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内容及其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认识新闻通讯,掌握新闻通讯这一体裁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体味爱国主义情感1.读罢文章,我们能清晰明白地了解整个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这都得益于作者对整个着舰过程精彩的描写。
请你从文本的“描写角度”入手分析,说说本文是如何将整个着舰过程写得明确生动的。
明确:(1)正面描写。
作者正面描写了舰载机起飞的准备工作,舰载机下降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成功着舰的详细过程。
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正面描写,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如亲临现场看见舰载机起飞并成功着舰的始末。
(2)侧面描写。
全文有许多描写属于侧面描写,如写环境,“海风呼啸,海浪澎湃”,环境描写不仅起着烘托紧张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时侧面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艰难;又如背景介绍,“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无疑将此次飞行的困难提升到了最大化,让读者们不仅能在正面描写中感知到全过程,更能感知到该过程中的困难与紧张;再如以人物神态、语言描写作映衬,“许多人落泪了”“太让人激动了”等,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着舰成功的喜悦。
《一着惊海天》重点注释积累【2021部编版八上第4课】

重点词语解释:
【艉】船体的尾部。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一丝不】形容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
【浩瀚】本意为水盛大貌,引申为广大、繁多之意。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讲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讲解
《一着惊海天》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其中一回。
这一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主要是通过宝玉、黛玉等人在荣府游玩时所遇到的一系列奇异景观,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故事开始,宝玉和贾母一行人来到西园,游玩西湖。
西湖景色优美,湖水如镜,湖边的庙宇和楼台映入眼帘,景色壮丽。
贾母和众人登上山顶,远远观赏。
突然,一只巨大的金龟从湖中跃出,震惊了众人。
接着,一位老僧也出现在众人面前,解释了金龟的由来。
原来,金龟是水神转化而成的,每隔八年一次现身。
老僧还告诉众人,如果有人能找到黄金宝剑,金龟就会献上宝剑,而这把剑可以为主人带来好运和福气。
宝玉听了老僧的话后,决定要找到这把宝剑。
他与黛玉一起探索园子,经过了一系列的试炼和困难后,终于找到了金龟献上的宝剑。
宝剑被赐予了一个名字叫“留云剑”。
宝玉和黛玉都充满了喜悦,他们认为这把剑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通过这个故事,曹雪芹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用丰富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同时,故事也探讨了人生的价值观和追求的含义。
宝玉和黛玉通过寻找宝剑,试炼和困难,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反映了曹雪芹对追求梦想和价值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04课一着惊海天(学生版+解析)

第0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把握通讯的基本写法。
2.了解通讯运用的基本表现手法,体会通讯的语言特点。
1. 体会通讯的基本特点,区分消息和新闻特写。
2. 学习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3. 明确舰载机着舰的重大意义,感受文中蕴含的家国深情。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点01 通讯概念及特点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微点拨】通讯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即学即练1】本文是一篇事件通讯。
报道的是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知识点02 背景、文题、主旨1、背景链接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
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这篇通知识精讲目标导航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大,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2、文题解读主标题“一着惊海天”新颖独特,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激起阅读兴趣。
“着”指飞机降落;“惊”即惊动、震惊;“海天”交代此次着舰的环境。
“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一着”的影响之大。
副标题“第3课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则概括了这篇通讯记叙的主要事件。
“航母”“航空母舰”的简称;“首架次”指出这一事件的非凡意义和价值;“成功”表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3、主旨点睛这篇通讯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方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写生笔法著雄美《一着惊海天》赏析

写生笔法著雄美———《一着惊海天》赏析刊登于2012 年11 月25 日《人民海军报》一版的通讯《一着惊海天》,在获得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 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作为该文的编辑,这种感受则更加深刻。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实属不易。
通讯有别于消息,它要求不仅仅将某一事件客观、概括地反映出来,还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和详尽的描述,以求能够给读者留下生动可感的印象,达到“情动于心而言于行”的最高境界。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可划归重大事件题材。
与人物通讯等其他题材相比而言,这个题材的报道具有以下难度:一、重大事件题材本身不易写好,更难出彩,特别是这种“高端”试验活动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甚至了解,二、这种活动动作性不是很强,虽然参加的人员较多,但都是靠暗藏在电波中的口令贯穿其中,整个活动看起来较为刻板单调;三、没有太过明显的矛盾冲突,缺少能够抖响的“包袱”。
这样的重重困难,对《一着惊海天》的作者而言挑战与考验不小。
而在编辑此文时,能很好地处理以上问题,令人仿若看到了一幅用写生笔法绘就的雄美图画。
很有价值感新闻稿件的生命力,说到底是要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
新闻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稿件的思想性、鲜活性,更在于其事件是否具有重大典型意义。
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一着惊海天句子赏析

