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演进之路

三、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为什么中国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

五、谈谈你对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第一次在党的会议上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而举行的会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前提。

(1)从法律内容出发,党的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中的应有之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而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党内法规作为规范党和党员行为的规范,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先进性是立足于党内法规之上,只有党始终保持比法律规范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巩固宪法所确立的党的领导地位。

(2)从现实情况出发,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党首先能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始终保持先进、开放和代表人民的党,党才能更好的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2.依法治国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党的先进性。但党的建设并非仅仅为了建设一个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所有的党建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工作上来,都要落实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来。

因此,党的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前提,依法治国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1. 从2003年开始,我国领导人在公开场合逐渐开始使用“和平崛起”这个词。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以及2004年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两次讲到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也谈到中国要走“和平崛起发展道路”。而到了2006年4月19日,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西雅图会见中美专家学者时表示,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的未来走向,牢牢把握中美的共同战略利益,不断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到2013年6月,习近平访美会晤奥巴马时提出“新型大国关系”。这表明我国的发展方式已经从“和平崛起”转向了“和平发展”。

2.我国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转变,既体现了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政治的思维上的转变。

(1)体现了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早期我国对自身发展目标主要是“超英赶美”、唯GDP论等,把国家力量的对比简化为对包括军事、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简单比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自身制度的不自信。从“和平崛起”向“和平发展”的转变,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在竞争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政治理解思维上的转变。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国家的富强,往往被理解为对其他国家利益的削弱,“和平崛起”也只是一种较为温和的争夺利益的方式而已。但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我国对国际政治格局的理解从你死我活转变为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不仅不会损害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反而

会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专业技术的落后。“先污染后治理”的前提是“先污染”,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比如因本地煤炭资源丰富而建立火电厂、化工厂作为区域内支柱产业。这种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很少依靠甚至不依靠高新技术和优秀管理,就能很容易地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相比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比如建立高新科技园区,其容易造成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很突出。

2.决策前听证制度的不完善。环境污染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所以如果一个决策在作出时就可以预见到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老百姓肯定不会答应。但是现在很多地区在决策之前并没有完善的听证制度,能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之前就事关公众生活的具体问题举行听证会,让公众自由发表意见,然后以公众意见后为根据作出决策。政府官员的一言堂决策机制很容易造成只图经济数据不顾环境保护的问题。

3.地方政绩考核标准的单一性。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发展时过度重视GDP等经济数据,而忽视甚至无视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政绩考核标准不是唯GDP论,而是能更为合理地把环境改善、民生水平等因素也作为重要的考核因素,相信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会减少很多。

4.主政者的环境污染责任太轻。如果主政者行政行为的环境污染责任较重,比如可能影响到其职位晋升,地方政府在决策之时必然会考虑到具体决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至少会促使政府官员在发展的同时不敢忽视环境污染的问题。

四、中国不能搞西方的三权分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文化因素。几千年的君主集权政治体制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架构,通过与其相适应的中华文化影响了中国人对权力运行方式的理解。所以不管是五权分立的国民革命政府,还是多党合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都在历史演变中不同程度地将权力集中在某一个机构中。

2.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压力。如果中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三权分立或许能有效地转变人民对权力的理解方式。但现实情况要求中国必须要能迅速而有效地推行现代化措施,而相对集权的方式无疑更为适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采用了相对集权的方式来推行其政策,而非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反而采取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定。

3.现有的问题并非只要采用三权分立就能解决,现有制度并不存在制度上的致命问题,如果能有效落实完全可以得到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行政权力过大有时侵犯到人民的权利、司法不公正、人民诉求难以表达等,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法治体系的建设得到解决。

综上,中国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采取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仅需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下,对具体的权力运行的规则进行明确和强化即可。盲目改革采取三权分立模式并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五、收入分配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1.当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主要包括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和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两大部分,细化目标主要有促进就业机会公平、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完善公共资源及占用

及其收益分配机制;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促进教育公平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改革完善房地产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等18项。

2.收入分配改革改革方案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收入不均、贫富差距较大、人民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红利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也更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这个改革方案仍然很笼统,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进行,尚待政府多个部门相互协商才能确定,而具体方案和细则不落实则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只是一纸空文而已。

3.在个别问题上,我提出以下建议:

(1)国有资本的收益分享机制。国有资本的收益是由国有企业内部员工分享、还是由全体国民分享,分享的渠道如何建立,分享的比例如何确定等等问题,可能至少需要发改委、国资委、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委联合才能确定。我认为,可以就这一问题成立一个跨部委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改革小组”,由某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为组长领导工作的进行,并且在有了初步的构想后要制定改革的时间表。

(2)个人所得税调节机制。虽然个人所得税改革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个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仅仅占6.3%,仅强调个税的改革恐怖难以对居民收入再分配起到很明显的效果。“提低、扩中、控高”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原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进行何种程度的提低和控高才是合理的和现实的,仍然需要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更现实的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