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幻灯片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14f9b5f75901020206409c15.png)
ED50
LD50
lgC
Cumulative Effect %
A1
A2
100
B1
B2
50
ED50
LD50 lgC
安全范围(SM) safety margin SM = ED95 → LD5的距离
有效安全系数 Safety index LD1/ED99
Cumulative Effect %
A1
A2
Effect %
最低有效浓度 minimal
EC50
lgC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效能和效价
效能(efficacy)或称最大效应, 为药 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Y轴最高点) 。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potency) 能引起等效反应( 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 量,又称等效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 大。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LD50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致畸胎 (Teratogenesis) 致癌 (Carcinogenesis) 致突变 (Mutagenesis)
重大事件
Thalidomide babies
3.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如何反应量效关系? 量效曲线
C Dose
Effect
量反应与质反应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 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或最 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 or quantal response)药理效应只能用全 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必需用多个动物或 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学)PPT课件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b3d9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9.png)
禁忌症通常与药物的安全性有 关,涉及严重疾病、过敏反应
、相互作用等因素。
在使用药物前,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存在禁 忌症,并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禁忌症的确定需要基于药品说 明书和医生的判断,以确保患 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03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01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引发一系列生物
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停 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耐受性与依赖性的机制
与药物作用机制、受体分布和功能、神经递 质等有关。
管理策略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和滥用,遵循 医生指导。
06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方 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的 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研究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 药物对靶点的作用、药物对生理 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 疗作用等。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01
临床前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等手段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不良反应监测
对上市后药物进行监测,发现并评 估不良反应。
03
02
临床评价
通过人体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 评估,确定其风险和效益。
04
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的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 能维持疗效。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疾病靶点时,可以产生协同作 用,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的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作用相反时,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等因素。
在使用药物前,医生会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存在禁 忌症,并告知患者相关风险。
禁忌症的确定需要基于药品说 明书和医生的判断,以确保患 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03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
01
药物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号,引发一系列生物
依赖性
机体对药物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停 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耐受性与依赖性的机制
与药物作用机制、受体分布和功能、神经递 质等有关。
管理策略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使用和滥用,遵循 医生指导。
06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方 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的 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研究药 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 药物对靶点的作用、药物对生理 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对疾病的治 疗作用等。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01
临床前评价
通过动物实验等手段评估药物的安 全性。
不良反应监测
对上市后药物进行监测,发现并评 估不良反应。
03
02
临床评价
通过人体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风险效益评估
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 评估,确定其风险和效益。
04
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的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 能维持疗效。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作用于同一疾病靶点时,可以产生协同作 用,增强治疗效果。
药物的拮抗作用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作用相反时,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的相互作用
高级药理学二药物效应动力学演示课件
![高级药理学二药物效应动力学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cda434ba1aa8114431d954.png)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不仅需要药物具有亲和力 才能与受体相结合,而且还需要药物具有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或称效应力)才能激动受体而产生效 应。
1、激动药(agonist) 2、拮抗药(antagonist) (二)速率学说(rate theory) (三)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图2-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返回
图2-2 四种药物的量反应量效曲线及其比较
