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共38页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9436eb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1.png)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监测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包括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结果的解读以及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培养方法1.1 无菌技术:在进行院感细菌培养之前,必须保证培养环境的无菌。
这包括使用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器具以及无菌培养基等。
无菌技术的关键在于操作者要穿戴干净的实验服,并采取正确的无菌操作步骤,如消毒、灭菌等。
1.2 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是获得准确培养结果的前提。
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使用无菌采样器具,避免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创伤分泌物等,采集方法和培养基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1.3 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培养细菌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量细菌的培养,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单个菌落的分离和鉴定。
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来确定。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MacConkey琼脂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适用于不同的细菌,如血琼脂适用于血液细菌的培养。
2.2 添加抗生素:为了选择特定类型的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确定。
添加抗生素可以抑制其他非目标细菌的生长,从而更好地培养目标细菌。
2.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细菌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应定期检测培养基的质量,包括pH值、透明度和无菌性等。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3.1 温度控制:不同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常温培养、37℃培养和低温培养。
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温度,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细菌培养需要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以保持培养基的湿润度。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详解演示文稿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纯化技术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e515b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1.png)
25
第25页,共59页。
植物病原真菌的组织分离的技术与步骤:
1)选取典型的病组织,在病健交界处将其剪成 5mm×5mm的小方块若干,装于火焰灭菌的小碟中 。
注: 选择新患病的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混 入的机会。腐生菌一般在发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腐败的部分 滋生,因此,一般斑点病害应在临近健全组织的部分分离。
般3~5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
22
第22页,共59页。
(3)次氯酸钠NaClO3 由于漂白粉的成分不固定而影响其消毒效果,目
前多改用次氯酸钠. 消毒所用的浓度一般是3%-5%的水溶液,消毒时
间5-15分钟。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时可能会同时杀死
其中的病原真菌,消毒时间应尽量缩短。 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不用药剂消毒,而以灭菌水洗8
注意:操作者事先必须洗净手,并用70%酒精消毒。
11
第11页,共59页。
二、真菌分离
植物病原菌的分 离培养,是植物病理 实验室工作中的基本 技能。
12
第12页,共59页。
真菌的分离---就是将所需要的真菌与其它杂菌分开 ,供给适当的条件,使它们繁殖而得到纯培养。
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 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 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 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 境,从而得到纯菌株。
分离烟草的根腐病菌(Thielaviopsis),用这种方法效果也很好,将烟 草种子播在培养皿中的吸水纸上,然后用田间采得的烟草病根切 成小块,撒在种间,幼苗染病后移到胡萝卜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病菌即生长而得到纯培养。
细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dded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e.png)
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的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步骤,正确的培养方法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细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所需培养的细菌种类和实验目的来确定,而培养条件则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因素。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无菌操作是细菌培养的基础。
在进行细菌培养之前,需要做好无菌操作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工作台、灭菌培养器具等。
操作者需要穿戴无菌手套,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其次,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包括表面培养和深层培养。
表面培养是将细菌培养在培养基表面,通常使用琼脂平板进行培养。
在进行表面培养时,需要将琼脂平板加热至液态状态后,倒入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用无菌的接种环在琼脂表面划线接种。
而深层培养则是将细菌培养在培养基的深层,通常使用琼脂斜板或管内培养。
在进行深层培养时,需要将琼脂斜板或管内培养加热至液态状态后,倒入培养器具中,倾斜或斜放使琼脂凝固成斜面,然后用无菌的接种环在斜面上划线接种。
另外,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菌,其培养条件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细菌的培养温度在30℃至37℃之间,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细菌需要在较低或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此外,一些厌氧菌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培养,因此在培养这类细菌时需要使用厌氧培养器具,并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操作。
最后,细菌的培养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与培养条件、细菌种类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培养时间,以保证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综上所述,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对于微生物学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做好无菌操作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掌握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并根据不同细菌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a7fe4f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3.png)
院感细菌培养一、引言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细菌培养是预防和控制院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采样、方法、质控、耐药性监测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细菌培养的采样采样时机:选择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停用后进行采样,以避免抗菌药物对培养结果的影响。
