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案(三上)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24 司马光【课前解析】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关注朗读与理解: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的目标。

这样,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在朗读中帮助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

关注文字与画面: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关注汉字教学: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也并不算难,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谐地融入整个教学中,与教学相得益彰。

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庭”等 7 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策略】1.在字词教学方面,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强调、精讲点拨的策略。

2.在文本阅读方面,教师通过资料助读、游戏激趣、文白对读、巧用插图、配乐朗诵、课外延伸等方式,让文言文以儿童化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悦纳、悦读、悦享中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案附教学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案附教学反思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全文30个字。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中的一则小故事。

故事讲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但和民间流传的《司马光砸缸》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一篇课文是文言文。

统编教材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篇目,而且将文言启蒙第一课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这是统编教材选编的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孩子以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影响。

所以,我就将此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界定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在语文教材中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要注意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从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流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聊姓名,师生互动。

出示图片,引出故事《司马光砸缸》。

2.了解姓名的构成,认识复姓“司马”。

3.指导书写“司”,字理识字,认识字形、了解字义。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并指导生字“司”的写法及理解字义,感受汉字字形之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公开课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 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插图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 能借助注释、插图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相机指导认读、书写“司”。

3.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感知文言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简单说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检查初读情况(1)自由读,指名读,正音。

(2)去掉拼音,指名读。

三、再读古文,读出节奏1.教师指导,读好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指名读(3)同桌读(4)男女分读(5)齐读(摇头晃脑)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故事的内容吗?(渗透学习方法: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践)四、研读古文,读出情感利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

1.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假如你就是那个跌入水中的孩子,此时你的心情如何?(2)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感受群儿戏于庭的快乐与突发情况的危急)2.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对比“众”与“光”的不同做法)3. 水迸,儿得活。

(读得舒缓些)4. 读完故事,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光?5. 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1)原文(2)繁体字(3)插图(熟读成诵)五、延伸拓展1.节选《宋史司马光传》选文,再次感受司马光的品质。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习古文,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将从古文阅读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文阅读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古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古文阅读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的古文阅读内容主要包括古诗词、古文段落等。

在选择古文材料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取一些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的古文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古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古文阅读教学方法多样,可以通过朗读、解读、讲解等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整体性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

然后,教师可以对古文进行逐句解读,讲解古文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内涵和含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古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通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古文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古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古文阅读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义与韵律;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教授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朗读古诗时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视听法;3.探究法。

教学准备1.电脑及投影仪;2.PPT课件;3.打印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制作PPT课件,展示《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三首古诗;2.谈论古诗的经典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演示环节1.老师现场朗读古诗,并分段解释古诗的意义;2.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发音。

探究环节1.分组讨论古诗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3.整合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练习环节1.按照小组分配,学生进行分组朗读;2.让学生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效果;3.让学生自由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1.总结古诗的经典意义;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下一次探究做出思考。

课后作业1.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三首古诗的意义和韵律;2.学生每天朗读和背诵一首古诗;3.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一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古诗有了全新的体会,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制作PPT,做好多样化的教学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文三篇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文三篇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文三篇教案第一篇:《朝代之谜》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朝代之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朝代之谜》。

2. 学生分组讨论古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教师解读古文,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古文《朝代之谜》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文中的关键信息。

3. 学生分组讨论古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总结讨论结果。

5. 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子,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6. 学生完成相关研究活动和练。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表现。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和兴趣程度。

第二篇:《楚辞中的爱情》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楚辞中的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表达的爱情观念。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楚辞中的爱情》的部分篇章。

2. 学生研究古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学生感受古文中的爱情情感,进行情感表达训练。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楚辞中的爱情》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阅读古文的部分篇章,理解文中的爱情表达方式。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4. 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训练,演绎古文中的情感场景。

教学评价1. 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表现。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念的理解和体验。

第三篇:《童年》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古文《童年》,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 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古文《童年》。

2. 学生理解古文中表达的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3. 学生参与相关的感悟和创作活动。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古文《童年》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文中的感悟。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古文中内容的感悟和体验。

