观念,将中国的经济建设置于当时时代环境中思考; 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现实,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
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③。
——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史料探究 ] 依据史料 1、2,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 政策的特点,并根据史料 3 分析原因。 [史料研读 ] 史料 1 研读: 柱状图形象展示了 1952—1957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 的变化,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比重下降,这说明 “ 一五 ” 计划期 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轻重工业趋向协调。 史料 2 研读:空间信息 —— 主要工业项目集中在内地特别是东北 地区,这说明近代以来工业东多西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工业结构信息 —— 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石油工业等重工业成就突出。 史料 3 研读:史料 3 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以重工 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心环节的原因。第①层信息表明是加快社会主 义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第②层信息说明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第③ 层信息表明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三 1956—1976 年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958 年秋 ) (1)背景。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②中国共产党力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主要内容。 ①分析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 实之间的矛盾; 经济文化 发展状况同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②明确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③提出经济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 2.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958—1960 年) (1)原因:党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表现。 ①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 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以 大炼钢铁 为中心;高指标;片面追求工农 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 高速度 。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 为特点的 人民公社 ,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 公有化 程度。 (3)评价。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忽视了经济发展 客观规律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③造成 国民经济比例 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18·全国卷Ⅱ (选择 )“一五”计划 的建设热情
2018·全国卷Ⅱ (非选择 )1950 年关
税税率调整
2018·全国卷Ⅲ (选择 )中共八大
2017·全国卷Ⅱ (非选择 )“一五”计 划时期的矿业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 —
决策
2019·全国卷Ⅰ (非选择 )改革开放
以来钢铁业的发展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展示
2017- 2019 全国卷考查视角
2019·全国卷Ⅰ (选择 )“一五”计划
与教育文化的关联
2019·全国卷Ⅲ (选择 )“一五”计划
与社会政策、风尚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8·全国卷Ⅰ (选择 )“一五”计划 的侧重
④造成 1958—1960 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易错修正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所犯错误相同。 答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脱离实际的“左”倾 错误,但所犯错误有所不同。 “大跃进”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经 济发展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超越了 历史阶段。 3.调整纠正:“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 年冬 ) (1)目的: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解决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2)内容:对国民经济实施“ 调整 、巩固、充实、 提高 ”。 (3)成效: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4.严重失误与挫折 ——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年) (1)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 领域。 (2)纠正、调整。 ①1971 年, 周恩来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②1975 年,邓小平提出 全面整顿 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 状态。 [识记导图 ] 1956—1976 年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二三四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 2019·全国卷Ⅱ (选择 )农村经济结
改革
构的调整
2018·全国卷Ⅲ (选择 )乡镇企业的
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9·全国卷Ⅰ (非选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来钢铁业的发展 2018·全国卷Ⅱ (选择 )上海的发展 2019·全国卷Ⅰ (非选择 )改革开放
行社会主义改造 。 3.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的中心 ) (1)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 ;工业建设集中在 东北 地区;借鉴苏联
模式。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
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 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
[ 巩固自查 ]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答案: 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明显占优势地位到私有 制经济基本消失,公有制经济取得绝对的主体地位,形成单一的公有 制经济结构。这一变化说明,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易错修正 ] 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 会。
答案: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 年三大改
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 “一五 ”计划的实行 (1953—1957 年) 1. 条件。 (1)政治:政权的巩固;朝鲜战争的结束。 (2)经济: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3)方针: 1953 年提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 。 (4)法律: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2.内容。 优先发展 重工业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5)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6)体现浓厚的国家政治意志色彩。国家以行政命令方式集全国资 源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的经济基础决定。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严重制约 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2)各行业内在关系决定。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 (3)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冷战对峙的国 际格局逐步形成,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军事包围,增强综 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需要尽快建立重工业尤其是强大的军事 工业。 (4)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 化建设借鉴苏联经验,并且是在苏联援助下进行的,因而,苏联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战略。 总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是基于特定国情的必然选择。
1.“统购统销”政策。 1953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 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 被简称为 “统购”;“计划供应” 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 布和食用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在农村向余粮 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第二,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 供应,即实行粮食的定量配售;第三,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 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理,并严禁私商经营粮食购销;第四,在中 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这一政 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这个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 食供应的紧张状况, 取缔了市场投机, 保持了粮价的稳定, 保证了“一 五”计划期间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这一政策后来 变得僵化, 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之后, 该 项政策被取消。 2.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 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 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 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 京广铁路以西、 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三线建设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攻势紧张形势下,中共中 央和毛主席于 1964 年作出的, 以加强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一项重大战略 决策,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 本设施建设。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