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追求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清水县西关小学王金梅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普遍较差。问题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语文学科的价值本位,没有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训练的重点发生了错位。

主要表现有:

1.我们受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思想的影响,读为第一,繁琐也分析背诵机械的记忆充斥了课堂,没有很好地挖掘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把语文课堂割裂成了阅读与习作僵化的两个板块。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自觉能力。

2.我们对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读轻思,课堂只进行阅读训练,甚至还错误地认为习作只能作文课上去做,没有必要挤点阅读训练的时间。

3.课程改革的教材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但习作训练仍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阅读教材内容与习作训练脱节,读与写无法同步进行。每个单元阅读课文中的课后练习,没有设计针对性的仿写,读写,拓展写等训练,全学期也只有6—8次写作训练,内容单一,习作训练的比例太少。

因为关注点错位,加之传统与现代思潮的不稳定性而形成的落后,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造成学生阅读范围窄,能力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因此,创新读写并重的语课堂教学,无疑是关注读写能力低下的这些学困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中写作训练的因素,以阅读为基础,在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表达,使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厚实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从读学写,寻找读写结合点

打开课本,凡教材中文质兼的名家名篇,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具有形象简明的表达,可以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适时借鉴、移植,通过写逐步将情感、思想、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借内容

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有关写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经验,围绕一个认知点,情感点等展开去,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三年级上册《花钟》这一课,把不同花开放的样子描述了出来要求学生自己再写几种花开放的样子,既练笔又拓展学生的视野。

我在教学《放风筝》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出文章的顺序,明线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暗线是作者心理变化的历程:期待憧憬—快乐高兴—失落伤心,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一线索自己亲身经历的拔河比赛,也用两条线来安排文章结构:明线是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暗线是期

待胜利-努力拼搏-总结教训。这种结构方式有一个实际的锻炼。我还设置了一个以“放风筝”为题的课后练笔,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放风筝”过程和词语用上,使学生的作文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比较丰满,在练笔中既重温了课文精华,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借表达方式进行模仿练笔。语文教材中所先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生动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习作的范本。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用了比较典型的总分写法,而且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学习全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这两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尝试用总分手法并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写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迁移性练习。例《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构

成,在分的部分又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在学生掌握文章这一文章叙述特点之后,可以进行迁移性练习写《我的家乡》《校园的花坛》等使学生在练习当中加深对构段、表达方式、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又达到让学生化知为能的目的,再比如《风筝》一课。

3.借词语进行整合练笔

从丰富的语汇入手,引导学生将段中所写的词语进行归类,运用一类词语或一组词语创造性的写句、写段练习,将所写的词语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材,成为活的语言。

低年级谅有专门归类学词的课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篇就是将描写秋天的词语进行了归类,学生在认识理解这些词后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这些词写一段话,能用多少是多少,给学生的写活设置一个平台,使他们下笔有言,在我们不同年级的园地后面都会安排一些读读背背,有的是名人名言,有时是俗语、歇后语,有时是古诗名篇中

的诗句。这里也可以设置写话,让学生选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长此以往对学生运用名篇名句来进行习作很有帮助。如果我们仅仅会读会背会,不会用,有什么实际意义?识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4.借情境进行练笔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有情境氛围下学生学习语言、语言、或想像习作兴趣会更高,情相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创设情境,使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课文,还能积累词句,培养习作能力。如人教版第十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练笔:有一天,苏轼和几位朋友一起泛舟西湖。忽然,一阵乌云飘过,竟下起雨来,无数颗雨点打破了这一池碧水,远处的景色笼罩在雨雾中,如同着了淡妆的少女般含蓄羞怯;不多时,乌云散去,雨势渐小,斜阳夕照,天空挂起一

的能力。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让学生以航天飞机的身份写一段自我介绍。在这样的转换练笔中,学生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也可以将同类的词语统一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个写话的拐杖,让他们在实际当中进一步理解词意,内化、美化自己语言的苍白点:

如《风筝》一课,写风筝的一课,“放风筝”的过程作者用了“托”、“高举”、“跑”、“放”、“飞”等动词使风筝稳稳地飞上了天空。《翠鸟》一课,写翠鸟捕鱼,“注视……蹬开……冲……叼……仿”一连串的动词使翠鸟高超的捕鱼本领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教师都可以设置练笔点,再比如《燕子》这篇课文也可以把写燕子外形的词语归类出来,让学生说说你平时看到的燕子形象,当学生有了词语的后,语言表达就更为丰富、准确、生动了。

6.借插图练笔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作用外,还为学生的习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