4. 学生进行相关的感悟和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基于此理念,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文言文大意;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平时所学很不一样的课文,叫文言文。

2.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史·司马光传》,去看看那年发生的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并相机教学生字“司”。

)4.介绍资料。

(1)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老师补充介绍: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姓司马,是复姓。

5.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习过的《姓氏歌》。

说说你认识或知道的复姓人。

6.结合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能借助插图,猜猜本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此外,课前让学生收集司马光的资料,课上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主人公,还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4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生正确跟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1.出示“司马光砸缸”情境图,引出故事提问: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看来司马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

(1)请一位同学来讲讲这个故事。

(2)出示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古今对比,初谈特点。

(1)揭示课题。

(2)初步感知。

提问: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预设:字数少,句子短,难理解等。

)(3)揭示文体。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自读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

提问:文言文的读法跟我们现在读课文是不是一样的呢?老师来读一读,你们仔细听,好吗?(2)学生跟读。

预设:老师读得跟你们一样吗?你们听出了什么?(停顿)小耳朵真灵,古人读文言文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根据文章的意思来停顿。

想不想学一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这则小古文?板块三理解大意,感受品质1.借助注释,试说大意。

自学提示:你能自己读懂这个故事吗?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图画,也可以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

不懂的地方,用笔画上记号。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教学“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启发思考: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联想,把一个字变成词语,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我们试试用字组词的方法,理解“庭”“戏”“没”的意思。

(戏:游戏。

庭:庭院。

登:登上。

跌:跌倒。

)(2)教学“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教部编版(三上)司马光教案

人教部编版(三上)司马光教案

《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皆、跌、持”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登、庭”等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语句间的停顿,把课文读通、读顺。

3.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会认和会写本课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司马光1.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的司马光及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3.简介司马光4.介绍文言文,感知文言文的简短。

质疑:文字如此简短能把故事讲清楚吗?二、读通课文,感知大意1.师范读,生跟读。

感知:文言文朗读需要注意停顿2.师出示节奏线,生划出节奏,自由读。

3.出示生字音节,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4.指名读,师适时指导5.齐读三、研读课文,读懂内容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什么?3.师点拨,提示,理解文意。

a.抓关键词“戏、庭、没......”理解词意b.抓"众"感知文言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c.抓“众”“群”意思的差异感知文言文用词的准确d.对比“众”“光”的不同做法,体会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四、看图,想象故事情节,讲故事。

五、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2.师边范写边讲解,生书空。

3.生临写,师巡视。

4.展评六、小结文言文的方法,拓展阅读《龟兔竞走》板书:24.司马光文言文简短准确读看联系上下文众弃去,光持击(聪明沉着)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

2.会写“司、庭、登”等7个字,重点指导“登”的书写。

3.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4.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5.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文言文。

小古文教案(三上)

小古文教案(三上)

第1课放风筝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小古文《放风筝》2.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流利地朗读小古文《放风筝》一、猜猜PK,乐趣多读了这篇古文,你觉得文中的‘汝’和‘吾’会指的谁呢?老师提示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说话和写话中可是最常用的称呼哟!下面,我们来个‘猜猜’PK,看谁先猜出来!”(‘汝’是指你,‘吾’是指我。

”)二、角色PK,乐趣多1、在朗读环节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这篇仅有12个字的小古文兴趣不减运用以往常用的男女接读2、师生接读3、同桌互读等方法。

4、“想一想,如果是小朋友在放风筝,该怎么读这篇文章呢?谁来试一试?”。

找3个孩子进行首轮PK,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5、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说话语速是息息相关的。

在几位“爷爷”争相亮相后,我又问道:“听了几位爷爷的朗读,你们觉得哪位爷爷是个急性子?哪位爷爷是个慢性子?”三、齐读升华感情打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摇头晃脑读第2课乡村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乡村》翻译成现代文。

3、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感受乡村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一、诗画引路,快乐启程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那首《一去二三里》的小诗吗?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师、生:齐背师:背得真好。

