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德育的关系
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
品德的定义品德,即个体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言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咏品德》
阳光普天暖民心,雨露滋润花逢春。性情有欲当为爱,道义无利应求生。
自尊如山峰耸立,自信似水舟随行。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选自《情意集》二、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的理解,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现象,判断他人的是非善恶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同时它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对道德行为的发生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发生道德行为。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当道德现象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观念时就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产生消极的情感。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它是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同时,道德情感会对道德行为的强度产生影响,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3、道德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表现为在实现道德目标时的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终达到目标,形成道德习惯。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的自觉、果断、坚持和自制的有力保证。
4、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道德行为具体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它是品德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品德教育和培养中,只有保证这四种成分的协调、平衡发展,才不会造成品德结构上的缺陷,阻碍品德的发展。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影响人格的三大要素。其中,遗
传素质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环境因素是人格的外界影响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人
格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
一、遗传素质因素
1、生理素质提供品德发展的物质条件
每一个人均有其不同的遗传特征,个体的生命机能活动是在遗传基因作用的基础上呈现其多样性
与适应性的。遗传除与体质形成有关系外,亦在一定范围内奠定新生个体将要形成的人格基础。
2、心理素质包含品德发展的准备
3、品德发展受成熟的影响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道德阶段
他律阶段
自律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成熟是遗传素质发挥现实影响的条件,是推动个体道德发展的内部力量。
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有时可明显改变人的人格特点,人们常学习模仿与自己处于相同地位或角
色的人的行为来行事处世,久而久之,模仿发展为定势,变成习惯固定下来,此亦是社会环境影响人
格的一个方面。
1、个体在其中生活和成长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个体置身其中的社区环境
3、个体所在的学校和家庭
4、大众传媒
三、后天教育习得因素
后天教育习得因素的来源,首先是家庭、家庭成员和家庭教育方式,属于第二位的则是学校。如
果说家庭是无意识的教育场所,则学校是有意识的、主动教育的阵地。第三是社会。职业和工作性质
对人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根据职业的要求,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进
而又会影响许多性格特征。
道德教育在个体品德发展中起引导作用
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品德发展
关键的矛盾:外部要求与自身已有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认同外部影响并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努力向之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内外部影响因素经由个体活动交互作用
儿童品德的发展都是通过主体的活动与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作用而实现的。
第三节中学生的品德现状
一、整体健康,主流良好
1、普遍有着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70.9%以上的学生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自己感到自豪。
2、大多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
首先,大多数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近61.5%的同学对争取加入共青团、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是积极的。
其次,基本上能摆正集体和个人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43.9%的学生选择‚宁可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47.2%的学生选择‚公私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