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母语文学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彝族母语文学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语言的艺术,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彝族文化工作者在研究彝族文化时,常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忽视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对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者廖廖无几,使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当代彝文文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名词。在以往的历史中,彝族文学的客观存在是以母语的方式记录或传承在中国彝族文学史里的,并在彝族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彝族文化实际是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彝族文化,首先必须研究彝族母语文化。但是,当代彝文文学在进入彝族文学时,就象一个来到文学殿堂,但从来都没有背景的“灰姑娘”一样,让众多的文化人疏远它,这使人的心头感到一阵阵的疼痛,还有一些酸楚,就好象在中国彝族文学历史中最珍贵的一个章节,也是最不能忘怀的一段精彩的历史被人为地丢掉一样地痛。这是彝学及其文化研究的一大悲哀。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伴随这个民族的兴衰和社会历史进程发展的。因此,文学是由这个民族的历史兴衰和这个民族历史写就的一部民族史。中国彝族文学(我这里说的彝族文学包括用彝汉双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对本民族各类体裁文学的总称。彝族母语文学是指运用彝族语言和文字搜集、整理的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尔比等在内的民间文学和规范彝文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作家文学。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文化的精华,是彝族厚重文化的真正体现者,记载了彝族历史的兴衰和彝族史。因此,研究、开发、利用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资源离不开彝族母语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离开彝族母语文学单纯去研究彝族文化,其研究的成果或观点是惨淡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彝族文学为彝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彝族母语文学作品《勒俄特依》塑

造的支格阿鲁形象已成为全民族英雄的象征,描绘的史拉俄特时代成为彝族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一部《阿诗玛》造就了云南石林的旅游品牌,一部《达吉和她的父亲》使外民族了解到了勤劳善良的彝人,彝族几部母语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以及由玛查·马德清、俄尼·牧莎斯加所创作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本《支格阿尔》,包含了毕摩的经书和云、贵、川、广西的出版刊物。展示了彝族母语的精神特色和彝人灿烂的文化以及民族的精神内涵和灵魂。

中国彝族文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以古老彝文传承者毕摩的经书和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形式为外族所关注的零散性的文学断章。虽然云南、贵州等省有部分用汉语文创作的彝族作家文学作品面世,但是,彝族文学的真正兴起,分别以20世纪30年代以李乔的短篇小说《未完成的斗争》和80年代初期阿蕾的母语短篇小说《根与花》为标志,掀开了彝族作家文学的新纪元。李乔和阿蕾也分别成为拉开彝族汉语和母语小说创作序幕的人,填补了彝民族没有自己小说作品出版和发表的历史空白。贵州彝族作家苏晓星的《良心中伤》是彝族文学史上最早的汉语中篇小说作品,彝族第一部母语中篇小说和母语散文集是时长日黑创作的《阿各么那个人》、《荞花魂一献给我勤劳善良的彝人》;彝族汉语长篇小说以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马德清的《诺日河》为代表,彝族母语长篇小说以贾瓦盘加的《火魂》为代表,它也是目前中国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母语长篇小说。诗歌是中国彝族文学史上成就最大的文学门类,吴琪拉达的《奴隶解放之歌》吉狄马加的《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倮伍拉且的《绕山的云》、俄尼·牧莎斯加的《部落与情人诗》《高原上的土豆》,以及彝族母语诗人罗庆春创作的母语散文诗《虎迹》、《冬天的河流》,时长日黑的母语散文集《荞花魂——献给我勤劳善良的彝人》等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四川彝族诗歌和散文最为壮观的文学成就。

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学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先进民族的。一个没有自己母语文学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断裂的,其文学是残缺的。彝族母语文学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特别是从1980年以来,

彝族当代母语文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昔日的文学沙漠中走出并且拥有了今天集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为一体的、自我体系建构齐全的文学多元化的母语作家群。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对彝族来说,更为可贵。

由于彝民族居住分散,地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彝族六大方言之间语言难以交流,文字难以统一;特别是四川彝族地区交通闭塞和自身强烈的避外意识,使云南、贵州等彝族地区或周边其它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很难进人四川彝族地区。因此,四川彝族地区与云南、贵州等地区相比,其社会具有特殊性。特别是凉山一直处于黑暗的奴隶社会,彝族普通民众没有学习本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文学与艺术发展缓慢或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与云南、贵州等地一样,四川彝区解放前只有自己的母语口传民间文学。母语作家文学长期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彝族母语及其文化研究者仅从彝学范畴对彝族母语民间文学进行过简单的探讨,从来没有从文学艺术范畴对彝族母语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这是彝族母语及其文化领域里的悲哀。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随着四川《彝文规范方案》的推行,《凉山文学》、《凉山日报》等报刊的创刊而产生和发展。彝族母语作家、诗人及其文化人运用本民族的母语创作发表了一批真实反映彝民族社会生活,符合彝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彝族汉语作家文学无法触及、无法体现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形成自我体系的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彝族文学及其文化作品,填补了彝民族只有民间口头文学和运用汉文创作的彝族文学及其文化作品的历史空白。

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目前都继续传承和使用古老的古彝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特别是云南省《彝文规范方案》的试行推行,为继承和弘扬彝族古老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已在省内推行的《方案》与四川的《方案》相比,收效甚微,没有成为彝族母语作家文学及其文化的载体和工具。所以,四川《彝文规范方案》的施行,是当代彝族母语

文学及其文化兴起的真正标志,也是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发展呈多样化的重要标志,翻开了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和新纪元。这是彝族的荣幸,也是彝族的骄傲和自豪。

但是,发展中国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仅仅依靠四川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的创作和研究,是不能代表中国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因此,要发展中国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首先,中国彝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必须统一。

彝族母语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彝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统一使用母语的环境,母语文学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彝族文化的发展更是一句空话。因此,一个没有统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

族,这个民族的文学及其文化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动摇,这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疑问。为改变目前四省区彝族母语使用各自为阵,发展不平衡,难以实现本民族思想感情交流,给外民族造成彝民族语言发展不和谐的四分五裂的问题和局面,四省区有关部门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了补充、完善、统一彝文工作领导小组,在2021年5月20日在成都召开的补充、完善彝文规范方案工作座谈会上,专家与四省区部分省级彝族领导对统一彝语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等达成了共识。我们相信,中国彝族文字的统一将指日可待,母语及其文化工作的春天必将来临。到那时,中国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将以崭新的精神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体现工具。因此,四川当代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彝族母语文学及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榜样,也标志着中国彝族已经跻身于先进民族和文化大民族的行列。经过几代彝族母语文学作家、诗人和文化人的不懈努力,四川彝族当代母语文学及其文化已经走向全国,并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创作、研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展示了中国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了彝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和彝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