这首小诗里边的乡村是多美呀,孩子们,你们去乡村玩过吗?见过的同学能给大家说说你见到的乡村是什么样的?预设:(1)生:我看见的乡村里有很多的小动物,有鸡有鸭还有狗。

生:我看到乡村里有许多的农田,田里种了很多的庄稼,还有蔬菜。

生:我看到的乡村里有很多的树,有的人家用灶头烧饭。

2、师:你们真会观察生活。

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乡村的图片,瞧:满眼都是蓬勃的绿,天空那么纯净,小桥流水蜿蜒曲折,农舍错落有致,成群的畜禽那么悠闲……你喜欢这样的乡村吗?3、师:乡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风景自然,环境优雅,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游玩。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借助一篇小古文,去乡村游一游。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游戏猜字,故事导入。

(指向目标1)1.生说:“司”2.生读两遍“司”3.生:司马光、官司……生:司马光写过《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生汇报书写“司”注意事项生书空、描红、书写4.生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5.生:一篇内容很多,一篇内容较短。

1.孩子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猜猜这是什么字?(PPT出示“司”)2.师:哇,很多同学都猜出来了,你看呀,甲骨文的“司”字,就好像一个人手持权杖,张口发布命令,所以司有主持、掌管的意思,演变到今天就变成这样了。

来读两遍。

3.师:那给“司”组个词吧。

师:刚刚大家说到了司马光,你对他有什么理解?师:看来同学们回家对司马光有一定的了解了,“司”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生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田字格,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生书写4.写好了,就用你的动作告诉我。

刚才有同学说他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吗?师:那能不能用几句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5.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给讲清楚了,非常不错。

我们读到的是这样的故事(PPT出示现代文《司马能猜读“司”。

能正确读“司”,把平舌音读读准确。

能给“司”组词,并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认识。

能规范、端正、整洁书写“司”。

能用几句话说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作业设计】【锦囊妙计我来拆】1.我能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diē( ) sī( ) qǐ()跌司弃diē( ) shī( ) qì()2.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sī jī tíng yuàn dēng shān zhòng duō fàng qì diē dǎo【穿越时空的对话】3.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古:今:(1)群儿戏于庭. A.家庭 B.庭院(2)水迸.,儿得活 A.溅出 B.涌出(3)光持石击.瓮破之 A.击打 B.攻击【千古佳文我会读】4.我能读好文言文,并请同桌给我评一评。

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4《司马光》(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学目标】1.能认识“司、跌、皆、弃、持”五个生字,能写“司、庭”等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说出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认识“司、跌、皆、弃、持”五个生字,能写“司、庭”等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说出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猜字游戏。

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字?出示“司”字的甲骨文,请学生猜字。

甲骨文的“司”字,就好像一个人手持权杖,发号施令,所以“司”就有主持掌管的意思,演变到今天就成了这样(出示楷体字“司”)。

2.“司”字组词。

例如司机、司令。

还有一个带“司”的复姓——司马,在古代表示官职,这个官职管理的是——马匹。

3.揭示人物。

你知道哪些姓司马的人?司马迁,司马光,司马懿。

你们对于司马光有怎样的印象?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是一个史学家,编纂了《资治通鉴》。

4.揭示课题。

同学对司马光已经有了不少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司马光有关的文章,相信学习之后,你们能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一起伸手跟着老师写课题。

(相机引导: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横折钩,中间的横和口要偏左一些,口的上半部分要在横中线上。

)(板书:司马光)二、初读课文1.感知文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光》这篇文章,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小结:古人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是一种书面语言,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文言文。

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文字非常——简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岁寒三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岁寒三友

第17课岁寒三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本课“侍、庭、茂、曰、皆、即、萎”等7个生字, 会写田字格里的“庭、茂、曰、霜、枯、性、皆、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体会父亲的用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大家常常会和爸爸妈妈聊聊天, 一起讨论一些问题吧!今天, 我们来分享的小古文就是源于家庭生活中的一个。

