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一、幼儿园语言与文化课程研究
语言与文化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幼儿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研究者在
幼儿园语言与文化课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研究者在该领域的
研究热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在语言课程中的应用、跨文化交流与学
校课程的衔接等。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幼儿园语言与文化课程研究的趋势将更
加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幼儿园艺术教
育课程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
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幼儿创造性表达能力的
培养、游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艺术教育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
未来,幼儿园艺术教育
课程研究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涵盖语言与文化课程、艺术教育课程、科学与技术教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国际化、多元化和综
合化。
研究者将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时也将
更加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些研究将为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科前沿研究课题
学科前沿研究课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供您参考:
1.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以提高机器的智能水平和人机交互的效率。
2.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原理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计算和通信方式,以解决当前信息安全和计算能力方面的挑战。
3.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命系统,并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和药物,以治疗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4. 能源科学与环境保护:如何开发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技术,以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 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如何开发新型材料和纳米技术,以提高材料性能和功能,并应用于电子、光电、传感器、生物医学等领域。
6. 天文学与宇宙学:如何利用天文观测和理论研究,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并寻找宇宙中的生命迹象。
7. 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如何利用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如贫困、不平等、环境保护
等。
这些只是一些例子,学科前沿研究课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具体领域的需求和趋势进行不断更新和调整。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
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
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
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
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10.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问题
2019.6
目录
1 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 2 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02
一 研究热点
1.叙事研究
03
教育叙事研究
讲故事
心
归
理
纳
分
性
析
解
技
释
术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实施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有利于表达人的生活经 验、发现生活的意义
以“情”为纽带开展研究
丰富“境”的内涵研究 向其他学科辐射研究
09
二 研究方法
研究课题的选择
1 分类与来源 2 策略
12
研究方案设计
科学性 明确具体
观察法 调查法 案例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10
三 现状与反思
谢谢大家的聆听
教学反思
撰写叙事
整理分析资料 诠释资料意义
052.行动研究03行动研究策略选择课题 制定计划 完成报告
06
3.隐性课程研究
03
环境育人
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生活氛围
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07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03
特征
1 综合性 2 实践性 3 开放性 4 自主性
08
5.情境教学研究
03
研究策略
教育学的专业前沿
教育学的专业前沿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研究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专业前沿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一些专业前沿,包括教育技术、创新教育、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
通过了解这些专业前沿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新动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
一、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教学和学习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教育技术包括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
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资源,还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在教学和学习中引入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
三、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和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教育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积极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教育学科研热点及趋势分析
教育学科研热点及趋势分析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其研究范围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到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教育学科研热点,探讨教育学科的研究趋势。
一、教育技术的创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被认为是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教育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辅助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智能化地推送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学习。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
二、学习环境与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学科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教育学科研究的焦点之一是如何提供适合学生成长的学习环境。
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热点研究方向。
个性化教育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育资源。
此外,学校教育环境的变革也备受关注。
在现阶段,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重要。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研究的兴起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拓宽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促使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心理学在教育学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需求,也可以为制定教学策略和学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与教育学科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和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解决方案。
四、教育公平与多元化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当前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多元化成为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财富的平等分配,还包括教育质量的均衡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中小学当前教学领域最热的13个研究热点
中小学当前教学领域最热的13个研究热点1.创新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教育模式成为了中小学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这些模式包括在线教育、个性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
2.STEM教育:STEM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实践性学习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包括教学软件、智能教具、虚拟现实等,它们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关注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教育质量。
4.社交情感学习:社交情感学习是指通过社交互动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
研究者致力于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来促进学生的社交情感学习。
5.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获取、评估、组织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研究者关注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