采样部位:应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等。
采样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拭子法和穿刺法。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常规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自动化培养:利用自动化仪器进行细菌培养,可大幅提高培养效率。
常见的自动化仪器有BacT/Alert、phoenix等。
特殊培养:对于某些特殊病原体,如分枝杆菌、真菌等,需要进行特殊培养。
四、细菌培养的质控培养基质控: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无菌、营养成分适宜等要求。
操作质控: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污染。
试剂质控: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性。
仪器质控: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
五、细菌耐药性的监测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了解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耐药基因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基因,预测其耐药性。
耐药性监测网:建立耐药性监测网,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指导临床用药。
六、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与临床应用结果解读:根据培养结果,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问题。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七、展望与总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培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细菌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耐药性监测和抗菌药物的研发将成为研究重点。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3a75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9.png)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活动、耐受性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来获取大量的细菌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实验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培养基。
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所研究的细菌种类和研究目的来确定,常见的培养基有富养基和简易培养基两种。
富养基适用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而简易培养基则适用于特定细菌的培养,比如兰氏培养基适用于肠道菌的培养。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配方比例进行配制,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确保培养基的无菌。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细菌的接种。
接种是将细菌菌种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平板法、液体培养法和深层培养法。
平板法是将细菌菌种均匀涂布在富养基琼脂平板上,使细菌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液体培养法是将细菌菌种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试管或烧瓶中,进行液体培养;深层培养法则是将细菌菌种均匀混合到含有琼脂的试管中,使细菌在琼脂内部形成菌落。
接种后,需要将培养皿或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培养条件的控制。
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气氛。
一般来说,细菌的培养温度在25-37摄氏度之间,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也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掌握好细菌培养方法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介绍的几种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相信大家对细菌培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对大家的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95189b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0.png)
院感细菌培养标题: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院感细菌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预防院内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从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培养的原理1.1 细菌的生长特点: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增殖。
1.2 营养需求:细菌在培养基中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等,以支持其生长和繁殖。
1.3 条件要求: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和pH值等条件,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2.1 选取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含血液的富营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2 接种细菌:将患者样本或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性污染。
2.3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细菌培养的操作步骤3.1 样本采集:从患者体液、分泌物或组织中采集样本,避免外部污染。
3.2 培养基接种:将样本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的培养基上,避免交叉污染。
3.3 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四、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4.2 生化试验:进行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进一步确认细菌种类。
4.3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指导临床治疗。
五、细菌培养的应用5.1 临床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5.2 感染控制:对院内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防感染的传播。
5.3 药物研发:细菌培养结果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指导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
![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c0da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c.png)
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培养细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础和常见的实验操作之一。
通过培养细菌,可以研究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并附上所需仪器和试剂的列表。
实验流程步骤一:准备培养基和试管1.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LB)、营养琼脂培养基(NB)等。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配置。
2. 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通常每个试管装满约5-10 mL。
3. 使用试验室必需的消毒措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避免细菌外源性污染。
步骤二:接种细菌1. 选择合适的细菌菌株,并将其保存在冰箱中。
2.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在细菌菌株上划取一小段细菌,然后将其悬浮于试管中的培养基中。
如果需要更高的细菌浓度,可以多次从细菌菌株上划取并悬浮。
3. 使用铅笔或表面温度低的手指轻轻摇晃试管,使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
