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质环境状况公报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城市地质
数据采集
数据解析处
——地质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中心、各类应用服务系统 运行的统一支撑环境、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中心
构建“1+X”应用服务体系
“1+X”应用服务体系
“1”是指基于核心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地质资料信息平台
地质信息元数据库 地质图文资料数据库
地质专题数据库
“X”是指依托该平台构建的多元化应用服务系统,面向政 府、企事业和公众三个不同层面的需求,提供从基础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到地质决策咨询等不同类别、层次、方式的 服务。目前,已建成轨道交通监护管理、海岸带滩涂资源评价 等6个应用服务系统。来自水务部门建设交通 部门
重大市政工程设施沿线地面沉降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
4
水土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较大成效,调查成果 应用于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划定、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
占补平衡等工作,并围绕工业用地转型开展了地球化学风
险评估
查明了土壤和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状况,建立了土
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
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示范,提高了海
域调查精度,作为陆域城市地质工作
的补充
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与监2测01预2 警示范 201
……2004
2008 200
5
9
三维城市 地质调查
综合的、以服务国 土资源管理为主的 城市地质调查和研 究,初步建立了城 市地质信息系统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 群化产业化工作
以成果服务应用为主的 地质信息集群化和产业 化,建成地质数据中心, 初步建立了地质资料信 息多元化服务机制
出让合同、选址意 见书、自有土地核
定规划条件
建设工程 规划许可证审批
告知建设单位: 1、地块地质信息的查阅路径; 2、有关地质灾害防治要求与地质资 料汇交义务、地下空间与地热能合理 利用要求、地下感知监测与设施保护 等要求
上海地质概况
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探析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全面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其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
文章首先概述了公报发布的重要性,强调了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回顾了公报发布的历史背景,梳理了我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发展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公报中的关键数据和信息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等。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土壤污染的差异性和共性,文章揭示了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文章探讨了土壤污染问题的成因,包括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因素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概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是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全面反映了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和趋势。
这份公报基于大规模的土壤污染调查,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土壤类型和主要农业区、工业区、城市等区域。
公报中详细列出了各类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同时也对污染程度进行了科学评估。
公报显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依然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公报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高土壤环境保护意识等。
这些对策和建议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和行动指南。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也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贯彻公报中的各项建议,加强土壤环境保护,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土壤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为我们揭示了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现状。
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 总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公报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自然生态状况2.1 地貌地质特征:详细描述国土地貌和地质特征,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情况。
2.2 气候气象情况:陈述全国范围内的气候特征、气象灾害情况、气象观测体系等。
2.3 水资源状况:介绍全国主要河流、湖泊的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情况,包括湖泊面积、河流流域面积、水质指标等。
2.4 生物多样性情况:详细记录全国主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濒危物种、生态系统等信息。
3. 环境质量状况3.1 大气环境质量:描述全国主要城市和工业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包括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污染来源等。
3.2 水环境质量:罗列全国主要河流、湖泊的水质状况,包括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指标。
3.3 土壤环境质量:详细介绍土壤中各项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4.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措施情况4.1 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国主要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包括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
4.2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描述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进展情况,包括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提升等。
4.3 雨水利用与水资源节约工程:介绍全国主要城市的雨水利用和水资源节约工程情况,如雨水收集利用、水价改革等。
5. 环境监测与治理5.1 环境监测体系:罗列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分布情况,包括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指标等。
5.2 污染源监管与治理:详细描述全国主要污染源的监管措施和治理效果,如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
6. 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6.1 环境法律名词及注释:罗列本公报所涉及的环境法律名词及其解释说明。