6.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研究着眼于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改进学习策略。
7.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的话题。
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有效的培训和发展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8.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与一般教育中的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研究者关注如何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9.阅读教育:阅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
研究者关注如何开发有效的阅读教材和教学策略。
10.学科跨越教学:学科跨越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研究者致力于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1.手工艺教育:手工艺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研究者关注如何将手工艺教育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
12.学科发展与采用:学科发展与采用研究关注学科课程的发展、和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教材的有效使用。
13.教育公平与包容性:教育公平与包容性是指提供公平机会和资源,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一) 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课程开发”研究: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 所负载的价值观。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1) 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
(2) 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因而,课程研究内容的未来方向应当指向于“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二) 课程的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量的研究: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该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对“客观性”的信奉的基础上的。
质的研究: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关系:互补融合二、20 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一)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1) 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2)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
一方面,国际性领先于民族性;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教育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教育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学领域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众多前沿研究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如今,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数据分析,教育工作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
例如,通过智能教育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理解程度和错误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是跨学科教育。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挑战。
跨学科教育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环境教育中,可以融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全面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通过跨学科项目和课程的设计,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教育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正在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形态。
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学习历史、地理、科学等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参观古代遗址,或者通过 AR 技术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AI 则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辅助,如自动批改作业、智能辅导和个性化学习推荐。
然而,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技术设备的普及程度、教师的技术素养以及如何确保技术的使用不会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学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在城乡、贫富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差距。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一直处于不断演进和变革之中。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以及人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都使得教育研究面临着一系列前沿话题,并引领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话题是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充分满足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个性化学习则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资源。
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
然而,实现真正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并非易事。
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本质,避免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发展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前沿话题是跨学科教育。
随着知识的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跨学科教育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但跨学科教育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课程设计的复杂性、教师跨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等。
教育公平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尽管教育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城乡、区域、贫富之间,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差距仍然存在。
如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不受其出身和背景的限制,是教育公平的核心目标。
这需要政策的支持、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
同时,利用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有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但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等新的问题。
未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将变得愈发重要。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教育需要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
教育中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热点
二、现有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将不断趋向整合已成为不少学者的共识。
但对于二者如何整合,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如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不同的整合观会直接投射到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上。
对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尽管可以在理论的或者说思辨的层面作出各种理解和解释,然而它们在现实中,尤其是一线教师头脑中的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是不能回避的。
对此,我们看了一些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热点研究书籍,发现有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活动性存在,无论二者是否得到整合,它们在实践中就是一体的。
课程论与教学论是“观念性存在”,的确可以提出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之类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整合这“两论”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至今尚无令人真正满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这是需要我们作为学习者所继续探究的。
笔者认为,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前提是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论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存发展,还是将二者完全整合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都是衡量相关研究是否实现“观念性存在”整合的一块“试金石”。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出整合二者的机制,并使其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的争议)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意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
