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2010年省优质课评比]《平均数》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平均数》教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平均数》教案文章内容由教学目标:1.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结果是整数)2.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解释简洁的生活现象,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操作、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念,进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学具预备:移动学具板、作业纸教具预备:移动示范板、课件教学过程:一、放情景录像,预设认知冲突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猎取相关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3.提出预设问题这一组同学在套圈角逐中,谁获得了成功?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二、自主探究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推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正的方法?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果3.小组动手操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那我们应当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果呢?4.全班相互沟通,感知方法(1)移多补少(2)一般方法男生:6+9+7+6=28(个)28 4=7(个)女生:10+4+7+5+4=30(个)30 5=6(个)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果,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

“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果,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新课小结,揭示课题,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三、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平均数的用途可大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到处要用到平均数,你们瞧!这里是有关平均数的一些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

(3)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拿出一盒零食,问同学们这盒零食有多少个,让学生们各自猜测一下,然后把所有同学的猜测加起来,得出平均数,再让同学们分别拿到相应的数量的零食。

2. 学习新知(30分钟)(1)学习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们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老师讲解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家庭各种开销的平均值等等。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老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手段:黑板、教具、多媒体八、教学资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平均数》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学生的态度:通过课堂观察,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合作意识是否良好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作业的评价和课堂上的测验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学具:为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具,方便他们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体重测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灵活地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3.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灵活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挂图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问: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2. 引入1.引导学生思考一道问题:“小明班级里有30个人,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0、125、130、130、135、140、140、140、145、150、150、155、155、155、160、165、165、170、170、170、170、175、175、180、185、185、190、195、200、200。

请问这些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黑板上列出各自的解法。

3. 探究1.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一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2.让学生逐步分析这道问题,了解其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强调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用一组数据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4.解释: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是把所有数加起来,然后除以这些数的个数。

4. 拓展1.让学生思考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如:如果知道一组数据中除去一个数后的平均数,怎样求这个数?2.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并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5. 实践1.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本班所有学生这学期的平均数成绩是多少?2.让学生分组讨论、整理解决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出来,供整个班级讨论和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求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以及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案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案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讲一个班级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有5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5、90、92、88、80分,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如何求平均数,例如将5个同学的成绩相加,然后除以5,得到班级的平均成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均数知识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玩具等,用于奖励学生。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练习纸和笔,用于练习和记录。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整数和小数的含义和运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一组数据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材简解】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与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后分。

【目标预设】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平均数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设计理念】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

”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学为中心”的理念,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教学过程】一、唤醒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意义1.出示解放军图片:据新闻媒体报道:“这些解放军叔叔的平均身高是188厘米。

”2.看了解放军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3.你是怎么理解“平均身高是188厘米”,说说你的想法?4.是不是每位解放军叔叔身高都是188厘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调整鞋跟的高度的方法)5.引出课题交流:你想研究平均数的哪些方面呢?预设:1.是什么?(平均数的意义)2.怎样算?(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为什么?(平均数计算的算理)【设计意图:通过平均身高的调整,渗透补少的方法,让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丨苏教版.doc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丨苏教版.doc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分析比较,掌握移多补少法和用总数除以个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平均数和整组数据的关系,理解平均数是一个变化的量;4、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构建统计模型。

教学重难点:1、通过操作和分析比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平均数和整组数据的关系,理解平均数是一个变化的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教什么学科的吗?(数学),其实老师以前还教过体育课,体育课上有很多好玩的游戏,其实游戏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请看(出示主题图)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呢?(联系实际的情景创设,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课件出示:男生队一共套中了28个圈,女生队一共套中了30 个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了?生:女生队赢了!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女生队的总数比男生队的多。

)师:哦,比较他们的总数可以得出女生队赢了,那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再继续往下看。

课件出示:男生队4人;女生队5人;师:这时候你们还能确定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点了吗?生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不是的。

师:谁能把你们组的想法写到黑板上并和其他小组的人分享。

生扮演:284-4=7 304-5=6 (并说明想法)师:看来在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光比较总数,而是要比较每个人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条件的逐步呈现,让学生经历从比较总数到比较平均数的简单过程,初步建立平均数的表象;为后面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如何求平均数打下伏笔。

)师:他们比赛的时候老师也在现场,拿到了真实的比赛数据,同学们认为结果会和你们刚才想的一样吗?(设计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出示主题图: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师:请拿出你们的作业纸,看一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一想,你们刚才算出来的7和6都到哪里去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采用学生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4)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导入与主题相关,如采用“买水果”游戏连起上节课的学习。

2)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候我们需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吗?2. 拓展(10分钟)1)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形与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如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按顺序站成一排,然后问:“假设这6个孩子每人有3本书,6个孩子一共有多少本书?找到平均数可不可以知道每个孩子大概有几本书?”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定义,并口头总结,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与重要性。