按等效剂量(效价强度)比较,B>A>C>D; 按最大效应(效能)比较,则A=C=D>B
返 回
图2-3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左图:质反应的频数分布图,以130只大鼠、每鼠给予乙醇, 剂量按0.06g/kg递增,以呼吸衰竭为阳性反应,将实验结果绘制成 频数分布图(方块上的数字为阳性反应的动物数) 右图:质反应的频数累加量效曲线。将左图结果,按累加方法 (将所有比某一剂量组都小的各组反应动物数累加到该剂量组的反 应数中)转换成全部动物数的%作图
返回
图2-4 药物的量效曲线 左: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右: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及药物安全性的 几种指标。ED为药效的S型曲线;LD为毒效的S型曲线;CSF (certain safety factor)为可靠安全系数,CSF=LD1/ED99; ESF(effective safety factor)为实效安全系数, ESF=LD5/ED80;SI(safety index)为安全指数,SI=LD5/ED95; TI为治疗指数,TI=LD50/ED50
大多数受体是某种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具有严格的立体专 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配体)的位点,此位点 即受体分子的受点(receptor site)。
1、激动药(agonist) 2、拮抗药(antagonist) (二)速率学说(rate theory) (三)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图2-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
返回
图2-2 四种药物的量反应量效曲线及其比较
按等效剂量(效价强度)比较,B>A>C>D; 按最大效应(效能)比较,则A=C=D>B
返 回
图2-3 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左图:质反应的频数分布图,以130只大鼠、每鼠给予乙醇, 剂量按0.06g/kg递增,以呼吸衰竭为阳性反应,将实验结果绘制成 频数分布图(方块上的数字为阳性反应的动物数) 右图:质反应的频数累加量效曲线。将左图结果,按累加方法 (将所有比某一剂量组都小的各组反应动物数累加到该剂量组的反 应数中)转换成全部动物数的%作图
返回
图2-4 药物的量效曲线 左: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右: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及药物安全性的 几种指标。ED为药效的S型曲线;LD为毒效的S型曲线;CSF (certain safety factor)为可靠安全系数,CSF=LD1/ED99; ESF(effective safety factor)为实效安全系数, ESF=LD5/ED80;SI(safety index)为安全指数,SI=LD5/ED95; TI为治疗指数,TI=LD50/ED50
大多数受体是某种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具有严格的立体专 一性,具有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配体)的位点,此位点 即受体分子的受点(receptor site)。
第二章药效学ppt课件
![第二章药效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1ccde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4.png)
量
度
最
极最
小
量小 致
剂量
有 安全范围
中死
效
毒量
量
量
二、量效曲线
以药理效应的强度为纵座标,药物剂量 (或)浓度为横座标,绘制出的长尾 S 型曲线
• 量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是 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 最大效应的百分率来分级表示
• 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不 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 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变化
4.可逆性(reversibility):可被其他配体或药物 竞争性置换。
5.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 :同一受体可分 布于不同细胞, 产生不同效应。
6.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受体类型:
按部位(三类)
膜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膜上:α、β、DA
胞浆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胞浆内,皮质激
如效应以死亡为指标称为半数致死量 (50% lethal dose,LD50)。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治疗指数( TI )=LD50/ED50
2.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0/最大治疗量ED50 3. 安全界限(safety margin) 安全界限=(LD1-ED99)/ED99 ×100% 4. 药物的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
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急性耐受性, 交叉耐受性)
2.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
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
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3. 2. 依赖性 精神依赖
度
最
极最
小
量小 致
剂量
有 安全范围
中死
效
毒量
量
量
二、量效曲线
以药理效应的强度为纵座标,药物剂量 (或)浓度为横座标,绘制出的长尾 S 型曲线
• 量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是 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 最大效应的百分率来分级表示
• 质反应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不 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 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的变化
4.可逆性(reversibility):可被其他配体或药物 竞争性置换。
5.多样性 (multiple-variation) :同一受体可分 布于不同细胞, 产生不同效应。
6.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
受体类型:
按部位(三类)
膜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膜上:α、β、DA
胞浆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胞浆内,皮质激
如效应以死亡为指标称为半数致死量 (50% lethal dose,LD50)。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1.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治疗指数( TI )=LD50/ED50
2. 安全指数(safety index)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0/最大治疗量ED50 3. 安全界限(safety margin) 安全界限=(LD1-ED99)/ED99 ×100% 4. 药物的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 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
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急性耐受性, 交叉耐受性)
2.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
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
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3. 2. 依赖性 精神依赖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二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21ae2d55270722192ef75a.png)
导入情景: 一男士在某歌厅昏迷后被急诊送入医院抢救,无陪同
人员,无任何病史提供。入院时昏迷、口唇发绀,呼吸浅 缓,频率每分钟5~6次,瞳孔呈针尖样大小,体格检查示 全身外周静脉遍布注射痕迹,初步诊断为急性阿片类药物 中毒。经对症治疗和纳洛酮注射后病人清醒。后病人承认 自己注射药物吸毒。 请思考:
1.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2.该不良反应属于哪一种类型? 3.纳洛酮的用药依据是什么?