(板书: 岁寒三友)二、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认读, 互相纠正。

侍庭茂曰皆即萎还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梅树着花”的“着”读作“zhuó”表示“盛开、绽放”的意思。

2.指导书写。

“庭茂霜枯曰性皆即”“曰”写的时候要扁。

3.指名读古文《岁寒三友》。

三、再读《岁寒三友》, 感悟诗意。

师:现在, 请你自己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师:儿侍父, 立庭前, 的意思是孩子跟着父亲站在庭院前。

“侍”是“侍奉”之意。

作为儿子要尽心侍奉好父母亲,每天清早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父母房前的庭院里听候父母的吩咐。

生: 孩子孝顺。

师: 见梅树著花, 松竹并茂的意思是发现院中梅花开花了, 松树和竹子都很茂盛。

师:读到现在, 请你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他们是谁?生: 儿子和父亲。

师: 冬日里, 他们在庭院中, 看到梅花开放、松竹茂盛。

儿子心中产生了疑问, 便问父亲:“霜雪之时, 他树多枯落, 何以三者独否?”冬天有霜有雪, 别的树都落叶了, 为什么这三种没有呢?父亲听了, 回答说:“其性皆耐寒, 与他树不同。

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他们品性耐寒, 和别的树不一样。

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 就是松、竹、梅啊!岁寒三友师: 松、竹、梅三者都有经冬不凋、品性耐寒的志趣, 人们就把它们拟人化, 赞美为“岁寒三友”。

(板书: 松、竹、梅)师:寓意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 松之刚毅, 竹之气节。

(板书:梅之傲骨, 松之刚毅, 竹之气节)四、适度拓展, 感悟品格。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设计10篇司马光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中我依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把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其次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由于玩时不当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示大家平常玩耍时要当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才智真是得意至极!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仿照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调皮的镇源同学立即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用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敏捷现。

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仿照,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镇静,不惊慌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灵,方法奇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拟。

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当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拟。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方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舞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答复的欢乐。

最终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拟,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拟,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灵,聪慧,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合作学习,培育制造力量。

篇二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加,拓宽学生情感沟通的一种渠道。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司马光》第二课时 教案+反思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司马光》第二课时 教案+反思

【谈话导入】1.出示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简要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就要学习这位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请跟老师板书课题,指点写“司”字。

3.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简介复姓。

【设计意图】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古诗词等传统文学的渗透,在三年级出现文言文,对于这种文体,孩子们接触得比较少。

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恐惧文言文。

【初识文言文】1.出示文言文《司马光》,师范读。

问有多少字?2.出示小古文《司马光》及现代文《司马光》,师:141个字,只用30个字写出来,你有什么疑问吗?今天的课文跟刚才我们读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答。

3.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几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

今天,我们就走进文言文《司马光》,一起看看讲的是什么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把现代文与文言文进行直观地对照,让学生简单的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初读课文,走近故事】1.师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练读,指名读,正音。

2.师有了停顿符号,能够让我们读的更清楚更有节奏感。

出示停顿符号,师带读,生跟读。

3.小组比赛读。

4.全班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为此我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读:练读、指名读、范读、带读、师生接读、比赛读、齐读等,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让孩子把文言文读通了、读顺了、读出节奏感。

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要求,循序渐进,最终到达本环节的目标。

【小组合作,演绎故事】1.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准字音还借助停顿读通了文章。

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如果有读不明白的,请看一看下面的注释,还有不明白的就打上一个小问号。

2.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初识古文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来说,初识古文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的特点和基本技巧,开启他们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人在古文中所使用的语言特点,如辞藻华丽、含义深奥等;2. 学习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包括注重语序的理解、注重语境的把握等;3.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包含古文课文);2. 教具:黑板、书法作品、古文课文复印件等;3. 其他:学生心理调适活动。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精美的古文诗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对古文有什么了解,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和补充。

Step 2: 了解古文的特点和语言特色1. 教师给学生讲解古文的概念和特点,如使用的文言文、辞章气魄等。

2. 引导学生感受一些古文名句,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Step 3: 学习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1.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学生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语句解读和语境理解等。

