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VANGJSIH 理课论堂博参览考·课教题材研教究法 GYAUYUZ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
□南宁市秀田小学 张 萦
【摘要】本文论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 径,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语文课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在教学时 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 理解和体会古圣先贤的聪明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进而热爱并传承。
再如一年级上册第 9 课《日月明》,课文向学生揭示了会意 字的构字特点:合二字或三字的意思,就组成一个新的生字,使 人看了就明白字的含义。在诵读中,学生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 趣,同时也激发了识字认字的热情。死记硬背容易造成遗忘,为 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 和规律进行识字认字。以“男”字为例,为何说“田力为男”呢? 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男于田耕,女于户织,这就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男耕女织。这样分析,在学生面前出现的 不仅仅是一个个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通 过意象识记汉字中,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一、汉字传递中华文化的基因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书中指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 地。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就是让学生认识这方天地中 的“天、地、人”三个字。《周易·说卦》指出,天、地、人其实就是指 阴阳相合的天道、柔刚相济的地道以及仁义并兼的人道,是宇宙 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三大要素。“天”在上,覆盖万物;“地”在下,承 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这三个字蕴含着阴阳、柔刚和仁 义。在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由此 可看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第二课中,学生需要认识的是“金、木、水、火、土”五个 字。这是一篇儿歌,它分别以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五 种物质作为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传达构成宇宙万物的要 素,揭示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观念。整首儿歌具有浓郁的中国 传统文化气息。“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三字经》中 对金、木、水、火、土的描述,也明确告知我们它们之间的相生相 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如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 12”中 的生字“家”,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从“家”字可一窥华 夏先民的生活和文化。“家”字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94-02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 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反复冲刷、积淀,源 远流长,凝结着中国古圣先贤的经验与智慧,博大精深。语文课 堂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场所,让刚踏入校园 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 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 力,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语 文教学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在此,笔者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一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儿化让朗读富于童趣。《秋天》是注音学文,细心的学生会 发现,“一会儿”的“儿”字上面没有注音。它与本册儿歌中的“话 儿“”船儿”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渗透儿化音的教学。在小 学语文教材中,对儿化音的注音是有要求的“,儿”字不直接注音, 只在“儿”前的那一个字的音节后增加“r”。遵循这个规律,“一 会儿”的“儿”字也就不注音了。教学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会 儿”读成“yí huìr”,读的时候自然儿化,不能读成两个音节。
甲骨文 金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家的意义是什么?从它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头上有屋瓦, 地上养着猪(豕),这就是家。我国自古是农耕社会,因此对住所 要求高。家,是温暖的港湾,除可以遮风避雨,还有自己的至亲 至爱。所以,家是亲人的陪伴,居无定所不能称其为家。有住 所,有肉吃,繁衍子孙后代,这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从“家”字 可以看出古人对家庭物质基础的重视及其朴素的家庭观,这对 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仍然有许多启迪。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认真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开展教 学,不仅能使学生对先祖的聪明才智赞赏不已,更能激发其对祖 国汉字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课文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际工具,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体现着丰厚博大的中华文 化,饱含着深厚的文化返乡蕴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重视, 有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如何充分发 挥文本的作用,这就要看教师是否用心去备课了。以一年级上 册《秋天》为例,作者仅用四句简短的语言,就把众多的语文知识 蕴藏在这文质兼美的散文中。 1. 轻声让朗读更有韵律。《秋天》是学生进入小学接触的第 一篇课文,其文字浅显易懂。全文共有 55 个汉字,轻声字就有 5
94
广西教育 2019.2
GVANGJSIH GYAUYUZ 教课学师题科材教研探育究索法·管 理课理 论堂宝博参典览考
个:“凉了”“黄了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叶子”“那么”“来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 好轻声的基础上,把词语放到短语中,让学生在试读中体会这一 类短语的节奏感,使全文的诵读朗朗上口,更有韵律。
2. 变调让朗读富有音韵。《秋天》需要学生熟读背诵,但有些 字词的读音不太好掌握。如课文中“一”字不是多音字,为何在 教材中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规 律:“一”在单独使用或作为序数时,读阴平;“一”在去声字前就 念阳平;而“一”在其他声调前均念去声。“一”在不同的地方读音 不一样。“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中是读“y픓;一群大雁往南 飞”中是读“y씓;一(yí)会儿排成个‘一’(yī)字”中又有变化。这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把音读准。学生弄清读音后 再反复朗读,在一次次对比朗读中感受到:变调是为了在诵读中 体现文章的音韵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