步骤三:培养细菌1. 将含有细菌的试管加盖,并使用胶带或试管夹固定。
2. 将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通常设置为37C(也可根据细菌要求进行调整)。
3. 设定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步骤四:观察和分离细菌1. 取出培养好的试管,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可通过肉眼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
2. 如果需要分离细菌,可以将培养基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细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在琼脂平板上划取并涂布细菌。
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单个菌落,可以进一步进行纯化和鉴定。
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清单1. 试管:用于培养细菌。
2. 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恒温培养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环境供细菌生长。
4. 细菌菌株:从实验室保存的冰箱中选择适当的菌株。
5. 接种环或接种针:用来悬浮细菌并接种到培养基中。
6. 琼脂平板:用于分离细菌。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减少外源性细菌污染。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06cc2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b.png)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医院感染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可以了解其生长特性、耐药性和致病机制等,为预防和控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重要依据。
正文内容:1. 培养基的选择1.1 选择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以满足细菌的生长需求。
1.2 添加适当的抗生素,以抑制非目标细菌的生长。
1.3 考虑特定细菌的生长要求,如需添加特定的有机物或金属离子。
2. 培养条件的控制2.1 温度的控制: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温度。
2.2 pH值的控制:维持培养基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2.3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控制:调节培养条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以满足细菌的需求。
3. 培养技术的操作3.1 无菌操作:在培养前进行必要的无菌操作,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3.2 接种技术:采用适当的接种方法,将细菌均匀地分布在培养基上。
3.3 培养时间的控制:根据细菌的生长速度,控制培养的时间,以获得适量的细菌。
4. 细菌的观察和鉴定4.1 形态学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4.2 生理学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学实验,如氧气需求、代谢产物等,鉴定细菌的生理特性。
4.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序列分析等技术,鉴定细菌的基因序列和亲缘关系。
5. 应用领域5.1 临床医学: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了解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5.2 公共卫生:通过监测和鉴定院感细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5.3 科学研究: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和研究,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总结:细菌培养是研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进行无菌操作和鉴定细菌特性,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院感细菌培养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预防和控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PPT课件
![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7c70bdfe4733687f21aa53.png)
过夜增殖噬菌体。分离纯化单斑
3次,至平板噬斑形态大小一致
纯第化11页/共70页
11
• (三)噬菌体的增殖、保存
1、噬菌体增殖 液体增殖法:定时加入对数期菌体 固体增殖法:同时加大菌体和噬菌体的浓度 2、去除菌体
细菌滤器法和三氯甲烷法
3、噬菌体的保存
冷藏保存:无需防腐剂,分装后7d,不宜超过4w
冷冻干燥:2年
鉴定时不需活分析细菌在体外培养物中的代谢产物如厌氧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色谱图需氧菌的有机酸色谱图等临床标本中检出和鉴定细菌如检测脑脊液中的乳酸对细菌性脑膜炎做出明确诊断等热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细菌将样品干燥高温裂解碎片色谱图鉴定微生物如沙门菌属十种血清型鉴别高分辨气相色谱法分析冷冻条件下细菌的挥发性有机产物鉴定引起冷冻品腐败的微生物液相色谱法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定相和流动相亲和力的差异分离组分的
24
第24页/共70页
(二)培养基和抗菌药物纸片
1.抗菌药物纸片:商品化,选择直径为,吸水量为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用逐片 加样或浸泡方法使每片含药量达规定要求。含药纸片密封贮存于超低温冰箱。
2.培养基:水解酪蛋白(M-H)培养基是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药敏试验标准培养 基,4℃保存。
25
第25页/共70页
16
第16页/共70页
第二节 细菌素分型技术
一、概述
• 细菌素(bacteriocin)
• 是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类抗菌物质,这种物质仅 对与产生菌亲缘关系近的细菌有抗菌作用,而对产 生菌本身不敏感。如大肠菌素、绿脓菌素、蜡样芽 胞杆菌素等。
• 抗生素
• 抗菌素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生 存竞争需要而产生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保证其自 身生存,同时还可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细菌产生 的有多粘菌素、抗菌肽等。
细菌培养的原理
![细菌培养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b20b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7.png)
细菌培养的原理
细菌培养是一种将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过程模拟在人工环境中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细菌的生理需求和适宜生长条件。
以下是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
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基来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水。
例如,通常使用的液体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大肠杆菌培养基(Luria-Bertani,LB培养基)等。
2. 提供适宜的温度:细菌对生长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一般来说,常见的人体细菌在37°C左右的温度下生长最佳。
3. 创建合适的环境气氛:有些细菌需要特定的气氛条件才能生长,例如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需要富含二氧化碳的环境,而革兰氏阴性菌则需要氧气。
4. 防止污染:细菌培养需要注意避免外部环境的污染,以免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使用无菌技术、实验室消毒和灭菌设备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的发生。
5. 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液体培养、平板培养和深层培养等不同的培养方法。
液体培养常用于大规模培养和生产,平板培养则用于分离和鉴定细菌,深层培养则用于研究和检测细菌的代谢能力。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创造出适合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人工环境,
从而实现细菌培养的目的。
这项技术在医学、食品工业、环境科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生产抗生素等。
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7ff3a2c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2.png)
