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隶社会的改革
专题一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
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③萨拉米危机
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
(1)经济改革: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
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
(2)政治改革:
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
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三个方面:
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C 设立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
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梭伦改革的评价
(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
(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
(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
一.克里斯提尼改革
(1)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
(2)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注】与梭伦改革的共同点:打击了血缘关系。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
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这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改革内容:
①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附设的常务机构。
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⑥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鼓励公民参政,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2)意义:使奴隶制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封建性质的改革
专题二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见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广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变法的直接推动力)
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3.商鞅变法
(1)背景:
①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②秦孝公立志建立功业,广纳贤才,推行社会改革。
③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
①经济:废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经济基础)
②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③政治:废分封制,行县制;建户籍制度,行连坐法(什伍连坐)。
④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法家思想)
(3)评价:
①性质: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②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秦国走向了封建社会,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理解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地方推行县制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秦国经济。
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③局限性:极端专制
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4.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理解
①相同:都顺应时代、民情进行变法;都重视农业,重视法制及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不同程度有利于平民提高社会地位;都一定程度达到了目的,都是成功的。
②不同:背景:前者是贵族政治下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
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君主及法家代表
核心内容:
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后者是农战、法治具体内容:前者是重视工商业,集体立法原则,依罪量刑;
后者是抑商,君本位思想,法制为统治者服务,重刑连坐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z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
②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民族大融合趋势
④冯太后支持和孝文帝决心坚定
2.措施:①整顿吏治;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⑤迁都洛阳;⑥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影响:①性质:少数民族政治家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②作用:促进经济的繁荣(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加速政权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注意】封建化:指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历史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一、民族迁徙,指少数民族内迁。既是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各族改变游牧生活,汉族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学到了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各族共同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四、统治者措施或者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课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L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背景:①“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岁币导致财政困难,形成积贫积弱。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②庆历新政失败,未能解决问题。
③王安石力倡、宋神宗主持,为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开始变法。
2.措施:理解上记忆(对谁有利)
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