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作用及地球物理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还有 打桩、爆破、乃至车辆通行,都可形成人工地震。人工地震一般不会造成损害, 但对要求高度稳定的精密设备,仍有不利的影响
岩浆作用


1、何谓地球的重力?什么叫重力异常?如何利 用重力异常进行勘探? 2、地温分为哪几个带?什么叫地热增温率? 3、地球分哪几个圈层?其内、外圈层各包括哪 几个圈层? 4、地核分为哪几层? 5、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6、根据高程和起伏变化,陆地可分为哪六种类 型? 7、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分别有哪些?
4、深海盆地: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
1.2 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壳
内圈层
地球 外圈层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 为找矿产资源,打钻、开掘各种井巷工 程,但一般只能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迄 今为止,世界上最深的钻孔,是前苏联布 置在北冰洋滨的科拉半岛上的超深钻,也 仅深入地下12000多米。对整个地球说来这 只涉及它外壳上极薄的一层。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二)水圈
地球的水圈是在原始大气圈的成分中有了大量 的水蒸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 体,大部分汇集在海洋,另一部分分布在陆地上的 河流、湖泊、孔隙和土壤中。大气下层和生物体内 也有水分。这些水分包围着地球形成连续的封闭圈。 水圈的总质量为166.4亿吨,海洋水体积为陆地 水体积的34倍。海洋水体中已测出近60种元素,其 主要元素成分是: O 、 H 、 Cl 、 Na 、 Mg 、 S 六中元素。 海洋水的平均盐度为35‰。
第一章 地质作用及地球物理特征
[本章提要] 1.1 1.2 地球概况 地球的圈层构造
1.3
1.4
地球的物理特征
地质作用
[习题]
地球能够提供给人类生存所需要 的物质原料,其中主要的自然资源有 淡水、生物、矿产等。矿产是现代人 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 础,它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 深远,而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 源又都是地球发展演变的产物,因此, 了解地球及地球范围的地质作用对于 从事矿产资源工作的人员来说是很有 必要的。
3、生物沉积:生物新陈代谢、死亡等原因堆积下来
1)生物遗体直接作为沉积物质:生物石灰岩、石油、煤等 2)生物新陈代谢:生物能产生大量的CO2、H2S、NH3、 H2等气体,影响了沉积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促使金属 元素富集,形成各种重要的矿产。
1.4.1外力地质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形成之后,逐步
(二)岩浆作用:地球内部含大量挥发分的硅酸盐
熔融体向地表薄弱地带运移或喷溢到地表的过程
1、喷发作用:岩浆向上运移到地壳中
2、侵入作用:岩浆直接喷出地表
(三)变质作用:地下深处的固体岩石在高温、高
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 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 作用。
1.4.2内力地质作用
1.1.2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它包括:
1)大陆架:围绕大陆的浅水平原。坡角小于0.1°
海水深度一般小于200m。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倾斜部分,坡角4.3°。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坦地区。 2、海岭:大洋中的线状海底隆起。
3、海沟:平行大陆边缘延伸的两壁较陡的狭长沟槽。
地温梯度 -- 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 变化的数值。也称为地热增温率。
1.4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 内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矿物、 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 的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各种地质作用既 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在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 设中又同时遭到破坏。 根据地质作用所进行的场所及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 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1.1.2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陆地地形 1、山地:是指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的低山、1000m以上的中 山和3500m以上的高山的总称。 2、丘陵:地表起伏数十米(最大不超过200米)的低缓地形。 3、平原:地势宽广平坦或略具有起伏的地带。 4、高原:海拔高程大于600米的宽广地区,如青藏高原。 5、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的地区,如柴达木 盆地。 6、洼地:陆地上某些高程低于海平面的低洼地区。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三)地核
是指古登堡分界面到地心。主要成分是高磁性的铁、 镍物质,故又称铁镍核。 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 内核三层。 一般认为外地核呈融熔态,而内地核却可 能呈固态。
1.2.2地球外圈层的主要特征
(一)大气圈 包围地球的大气所组成的一个圈层叫大气圈。它是 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其上界可达1800km或更高的 高空。 1、按大气运动特征、状态特点分: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2、按大气成分特点分:臭氧层、电离层。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莫霍面
古登堡面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一)地壳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大陆所在的地方较厚,海洋 所在的地方较薄,地壳平均厚度33km。 1、上层为花岗岩层 2、下层为玄武岩层
(二)地幔 1、上地幔:33km-984km,平均厚951km。成分以超基性 橄榄岩类为主。因此这一层又叫橄榄岩层。 2、下地幔:984km—2898km,平均厚1914km。成分:金 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因此,这一层又叫金属矿层圈。