2.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古文课文,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和句子,以及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Step 4: 开展拓展活动1. 配以书法作品: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古文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

2. 分组朗读: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古文课文进行小组朗读,并进行互相评价。

3. 创编古文: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编古文,可以是仿古文课文的段落或者是自己构思的文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古文的特点和语言特色,并学会了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

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加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司马光》(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

《司马光》(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

《司马光》(统编本三上)教学设计作者:杨雪莲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12期文本解读《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

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综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古文的朗读,不能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教师可示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走向熟读成诵。

逻辑停顿可参考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

由于本课是古文,还需以多读多诵为主,默读训练与思考问题恰当结合即可。

如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古文每句话所讲的意思;然后再次默读,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展开想象,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进而可以把这种想象与理解融入到情境表演中,在表演中走进人物的心里。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司、庭”等7个生字。

能正确地朗读古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声断气连”之感。

2.通过看注释等方法了解古文的意思,并通过情境表演等活动,领悟司马光是一个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孩子。

3.在白话文与古文的对比中感受古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并通过模拟不同角色讲故事的活动内化、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一谈——交流背景,揭示课题一、简要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1.学生交流所查资料。

2.教师适当补充:司马光一生有很多成就,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编纂了《资治通鉴》这部书。

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

他还是当朝的宰相。

二、从学生经验出发揭示课题1.一提起司马光,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小古文】三上(教案+课件)配套

【小古文】三上(教案+课件)配套

三上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司马光等人都得到过他的推荐。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欧阳修门下。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他曾参与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卖油翁》等。

三上欧阳修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⑥,卧则读小说⑦,上厕则阅小辞⑧,盖未尝顷刻释⑨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⑩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

下文提到的谢希深(谢绛)和宋公垂(宋绥)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②西洛:西京洛阳。

③尝:曾经。

④语:对……说。

⑤僚(liáo)属:下属的官吏。

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⑥经史:经书和史书。

⑦小说:各类杂记。

⑧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⑨释:放下。

⑩讽诵:抑扬顿挫地诵读。

琅(láng)然:声音清朗。

亦:也。

笃(dǔ)学:十分好学。

盖:大概。

属(zhǔ)思:构思。

字词解释(1)尝.语僚属言:__________ (2)盖未尝顷刻释.卷也:__________(3)余.因谓希深曰:__________ (4)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__________句子翻译(1)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放风筝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小古文《放风筝》2.初步知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流利地朗读小古文《放风筝》一、猜猜PK,乐趣多读了这篇古文,你觉得文中的‘汝’和‘吾’会指的谁呢?老师提示一下,在我们现在的说话和写话中可是最常用的称呼哟!下面,我们来个‘猜猜’PK,看谁先猜出来!”(‘汝’是指你,‘吾’是指我。

”)二、角色PK,乐趣多1、在朗读环节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这篇仅有12个字的小古文兴趣不减运用以往常用的男女接读2、师生接读3、同桌互读等方法。

4、“想一想,如果是小朋友在放风筝,该怎么读这篇文章呢?谁来试一试?”。

找3个孩子进行首轮PK,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5、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说话语速是息息相关的。

在几位“爷爷”争相亮相后,我又问道:“听了几位爷爷的朗读,你们觉得哪位爷爷是个急性子?哪位爷爷是个慢性子?”三、齐读升华感情打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摇头晃脑读第2课乡村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乡村》翻译成现代文。

3、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感受乡村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一、诗画引路,快乐启程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那首《一去二三里》的小诗吗?咱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师、生:齐背师:背得真好。

这首小诗里边的乡村是多美呀,孩子们,你们去乡村玩过吗?见过的同学能给大家说说你见到的乡村是什么样的?预设:(1)生:我看见的乡村里有很多的小动物,有鸡有鸭还有狗。

