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四章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行政区划又称“行政区”,简称“政区”,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结构,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使国家和地区主权,推行任务的多级行政管理区。
作为行政区,从政区角度考虑,必须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一定的地域空间。
二是一定的界限。
三是一定的层次。
四是一个行政中心。
第一节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行政区划是一个地域上的政治概念,形成的基础必须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
春秋以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没有建立,地方组织机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人群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
一、分封制分封制是一种用“封邦建国”的方式来划分区域的统治方法。
具体方式,王都附近的地方由天子直接进行统治,其它地方都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亦即诸侯。
诸侯又将所属土地分给卿、大夫,作为采邑。
西周在全国范围内按地区大规模推行分封制。
这种管理方式主要分为国、邑、鄙三级。
这种制度是以血缘为主体的宗法制度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为标志,通过“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关系,将国家的统治体系紧密地维系起来,以达到巩固统治、强化政权的目的。
因此,分封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作为行政区划意义的县有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化过程。
春秋中后期兼并战争的加剧,大国常常将拓土开疆新征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设县直接统治。
这种中央直属,置官分守,地方官吏食禄不食邑,临民不临土,流动不世袭的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均已具备,可见县已具备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
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皆设于边远荒僻之地,为军事防守而设,与县互不同属。
随着大国在兼并中边郡地域的扩大,为便于通管,遂分置数县;内地事物亦千头万绪,遂在数县之上置郡以统之。
郡、县的规模逐渐一致,以郡统县渐成定制。
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郡县制的确立与划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史记-始皇本纪》),京师咸阳设内史,全国共有37个郡一级单位。
n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

试探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颜杰坤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蟠龙园邮编:511500摘要:行政区划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行政区划有着历史悠久。
行政区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它在政治方面考虑多, 经济方面考虑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两者成互动关系,即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跟随政治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管理层次,同时管理幅度也不断反作用于管理层次,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互动的规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惯性很大,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可以从前面找到其渊源,它的变化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从长时间考察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这就是历史稳定性与改革创新性互动规律。
探讨其变化规律, 可以为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行政区划;历史;演变规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就应该从它的历史演变总结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
一、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政治制度基础,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
经济具有不断发展的特性,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就阻碍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 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还 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明朝
? 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基本上保留 了元代的行省制,只在洪武元年废元中书省,辖境分属河 南行省和山东行省;同时改江南行中书省为中书省。但元 的行省制在元末已出现混乱,不全面改革整顿已难以维持 国家权力,于是在洪武九年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宣 布最大的行政区划是布政使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为加强 皇权,罢中书省,六部直属皇帝,原中书省所辖的地区也 归六部,名为直隶。于是,把当时国都所在的应天府(治 所在今南京)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和上海市的地区 改称直隶。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顺天府(治所在今 北京),旋即将今北京、天津二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 改称为直隶,而原直隶改称南直隶。自宣德三年以后,全 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另 外,明朝在1406-1427年设交趾布政使司后被废;南明时 郑成功在台湾设立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另设澎 湖安抚司,号为“东都”,后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并于承 天府之上再设东宁总制府。
秦朝
? 秦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 始皇 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 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 郡。秦各郡名称如下:
?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县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一、古代行政区划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等。
总结: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制度

一、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秦汉时期,大致是郡县两级。
秦朝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或县长。
汉景帝时,把郡守改成了太守。
汉武帝时期,又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开始设立州。
但这时的州是虚设的,只是一个监察区,只设置刺史一人,没有实际的行政长官。
王莽篡汉时,一度搞过州牧,那时是真的“州-郡-县”三级了。
王莽的新朝覆灭后,东汉又恢复到“郡-县”两级。
到了东汉末年,朝廷派驻各州的刺史纷纷想办法扩权,把自己变成了王莽时期曾经搞过的州牧,州就又开始实际上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这样就又是“州-郡-县”三级了。
州牧权力很大,很容易让地方尾大不掉,形成割据势力。
南北朝时,中央朝廷为了加强控制,就开始多设置州,把每个州都改的很小,后来州郡都差不多大了。
到了南北朝后期,虽然名义上是“州-郡-县”三级,但实际上已经慢慢过渡为“州、郡-县”两级了。
二、隋唐两宋到了隋朝,隋文帝时,撤销郡,除雍州牧外,州的长官均为刺史。
