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外来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中有很多佛教外来词。

本文在讨论外来词与佛教词语的基础上,以《慧琳音义》为例分析佛教外来词,对佛教外来词作粗浅的探讨。

标签:外来词佛教词语佛教外来词《慧琳音义》
佛教外来词是汉语外来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古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译经的广泛流传,大批外来词语逐渐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唐·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简称《慧琳音义》)是研究佛经音义的训诂学著作,其研究的词语中有很多是外来词。

一、外来词
(一)外来词的定义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语,译词不应该算作外来语。

书中专门谈到佛教借词和译词,并指出佛教用语(包括借词和译词)对汉语有巨大的影响。

[1](P587)黄廖本《现代汉语》把外来词叫做借词,认为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就是外来词。

[2](P262)胡晓清在《外来语》中把外来语看作是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语,或者是从日语中连形带义借用过来的词语。

他认为外来语中不应该包括外语词语和意译词语,但他把日源汉字词归入了外来语的范畴。

[3](P17)胡晓清所说的外来语,主要是词,但也有少量的固定短语。

史有为的《汉语外来词》认为外来词亦可称为外来语,某些时候也可称为借词。

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需要满足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这一前提,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与该外族词相对应这一要求,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这一条件。

[4](P4)史有为给汉语外来词下的定义是很全面的。

真正意义上的汉语外来词,其词义应该源自外族语中的某词,语音形式要全部或部分对应该外族词,在汉语中使用较长时期,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

这样的汉语词才能算作外来词。

(二)外来词的类型
外来词可按广狭义来分类。

广义上的外来词按其构成方式可分为四种:
音译外来词,即仿照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一般叫作音译词。

这是狭义上的外来词,或称“借词”。

例如:“克隆”(clone),义为“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词,该外来词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音译的部分,一半是意译的部分。

例如:“马克思主义”(Marxism),词的前半部分音译为“马克思”,后半部分意译为“主义”。

音译加意译外来词,是指先把词语音译,然后加一个表示其义类的汉语语素构成的外来词。

例如:“吉普车”的来源是英语中的“jeep”,英语里“jeep”有“越野车”义。

“jeep”音译后的“吉普”,加上“车”这个义素,就构成了我们常说的“吉普车”一词。

借形外来词,有两种:一种是字母词,即直接用外文缩略字母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例如“MTV”“卡拉OK”;另一种是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但是我们抛掉其日语读音,仍然读其对应的汉字读音。

例如:日语中的“景気”(我们的简体字为“景气”),仍读汉字的读音。

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词汇中的意译词不是外来词。

叶徐本的《语言学纲要》写道:“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借词和意译词不同。

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5](P198)可见,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外来词,要看它表示的概念或意义是不是本民族语言里所没有的,是不是连音带义一起引进到本民族语言里的。

意译词只借用了外语词所表示的意义,所以它不是外来词。

二、佛教词语
佛教词语从构造上可分为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梵汉合璧词)、意译词、汉词佛意词四种。

音译词,即把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连音带义吸收过来。

有的全部音译出来,例如“支那”,梵文写作“Cina”,这是古代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有的在全部音译后简缩,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最早被译为“浮屠”,后又写成“浮图”“佛图”“佛陀”,最后简称为“佛”。

半音译半意译词,或称梵汉合璧词,即汉语在吸收外来语时采用“半音半义”的造词方式。

有的是音译加汉语类名,例如“佛土”,“佛”意为“觉”,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加上汉语名词“土”构成双音复合词;有的是新造译字加汉语词,例如“魔”,梵文“魔罗”(Mara)之节译,佛教所指的恶鬼,曾借用“磨”,后梁武帝改“石”为“鬼”;还有的是梵汉同义、近义连用,例如“尼姑”,梵文为“比丘尼”(Bhikshuni),其中“-ni”在梵文中代表女性,“比丘”为男僧,后加“尼”指女僧,简称“尼”,与汉语“姑”同义连用为“尼姑”。