6.2 环境政策及措施: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排污许可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
7. 附件列表附件1:全国地貌地质图附件2:全国主要河流污染状况数据附件3:全国重点生态保护区划图附件4: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数据附件5:全国主要湖泊水质监测数据附件6:全国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数据。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工程施工引发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草
8 月 10 日
泥石流 11 1 3 500
科乡田湾河大发水电站
降雨引发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薛 10 月 17 日 岔乡薛岔村河沟村民小 崩塌 5 5
组
3
强降雨引发
-5-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6-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特点
● 灾害类型
我国地质灾害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2007 年除北京、天津、 内蒙古、上海外,其他 27 个省(区、市)都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 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滑坡发生数量 最多,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 61.0%。缓变性地质灾害类型主 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
内蒙古包头市壕赖沟铁矿地面塌陷区
- 10 -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Ø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区。 由于采取封井限采地下水等防治措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 表现出趋缓的态势。监测资料显示,2007 年上海市平均地面沉降量 为 6.8 毫米,其中外环线以内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为 7.8 毫米,外环 线以外区域为 6.6 毫米,较上年同期进一步降低。苏锡常地区和杭嘉 湖平原地面沉降总体趋缓,局部地区沉降速率仍有所增加。
● 开展“中国地热城”、“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 和“中国优质矿泉水水源”评审命名工作,推进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的 有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2-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007 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
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地基土体简况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多种工程的建设,从高楼大厦到地下大型停车场,从高速公路到轨道交通,从越江隧道到跨海大桥……城市带给人们最为普遍的印象就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体现出的恢宏与繁华。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最为复杂,城市工程建设必须考虑到地质这一重要因素,城市规划远不是“平地起高楼"那样简单。
对各类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物来说,必须要有支撑它们负荷的地质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持力层”,如果所规划的地区浅部岩石或土层条件不好,建筑物就需要桩基并进入很深的坚硬岩层或土层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这样无疑会增加建筑的成本和难度。
一些建筑地点可能由于基岩离地表比较近从而建筑物可以通过少量的挖掘工作或借助柱桩等基础构件将负载传递在基岩上。
例如,纽约曼哈顿地区作为美国重要的金融与商务中心,是高层建筑群密集的地方。
这片城市“森林"的地基是坐落在坚实、稳固的曼哈顿片岩之上的。
由于岩石具有繁多的种类,是由矿物粒子复杂地复合而成的,因此即使以“坚硬的”岩层作为持力层,仍然要通过对当地岩石的整体地质评价和钻探取样的办法对持力层进行细致分析,像曼哈顿片岩这样的岩石也有可能因为倾角或者是节理面上的断裂而给建筑带来麻烦。
对城市的许多建筑来说,它们或者是比较轻(如道路或机场等地面建筑),没有必要把负荷传给下面的基岩,或者是基岩可能处于地表下很深的地方,完全把负荷传给基岩很不经济,这时候就必须对覆盖在基岩之上的土层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持力层作为建筑物的基础。
上海地区的基岩是由数十亿年来不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质构造既有褶皱又有断裂,既有隆起又有凹陷,是个纷繁复杂的地质世界。
上海地区基岩上覆厚度达300余米的土体为第四纪泥沙松散堆积物,可以分为软黏性土、硬黏性土及砂性土三大类.与人类建筑工程活动(如建(构)筑物、交通与管道等市政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产生在0~75米深的土体中,因此,对该段主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历来是上海地质工作的重点。
上海沿江沿海城镇调查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
上海沿江沿海城镇调查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本次环境地质调查是针对上海沿江沿海城镇的环境地质情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类型、地质构造、地下水系统、土壤类型等各方面的情况,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调查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南部,涵盖了崇明岛、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六个行政区域。
这个地区是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上海市的旅游区域,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对其进行环境地质调查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资源。
一、地质类型该调查区内有沉积岩、火山岩和基岩三种主要地质类型。
其中沉积岩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地质类型,主要有砾石、砂砾岩、砂岩、泥岩等。
火山岩主要有凝灰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基岩以花岗石、闪长岩为主。
地层总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
二、地质构造该调查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是南岸断裂、南海坳陷和黄浦江断裂三个构造单元。
南岸断裂大部分为北偏东走向,主要分布在奉贤和松江两地;南海坳陷是一个向东北走向的大致对称且近似于椭圆形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嘉定区和浦东新区;黄浦江断裂带是该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和南部。
三、水文地质该调查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沿江区和中南部地区。
该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浅层、中层和深层三种类型。
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崇明岛、浦东新区和金山区,大部分为淡水,但也有一部分为含盐水。
中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松江区和嘉定区,水质以软化为主。
深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浦东和市区南部,水质较差。
四、土壤类型该调查区土壤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糜土、红壤、黄壤、棕壤、盐碱土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糜土和红壤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
