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请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请示

公司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公司“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强化管理”,经认真学习和研究,我部对如何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出以下方案,具体汇报如下: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一)定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内容

由于每个单位的性质、业务、规模等方面不同,内部控制系统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基本分为以下六点:

1、合规、合法性控制。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符合国家财经政策、法令和财经制度的规定,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必须控制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开展。

2、授权、分权控制。在授权、分权范围内,授权者或分权者有权处理相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

3、不相容职务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集中于一人办理时,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的两项或者几项职务。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对某些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应分别由两人以上担任,以便相互核对、相互牵制、防止舞弊。

4、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科学化管理,现代企业一般将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建立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

5、复查核对控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必须通过复查核对,以免发生差错和舞弊。

6、人员素质控制。通过合理配备与承担的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员,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按预定的目标正常发挥。

(三)内部控制的要素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四)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达到自身规定的经营目标。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1、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3、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4、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5、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并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六)内部控制构建的步骤

内控机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初始建设、形成系统、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过程。所以,内控建设中应强调动态性、持续改进性。

构建内部控制的步骤主要有:确定和设置控制目标、整合控制流程、鉴别关键控制点和确定控制措施,并最终以流程图或调查表的形成加以体现。

1、确定和设置控制目标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应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控制目标,然后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内部控制要素,组成该控制系统。

2、整合控制流程

控制流程是贯穿于某项业务活动始终的基本控制步骤及相应环节。控制流程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由各控制点组成。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步骤中,需要对这些控制点和控制流程进行整合。

3、鉴别关键控制点

实现控制目标,主要是控制容易发生偏差的业务点。这些可能发生错弊因而需要控制的业务点,通常称为控制点。控制点按其发挥作用的程度而论,可以分为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甚至决定全局成效的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为关键控制点。

4、确定控制措施

控制点的功能,是通过设置具体的控制技术和手续而实现的。这些为预防和发现错弊而在某控制点所运用的各种控制技术和手续等,通常被称为控制措施。控制的业务内容不同,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不同,与其相匹配的控制措施也就不同。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控制目标和对象设置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一)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了“内部牵制”的说法,主要是指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

●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案以及2002年的世界通信会计丑闻事件,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在此背景下,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的核心就是内部控制。该法案规定,管理层建立和维护适当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报告;管理层就公司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有效性在该财政年度终了出具评价。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阶段

我国系统的内控制度建设是在《会计法》颁布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