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隋朝把州给取消了,只保留郡。
唐朝建立后,又把郡改称州,把太守改成刺史。
到了玄宗时,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唐肃宗时又恢复初唐旧制。
总之,隋、唐时期,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也是相同的,都是实际负责州郡这一级行政事务的政务官了。
到了宋朝,则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州改为府,但和州还是平级。
宋以朝臣出知州(或知府)事,所任即隋、唐太守、刺史之职,也经常用后者来代称本职。
例如欧阳修撰《丰乐亭记》时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时又自称太守,就因为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
隋唐宋时期,道、路开始逐渐成为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了道(路)制时期。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
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
后来唐朝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撤并郡县(或州县)之初,一级行政区较少时仅作为监察和地理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

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研究历史时期疆域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其成果直接构成历史地理学其它分支的基础或前提。
例如历史人口地理必须有正确的历史政区为依据,才能作出人口分布图,计算人口密度。
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民族分布等一系列历史学方面的课题。
探索历史政区发展演变规律也直接与现实有关,对改革现行政区中包含的不合理因素有借鉴作用。
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对全国进行地域划分和对地方政权采取一定组织形式的一种制度。
政区的划分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和阶级,也就没有国家和行政区。
人类社会进入以氏族血缘关系为主的时期,是部落和部落联盟。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时代遗址已有七千余处,那时并没有地域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迁移是以人群为主。
随着农业发展,人类逐渐由迁徙不常转变为定居,有一定区域被长期控制,才渐渐有了地域观念。
这时也正是由部落联盟演变到国家的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公元前21世纪出现的夏代。
中国早期文明的开端表现为分散的原始氏族部落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三个以地域划分的部落联盟。
一是活动于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是活动于黄河下游的夷人,还有一个是流动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
夏朝,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
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
以后,夏的势力向东扩展,融合了东方的夷人。
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
虽然从此以后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征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其实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行政区划情况。
从公元前2205年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
夏朝时期,主要分为五个部落:黄帝、炎帝、殷、周、南蛮。
随着后来西周的建立,《尚书》出现了,将五个部落的地域划分成西四方和东四方。
每个方的地域,又由多个诸侯国组成,形成“诸侯制”的行政区划。
春秋时期,大齐统一,建立了国家制度,将地域划分成八个国:齐、楚、燕、赵、魏、秦、韩、鲁。
每个国家内部,又按地方分为郡县,这就是“郡县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郡县制”,将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又被分为许多县。
唐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郡县分为“三级一县”的行政区划,即省、郡、县、乡。
宋朝时期,根据国家实力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许多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都有自己的行政区划。
元朝时期,对历代行政区划作了大的改革,将全国分为十二个省,每个省内部又分为两个特殊行政单位——议
会府和衙门府,而每个衙门府又分为县、乡、村、堡、庄等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划分为两个行政单位:直隶、海外卫等省级行政区划,以及县、乡、村等地方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省、市、县”的行政区划,这一行政区划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试探_颜杰坤

□颜杰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两者成互动关系,对行政区划产生重大影响,即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跟随政治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管理层次,同时管理幅度也不断反作用于管理层次,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互动的规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惯性大,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可以从前面找到其渊源,从长时间考察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这就是历史稳定性与改革创新性互动规律。
探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
经济具有不断发展的特性,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阻碍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改变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远古到西晋,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孕育了夏、商、周文明。
在战国、秦、西汉时期,中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北方先是出现军阀割据,西晋统一后不久又发生了八王之乱,从而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期的南方由于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得到了发展。
但北方在曹魏统一后,经济有所恢复,其经济仍超过南方。
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经济重心第一次从北方失去,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在这一时期的北方,西晋灭亡后陷入十六国混战之中,致使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它经济重心的地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及规律,哪个朝代最为简明高效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及规律,哪个朝代最为简明高效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统一后,秦始皇不立分封,推行郡县制。
秦初期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设郡守、廷尉等官员,到秦朝末年,有近48个郡。
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作为开拓性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并被后来历朝所沿用。
西汉,建立后郡国并行,一直延续到东汉,到了东汉末年,共有178个郡,27个王国。
汉武帝元封5年将首都以外的地区划分为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
到东汉末,州逐步成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州最初是从监察区演变而来。
公元188年,东汉以中央九卿出任州牧,掌管一州大权,其余4个州的长官称刺史,由此,州正式成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州一郡一县三级制的新的政区体制。