我国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发展历程概述
我国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发展历程概述摘要:当前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大量工业用地被开发成为建设用地,然而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管理的不到位产生了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地块,存在严重的生态和健康危害,因此在地块进行开发前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保证地块安全再利用的关键。
从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事件开始,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才逐渐引起国家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开始逐渐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本文从我国的地块污染调查的法律的发布、标准体系建设和调查技术的发展入手,综合阐述我国在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面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污染地块、调查法律法规、调查标准、调查技术近些年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地块污染事件,如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事件、武汉毒地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等,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均表明在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块进行污染调查的重要性。
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最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后因此事件的影响,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超级基金法案,正式开始了污染地块调查与修复工作[[1]]。
我国自2004年发生的宋家庄地铁站事件后,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才逐渐起步。
1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法律法规的建立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明确规定:“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经具有省级以上质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对于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外迁工业区域,要尽快制定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勘探、监测方案,对施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 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了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
2008年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明确要求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调查工作。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地理环境
上海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地
理环境十分独特,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
以下将从地
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方面介绍上海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上海市地势较为平坦,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
市区东部是沿海平原,西部则有
一些起伏的丘陵地带。
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穿城而过,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水域景观。
此外,上海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湖泊,如青西湖、赵巷湖等,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气候特点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多雨。
上海的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季风带来的降雨丰富,是上海水资源丰
富的重要原因。
水系分布
上海市内水系密布,长江、黄浦江、苏州河等河流纵横交错。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上海的母亲河,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上
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沿岸景色优美,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苏州河是上海市
的一条支流,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
总体来说,上海市的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地形独特。
这些地
理条件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市民提供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2004 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状况一、环境空气(一)概述2004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优良率为85.0%。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有340天,占总数的92.9%;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的有15天,占总数的4.1%;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的有5天,占总数的1.4%;首要污染物同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有3天,占总数的0.8%;首要污染物同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的有3天,占总数的0.8%。
近5年(2000-200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除2002年外,其余4年均高于80%,其中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优良率达85%以上。
(二)环境空气质量指标1. 可吸入颗粒物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较2003年上升0.002 毫克/立方米。
2000年-200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除2000年和2003年外,其余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2.二氧化硫城区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55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较2003年上升0.012 毫克/立方米。
2000年-200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城区二氧化硫年日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二氧化硫污染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
