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深化理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金融深化理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作者:白海静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对利率是否应该市场化这样一个问题不断争论,而近年来发达国家采用的利率政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利率市场化更为契合当今社会的金融发展,本文就根据麦金农教授的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分析,对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管制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说明利率市场化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

[关键词]金融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实际资本收益率货币实际收益率
一、问题的提出
利率的存在是否合理,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从凯恩斯到弗里德曼,无不对利率的作用性质和是否应该被管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根据著名的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暨金融深化理论
我们主要围绕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作一探讨。

关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根据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则有货币需求函数: (M/P)=L(Y,I/Y,d-P*)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名义收入,I为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即投资率,d为各种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d-P*为实际利率或者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

麦金农指出,I/Y这一变量与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在欠发达国家中,经济的分割使得各经济单位相互隔绝,因此各种资本品没有统一的价格,在因为资本市场比较落后,间接金融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必须通过自身的积累。

所以,计划规模越大,所需积累的实际货币余额就越多。

故L的偏导数ɑL/ɑ(I/Y)>0,这表明投资的货币需求和事物投资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关于货币的实际收益和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麦金农做了具体的分析。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示利率越高,实际投资的意愿就越强。

这是因为,如果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上升,就会引起实际现金的积累的增长,这样资本形成的机会就会增加。

所以发展中国家若提高利率则能够刺激投资的增加,降低利率反而能够压制投资。

利率和投资之间的正比关系现
象被成为“渠道效应”。

但是当利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们会持续持有货币不进行投资,这样投资率反而会下降。

利率和投资之间的反比关系被称为是“替代效应”。

这样,利率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表现为下面这个(图1):
图中,纵轴表示投资率,横轴表示实际利率,A点为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等于实际资本的收益率。

当货币的实际收益率高于实际资本的收益率时,“渠道效应”转化为“替代效应”。

麦金农认为,实际货币的余额大量增加有助于迅速增加投资和总产出的迅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受到金融管制,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非常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就应该推行金融深化的各种政策,其中包括利率的市场化。

三、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对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管制的比较
以上介绍了金融深化理论,下面笔者根据该理论对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管制进行了比较,以期从理论上说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中的(图2),i表示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其余的与图一中所示相同。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在市场利率的情况下,若实际利率小于A,则由于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小于实际资本的收益率,人们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进行投资,从而发挥渠道效应,增加投资率;当实际利率大于A时,由于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大于实际资本的收益率,人们更倾向于将手中的货币进行储蓄,从而减少投资率,也就是替代效应起作用。

2.在政府管制利率的情况下,则存在三种情况:(注:下面每一个单项的分析中不考虑i=B或者A的情况,因为该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是随机的,对我们的理论分析不造成影响。

)
A.若政府采用利率的底限管制,即规定利率的最低限度,而且最低限度小于A,设最低限度为B,设政府的金融压制曲线为BB*,那么根据当时的实际资本收益率情况,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此时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大于B,则仍然能够发挥利率和投资率的替代效应和渠道效应,不会过大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若此时的实际资本收益率小于B,则由于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大于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人们倾向于进行储蓄,从而促使投资量减少,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B.若政府采用利率的底限管制,即规定利率的最低限度,而且最低限度大于A,设最低限度为C,设政府的金融压制曲线为CC*,那么此时主要是利率和投资率的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即由于货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收益率,人们更倾向于进行储蓄,而不是进行投资,此时,投资收入比率会下降,致使整个国家的投资总量下降,进一步减少国民收入,而货币的实际收益率由于存在管制,又不能促使正常的市场机制得到发挥,从而进一步减少投资量,很可能使得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中(对于政府管制的利率分析和第二种情况一致)。

C.若政府实行利率的上限管制或者下限管制,而且上限或者下限正好是A,则此时的利率管制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但是该情况是十分偶然的,实际的利率管制很少发生。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麦金农教授的金融深化理论,对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管制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各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的优势明显,均更加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
[3][美]艾伦•加特著,陈雨露,王智洁,蔡玲,译.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经济科学出版社.
[4]李朝民.市场利率以及风险控制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
[5]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6]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李慧中,吴璟桉.中国利率改革三十年的逻辑.上海金融,2008,(8).
[8]吴炳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建议.社科纵横,2006,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