3. 讲授(10分钟)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内同伴的讨论,让学生自主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讲解完毕,教师板书平均数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记录笔记。

4. 练习(10分钟)1)小组内合作,以一件商品的售价为例,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计算平均值,并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2)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在全班展示记录表,练习应用平均数计算方法。

5. 拓展(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感性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一个班级同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能不能知道我们班有哪些科目成绩比较高?2)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能不能再多发掘一些有用的信息呢?6. 实践(10分钟)1)分发小组实践练习任务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平均数计算方法,获得更多有用信息。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4、平均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平均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4、平均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认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求平均数的步骤。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先自己查阅教材,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

2. 教师指导1.教师可采用小组或班级讨论的形式,收集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2.通过教学案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步骤;3.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根据题目给出自己的解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应的练习题和作业,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了解程度;2.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3.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评估。

五、教学板书教学板书内容如下: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意义==求平均数的步骤==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比较清晰,但几乎所有学生都面临的问题是,无法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因此,下一步我需要在课程中注重实际应用,告诉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数学知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求法,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操作材料。

2.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小棒或者小石子等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情境图片,如篮球比赛、水果分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这些事物的平均值?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是如何求出的?平均数代表了什么意义?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解释和展示平均数的求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求出每组的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求出平均数。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准确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平均”的理解,然后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授新知:(1)定义平均数:将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个数=平均数(3)举例说明:例如,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重100克,那么这5个苹果的总重量是500克,平均每个苹果重多少克呢?我们可以用500÷5=100克,所以平均每个苹果重100克。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提高。

四、教学反思: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入,但在实际计算时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同时也会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以及作业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讨论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平均数|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用具:计算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的数学运算,那么有没有一种运算,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1:有5个数,分别是2、3、5、7、9,求这5个数的平均数。

解答:平均数= (2 3 5 7 9) ÷ 5 = 53.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或手工计算,验证例1的计算结果。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计算平均数。

案例1:小明家一个月的水电费分别是120元和80元,求这个月小明家的平均水电费。

案例2:小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前三次的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95分,求小华这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案例分析。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1:计算以下数据的平均数:8、4、6、2、10练习题2:小刚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前三次的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求小刚这三次考试的平均成绩。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为后续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是对其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生日邀请了5个同学,共收到了8个礼物,平均每个同学送了几个礼物?”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一组数据:1,2,3,4,5”,让学生尝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求平均数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给出一些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平均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等,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2010 年省优质课评比] 《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创设情景:三年级一班各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
15 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

1.出示第一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4 个;女生
3 人,每人都套中6 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比的?方法一: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只要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方法二:男、女生人数相等,也可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

2.出示第二小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每人都套中6 个;女生
4 人,每人都套中
5 个。

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现在你又是怎么比的?(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同样多,还是比一个男生的和一个女生套中的个数。


追问:为什么不比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总
数不公平。


3.出示第三组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3人,分别套中7、9、5 个;女生4 人,分别套中10、4、7、3 个。

提问: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会比吗?(男、女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不相同,比一个人的个数也不好比。

必须另外想办法。

由此引出平均数,揭示课题。


一、学习新知
1.单独出示第三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 个吗?通过讨论,使
学生明确: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
个,它是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男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2.单独出示第三组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来“匀一匀”。

让学生观察图中数据,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课件演示。

(2)看图说一说: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这里的“6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 个吗?通过讨论,使
学生进一步明确:这里的“6也”不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它是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女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3.同时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1)启发: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7 + 9+ 5= 21(个)10 + 4 + 7+ 3= 24(个)
21 - = 7 (个)24- = 6 (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

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求和平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解决这个问
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三、变式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3 个笔筒,分别有6、7、5 支笔。

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平均数的?(可以“移多补少”,也可以“求和平分”。


(2)变一变:出示5 个笔筒,分别有9、1、3、5、2 支笔。

继续口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追问: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
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小丽有3 根丝带,分别长14、24、16厘米。

估一估:这3 根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这3 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有可能是24 厘米吗?有可能是14 厘米吗?(使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这3 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动笔算一算。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从图上看一看,平均长度18 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是不是合理?(让学生初步体会“离均差”之和为0。


(2)变一变:如果如果第1 根丝带的长度增加3 厘米,平均长度还会
是18 厘米吗?会怎样变化?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如果第2 根丝带的长度减少6 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把三幅图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3)归纳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四、实际应用我们身边的平均数:根据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 为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身高(cm)
142
137 152
146
135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140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2.一个小组6 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4千克,小丽是这个小组的一员,她的体重只有28 千克,可能吗?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 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 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 千克,体重最轻的同学是28 千克,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说一说你估计的理由。

五、全课总结(略)
六、拓展延伸(机动)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九第1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