3.二氧化氮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62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较2003年上升0.005 毫克/立方米。
2000年-200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本市城区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污染总体呈下降趋势。
4.酸雨和降尘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4.92,酸雨频率为32.7%。
全市区域平均降尘量为10.0吨/平方公里?月,与2003年同期(8-12月)相比,区域降尘量下降25%。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
1、地下水
(1)开采量和回灌量
2013年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800万m3,比上年减少294万m3;人工回灌量2018万m3,比上年增加83万m3。2012年和2013年全市地下水开采和人工回灌对比情况见表1、图1。
图1 全市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历史沿革
表1全市地下水采灌量区域分布情况 单位:万m3
图2中心城区地下水位历时曲线
陆域北部地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浦东新区)第Ⅱ~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分别为-1.22~-5.88米、-1.08~-8.08米、-13.88~-28.32米、-12.36~-28.98米,其中第Ⅱ、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或略有抬升,第Ⅳ、Ⅴ承压含水层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抬升,抬升幅度0.04~6.20米。
矿化度
硬度
COD
层次
年份
第Ⅱ
含水层
2012
295.8
8.7
346.7
2.70
1.253
0.65
1.537
0.230
755
343.0
1.37
2013
292.2
9.2
349.0
2.90
1.292
0.69
1.601
0.221
758
348.1
1.42
第Ⅲ
含水层
2012
103.9
12.0
324.4
3.60
1.830
435.3
1.00
0.135
0.36
0.962
0.088
562
197.1
1.28
第Ⅴ
含水层
2012
183.5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 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上海地区典型土层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地基土分布及其工程性质表1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一览表表2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与特征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计算假定条件:条形基础,基础宽度b为1.50m,基础埋深d为1.00m,地下水位深度为0.50m。
)表3 盾构设计、施工所需参数备注:1、表中所列建议值系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及类同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2、表中带“*”数据为利用本工程初勘及邻近浦三路车站~严御路车站区间、浦三路车站详勘报告数据并结合上海地区同类工程经验提供。
3、三轴UU、无侧限抗压强度、室内渗透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室内基床系数为东明路~御桥路各车站及区间详勘试验数据综合统计成果。
4、扁铲、十字板试验为本次及浦三路车站详勘试验统计结果。
扁铲试验估算基床系数应力状态与实际工作中的应力状态不同,故KH值偏大很多,实用时需根据不同应力条件,土性、工况及变形量乘以不同的修正系数。
第①1层填土:普遍分布,层厚变化较大,一般为0.6~4.0m,土质松散不均匀,杂填土为主,夹碎石、砖块等杂质较多。
第②层可分为②1、②3层2个亚层第②1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拟建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局部填土较厚地段该层缺失,夹薄层粉土,可塑为主,中压缩性。
第②3层灰色砂质粉土,局部分布,桩号SCK47+200~SCK47+512段连续分布,其它地段呈零星分布,层厚变化大,桩号SCK47+200~SCK47+451段(JK6号孔附近),由西向东层厚由3.0m渐厚至16.3m,JK6号孔向东逐渐尖灭。
该层土土质不均,夹薄层粘土,局部较多,松散,压缩性中等,透水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第③层可分为③1、③2、③33个亚层第③1、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场地内分布较普遍,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粉砂,局部较多,流塑,土质软,压缩性高,属高灵敏土,开挖时受扰动易发生结构破坏和流变。
第③2层灰色砂质粉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局部缺失,该层土质不均匀,夹薄层粘土,透水性较强,开挖揭露时,在一定水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现象。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6年度)前言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是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能,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为使全社会了解我国的地质环境状况,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国土资源部发布2006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2006年度《公报》内容包括:全国地质灾害概况、特点及防治措施与行动,全国地下水状况及保护措施与行动,矿山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与行动,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地热与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公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组织编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资料汇总、综合分析和具体编制。
2006年《公报》的各类相关资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及所属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提供。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一、地质灾害概况二、地质灾害特点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行动地下水环境:一、地下水状况二、地下水保护措施与行动矿山环境:一、矿山环境问题二、矿山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地质遗迹保护地热与矿泉水地质环境管理2006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地下水监测与调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地热与矿泉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 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目前全国已建立9万多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
●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取得明显成效,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78起,安全转移20566人,避免财产损失2.39亿元。
●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如期完成水下工程,满足了三峡工程156米蓄水要求,确保了三峡水库提前一年蓄水。
上海 饱和软土 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饱和软土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
其中,饱和软土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之一。
饱和软土是一种含水量高、密度低、强度差的土壤。