生:我看到乡村里有许多的农田,田里种了很多的庄稼,还有蔬菜。

生:我看到的乡村里有很多的树,有的人家用灶头烧饭。

2、师:你们真会观察生活。

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乡村的图片,瞧:满眼都是蓬勃的绿,天空那么纯净,小桥流水蜿蜒曲折,农舍错落有致,成群的畜禽那么悠闲……你喜欢这样的乡村吗?3、师:乡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风景自然,环境优雅,吸引了很多人前去游玩。

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借助一篇小古文,去乡村游一游。

(板书:乡村)4、师:这篇小古文选自民国时候的老课本,写的就是那时候的孩子们在乡村里见到的景物。

一起读题目。

生:(齐)乡村二、分步过关,读熟不难1、师:小古文里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先听我给大家读一读。

(以两字一顿的节奏配乐诵读)2、师:孩子们,你们一定能读得比我棒。

不过要胜过老师,可是有小诀窍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第一关,先数数这篇小古文一共有几句。

(出示)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标注句数)两句。

3、师:第二个诀窍就是要会读每一个字,小古文上已经标好了拼音,借助拼音把那些生字多读几遍,让自己熟悉它们。

(生各自读生字)4、师:这些生字会读了么?(出示)篱、茅、临、夹、甚、捷(生逐一读出生字的读音)5、师:第二关过了,那第三关就更容易了。

读的时候像老师一样,两字一顿,试试看,你能读得很有节奏,更顺畅。

(生各自练读小古文)6、师:谁来尝试一下第一句?(出示)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生按节奏读7、师: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能读得这么流畅,你真是个会读的孩子。

谁来尝试第二句?(出示)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生尝试读: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8、师:读得真好。

大家一起像他们这样读一读,好么?9、师生:(齐)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10师:没了拼音的帮助,你还能读得这么准确流利吗?生再读《乡村》三、猜猜连连,理解简单1、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

读的时候,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呢?2、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连起来介绍一下这篇小古文里描绘的乡村景色?预设生:乡下农村,有竹篱笆,有茅草房,靠着河边建村子。

河边有好多棵杨柳,杨柳当中还夹了些桃树、李树,一对燕子一会儿飞得高一会儿飞得低,来来去去很快。

3、师:能再用你的朗读声把对乡村的喜爱读出来吗?生:(练习朗读)4、师:谁已经能看着填空背下来了呢?生:(尝试填空背诵)师:不看填空,谁也能背诵了呢?生:(尝试独立背诵)14、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奖励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来诵读。

四、古文配画,再游乡村五、总结全课,回味古文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小古文,其实我们平常多读读、多背背古诗文,就能从中看到更多古人眼中的美景,感受到小古文独特的节奏、音韵之美。

来,让我们再次在古典音乐中齐声诵读《乡村》,结束这次快乐的小古文之旅。

2、齐诵《乡村》第3课芦花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乡村》翻译成现代文。

3、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感受乡村的美好,尝试合作创作。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上课开始,播放了一段视频:旧式的学堂里,几个身着古代服饰的学童正在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

引入课题二、初识小古文,启蒙感悟1、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小古文叫《芦花》。

2、师(范读):“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们喜欢吗?喜欢就试着读读吧!(生自由朗读)3、师:当然可以,看谁读得最有味道。

4、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的形式。

)5、师:读了这么长时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生小古文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

生:我发现小古文每句话都很短,有好多都只有四个字。

6、小结:我告诉他们文言文用词准确、精妙,句子短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妙1、师:再读这篇小古文,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大片芦苇。

2、师:芦苇长在哪儿?预设生1:芦苇长在水边。

3、师:你从哪儿知道的?预设生1:“水滨”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水边。

4、师:“水边”可称“水滨”,那么“湖边”呢?“江边”呢?预设:湖滨、江滨、海滨5、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预设生2:我看到了一大片白色的芦花开了。

生3:一阵风吹来,白色的花漫天飞舞,就好像白雪一样。

6、师:真美啊!真是一幅美丽的——你们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预设生4:我给它取名《秋之韵》,因为文中告诉了我们“秋日开花”。