隋朝的政区设置,对南北朝时期混乱的行政区划调整,开皇三年实施变革,“遂废诸郡,析置州县”。
实施州县二级制。
唐朝仍延续着隋的州县两级制。
到了唐后期,道逐步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式。
早在唐初,当时就依照“山河形便”将全国划分为自然地理单元的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剑南道。
公元733年,唐玄宗将10道划分为15道。
唐玄宗天宝年间,又在北部和南部边地设置了9个节度使和1个经略使,合称10节度。
节度使兼理民政、财政、监察。
节度使的全部辖区又称道、镇、方镇等。
至此,由地理区划向监察区划渐变的道向节度使辖区渐变的镇或道合而为一,形成唐朝后期的道(镇)一一州(府)一一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两宋时期。
北宋建国之初,曾在短期实行过道、州(府)、县三级制,但为防止地方割据的局面的再次发生,撤销了道这一级政区,州又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式,北宋共设250多个州。
北宋在行政区划上的创新主要是路的设置。
作为北宋行政区划的路,最初是指转运使路,即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钱赋到中央,这种区域称之为路,随着转运使的权力的逐步扩大,开始兼理边防、治安、监察、财政等职能。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

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演变的变化规律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军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
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
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
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
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
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
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
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
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
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
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探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颜杰坤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蟠龙园邮编:511500摘要:行政区划为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行政区划有着历史悠久。
行政区划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它在政治方面考虑多, 经济方面考虑少,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两者成互动关系,即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跟随政治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管理层次,同时管理幅度也不断反作用于管理层次,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互动的规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惯性很大,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都可以从前面找到其渊源,它的变化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从长时间考察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这就是历史稳定性与改革创新性互动规律。
探讨其变化规律, 可以为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行政区划;历史;演变规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就应该从它的历史演变总结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
一、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政治制度基础,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
经济具有不断发展的特性,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政治制度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时,就阻碍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具体地讲,就是国家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
行政区划明显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
经济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的改变主要体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
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制度的行政区划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并且变化的脚步与经济发展的轨迹有重大的联系。
行政区划与经济重心的互动,体现了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的互动规律。
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远古到西晋,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行政区划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更适合原始农业的发展,孕育了夏商周文明。
在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北方经济高度发展,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局面,但是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明显与经济重心一致。
秦朝至西晋,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的行政区划数量和分布密度超过南方;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行政区划的分布是北方的比例逐渐降低,南方的比例渐渐上升,但是北方的比例始终对南方占有优势。
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
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在这一时期的北方,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形成的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
北方统一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它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以迅速发展,并基本上赶上了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
但是北方黄河流域仍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而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代,南北方经济同时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行政区划数量的南北分布在隋朝已经大体趋向于相等,紧跟经济重心的的南北抗衡形势。
唐朝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的经济已经稍微超过了北方,同时南方的行政区划数量比例已经超过了北方,并从此没有落后过北方,体现了行政区划与经济重心的紧密联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与行政区划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
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弊,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加迅速地增长,终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致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由北方到南方的转移,并不断得到巩固。
