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的认识(一)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1)》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 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方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小棒和圆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平均分概念1.认识平均分(例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孙悟空吗?一天。
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猴子们都想吃桃,悟空说“想要桃子,必须会分桃”,把这6个桃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师:请你们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摆一摆,再同桌讨论,看谁的分法多?三种不同的分法。
(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哪种分法比较特别?)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平均分是红色)。
今天我们就是一起来认识平均分的。
(揭题:认识平均分,板书)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生:不是。
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
(找两个学生回答)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

思考题:
一根木头长10米,每2米锯成一段,可 以锯成几段?
返回
把下面的球平均分到两个盘子里。
一个一个的分
10个球,分成了两份,每份5个。
返回
例题2
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 小朋友。
1个 2个 3个 4个
4
试一试
12根 ,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试一试
12根 ,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每份3根,分成了4份。
试一试
12根 ,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每份4根,分成了3份。
小结:每份分的越少,份数就越多;每份分的越多,份 数就越少。
想想做做 2.先圈一圈,再填空。
5 3 3
想想做做
3、
5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学会了平均分,知道怎样分东西才 最公平,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 东西,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猜 测验证所得出的结论,希望同学们也能将这 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 习更多的知识。
四 表内除法(一)
第 1 课 时 平均分(一)
例题1
把
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先用小棒分一分, 再和同学交流。
分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每份数量
每份数量是否相同 每份分得的数量不相同
每份分得的数量相同
返回
三堆都是2个,也是平均分。
想想做做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5个
4个
每份都是3个
草莓的分法是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1)

认识平均分(1)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24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教学目标:1.学生在分物体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用语言说出来。
自主学习方案:一、分一分、填一填。
6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并把你的分法画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种分法,每份的根数一样多,都是()根。
二、学一学:阅读教材第42页。
三、试一试: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四、说一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平均分。
2.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1)○○○○○○()(2)○○○○○○()五、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学习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交流自主学习方案第1题。
提问:6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展示交流画出的分法追问:第几种分法,每份的根数一样多,都是几根?通过课前的学习,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分”。
(板书课题)三、交流提升1.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出示例图提问:图上是将6个桃子怎样分的?你认为这几种分法哪种最公平?为什么?全班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小结:每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练习:(1)交流自主学习方案第4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出示两幅图:提问:第二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第一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3.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课件出示试一试。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1)(第1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卡片、图片等。
2.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
(2)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了解的“平均分”。
2. 新课导入(1)讲解“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不同数量的学具,要求学生将学具“平均分”。
(2)学生展示“平均分”的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应用拓展(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方法。
3. “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 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阶段。
平均分(一)

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初步认识平均分。
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孙9悟空说:“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学习单,用画圆片的方式来表示桃子。
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自己动手画一画,再说说是怎样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分的1可以分一堆1个,一堆5个。
2可以分成一堆2个,一堆4个。
3可以分成一堆3个,一堆3个。
同学们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
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小结;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2)加深认识。
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先小组讨论讨论,然后在学习单上画圆片的方式画出你们的分法。
请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平均分的,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呢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第1课时 认识平均分 (一)

(1) ○○○ ○○○ ○○○ ○○
(× )
(2) △△ △△ △△
(√ )
辨析:没有掌握平均分的实质导致认识错误,在(1)中,最后一组 应该是3个圆。
平均分: 1.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 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的平均数, 也就是把物体平均分。
作业
1.自己尝试用平均分的概念给自己的物品分类; 2.教材P51练习八第一题。
3. 15个 ,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 5)人。
1.把△△△△△△△△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1) _△__△△△△△△△_
(2)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
略
(4) ____________
2.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下面的□里打“ √”。 √
1.判断下面的分法是否是平均分,是的打“√”,不是的打“×”。
认识平均分(1)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
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培养合作意识。
2 课时流程
探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知
小试 牛刀
拓展 练习
课堂 小结
1
把
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先用
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一堆2个, 一堆4个。
每堆都是 3 个。
一堆1个, 一堆5 个。
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每2根一份,分成了( 6 )份;
每3根一份,分成了( 4 )份;
每4根一份,分成了( 3 )份;
想想做做 1.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块 ,每2块一份,分成了( 5)份。 (2) 9块 ,每3块一份,分成了( 3 )份。 (3) 15块 ,每5块一份,分成了( 3)份。
认识平均分(1)

认识平均分(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花果园里住着一只善良的猴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要出门,给孩子们留下了6个桃子。
两只小猴可为难了,该怎么分呢?聪明的小朋友,你可以帮帮他们吗?(一)初步认识平均分1、请小朋友们用你们的花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学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分5个;学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分4个;学3:一只小猴分3个,另一只分3个;2、小猴子们感谢你们提供的分法,可是他们只选了第三种分法来分桃,另外两种分法他们总有一只小猴子不愿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1:每份分得的个数不同样多;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帖:同样多每份分得平均分)3、小结:每只小猴分到3个,也可以说成每份分得同样多。
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帖:平均分定义,学生齐读。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二)加深认识。
认识平均分教案(1)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认识平均分
大鹏镇希望小学执教教师: 陶翼凤教学内容:
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平均分,经历动手操作认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操作方法。
3.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探究并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
2×5= 36+6= 42-9=
50-8= 3×2= 25+6=
3×3= 4×4= 4×5=
二、美好情境
看一看,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只松鼠,10颗松果)两只小松鼠甜甜和乐乐在做什么呢?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均分”就知道了。
板书:认识平均分。
三、美好预学
什么是平均分?
分别用课件展示各种分的过程。
四、美好交流
1.做一做学习卡美好知识第一题。
小结:像这样第(4)种分法一样,每份分得“同样多”。
2.两只小松鼠怎样才能分得同样多?我们来分一分。
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磁性实物图片。
学具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学生齐读“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座位,分小组,学校给同学们分班级等等”。
但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2、教学例1小天使知道这件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展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奥!原来是仙桃呀!有几个?如果把它们分成几堆,你想怎样分?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自己分分看。
(教师巡视,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⑴○○○○○○⑵○○○○○○⑶○○○○○○⑷○○○○○○⑸○○○○○○……同学们分得真不错,想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让我们来看看大辣椒、小蘑菇和小柿子是怎样分的好吗?(展示课件)以上这么多的分法,你发现哪种分法最公平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是呀,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
边说,将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课题: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试一试”谈话:大家理解了“平均分”这个新朋友,那你们想想如果把8个桃子平均分,能够怎样分?在分之前,谁来说说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或是平均分)好!现在动手用8个圆片来代替桃平均的“分一分”。
分好以后把自己的分法讲给同桌听一听。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