一着惊海天句子赏析一着惊海天,这是一句形容某人或某事能够令人震惊、惊艳的句子。
下面将列举出一些具有这种特点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1. 他的表演技巧犹如一着惊海天的棋招,让所有观众都为之倾倒。
赏析:通过将表演技巧与一着惊海天的棋招进行比喻,突显了该人的出色表演能力,令观众为之倾倒。
2. 这部电影的剧情转折犹如一着惊海天的棋招,让观众始料未及。
赏析:通过将电影剧情转折与一着惊海天的棋招进行比喻,强调了该电影剧情的出人意料,令观众感到意外。
3. 这位年轻的画家的作品犹如一着惊海天的笔触,展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赏析:通过将画家的作品与一着惊海天的笔触进行比喻,突显了他的艺术才华非凡,给人以震撼。
4. 这次科学实验的结果犹如一着惊海天的发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赏析:通过将科学实验的结果与一着惊海天的发现进行比喻,强调了该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5. 这位年轻的企业家的创新理念犹如一着惊海天的创举,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赏析:通过将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一着惊海天的创举进行比喻,突显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对行业的影响力,改变了行业格局。
6. 这首诗的用词犹如一着惊海天的神来之笔,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赏析:通过将诗的用词与一着惊海天的神来之笔进行比喻,强调了诗中用词的独特和深刻,给人以思考的启发。
7. 这位年轻的厨师烹饪的菜品犹如一着惊海天的绝活,让人流连忘返。
赏析:通过将厨师烹饪的菜品与一着惊海天的绝活进行比喻,突显了他的烹饪技艺的独到之处,让人难以忘怀。
8. 这位年轻的运动员的训练方法犹如一着惊海天的突破,让他在比赛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赏析:通过将运动员的训练方法与一着惊海天的突破进行比喻,强调了他的训练方法的独特性和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9. 这位年轻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犹如一着惊海天的创新,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赏析:通过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一着惊海天的创新进行比喻,突显了他的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对领域发展的引领作用。
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的课堂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着惊海天的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报道,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展现了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和伟大成就。
二、生字词1. 字音-着(zhuó)陆-桅(wéi)杆-浩渺(miǎo)-娴(xián)熟-镌(juān)刻2. 字形- “咆哮”不要写成“咆啸”。
- “湛蓝”不要写成“站蓝”。
- “默契”不要写成“默挈”。
3. 词义-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也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4 段):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引出下文。
2. 第二部分(5-19 段):详细描述舰载战斗机着舰的过程。
- 5-10 段:准备着舰。
- 11-15 段:着舰瞬间。
- 16-19 段:成功着舰后的场景。
3. 第三部分(20-26 段):描写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和人们的激动心情。
四、写作特色1. 场面描写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场面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像离弦之箭一样冲向航母。
”-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视觉、听觉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 语言准确生动-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体现了通讯报道的准确性。
例如:“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同时,又运用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语言更加生动。
如“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等。
3. 主题鲜明突出-文章通过描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表达了对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情和对科研人员的敬佩之意。
五、重点语句赏析1.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战斗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地写出了着舰的危险性和难度之大,也表现了人们紧张的心情。
第一单元 第四课 一着惊海天-【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本文标题由主标题与副标题组成。
主标题《一着惊海天》中“着”和“惊”是两个动作,“海天”是一个巨大的背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了本文记述的事件,“目击”说明记者亲临现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2.写作背景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飞行,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景象。
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人最佳采访部位一辽宁舰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记者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的全程。
3.知识链接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翔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
它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澎湃.(p ài) 桅.杆(w éi) 凛.冽(l ǐn) 浩瀚.(h àn) 揪.着(ji ū) 娴.熟(xi án) 舰艉.(w ěi) 湛.蓝(zh àn) 咆.哮(p áo) 殚.精竭虑(d ān)(z ài)承载(c h à)刹那 载 (z ǎi)记载 刹 (s h ā)刹车(zh u ó)着舰 (t i áo)调整 (zh áo )着凉 调 (d i ào)调换 着 (zh āo )高着儿(zh e)听着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镌刻:雕刻。
3.词语释义娴熟:熟练。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4.词语辨析弹精竭虑——处心积虑课文研析•精解读文本解读文句○详解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一着惊海天修辞赏析

