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群对养老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人群对养老模式选择的经济分析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宋一君
指导老师 钟甫宁
摘要:社会结构的变迁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失去支持系统,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探讨了不同人群对养老模式选择,并建立三元选择模型分析不同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和家庭子女数较多的人偏向于家庭养老,男性、收入较高的人较倾向于独立养老,而受教育程度较高年轻一代和低收入的人群对集体社区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政府的养老补贴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集体养老社区的态度和社会养老的信心。未来的养老趋势为经济上对后代依赖的减弱,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依赖仍很强。
关键词:养老模式;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多元logistic模型
Economic analysis of eldercare choices of different people
Student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jun-Song
Tutor Funing-Zhong
Abstract:Due to the varianc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raditional family care for the elders has lost its foundation, and multi-pattern of eldercare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This paper discussed different eldercare choices of different people, 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on the base of multi-logistic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female, people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with more children lean to family eldercare, male and people with higher income tend to independent eldercare, while the young genera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those with lower income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accept collective community pattern. Besides, the governmental policy that provide subsidy for the elders affect the attitude of collective community pattern and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 elderca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trend of elder care in future is weaken economic reliance on offspring and remained strong daily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
Key words: pattern of eldercare; economic fending; daily care; multi-logistic model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自197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并稳定在低水平的现实,在宏观层面上引发了人口年龄
结构的巨大变化。据统计,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人口转型的双重进程中,老年人赡养比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是公共政策最重大的研究领域之一(Armstrong,1999)。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也是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赡养父母在西方并不成为必须负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和人口迁移的需求;核心家庭、小家庭的形成;“孝亲”观念的淡化以及家庭中的代际倾斜等。在社会逐渐失去家庭养老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研究和探索未来养老模式的新趋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试图分析40-55岁年龄段人群对于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未来人口特征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文献综述
养老模式的选择受制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农业社会主要由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赡养,即家庭养老。工业社会以来,家庭养老功能萎缩,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很多老年人依靠退休金生活,即社会养老(宋宝安,2006)。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失地农民社会群体形成,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和从业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导致家庭负担变重(杨连专,2002;安增龙、董银果,2002);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家庭子女数量显著下降;现代生活方式使年轻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弱化(丁士军、陈传波,2005)。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家庭特征的变化,从而影响了老人获得家庭照料的可能性,也会影响人们选择养老模式的决策。
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经济上的供养,也需要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很多学者研究过养老资源选择的影响因素。许多亚洲的研究发现,父母有愿意与儿子同住的强烈趋向(Weinstein,1990; Martin,1989; Casterline,1991; Hermalin,1992; Lee,1994; Tsuya & martin,1992; Kojima,1989)。中国的学者指出,无论是同住,还是代际间联系及帮助,儿子都比女儿重要得多(Parish & Whyte,1978;胡汝泉、叶乃滋,1991)。家庭在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与家庭这一人类社会基本制度的特征与功能密不可分。
姚远(2001)总结过子女数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子女数对家庭养老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种功能没有直接影响或影响甚微。而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证明,在控制老年人年龄及其他变量后,子女数对于老年人家庭供养存在显著作用。此外他也提除了应该关注的特殊群体,包括老年妇女、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家庭、单身老人和患病老人的养老问题。
宋宝安(2006)曾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根据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对养老模式态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健康状况、职业类别、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都对老年人养老模式的态度有影响,而家庭收入情况与养老态度无关。而Yuanting-Zhang和Franklin W. Goza.认为家庭收入的限制是很多人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原因,而一些城市家庭开始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沉重负担,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自己独立解决养老问题。
风笑天(2006)认为现实社会已失去了传统中国家庭养老模式的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