7.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是指少数由 于遗传因素所致的生化缺陷的患者,对某些药物产 生的特定反应。
SUCCESS
THANK YOU
2019/5/28
药物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精神依赖性又称为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易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物被称为“精神药 品”,如催眠药等。
身体依赖性又称为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 易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物有吗啡、哌替啶 等,被称为“麻醉药品”。
药物即毒物,利弊并存 必须权衡,正确应用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一、药物的剂量与效应
§2-2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量-效关系示意图
作 用 强 度
无效量 0
最 小 有 效 量
常用量
治疗量 安全范围
中毒量 致死量
极最 量小
中 毒 量
剂量
二、量效曲线
§2-2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剂量相关型
副作用 毒性反应 继发反应 反跳现象 耐受性 耐药性 依赖性
§2-1 药物的作用
剂量无关型 变态反应 三致反应 后遗效应 特异质反应
1.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 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15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16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只 能解除症状,不能消除 病因。
12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1、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 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 N炎(SMON事件)
13
2、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了 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 究指南等。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 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 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方式/类型
1
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 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 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 用的结果。
19
特点: (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 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20
(四)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 下时残存的 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
二者稍有区别。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 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2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 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 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 称为吸收作用。
3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如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 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22
8.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 包括躯体性和精神性(即习惯性及成瘾性 ),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
(1)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 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2) 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 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 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
特点: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 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 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 但作用范围广。
9
产生原因: (1)药物的化构、机体(包括病原体) 的组织结构的差异 如P-G; (2)机体生化功能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的差异,如碘; (3)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五)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 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 菌群交替症。
21
(六)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指 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 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 损害性反应,如G-6-PD缺乏。
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4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 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 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5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6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 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 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 不足。
10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 与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 防治效果的作用 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 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 所发生的作用。
11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 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
②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 疾病症状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 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 间过长。
18
(三)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 人 对某些药 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无法预 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 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 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23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24
小结
药 物 作
防治作用 (治病)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用
的 双 重 不良反应
7
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1.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具
有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 的化学结构。如ISO、AD、NA与a、βR结合,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8
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 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 不发生作用。
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 副作 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 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 作用范围广。
17
(二)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
的机体损 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 致癌、 致畸、致 突变三致反应 也属于慢 性毒性反应 范畴。
3、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 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 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如 GM引起的N性耳聋。
15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 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 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 反 应、药物依赖性等。
16
(一)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 : 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 的与治疗
阿司匹林用于发热,只 能解除症状,不能消除 病因。
12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1、历史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877年—氯仿麻醉意外致死 1937美国使用乙二醇作磺胺药的溶剂 造成100多人死亡 1959年—反应停事件 1960年—氯碘喹所致的亚急性脊髓视 N炎(SMON事件)
13
2、 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国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订了 相应法规,如新药药理、毒理研 究指南等。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 作用的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 关系以及临床适应症等。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方式/类型
1
1.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 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 药物效应(宏观):是药物引起 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指药物作 用的结果。
19
特点: (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 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常做皮肤过敏试验 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20
(四)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 下时残存的 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
二者稍有区别。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 是阻M-R,而其效应则是扩瞳。
2
(一)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 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2. 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循环 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也 称为吸收作用。
3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按用药目的分: 1. 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如P-G治疗脑膜炎。 2. 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疾 病症状,如吗啡镇痛,阿斯匹林解热。
22
8.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 包括躯体性和精神性(即习惯性及成瘾性 ),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的愿望。
(1) 习惯性:由于停药引起的主观上不 适的感觉,精神上渴望再次连续用药。
(2) 成瘾性:指使用麻醉药品如吗啡 后,产生欣快感,停药后出现严重戒 断症状(生理功能紊乱)。
特点: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 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 针对性差,不良反应较多, 但作用范围广。
9
产生原因: (1)药物的化构、机体(包括病原体) 的组织结构的差异 如P-G; (2)机体生化功能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的差异,如碘; (3)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五)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 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引起的 菌群交替症。
21
(六)特异质反应(idiocrasy) :指 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 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 损害性反应,如G-6-PD缺乏。
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4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 从药物作用先后分: 原发(直接)作用:指药物被吸收后对 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 继发(间接)作用:通过神经反射或体 液调节机制引起远隔器官功能改变。
5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 (1)调节功能:调整机体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兴奋(亢进)/抑制(麻痹)
6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 病原体和抑瘤,达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 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 不足。
10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 与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产生 防治效果的作用 预防作用: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 状发生的作用。
治疗作用:药物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 所发生的作用。
11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子
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 在于消灭脑膜炎双球菌。
②对症治疗(治标):减轻或消除 疾病症状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 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 间过长。
18
(三)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 人 对某些药 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无法预 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 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 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23
按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如吗啡、大麻等
可产生生理依赖性。 精神药品:如镇静催眠药、中兴药、
致幻药等 其他:烟草、酒精等可产生心理依赖性。
24
小结
药 物 作
防治作用 (治病)
预防作用 如接种乙肝疫苗 治疗作用 如抗菌,降压
用
的 双 重 不良反应
7
二、药物作用的特异性、选择性和两重性
1.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 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具
有的专一性,专一性主要取决于药物 的化学结构。如ISO、AD、NA与a、βR结合,而对其他受体影响不大。
8
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 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 不发生作用。
目的无关的反应。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 副作 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 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 作用范围广。
17
(二)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
的机体损 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 性毒性, 致癌、 致畸、致 突变三致反应 也属于慢 性毒性反应 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