一着惊海天修辞赏析
"一着惊海天"是一句富有诗意的修辞表达,通常出现在诗歌或文学作品中。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现在我来为你进行赏析。
意境描绘:这句话的意境通常用于描绘某种壮阔的景象或者某种异常引人注目的场景。
"一着"表示一举一动,"惊海天"则传达了一种震撼海天的意境,暗示着某种惊人的场景或行为。
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觉和印象。
修辞手法: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一着"和"惊海天"进行比喻,把人的行为或者某种场景比作能够惊动海天的壮举,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效果。
情感表达:这句话往往能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激情和对某种景象或行为的赞叹之情。
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敬畏之情,也能够激发读者对壮丽景观或伟大行为的联想和想象。
总的来说,"一着惊海天"这句话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传递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意境,常常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一着惊海天标题的妙处

“一着惊海天”标题的妙处有以下几点:
1.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着舰,整个过程震惊了海内外。
2.标题使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标题突出了主题,强调了中国海军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4.标题中的“惊”字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惊讶和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之,“一着惊海天”这个标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着惊海天的课文解析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文章第一部分是自然环境描写。
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着舰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叙事。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着舰”“塔台指挥”“飞行员”这些关键内容,以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了辽宁舰成功着舰的过程,这种叙事顺序的优点是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同时,作者运用一些列数字,让读者对航母、对飞行员有更直观的了解,体现了新闻作品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部分是议论抒情。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一着……”,从工作人员、指挥人员、飞行人员、全国人民四个角度写出了着舰的意义,热情讴歌了研发航母和为祖国航母事业牺牲奉献的人,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结尾“为了这一着……”,作者再次回到叙事,和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讲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讲解一、引言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着惊海天》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文将针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讲解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内涵和特点。
二、主题内容梳理1. 文章内容概述:《一着惊海天》是一篇叙事类文言文,讲述了郭沫若化名李邦彦,在川陕前线的记忆和体验。
文中以李邦彦自传的形式,叙述了他在青年时代,对保卫国家、民族解放的热情和决心,是一篇反映了作者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作品。
2. 文章内涵:通过对文章的深度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对于革命斗争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三、内容分析1. 文章结构解读:《一着惊海天》由序、正文、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序言中,作者以“夫子自号”递进说明题目的来源和寓意。
正文中,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和人物形象描绘,展现了人物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
结尾部分则是对于个人经历的总结和对国家前途的展望。
2. 文章语言特点:文章采用了文言文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典故引用和修辞手法,如“海天一色而风起云涌”、“遥夜浮云如酒”,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文字表达的精湛技艺。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一着惊海天》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更蕴含着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更可以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五、总结通过对《一着惊海天》的深度解读与分析,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这篇经典文言文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时,不仅要关注其语言特点和结构布局,更要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于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六、附录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信读者们会对于《一着惊海天》有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也将意识到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③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 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环节三、紧扣标题深领会 (一) 用文章里的一句话来凝练播报和评论的内容。 明确:“一着惊海天”包含两层关键信息。第一,“一着”,即舰载战斗机着陆。第二,这“一 着”具有“惊海天”的气势和效果。 (二)文章是怎样紧扣标题,表现这两层意思的?分小组朗读品析关键语段的描写。
①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 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 善的轨迹迅速下滑。
明确:第一,呈现纪念这一历史时刻。 第二,表现这一刻的艰巨和艰辛。 第三,表达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整篇文章,尤其是这个核心部分,紧扣标题“一着惊海天”,精细刻画 “一着”的过程,表现“惊海天”的场面,传递“惊海天”的成绩和豪情,此环节引导学生从细节 描写的精读品读入手,感受通讯用语的细腻形象和情感色彩。)
明确:第①段写舰载机即将“一着”的状态,具有“惊海天”的气势。 第②段写舰载机“一着”时的状态,同样表现“惊海天”的气势。 第③段写“一着”的结果,是一段象征性的描写。
(三)三个段落依次写舰载机“一着前的瞬间”、“一着时的瞬间”和“着舰后的状态”,是文 章最能表现“一着惊海天”的关键段落。那么,作者描写“一着惊海天”的瞬间,意在表现什么呢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笔记蜃影踏星光,天之游于人之内。
这是一句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诗句,形容的是蜃楼的美丽和虚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令人惊叹的事物,它们的出现仿佛是天外来客一般,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奇。
而其中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便是有人亲眼目睹了一只来自海洋的神奇生物——蜃,还分享了这个惊人的经历。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下《一着惊海天》这篇课文的关键点。
蜃是一种海底生物,它长得像魚,却有一对又长又大的羽状鳍。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它在跳上岸后,会突然生长出两条翠绿的翅膀,展翅飞翔。
这样的奇观让七娘村的人们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一天,七娘村的一个小伙子石岩竟能亲眼目睹这一奇迹。
当他在海边散步时,突然看到一只小鱼逐渐长大并变成了蜃。
而且大家都知道,蜃是生活在水下的生物,它怎么会出现在陆地上呢?这一奇特的现象吸引了石岩的注意,使他变得十分好奇。
石岩并没有害怕,他走近蜃,并轻轻触摸了它的羽状鳍。
就在他触摸的瞬间,蜃展开了翠绿的翅膀,嗖地一声飞向了天空。
石岩目瞪口呆地望着蜃翱翔于天际的身影,仿佛自己置身于童话世界。
他不禁感慨万分,觉得这是一场让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这个经历让石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他决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海边,进一步了解和观察生活在海底的各种生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石岩通过书本和与渔民的交流,积累了许多海洋相关的知识。
在和渔民交流的过程中,石岩了解到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生物。
实际上,海洋中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生物,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为了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石岩和渔民商量决定计划一次深海冒险之旅。
在这次冒险中,他们发现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事物。
比如,他们遇到了一种外形酷似龙的生物,它全身覆盖着彩色的鳞片,游动时,从它身上喷射出的水花,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
他们还遇到了一种巨大而神秘的生物,它长着尖锐的牙齿和强壮的尾巴,游动时迅猛无比。
这种生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展示出它的强大力量,使人们感到敬畏和敬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辅导 同步讲解 场面宏大,情感强烈——赏析《一着惊海天》描写的美感