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1)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种看法的突出代表,要算是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了,我国当今的的一些教育学、教学论著作,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活动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分析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回顾首先是学科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由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此时,教育实践者主要通过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其次是学科的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和教学问题,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学科的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开始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同时,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
最后是学科的挑战与机遇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学科需要应对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的教育需求,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学科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十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问题
隐性课程及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因此增力对学生的控制。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三)隐性课程及资源开发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十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CONTENTS
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隐形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情景教学研究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师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叙事研究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怀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目前,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渐入微观领域,深入到教学过程、班级体建设、各学科课程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也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等多角度出发、全方面地展开隐性课程研究。我国的隐性课程研性课程的概念,更不用说好好地利用和实施隐性课程了。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校往往是不自觉地利用一些隐性课程因素,并获得了一些教育教学效果。
行动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行动”和“研究”看作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专业学者、专家的科学探讨。在教育研究领域中,两者也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动力,一直以来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系列前沿话题,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未来方向。
一、个性化学习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性化学习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话题。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其学习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偏好的学习方式,从而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
未来,个性化学习将进一步深化和普及。
不仅是在课程内容上的个性化,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节奏以及评价方式的个性化。
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二、跨学科教育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跨学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跨学科教育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需要融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跨学科教育将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开设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普及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实现教育公平将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借助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科研的前沿与趋势
教育科研的前沿与趋势教育科研作为推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一直处于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中。
了解其前沿与趋势,对于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备受关注。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了可能。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等多维度数据的分析,能够精准地为学生推送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跨学科教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传统的学科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跨学科教育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例如,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TEAM)等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再者,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研究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这不仅涉及到硬件设施的投入,还包括优质师资的培养与合理分配,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另外,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也成为了前沿研究的一部分。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包括舒适的物理空间,还包括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
研究表明,和谐、包容、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科研的趋势方面,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继续加强。
除了前面提到的个性化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在教育中崭露头角。
这些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
二是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未来的教育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估。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始终处于不断变革与创新之中。
在当今时代,教育研究领域涌现出众多前沿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反映了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话题。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育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
未来,个性化学习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教育更加贴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话题是跨学科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跨学科教育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需要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课程设置也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整合。
再者,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未来,学校将需要配备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同时,教师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以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此外,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在普及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教育质量和机会的公平性方面仍存在差距。
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资源和条件。
未来,教育研究者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减少这些差距,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教育创新等手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主要趋势如下:1.多元化和跨学科性: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性的特点。
这包括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比较和借鉴,也包括对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
2.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设计课程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3.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分析和反思,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整合性和系统性: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系统性。
这包括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以形成跨学科的课程模块,也包括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因素,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