7、师:谁来把这幅《秋之韵》描绘得具体一些?预设生5:湖边长满了密密层层的芦苇。

秋天到了,芦苇开满了白色的花,一阵西风吹来,白色的花在风中飘舞着,好像下起鹅毛大雪。

8、师:瞧,这篇小小的文言文,用短短的句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秋之韵》。

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精妙啊!9、师:短短的句子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

你认为该怎样读?预设生6:“秋日开花,一片白色”是静态的,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儿;“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是动态的,要读得重一点,悠长一点。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四、合作交流,妙笔生花1、引导学生:“这篇短文写的是芦花,你们想写其他的花吗?”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小古文。

2、作品交流:五、情感升华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第4课荷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荷》翻译成现代文。

3、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感受荷花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可要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面迎风摆,只坐绿船不划桨。

师:对啊,就是荷花。

今天董老师就把美丽的荷花姑娘请到了教室里,你瞧。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生:二、初读小古文1、师:有一篇小古文也很美,它的名字就叫《荷》。

(板书,齐读)2、现在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荷的世界!配乐朗读,生听3、小朋友听得可真认真,相信你们也能读得很好,现在就请你们借助拼音把小古文读一读吧!读好的小朋友坐端正。

这篇小古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第一句话谁想来读?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第二句谁来挑战?荷梗直立,荷叶形圆。

第三句肯定难不倒大家了吧,谁会读的?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只剩最后一句啦,谁来挑战?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预设:字音读标准了评价:你可真能干,每个字音都读得这么正确。

预设:字音标准,读得有感情。

评价:你的字音不仅正确,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荷花的美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设:字音读标准了,读得太快!评价:字音读得很标准,不过老师希望你能慢慢欣赏,慢慢读,好吗?预设: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你读得多么老练呀!师:你们可真厉害,已经把这篇小古文读得这么流利和正确了。

4、小组赛读。

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团队的实力,就让我们来个小组比赛吧!每一组读一句。

评价:你们真是不分伯仲,实力相当,果真是团结力量大,相信咱们全班一起读,肯定能更好!三、精读、配画1、学习第一句(1)师:小朋友真不错,已经把小古文读得这么好了。

我们来给它配一副画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开始吧!请小朋友瞪大眼睛看黑板!板画,边说第一句,文章第一句就写了画,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第一句。

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

(2)读了这句,大家知道荷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吗?生:夏天,你怎么知道的?(夏日开花)(3)过渡:是啊,夏姐姐为我们带来了满池的荷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是一番迷人的景象,谁再来读?(4)师:老师听着,就好像看到了一池的荷花,亭亭玉立,那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和白色的。

(5)师:你怎么知道的?或红或白。

师:原来你读懂了,这池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

(“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的)板画:荷花。

多美呀,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指名一生读。

从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来你很喜欢读这一句话。

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6)齐读课文。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句话吧!2、学习第二句(1)师:接下来,该画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古文,你读懂了吗?生:荷梗,荷梗长在哪里?(水中)谁来指一指,荷梗是什么样子的?小古文怎么说的?荷梗直立板画,边画边说:是啊,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谁能读好这半句话呢?评价:仿佛真的看见荷梗直直地长在水中央呢!荷梗好像被风吹歪了一般!(2)荷梗画完,我们就要画什么了?荷叶是什么形状的?(圆形)你怎么知道的?(3)板画,是啊,荷叶圆圆的,碧绿碧绿的,多好看哪,谁来读?评价:真圆呀!还能更圆一些吗?(4)师:圆圆的荷叶像什么呀?(玉盘)你能像古人那样形容一下荷叶吗?玉盘评价:真有想象力。

小伞,雨伞评价:是啊,圆圆的荷叶为水中的小鱼撑起了一片绿阴。

小船评价:圆圆的荷叶为爱旅行的蜻蜓准备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草帽评价:圆圆的荷叶还为调皮的乡下孩子带去了一片清凉!烧饼铁饼(5)荷叶在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下,变得更大更圆了,让我们一起读好它吧!(齐读)3、配乐朗读一二句。

过渡:这夏日里的荷花有的红,有的白,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