在上海地区,饱和软土主要分布在黄浦江和长江沿岸地区以及一些海岛上。
这些地区的土层厚度大多在20米以上,土质松软,含水量高达50%以上。
由于饱和软土的强度差,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建筑物沉降等。
因此,在上海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时需对饱和软土进行特殊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除了对建筑物的影响外,饱和软土还会对地下工程、交通运输等方面造成影响,如地铁建设时需特别考虑饱和软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总之,饱和软土作为上海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对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其特性的研究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对保障上海市的地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秋较冬夏较长。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年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年平均降水量1119.1㎜,年蒸发量882.4㎜;年平均日照1400h。
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年平均气温15.8℃,1月最冷平均为3.6℃,7月最热为27.8℃。
上海地区夏季空调运行约4个月(6~10月初),冬季运行约3个月(12~3月初)。
上海地区具有的夏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
地质条件特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6340.5K㎡,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 3.5~4.5M之间。
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2.5K㎡,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之下。
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200~320M之间,西南较薄,为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300~400M。
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145~320M 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145M以上,是以灰色为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
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
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微地貌特征及其海床侵蚀指示意义
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微地貌特征及其海床侵蚀指示意义赵宝成【摘要】旁侧声纳图像和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清晰地揭示了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4种微地貌形态,分别为冲沟、凹坑、沙波、光滑海底。
金山深槽内海底扰动、切割十分强烈,微地貌以冲沟、凹坑为主,局部成沙波片发育。
深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微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光滑海底和冲沟交替出现,局部也有沙波分布。
旁侧声纳图像和底质综合分析表明杭州湾北岸水下地貌面貌是水动力和泥沙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冲沟、凹坑和沙波代表的水流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指示了强劲的潮流对海床的侵蚀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底流水动力较强、底质沉积物粒径较细,冲沟得以普遍发育,而沙波仅在局部的砂质海床中出现。
水下岸坡微地貌分布显示了海床侵蚀与地貌格局和水深条件密切相关,表现为主槽内冲刷和改造后再沉积作用较强,主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冲刷作用明显变弱,出现弱能条件下的光滑海底;水下平地中,浅水区冲沟较为发育,深水区则以光滑海底为主。
总体而言,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侵蚀性微地貌广泛分布,海床处于侵蚀状态。
%There are mainly four types of subaqueous microrelief(gully,hollow,ripple and smooth seafloor) on northern Hangzhou bay subaqueous slope,visibly revealed by side scan sonar records and underwater acoustic multi-beam bathymetricdata.Inside the Jinshan trough,textured seafloor eroded strongly mainly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large to small-scale gullies and hollows.Different size and scale of ripples are also found in local positions.By contrast,outsidethe deep trough,smooth seafloor and small-scale gullies appear alternately regularly.Ripples occurred occasionally in the near-shore water area and underwater depression on the outer edge of the bined withthe analysis of bottom samples,the microrelief assemblage is decided by hydrodynamic force and sediment feature.It is noted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flood current is coincide with that of the current indicated by the gullies,hollows and sand waves.That indicates the subaqueous microrelief could perhaps be a kind of effective index to indicate the seafloor erosion.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relief shows that seafloor erosion is 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geomorphology unit and water depth.For one thing,erosion and reformation-redeposition occurred strongly inside the deep trough indicated by gully,hollow and ripple.By contrast,relatively weak hydrodynamic condition occurred outside the deep trough,indicated by smooth seafloor.For another thing,under the similar geomorphology condition,scoured seafloor occurred in shallow water area indicated by dense small-scale gullies and smooth seafloor mainly occurred in deep water area.Overall,the seafloor is in the condition of erosion in northern Hangzhou bay subaqueous slope,indicated by the widespread eroded microrelief.【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金山深槽;水下微地貌;海床侵蚀【作者】赵宝成【作者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7.1210 引言河口—海岸地区的淤积和侵蚀是国际上流域—海岸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海岸带管理面临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直接关系着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和工程安全[1~7]。