同时,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性也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5.技术融合和创新: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还强调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这包括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也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策略和个性化指导。
6.关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
这包括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元素,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包括在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上注重公平性和公正性,以避免学生因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7.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
这包括对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包括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著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我曾到一所名校高中去听课,上课的是从高三下来的一位老师,三年轮一届,现在教高一。
他教学就总是拔高。
高考是三年之后的事,但老师教难了,部分学生就产生了挫败感。
学生对难的题不会,基础又不牢,这问题就出来了。
内地有不少高中在内部是分层分等的,你看那“火箭班”、“高铁班”、“动车班”等名目,实际上就是快慢班的意思。
学校怕老师有意见,就让你带个快班再带个慢班来平衡。
这个没有目标意识的突出表现就是不管你带什么班都是无差别的进行教学。
根据学情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做必要的调整。
实际上两个班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听评课是中小学重要的东西,但大家都来评课,各自的情况不同,依据也完全不同,谁都能提出上好课的建议来,但老师都听则不会上课了。
因为听这个建议的话他就要在一堂课上展现所有该做的东西——这个就是失去目标的表现。
结果一堂课该达成的目标没达成,该提升、该拓展的目标也没有做到,不知道该采用哪一条建议,其实教师本身也就缺少一个清晰的目标。
教师拿到材料,要看与目标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合理。
哪些证据证明是一堂好课?实际上所谓的好课也都是偏离目标的。
对谁而言?对学生啊!现在所谓的好课就是老师的表演了,不评学生了,这就是缺失目标了。
所以,过程、方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评价意识有没有,而这些都包含在课程意识中。
我国中小学为什么负担重,就因为不清楚目标,什么都教。
大家都感到课时不够。
比如有的课程一周就4节课,老师为了达成目标就去抢课时、抢课余,学生不堪重负。
实际上整个教育系统都缺少目标。
二、关于重建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课程知识,客观地讲也都前人留下的,而教学真正的难关就是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成为活的即有用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要记牢这些,还要求背下来。
这就把活的知识教死了。
为什么要这样教呢?因为要考试,考试考的也就是这些死的知识。
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是什么呢?一种是学死的知识学得好,因为考试总是成绩好;一种是学活的知识。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学活的知识,因为它是内在的知识观的体现,也是客观的、静态的知识观。
这个知识观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更重要。
现在提倡学中做,做中学,还有提倡做中悟,悟中学,这个更有意义。
对教师而言,知识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关注的就是知识点,而知识点是静止的,这不够。
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不同,方法性知识就是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就是悟中学。
事实性知识呢?它要求的就是记中学。
哪一个更好些呢?我们中小学缺失的就是价值性知识。
方法性知识需要讲解,把方法讲给我们听,方法就已经不是方法了。
而方法是会做会用的知识,把方法性知识讲清楚了,但是不会做也不会用,这知识也就变成死知识了。
会做会用的才是方法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效率最低的知识,是死知识。
但表面上看起来效率高,实则未获得方法,学了很多却都不会用,实际上也只是会背。
价值性知识是一种价值观念,用自己的方法——悟中学,是在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知识。
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总结、感悟、提炼,最终形成看问题的态度,信念、信仰,从中获得指导行动的准则,这就是价值性知识的特点。
从现状上看,我们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直接讲授和灌输,看来一切都明白了,实际只是听懂了,但意义不大。
因为它不是自己悟到的,只是被告诉的知识。
学了一辈子。
只学到了事实性知识,其结果就是缺方法,缺信念。
有些东西是只能背的,比如让你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24个字分了三个层面,一个字都不能背错。
自己也能去悟,但悟出来的你说了也不对。
未经过这个过程“悟”出来的可能低,管用。
但人格分裂了。
自己悟出来的可能水平不高,但有意义。
“悟”的时间应该给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借鉴、取舍,让其记住——悟出了不能说,那是要人格分裂的。
好的状态,应该是知无不言的,有一个求同意识。
只有死的知识,表面教会了,实则更痛苦。
记中学有一个轨迹——遗忘是最大的敌人。
遗忘是必然的,中性的,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痛苦的事情就应该遗忘,否则活不了了。
记中学——为遗忘而痛苦,没完没了的痛苦。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有三个困难:记不住,记住了还忘记,记住了又不考!这样学生就找不到学习快乐的享受和感觉。
因为都是客观的、静止的和公共的知识观,应更好地化解这一矛盾,应建立起动态的知识观。
我们缺乏的是方法的、价值的知识观。
理解下的记中学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以上三类知识我们总结为:事实性知识——学会的;方法性知识——会学的;而价值性知识——乐学的!三、学生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是教科书。
什么是教育?就是施加有正面影响的活动,是成人的一种行动,自上而下施加的、控制的、外力影响下的活动,从而获得成长、发展的过程。
若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就得通过“悟中学”来改变。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地位,对教育的观念要实现一种改变。
教育是学习者的事情,是与老师一起互动产生作用的过程,不是教育者来强迫、迁移的过程。
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不展开谈了,时间不够四、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一直有这个问题,学生拿上教材,不要老师自己学行不行?做不到。
教材的“教”字用得好,就是老师教的材料。
那么有没有“学材”了,回答是没有。
我曾去美国考察了一年教育,他们是学生用的书厚,还有电子材料。
可老师用的书很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得懂。
这与我们正好相反。
因为思路不一样。
新课程强调合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利用多种资源实施教学,这主要是为了弥补我们的课程、知识的不足,增强课程的活力。
本是个好事。
但我们现行的各类考试等同于评价——压迫的工具。
五、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评价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
我们现在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单一,教什么就考什么。
大家都在研究考试具有典型性。
评价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在这里也很难展开来讲。
六、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形态现在国内外都在流行“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成为热点了。
这些就是教育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
也是一种革命性的文化。
在古代战争时代,冷兵器的时代,一身功夫能打天下。
现代战争是热兵器时代,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不需要人机器就可以实现制敌目标了。
后信息化时代——可以让机器也失灵了,电子不运转了。
现代教育就是这种发展趋势,全国都在普及教育信息技术,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一时代。
中小学,包括最偏远的学校也都是信息化的,触摸式的。
这背后的投入是巨大的,观念也非常先进。
七、增强校本教研的“问题意识”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意识就非常重要,是前提。
我们长期接受的是死的知识的教育,自己则提不出来问题。
中小学教研活动是在经常做,但我看效率低,原因就是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我曾去看过一个中学的教研活动,等了半天也才来齐了人,都在闲聊。
就算是正式开会了也是废话连篇,议论的家长里短的事情多。
所以是无帮助的会,老师有抵触也不奇怪,因为领导不来就不议正事,行政性太强,专业性淡化了。
怎样提高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质量?我认为关注问题,关注热点,有问题意识很需要。
日本有位教育家叫佐腾学的,不久前来中国交流。
中国的中小学教研员超过10万之众,一直很让外国人羡慕。
他们也曾认为中国的教研活动一定搞得很好。
但他看了我们中小学的一些教研活动后说很失望。
认为同日本的相比水平不高,他们做教研活动直言不讳,直接说问题该怎么解决。
中国人则是每次都讨论该怎么教,怎么上,结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因为根本不讨论为什么教的问题,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佐腾学先生说日本人做事有三个层次——愿景,哲学,方略,教师在这三个层次上统一起来也才达成目的。
1.愿景: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2.哲学:学校、老师、毕业生的形象设计,先弄清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3.方略:选择知识、方法、措施和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做不到,举三反一。
这是一个过程。
领域应该有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热点。
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想法也许会有不同,但都应有自己的愿景。
八、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经验方式解决研究式解决个人经验、惯用策略分析、讨论、计划一次性、重复性行动、观察、反思自发的、隐性自觉——显性许多问题仅靠经验来解决,比如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
以前曾成绩高,现在经验不够是因为三四十岁的教师再往上提高成绩难了,经验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了。
经验无效所以研究的价值显现了。
有新的问题不在经验的范围里了,必须要进行新的思考了。
研究与经验的不同在于——其过程是外显的,因为它要经过分析,适时要做出决定。
如第一次去上课,解决问题和困难不会有大的变化,发现有四个问题,因此需要研究。
自觉的特征——公开的,即显性。
成绩提高不了因素是什么?分析、发现,即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