第6页,共48页。
典例精析 2015·广元期中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
同。下列有关一种以 CO2 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第11页,共48页。
菌落
细菌的菌落特征因 种而异
第12页,共48页。
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
(1)消毒的方法: 1、煮沸消毒法:100℃煮沸5-6min; 2、巴氏消毒法:70-75℃下煮30min或
80℃下煮15min;
3、化学药剂消毒法:用75%酒精、新洁尔
灭等进行皮肤消毒;氯气消毒水源; 4、紫外线消毒;
第3页,共48页。
液体培养基:
表面生长
均匀混浊生长
第4页,共48页。
沉淀生长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第5页,共48页。
2.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
3.不管哪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和 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 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例如:生长因子(即细 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如维生 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以及氧气、二氧
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的过程。
2.灭菌: 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
芽孢和孢子),而达到完全无菌之过程。
灭菌与消毒技术是微生物有关工作中最普通也 是最重要的技术。
第9页,共48页。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 孢。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例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控制技术详解演示文稿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控制技术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2dfd7d0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a.png)
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YPD)
第25页,共38页。
培养基质量控制( CHP与USP的异同点)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CHP与USP方法基本一致,检查用培养基不同。
第26页,共38页。
同行的方法介绍
培养基质量控制
➢ 理化试验方法 包括测定培养基的pH值和凝胶强度
➢ 微生物学方法 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第11页,共38页。
实例
三糖铁培养基(TSI) 未校正pH时,不同厂家的TSI培养基产
硫化氢强度不一; 校正pH7.5后,各培养基硫化氢反应均
有改善,不同厂家的TSI培养基产硫化氢 强度仍不相同;
第12页,共38页。
实例
三糖铁培养基(TSI) 由于培养基pH太低, 本身就是黄色,细菌
生长后下层仍为黄色, 而斜面变为橙红 色,易误判断为下层“ 变为黄色” 。由 此定为发酵菌,造成误判;
第7页,共38页。
培养基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的保温 灭菌以后培养基应该迅速冷却至所 需温度,避免长时间保存在灭菌锅内, 造成过度灭菌,影响培养基的营养成 分或选择性效果。
第8页,共38页。
培养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培养基的接种
➢ 平板在接种使用时,表面必须无明
显潮湿水珠; ➢ 对于保存的培养基,需待温度回复
第22页,共38页。
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液体培养基指示能力检查:分别接种不大 于100cfu 的试验菌于被检培养基和对照培 养基中,在相应控制菌检查规定的培养温
度及最短培养时间下培养。与对照培养基 管比较,被检培养基管试验菌生长情况、 指示剂反应等应与对照培养基一致。
第23页,共38页。
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实验一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课件13 浙科版选修1
![高中生物 第一部分《实验一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课件13 浙科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8443c1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1.png)
①常用的固体培养基:
琼脂固体培养基. ②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
表面生长,可以形成
肉眼可见的菌落.
第七页,共38页。
2.培养基内所含的基本物质
• (1)水 • (2)碳源
• (3)氮源
• (4)无机盐
第八页,共38页。
3.培养基内所需的其他条件 • (1)pH值 • 如:培养霉菌需酸性、培养细菌需中性或微碱
α-固定化酶的使用 α-固定化酶 条件和效果
枯草杆菌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果酒:酵母菌+天然 干酵母 果醋:醋化醋杆菌 菌种或醋曲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 假丝酵母、乳酸菌 天然微生物 酸的测定
植物组织培养
菊花
第二页,共38页。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 实验目的: • 1.进行大肠杆菌的扩增,利用液体培养基进
的铅笔上,冷却后使培养基形成斜面。
第二十页,共38页。
步骤:
1、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器具灭菌
2、冷却,倒平板 (编号,无菌环境操无菌环境操作)
4、划线分离、恒温培养箱培养12~24h
(无菌环境操作)
5、接种斜面,4℃冰箱保存(目的:为了保存菌种)
6、实验完成后,接触过细菌的器皿均应灭菌处理后丢失。
4℃冰箱保存。
视频
6.实验完成后,接触过细菌的器皿均应灭菌处 理后丢弃。 目的:为了防止实验菌残留于接种环而污染环境 和感染实验人员。
第三十一页,共38页。
1为了获得纯净的培养物,其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污染: 1)培养皿; 2)培养基; 3)接种过程是无菌的 2请思考:培养基、培养皿、手、接种环分别如何消毒或 灭菌?
细菌培养方法
![细菌培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6dbe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9.png)
细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分离不同类型的细菌。
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大肠杆菌培养基、莱菲尔曼培养基等。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菌需求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细菌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外源细菌的污染。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我们需要将培养基和培养器具置于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在无菌工作台上进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细菌的污染。
接着,我们需要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先将培养基加热至适宜的温度,然后将细菌悬液均匀地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接种后,需要将培养皿或试管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不同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有25℃、37℃等。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细菌的纯化和分离。
在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细菌混合在一起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进行纯化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单菌落法、传代分离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菌分离出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细菌培养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在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
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培养效果。
总之,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确的细菌培养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规律。
希望本文介绍的细菌培养方法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