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格追求
————读《论语》有感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成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一个发展史。然而,我看过一些讲孔子的论文,发现很多人都是就孔子的思想和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方面着手,却很少有人专门就孔子个人人格而发表观点。诚然,孔子的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孔子的最终价值所在,他的真正的价值应该是是他在完美人格方面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
我认为,了解孔子,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其他政治主张,如果没有一种崇高的人格作为一种内在牵引力,那这种了解是很肤浅很单薄的。对中国孔子的把握,不同于西方在哲学方面对各种哲学理论或者思维方面的探究,它是不可以脱离对圣人本身人格的考究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本身的笼统和抽象,它要求读者自身去体会更为深沉的精神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文化本身对道德、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它更要求我们从圣人的人格方面去汲取力量。而孔子,正是由于他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近乎完美的人格感染着几千年来的文学家、思想家,才使整个中国文化史深深地打上了他宣扬的文化的烙印。试问,如果你不能真正地崇拜一个人的人格世界,你如何能够真正地亲切了解其思想和事业的价值?
就像我们面对山水天地无穷的美妙变幻时会忘记语言一样,在一种伟大的人格面前,我们也常常感动得流眼泪。对完美精神的追求永远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对于茫茫宇宙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精神的力量却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永恒。我甚至认为,使孔子不朽的,不是他的思想主张,而是他的精神中所彰显的人格力量。
然而,孔子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也就是说,孔子完美的人格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完美人格首先体现在他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他幼年丧父母,中年漂泊,老年丧子,可谓悲惨至极,然而可贵的是,即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对绝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一生怀着礼治天下的宏图大志,但却屡遭冷落甚至污辱,他曾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多日……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被拒绝又不断地抗争的历史。他本来可以相安无事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可以做到像其他人那样到一个小国家清闲而富贵地享受国家的俸禄度过余生,然而他却没有这样选择。如果自己的思想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如果自己礼治天下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甘愿辗转于兵荒马乱的境地,甘愿承受他人的误解、诽谤和侮辱。“自反而不缩,虽褐宽薄,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子路的执着气概又何尝不是孔子所有的一种精神状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一生都在执着地实现着自己的“道”,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夹谷之会,齐国欺负了鲁国,他提剑历阶而上;治理中都,三桓掌权乱政,他采取“堕三都”而丝毫不畏惧;卫灵公对他怀疑时,他固执而果敢,毅然离开了卫国……孔子的一生不是辉煌的,但是无悔的。他的执着,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当王安石在变法遇到困难时,当林则徐在禁烟遇到障碍时,当那些怀着济世救民思想的人民在行道过程中屡屡失败时,我相信他们能够坚持下来、不屈不挠的勇气一定离不开孔子的精神影响。甚至于在文革中,很多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也能够从孔子的思想和经历中得到无限的力量,坚信光明的世界是终究会到来的。坚持不懈,执着勇敢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理想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它让我们离理想更近一步。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完美人格体现在他的真诚坦率上面。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
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他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直率,容易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然而,即使如此,孔子却没有被这一切吓倒,仍然坚持着内心的真实。“吾未尝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话大抵如此,几乎不给人半点情面。当学生樊迟来向孔子问“学稼”、“学圃”的知识时,他并不作答,等到樊迟出门后,他毫不讲情面地说:“小人哉樊须也!”很坦率地说出了对樊迟的不满。不仅如此,对于自身的评价方面,孔子也是非常地坦率。他才学出众,太宰“怪”孔子“多能”,子贡也说“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而孔子却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在他处又说:“而以我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将自己放到了普通人的地位。大抵一些要传播自己主张的人都会刻意将自己摆放到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让他人来顶礼膜拜(譬如耶稣就曾经被宣传为上帝的儿子,譬如穆罕默德就被人们认为是拥有神力的神灵),然而,孔子却不是。他从来没有宣传过自己不同于寻常人的特点,只是用崇高的人格来感染他人。他并不拥有超越他人的能力,但却使那些拥有能力的人来追随他,他没有要求别人为他立书做传,但自然有人收集他的言行,使他名垂千古。——孔子的坦率没有给他任何身世上面的神话渲染,却使他更为接近世俗的人生,没有让他成为他人宗教般膜拜的超自然力量,却使他更因为他的人格而获得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的人,是人间的圣人。
再次,我认为,孔子的“忠恕”思想也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己忠诚,不为谄媚他人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不害怕得罪权贵而压制自己的想法。正方面更多地接近于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真诚坦率”。而“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即“以己之心度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他宣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不是在于个人的成功,而在于对他人的完美。这是一个圣人所有的悲悯情怀,他宣扬的是一种“人间大爱”,使个人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提高上,而是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强调一个人的精神不是一支蜡烛只是照亮了周围的空间,而是太阳的光辉,普照着时间万物。在教学上面,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地传授着自己的知识。他的弟子,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等,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纯粹的为了让渴望知识的人得到人格上的提升的行为,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他“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
当然,孔子的人格思想不是平面的,它拥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在《论语》里,他就曾经用大量的语言表示了自己对“君子”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安贫乐道,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他与人为善,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准则;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他以其近乎完美的人格感染了世代的人,使他也获得了穿越时空、流芳万世的盛名。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高度地评价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无比崇敬的心情表露无遗,而颜渊更是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新立,卓尔。吾欲从之,末由也已”,深情地表现了对孔子的追随之心。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的人格精神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近乎完美的人格,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崇高的人士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性。因此,我认为,孔子最大的价值不是在于提出了一些有道理、冷冰冰的思想主张,而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模式。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悠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我们学习《论语》,更应该去践行的,是孔子的人格。也真诚地希望所有学习论语的人都能够从《论语》中获得无限的人格力量,实现自我的人生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