意译词,即用汉语的语音和语素构造一个新词,表达新的概念。

大部分的佛教词语是通过意译的方式产生的。

例如:“平等”,梵文为“Sawmata”,义为“没有高下深浅之别”,以对应“差别”之义。

汉词佛意词,即用汉语固有词来表达佛教意义,使这些词拥有全新的意义。

例如:“功德”,本表示功业与德行,佛经里“功”指施善,“德”即“得”,指“得福报”,“功德”即“做善事必得好报”。

三、佛教外来词与《慧琳音义》
(一)佛教外来词
外来词可按广狭义来分类,其中的佛教外来词也应该有广狭义之分。

佛教词语中,音译词是纯粹的外来词,或称“佛教借词”,是狭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梵汉合璧词)可看作广义上的佛教外来词。

意译词、汉词佛意词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外来词,至多算作“外来义”。

区分佛教外来词的广狭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佛教外来词。

(二)《慧琳音义》中的佛教外来词
唐·释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是佛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其显著的特点是大量收录外来词。

姚永铭的《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记载道:“据徐对仪先生统计,《慧琳音义》收录外来词约三千二百条(主要是梵语译词),约占全书收录词条总数的12%。

”[6](P109)《慧琳音义》收录的外来词中有很多是音译词。

例如:【阿阇梨】
梵文“Acaya”之音译,又译作“阿遮利夜”等。

《慧琳音义》卷二十二:“阿阇梨,此云轨范。

范即是师义,谓与弟子为法则也。

”[7](P285)“阿阇梨”的意思是轨范师,可分为出家、受戒、教授、授经、依止五种。

【阿提目多】
梵文“Atimuktaka”之音译,又译“阿地目得迦”。

《慧琳音义》卷十二:“阿提目多,梵语也。

正梵音云阿地目得迦,花树名也。

西方有,此国无。

”[7](P288)“阿提目多”是指树的一个品种。

【婆罗门】
梵文“Brahman”之音译,又译“婆罗贺摩”“婆罗诃摩”等。

《慧琳音义》卷三:“梵语,即梵天名也。

唐云浄行,或云梵行,此类人自云我本始祖从梵天口生,便取梵名为姓,世世相传。

”[8](P230)“婆罗门”为古印度四大种姓中最高者。

【塔】
梵文“塔婆”(Stupa)之节译,初译“浮屠”(与“佛”同译名),但梵语为“窣堵坡”(或译“率都婆”),故简称为塔。

《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古书无塔字,葛洪《字苑》及《切韵》,塔即佛堂、佛塔,庙也。

”[9](P23)随着佛教的发展,塔已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一处独特的风景。

【钵】
梵文“Patra”之音译,可译作“波多罗”“钵多罗”等,通行“钵多罗”,省作“钵”。

此为比丘六物之一,指吃饭用的食器。

“钵”则是专用于佛教的俗字。

《慧琳音义》
卷九十一:“钵,《字典》说云,盋即盂也,正体字也,从皿犮声。

作钵,俗字也。

”[9](P24)中国古代的“盋”字与其音义相近,为了专表佛家器物而构“钵”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佛教词语中的音译词多是表示佛教文化的名物,作名词,内容包括佛名、菩萨名、国王名等专有名词,佛教礼仪、典籍、义理等语言文字,建筑、植物、地理等佛教名物。

佛教的专门用语对汉语的影响不是很大,没有成为全民的语言。

但有的词如“塔”“钵”等已进入全民语言里,又如“瑜伽”(Yoga)这个音译词现在已很常用。

四、结语
佛教外来词对研究中古汉语词汇有重要意义,而《慧琳音义》在佛教外来词的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佛教词语的绝好资料。

佛教词语最初进入汉语时采用的是音译法,在漫长的“汉化”过程中逐步融入汉语词汇。

佛教外来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笔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细细挖掘。

注释:
①本文音义参考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
究》,梁晓虹《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和《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晓清.外来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7]陈五云,徐时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8]梁晓虹.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1994.
(张磊湖北武汉湖北大学文学院43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