1.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
√
√
×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块 ,每2块一份,分成了( )5份。 (2) 9块 ,每3块一份,分成了( )3份。 (3) 15块 ,每5块一份,分成了( )3份。
Hale Waihona Puke 3. 15个 ,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 5 )人。
动手做:
把
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把
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把 8个桃 平均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8个桃,每只小猴( )个,可以分给( )只小猴。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 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每2根一份,分成了( 6 )份;
每3根一份,分成了( 4 )份;
如果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可以怎么分?
聪明题:
把一根10米长的木头,每2米锯一段, 需要锯几次?
22
2
2
2
10÷2=5(段)
5-1=4(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一)》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一)》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体会除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其他含义和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平均分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理解除法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均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除法算式卡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小物件,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分场景,如分水果、分食物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平均分物体。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除法计算平均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平均分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篇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列式:8÷4=2,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二.探求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14+12+11+13)÷4=52÷4=13(个)“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
教师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3、活动:求平均年龄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认识平均分(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一)》教案,本节课依据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列出平均分的实例;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即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中的应用;
3.能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平均分问题,如: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平均分(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几个人的情况?”比如,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你和你的3个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分的奥秘。
(3)解决简单的平均分问题: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求解。
2.教学难点
(1)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图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用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例子,通过图示或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认识平均分(一)》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分的概念一开始并不太理解,但在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动手操作后,他们逐渐开始掌握了这个概念。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成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们理解平均分,他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课堂氛围很活跃。这让我意识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平均分的认识

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反思: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1、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
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
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
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
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其实可以
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计算平均分。
3.能够使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分2.如何计算平均分3.平均数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一些学生对平均数等概念较为陌生,无法理解。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2.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3.讲解法与示范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份上课考试成绩表格,并将其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先观察这张表格,询问学生能不能说出一些数据的特征?2. 认知1.教师让学生看一下这个人的成绩单,并让学生讲述一下这个人的成绩情况;2.教师问学生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计算该生的平均成绩;3.讲解什么是平均分,如何计算平均分。
3. 练习教师让学生尝试完成以下练习:班级中还有一名学生刘明,他近十次的语文成绩分别是 85, 80, 79, 88, 87, 93, 90, 84, 86, 80,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4. 能力拓展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小明的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90分。
期中考试的总人数是30,期末考试的总人数是25。
请问这个班级这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5. 总结1.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点,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均分?计算平均分的公式是什么?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平均分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了解平均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讲解法与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与合作十分积极;2.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入了解,能够更好的应用平均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改进:下一节课将增加趣味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思想。
数学认识平均分

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分在计算成本中的应用
在商业中,为了控制成本,我们需要将成本均摊到每个产品或服务上,这时就需要用到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在计算销售量中的应用
在商业中,为了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我们需要计算产品的平均销售量,这也是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之一。
平均分在商业中的应用
在统计学中,为了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其中平均数就是通过平均分计算得出的。
平均数具有敏感性,数据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平均数的较大变化
平均数的性质
平均分具有加权平均数的所有性质
平均分可以用于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平均分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平均分的数学性质
平均分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权重均为1
加权平均数是根据每个数值的权重计算得出的平均数
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每个数值的权重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快速计算
对于较小的数值,可以采取心算或估算的方式快速得出结果。
简化计算
快速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对于较大的数值,可以采用近似计算方法来快速得出结果。
近似计算
四舍五入
近似公式
将数值四舍五入到最近的整数或小数位,然后进行计算。
对于近似计算,可以使用近似公式来简化计算过程。
03
02
01
平均分的近似计算方法
平均分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数据本身的波动和测量误差。
平均分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
03
CHAPTER
平均分的实际应用
平均分在分配物品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物品均匀分配给每个人,如分发食物、分配任务等,这时就需要用到平均分的概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_0804文档

202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
案_0804文档
EDUCATION WORD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案_0804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平均分的认识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平均分》集体备课主备人教案材料主备人:熊伟军2009年2月25日平均分的认识(一)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
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
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搭设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问题提供了保障。
第二版块:【 15分钟 】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第三版块:【 15分钟 】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3.练习三的第3题。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交流。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让小组充分发挥作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点,让小组里的每个孩子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四版块:【 5分钟 】
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回忆
课后反思:
1.教学的各个层次要做到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切实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设计“游乐场”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多维、主体、开放的思维能力。
。
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交流。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第 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课题:平均分的认识(一)
备课人:申兴高
课时数:1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
目标
A类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B类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C类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预习Leabharlann 作业1、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时间及解决目标序号)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版块:【 5分钟 】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新课标第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