场面宏大,情感强烈
——赏析《一着惊海天》描写的美感
《一着惊海天》一文虽是一篇新闻报道,但其中的描写极为精彩。
描写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动态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上。
请看:
[场面描写,动感宏大]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文章开头这几句场景描写,动态感十足。
海风的呼啸,海浪的澎湃,辽宁舰的斩浪向前,八一军旗的迎风招展,都让人想到一个词——“壮美”。
[字里行间,豪情洋溢]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连用三个“多少人”,突出了为了实现舰载战斗机上舰的宏伟目标,太多的中国人为之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突出赞扬了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中国人,赞扬了坚持不懈、为了目标舍生忘死的科学工作者。
一句“能不激动吗”的反问句又包含了人们在成功的那一刻内心的欣喜与兴奋。
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笔记人教版

一着惊海天:探寻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一着惊海天》这篇美妙动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令人动容,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对读者的启发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对《一着惊海天》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1. 文章概述一着惊海天,顾城的一生。
这是一篇描写凤凰山下硝烟滚滚中的人物故事,唤起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记忆和热爱。
文章通过讲述顾城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故事,以及他对于命运的反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和深层次的内涵。
2. 知识与体验通过深入解读《一着惊海天》,可以让读者感受和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文章中所融入的人物情感、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都对读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
3. 深度探讨《一着惊海天》以其深邃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给予读者全方位的思考和感悟的可能性。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一着惊海天》的全面解读和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
这篇文章不仅令人动容,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对读者的启发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5. 个人观点《一着惊海天》这篇文章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仅令人感动,而且在深层次上唤起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反思,对于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
通过本文的撰写,读者可以对《一着惊海天》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对我国传统文学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使他们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学,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我国传统文学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顾城的《一着惊海天》就是传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深入解读和探讨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和精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教案及知识点

《一着惊海天》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有改动。
本文记者多次协调,随直升机飞降到辽宁舰上。
在战场,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这一位置采访,并充分利用这个视角,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见的全过程。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教案及知识点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的基本特点,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学习叙事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重点:学习通讯的文体特点与写法难点: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要保证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必须取大家之智慧,集大家之所长,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为目标,实现民族复兴。
俗话说的好,国不可一日无“军”。
国家要强盛,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军队。
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让我们走进“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现场,去领略一下我们这支精锐军队的风采,去见证让人激动、自豪的“圆梦”时刻吧!二、资料助读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一片树叶”。
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
三、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桅杆(wéi)承载(zài)娴熟(xián)湛蓝(zhàn)刹那(chà)镌刻(juān)2.生词注释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
文中指当时的相机记录下的场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文本解读