上海 饱和软土 地质主要特征
上海饱和软土地质主要特征上海市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海平原地区,地质构造相对平缓,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但由于地处沪杭甬经济带和长江口经济区交界地带,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建筑工程建设用地需求十分巨大。
而上海地区的地质特征以饱和软土为特色,这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地质构造特征上海市地处南北构造带之间,南部是湖中地块,北部是长江下游平原。
湖中地块是以湖泊为代表的南部地形地貌,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由深埋层状断裂、唐山-苏南断裂带等构成。
长江下游平原则较为平缓和稳定,整体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由灰岩和泥岩组成。
整个上海地区地质断裂带较集中,同一断裂带发出的次生断裂也很多,造成了局部地形地貌的异常复杂和不稳定。
二、岩土特征在岩石聚合性方面,上海市主要岩石类别为石灰岩、淤泥岩、泥岩、煤系地层以及几乎没有岩石层,岩土状况整体呈饱和软土。
饱和软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相对较差,较容易变形,抗剪强度较小。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长时间曝晒后会导致土层物理和力学性质的进一步下降,甚至发生液化现象,给城市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
上海市地下水资源相对较好,但水环境却相对水质较差,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较容易受到污染。
上海市的地下水主要来源是长江水,地下水水平面均较浅,平均井深在20米左右。
由于饱和软土的透水性较弱,上海市地下水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土层渗透和溢流水,产生了较大的地下水流动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水环境问题。
综上,上海市地质主要特征是以饱和软土为特色,这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特性和地质地貌环境,采取相应的建设措施和技术手段以降低风险,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SHANGHAI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08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二○○九年五月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编制部门: 矿产资源管理处(地质环境和勘查管理处) 资料来源: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九年五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市政府领导在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实行地质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的请示》一文的批示精神,为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监测成果的作用,更好地保护地质环境,现发布本市2008年地质环境公报。
目录一、概述二、城市地质三、地质环境监测四、地下水和矿泉水1、地下水2、矿泉水五、地质灾害防治1、地面沉降防治2、汛期防灾3、编制地质灾害专项防灾预案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资质管理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八、法规制度建设九、大事记十、附件一、概述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市地质环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各项业务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完成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各项任务;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得到扎实地推进;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压缩到3700万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回灌量增加至1700万立方米以上,保持了地下水人工回灌量的持续稳步增长,使全市各含水层地下水位继续有所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趋缓,全市平均地面沉降为6.4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
其中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为7.6毫米,比2007年减少0.2毫米。
郊区地面沉降量为6.2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较为稳定。
二、城市地质◆扎实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1、加快推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
至11月底,总计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1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2、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全面完成《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各项工作任务经过4年多的努力,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地面沉降预警与防治研究、地下空间与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12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组织了由17名院士和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市合作模式、数据共享机制、成果表达与服务机制、多专业多学科融合、城市地质调查方法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典范三、地质环境监测●监测设施积极落实“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中的任务,已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址区及临港新城主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7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监测成果2008年观测水位9188次、取水质全分析样280套;I等精密水准测量919.6公里,II等精密水准测量1394.6公里,分层标相对测量636次。
共取得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约20552个,提交监测报告4份,提交监测简报16份。
●信息公告编制发布了2008年《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和《上海市地质环境季报》, 及时公告2008年本市地质环境状况。
四、地下水和矿泉水1、地下水开采量和回灌量根据水务系统的统计, 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3475.77万立方米,比2007年度减少了881.55万立方米;人工回灌量1763.29万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38.23万立方米;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情况见(图1、2、表1)。
图1 2008年上海市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量时间分布图2 2008年上海市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量层次分布图注:表中水量差“-”表示较去年减少;净开采量“-”表示回灌量大于开采量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压缩,地下水回灌量稳步增加,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总体上延续近年来逐年上升的态势继续上升,但由于第二、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已上升至较高水平,本年度局部地区地下水位较稳定;第四、五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由于地下水压缩开采力度较大,地下水位上升明显。
