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副本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

1.浊液(不均匀、不稳定、不透明)

(1)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①均一、②稳定、③透明(不一定无色)的④混合物。(溶液四特征)

3、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1)加热;(2)搅拌;(3)固体研成粉末。

二、去油污的方法

1.乳化:使两种不互溶的物质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的过程。(如洗涤剂去油污)

2.溶解:使油脂溶解。(如汽油去油污)

3.加热:使油脂分解成可溶物质。

4.碱性物质:与油脂反应生成可溶物质。

三、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1.有的放热:NaOH;

2.有的不变:NaCl;

3.有的吸热:NH4NO3。

四、水溶液的某些特性

1.凝固点下降;

2.沸点上升;

3.某些溶液能导电(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分散)的物质。(固、液、气)

2.溶剂:起溶解(分散)作用的物质。(液:以水为主) 注: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但一般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质量和体积

(1)m 液=m 质+m 剂 (2)V 液= m 液/ ρ液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w) 1.表达式:w= (m 质 / m 液)×100%

m 质=m 液×w m 液=m 质 /w

2.相关计算

(1)浓溶液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2)稀溶液浓缩或加溶质;

(3)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溶质相加,溶液相加); (4)不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各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相加);

(5)和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质量之和—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不溶性固体的质量—不溶性杂质的质量)。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液

②称取和量取(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 ③溶解(烧杯、玻璃棒) ④装瓶、贴标签 (2)用浓溶液稀释

①计算(浓溶液和水的体积) ②量取(量筒、胶头滴管) ③稀释(烧杯、玻璃棒) ④装瓶、贴标签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物质溶解性的定义: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的性质(内因); 2.溶剂的性质(外因);

3.温度(大多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性增强,Ca(OH)2相反。)。 三、物质溶解性的定性表示——溶液的饱和程度

1.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注: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最浓(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饱和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4.溶液的浓度与溶液饱和程度的关系

注:(1)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酒精与水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

四、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S)

1、定义: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需该物质(溶质)的质量(单位:g),称为该物质的溶解度。(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固体物质:①溶质(内因);②溶剂(外因);③温度(外因)。(2)气体物质: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相关计算

(1)计算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w=[S/(100g+S)]×100%;(2)计算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质量(也可用于判断溶液是否饱和):(S/100g)=(m质/ m剂)

4.溶解度曲线图

(1)点:曲线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2)线:曲线上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溶液刚好达到饱和;

(3)面:曲线以下的点表示溶液不饱和,曲线以上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晶体析出(点到曲线的距离为析出晶体的

量)。

(4)曲线图上可以获得的其他信息:

①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

③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方法;

④溶液通过降温析出固体的多少的比较;

⑤溶液升温或降温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比较。

五、结晶(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使晶体析出。(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通过对热饱和溶液降温冷却使晶体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影响较大的物质)

步骤:溶解加热浓缩(形成热饱和溶液)降温过滤烘干

3.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提纯哪种物质就是用该物质最适宜的方法。

4.两种溶液通过降温比较析出固体的多少,必须说明的三个条件:

①降温范围相同;②溶液质量(一般相等);③溶液饱和程度(一般为饱

和)。

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一、基本概念

1、酸性、碱性和中性

(1)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性质。(溶液中有H+)

(2)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性质。(溶液中有OH-)

(3)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性质。

2、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

(1)酸性物质:显酸性的物质。(食醋、碳酸、酸果汁等)

(2)碱性物质:显碱性的物质。(纯碱、肥皂水、石灰水等)

(3)中性物质:显中性的物质。(食盐、蔗糖、蒸馏水等)

3、酸、碱、盐(化合物包含氧化物、酸、碱、盐)

(1)酸: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HCl、H2SO4、H2CO3、HNO3等)

(酸一定是酸性物质,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

(2)碱:电离时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NaOH、Ca(OH)2、KOH等)(碱一定是碱性物质,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3)盐:电离时有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含Cl-:盐酸根)的化合物。(NaHSO4酸性物质、NaCl中性物质、Na2CO3碱性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