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脚步一致,宋朝以后,行政区划的分布南方已经明显占据优势,并且这种优势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民国时期因为北方的分省,使得北方的省份多于南方,但是县级行政区划还是南方多于北方,仍然没有背离行政区划与经济重心一致的规律。
注:1、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2、汉、西晋徐州横跨淮河,故南北各计半州。
3、清嘉庆二十五年和民国三十六年江苏、安徽计算在南方,河南、陕西计算在北方。
4、香港、澳门和台湾未计算在内。
资料来自:1、格式和大部分内容来自候景新、浦善新、肖金成编著《行政区划与公共管理》,67——6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张明庚、张明聚编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486——507页,中国华侨出版社。
考察中国历史的经济重心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到,第一,政区数量的变化与经济重心的变化明显一致。
中国历史的经济发展就是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过程,行政区划的南北方分布也一样不断的南移。
唐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行政区划就北密南疏,之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行政区划的密度也跟着经济重心南移,在数量和比例上超过了北方。
第二,政区越来越多,越划越小。
原因是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需要把原来大而模糊的行政区划划小,以便进行更有效的行政管理。
说明经济基础是行政区划即政治制度的基础。
今天,南方尤其东南一带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繁多,经济文化发达,与此同时该地区行政区划密集。
反观北方,尤其是西北,这个地区的人口、经济远远部不上南方,行政区划也就稀疏。
经济基础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但是,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作用并不是单方向的,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也即政治制度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没有分权的思想与土壤。
在政府驻地,利用掌握的政治权力资源,人为的把其他资源掳掠到政治中心。
于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城市就是各级政治中心,政治级别越高,越繁荣。
一旦政治权力迁离,经济也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古代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保持繁荣长达几百年。
宋朝以后首都不再定在长安,从此,长安经济发展脚步放慢,虽然还是大城市,却难再称雄于世。
石家庄、合肥、郑州在尚未成为省会之前,都不是大城市,在立为省会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了河北、安徽、河南的最大城市,并且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最大城市。
解放以后,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行政区经济。
中国土地宽广,各地自然状况相差甚远,商品经济不发达,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集权的状况仍保留下来,形成“条条”、“块块”结合的管理。
改革开放后,以“块块”为主的地方诸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片面追求地方利益,利用政治权力,人为的割裂各地的经济联系,形成一个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地方“经济诸侯”。
在行政区经济下,地方的经济行为充斥着政府的意志,资本和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高度吻合,体现了政治制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
所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充分体现了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互动的规律。
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互动规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属于行政区划的结构。
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指行政区划的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管理层次。
任何一个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难以对行政区域内进行直接、全面有效的管理。
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有必要采取按地域划分居民的办法,在国家管理层之下设置若干相对独立的地方政府,并授权地方政府来进行治理和管辖。
由此可见,行政区划管理层次的产生是由于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力和管理幅度都有一定的限度。
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是指一个行政区直接管辖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
管理幅度有一定的限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因此,要获得良好的管理效能,不仅要科学地划分管理层次,同时也必须合理地确定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相互制约,在行政区划结构中呈现反比的趋势。
管理层次小时,管理幅度多;反之亦然,管理层次大时,管理幅度就小。
影响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辖区面积、人口与民族的构成、历史文化传统和科技的发展程度。
纵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可以发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互动。
注:1、转引自浦善新著,《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281页,商务印书馆。
2、清代的总督、道、民国时期和1950年的乡不在计算内。
纵观历史,发现在层次结构与幅度结构上呈现两个循环与回归:第一阶段,从秦到南北朝。
这个阶段,行政区划的层次结构由二级向三级发展,与此同时,管理幅度也跟着由大向小转变。
从秦普遍设置郡县到汉武帝在郡国之上设置一级监察区——州,历经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向一级政府演变,最终隋文帝采取废郡存州的办法实行州县二级制。
伴随管理层次的变化,平均管理幅度由秦的31.6,发展到汉初的39.5,终因郡的滥设,超过有效管理的幅度,只能在郡国之上再增加一级监察区,逐渐实化为一级政府,使得平均管理幅度下降为10左右。
第二阶段是从隋到清末。
在这个阶段,行政区划的层次结构与管理幅度再一次发生循环,层次结构从二级向多级发展,再回归到民国初期的二级,管理幅度同时紧跟管理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由隋唐平均的30多变为10左右,再在民国初突然增至40多。
从隋文帝的废郡存州开始,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再次变为二级,管理幅度也再次变为30多。
然而从唐太宗开始,由于州越分越多,再次超出了管理幅度的限度,迫使唐宋在州与中央政府之间增加一级政府(名誉上是监察区),即唐的道和宋的路。
元朝省制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行政区划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自此省府县结构一直维持到清末。
元朝是历史上行政区划层次最多的朝代,也是平均管理幅度最小的朝代。
明清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再次回归三级制、平均管理幅度10左右。
到民国初,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再一次实行二级制,平均管理幅度同时再次反弹。
民国实行二级制,却又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专区,实为二实一虚制。
这种制度维持时间并不久,因为此时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不是秦、隋所能比的,管理层次再实行二级制、平均管理幅度40多南以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将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结构增加到新的高度,算上乡镇,有五级之多,管理幅度大幅度下降,只是时间很短,不是常例。
之后普遍实行的实四级为主、实三级与三实一虚为辅的管理层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