年内最高、最低水位分别出现在8~9月份和1~2月份(表2)。
表2 2008年上海市主要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根据2008年潜水水质监测资料,全市潜水水质与2007年相比,除SO42-、NO3-、TFe和COD含量稍高外,其他离子或组份的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见表3)。
表3 2007、2008年潜水主要成份平均值对比表(单位:mg/L)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的质量如下:第Ⅱ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大多位于良好级别;第Ⅲ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大多属良好级别,仅个别地点出现有较差水,影响其质量分类的因素主要为Cl、矿化度、亚硝酸盐、铵、铁和耗氧量等;第Ⅳ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显示大部分地区以良好为主,较差的水仅分布在矿化度为1~2g/L的范围内,影响该层质量分类的因素主要为Cl、总硬度、矿化度、SO42-、亚硝酸盐和氨氮等;第Ⅴ含水层地下水质量大部分地区以良好为主,较差水的分布范围仅在崇明岛的中部偏北地区等地,影响该层地下水质量分类的要素主要为Cl-、矿化度、铁、锰和铵等(见表4)。
表4 2007、2008年承压含水层原生水质平均值对比表(单位:mg/L)全市除人工回灌井外大部分地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均处于稳定的原始状态。
根据2008年内水质监测结果,对比上年度资料,尚未发现承压水水质有明显的变化。
2、矿泉水2008年对19个注册登记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检查,全部合格。
至2008年,本市可开采矿泉水资源量1200万立方米;2008年实际开采矿泉水总量73.7763万立方米左右;通过上海市注册登记的矿泉水水源地数19 个。
本市检查合格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情况见(表5)表5 2008年上海市合格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一览表五、地质灾害防治1、地面沉降(1)会同市水务局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和回灌的监督管理,编制了《上海市2008年地下水开采与回灌方案》,明确了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与回灌分布指标。
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3475.77万立方米,较2007年同期减少881.55万立方米;实际回灌量1763.29万立方米,较2007年同期增加38.23万立方米,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2)加快推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
在市建交委的大力支持下,地面沉降生命线工程骨干监测网建设等4个工程工可报告也已正式得到批准。
同时,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1月底,总计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1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3)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4)2008年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6.4毫米,较去年减少0.4毫米;其中中心城区平均沉降7.6毫米,郊区平均沉降6.2毫米。
2、汛期防灾组织开展了2008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制,分类管理,减免审批项目,创新工作流程,增强服务能级,明确了必需做和不需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范围,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19个,其中一级评估56个,二级评估70个,三级评估93个。
4、资质管理继续强化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13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9家、设计资质5家、施工资质7家、监理资质1家(表6)。
表6 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监理单位资质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鉴于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经国土资源部评审,于2005年9月19日正式批准成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并经两年多的建设于2008年4月27日顺利揭碑开园,使其成为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设立,对其独特的淤泥质潮滩地貌、植被、鸟类等地质遗迹、生态景观和著名的人文历史景观作为国家级景观进行规划、开发、宣传和保护,提高了崇明岛地质遗迹、人文、生态资源环境的资本价值。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对发展上海旅游度假、生态观光、研发创新、运动休闲、教育科普等产业,提高崇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实质性的内涵和机遇。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面积14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国家投入建设资金470万元人民币,崇明县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投入资金1210万元人民币。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正在完善基础建设,正在向建成世界地质公园目标迈进。
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2008年开展了对深度距地表约120米,坑壁陡峭,坡角大于70度,且发育有裂隙,地质环境问题及安全隐患突出的罗山采石坑的一期避险围护治理工程:对罗山采石坑坑壁裂隙等较为发育的危岩体,进行水泥封堵或锚杆加固,防止岩块松动塌落;对裂隙发育、岩块隙宽较大的岩体,采取炸除,以绝后患;对采石坑整体的防护,采取在采石坑周围设置有相当强度和密度,能有效阻挡与隔绝车辆、人畜进入场区坠入坑内的围护栏网,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并注明采石坑深度避免误入,以此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期工程国家投入治理资金200万元人民币,松江区配套投入40万元人民币。
罗山采石坑的一期避险围护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对庙头采石坑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二期工程,投入治理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工程进展顺利。
同时推进了横山、辰山结合植物园建设和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八、法规制度建设★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对土地审批流程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善评估机制,分类管理,减免审批项目,创新工作流程,增强服务能级,明确了必需做和不需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范围,形成了《关于本市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沪房地资环[2008]585号),使灾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九、大事记▲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
根据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市房地资源局、团市委和市地质学会在中山公园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