量所产生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三)重力: 地心对地面物质引力和地球自转离
心力的合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正常重力值 -- 把地球看作均质体,从理论上计 算出地表各处的重力值。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理论上的) 之差。
返回本章首页
1.3 地球的物理特征
(四)磁场: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在其周围形成
1.2.1地球内圈层的主要特征
(三)生物圈
即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在大气圈 84km 的高空,地壳 3km 深处和深海 底部,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量生物集中在地 表和水圈上层,包围地球形成一个封闭圈。
1.3 地球的物理特征
(一)密度: 地球单位体积的质量。变化较大。
(二)压力: 主要指静压力,既由上覆岩石的重
1.1 地球概况
地球处于广袤的宇 宙之中,是太阳系 的一颗行星。
太阳系是指以太阳 为中心,包括受到 太阳引力约束的所 有天体构成的巨大 天体系统。
返回本章首页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
公元前350年 推测:球形体
1519年: 球体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主要数据 赤道半径:6378.17km 极半径:6356.779km 赤道周长:40075.7km 表面积:510100934km2 北极约高出18.9m 南极低下24-30m 地球是一个南北极稍扁、 赤道稍长、平均半径约为 6371km的不规则椭球。
返回本章首页
1.4.1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地 球外圈层的大气、水和生物产生运动,由 此引起地球表层物质成分、地表形态发生 变化的地质作用。
按照作用方式的不同,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4.1外力地质作用
(一)风化作用:由于大气、水及生物的运动和作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 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 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 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全球最大的火 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带。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可分为两种:A型火山地震,指在火山 及其附近所发生的震源深度1-10km的地震;B型火山地震,指在火山口附近极小范围所发 生的震源深度小于1km的地震。 火山地震多局限于火山活动地带,影响范围不大,约占世 界地震总数的7%。
用使地表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 作用。
按照产生方式的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
1.4.1外力地质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指岩石发生机械破坏。 1)温度变化的影响 2)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岩石的组成成分发生化学变化。 1)氧化作用 2)水溶液的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活动对岩石所产生的
(四)地震作用:地球内部能量想外释放的作用过
程。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人工地震 4、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亦称“断层地震”。地震的一种,由地壳(或岩石圈, 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地壳 (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 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造 成岩石振动, 从而形成地震。波及范围大,破坏性很大。世界上 百分之90以上的地震、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
剥离的过程。 (三)搬运作用:风化、剥蚀过程的物质,由于风 、流水、冰川等运动被带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
1.4.1外力地质作用
(四)沉积作用:被搬运物质,从流水、风等介质
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1、机械沉积:由于搬运营力减弱或停止,被搬运物 质按颗粒粗细、比重大小依次沉积下来。 2、化学沉积: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沉淀。
(一)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机
械运动。
我国舟山群岛、台湾岛和海南岛在第四纪早 期(距今约300万年)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 来由于台湾海峡地区下沉才分开的。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边的古罗马庙宇前的三 根大理石柱,每根柱子高12m,它们保留有同样 的地质遗迹。
1.4.2内力地质作用
1.4.2内力地质作用
一个地磁场。
磁偏角 -- 地球上不同区 域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 间的夹角。 磁倾角 -- 罗盘磁针与水平 面之间的夹角。
1.3 地球的物理特征
(五)温度
自地表从上往下分三个不同的温度层:
(1)变温层:深度为15-20米,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2)恒温带:深度范围为20-30米。温度常年保持不变。 (3)增温带:在恒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
破坏作用。
1)根劈作用:植物根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使岩石崩 解 2)生物化学作用:由于生物参与,引起介质条件改 变,使岩石遭到分解的过程。
1.4.1外力地质作用
(二)剥蚀作用:由风、流水、海浪及冰川等运动
使岩石风化产物从原地剥离下来的作用。 1、机械剥蚀作用:主要是指岩石发生机械剥离。
1)风的剥蚀 2)地表水流的剥蚀 2、化学溶蚀作用:各种水体对岩石以溶解方式进行
变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
1、压固作用 2、胶结 3、重结晶
1.4.2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重力能、热能、地 球旋转能等引起的地球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 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地壳运动、
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1.4.2内力地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