《一着惊海天》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面对着国内外紧张复杂的严峻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期盼,见证着中国人民富国强兵梦想的“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实验即将进行之际,蔡年迟、蒲海洋作为《人民海军报》的记者,他们多方协调,终于登上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以记者的角度全过程见证我国舰载航母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起飞。
2.文题诠释:题目“一着惊海天”中“一着”指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形象地写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后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海天”本义指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引申为国际环境。
“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题目新颖,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3.主旨:本文通过描写“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生动再现了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赞扬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军队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地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4.内容解读:《一着惊海天》作为一篇通讯,全文分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一部分:介绍了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以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第二部分: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赞扬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军队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地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5.结构分析:①(1—4):介绍了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以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最后一次准备。
(3—4):交代这次舰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②(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
(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③(20—27):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一着惊海天详解及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一着惊海天》详解及重点笔记《一着惊海天》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四课,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详细记录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词汇、段落结构及课后思考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
一、课文内容概述《一着惊海天》主要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文章通过描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几个重要阶段,展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怀。
文章开篇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为引子,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阶段。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杨利伟的太空之旅。
随后,文章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进展,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以及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壮举。
最后,文章提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展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
二、重点词汇解释1. 一着惊海天:形容一次成功的航天发射震动了全世界。
2. 航天:指人类利用火箭等载具,把人和物体送入宇宙空间的活动。
3. 长征:指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重要发展阶段。
4. 神舟五号: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5. 杨利伟: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6. 嫦娥: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月球探测器。
7. 北斗: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8. 神州九号:我国自主研发的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9. 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
10. 月球软着陆:指航天器在月球表面以较低的速度着陆,避免损坏。
三、课文结构分析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1. 长征阶段: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2. 神舟五号阶段:杨利伟成功执行神舟五号任务,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着惊海天》赏析
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的通讯《一着惊海天》,在获得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作为该文的编辑,这种感受则更加深刻。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亊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实属不易。
通讯有别于消息,它要求不仅仅将某一亊件客观、概括地反映出来,还要求对新闻亊件的报道进行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和详尽的描述,以求能够给读者留下生动可感的印象,达到“情动于心而言于行”的最高境界。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可划归重大事件题材。
与人物通讯等其他题材相比而言,这个题材的报道具有以下难度:一、重大亊件题材本身不易写好,更难出彩,特别是这种“高端”试验活动不为一般人所熟知其至了解,二、这种活动动作性不是很强,虽然参加的人员较多,但都是靠暗藏在电波中的口令贯穿其中,整个活动者起来较为刻板单谰;三、没有太过明显的矛盾冲突,缺少能够抖响的“包袱”。
这样的重重困难,对《一着惊海天》的作者而言挑战与考验不小。
而在此文能很好地处理以上问题,令人仿若看到了—幅用写生笔法绘就的雄美图画。
很有价值感新闻稿件的生命力,说到底是要围绕时代主题捕捉具有宏大意义的典型事件。
新闻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稿件的思想性、鲜活性,也在于其事件是否具有重大典型意义。
舰载战斗机着舰,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宏大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
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的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亊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这两段,将新闻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吊起了读者期盼的胃口,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
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有了这样的品读胃口,反映出作品的吸引力所在。
读者对“首次”更期待,稿件的生命力和价值就越大。
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需要笔者来全心呵护。
这箱作品中的每个“口令”、每个时间节点,都凝聚着记者的辛勤汗水,不到现场聆听、不靠双脚奔波是写不出、悟不到的,作者的这种独特视听和感悟都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更加深了作品价值的厚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反过来说,此稿作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文字记录,在历史的坐标中地位自然非同凡响,新闻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很有层次感新闻特写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和片段性。
所谓形象性,就是说它是一种描绘性新闻,旨在形象地再现新闻亊实,引领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全要素;所谓片段性,指它不写事物全貌.只摄取事物典型的、精彩的片段。
这两者,一个要求观全景,一个要求窥一斑,看似矛盾的问题如何求解且看这篇稿件,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叙亊完整,铺排有序。
《一着惊海天》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亊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
记叙紧紧围绕检査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二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试验是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
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
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往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
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
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三是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为科技类题材,要想让读者对事件有最清晰最科学的把握,语言就不能太过含蓄。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很有现场感,军事训练报追,是展现部队训练工作和战斗力建设发展的“窗口”,是军队报刊媒体有别于地方媒体的特殊“名片”。
要写好写活军亊报道,尤为电要的点就是要凸显现场感,多—些“硝烟味多一些紧张气氛,实现这一目的,善用鲜活的语言是必由之路。
通读《一着惊海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幕电彩,先看标题,“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