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42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余小权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至于难以正确应用此类动词。

不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将会给在日企工作和与日本人交往中带来困难。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从“内外意识”即授受动词方向特征的角度上,通过举例分析此类句型的使用要点,解释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一、引言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进入日企工作之后都认为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熟练、正确运用。

而且日语具有省略主语这一特征。

对话中不使用授受动词,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立场与关系是无法表达的。

授受动词不仅能表达给予和得到,还能从措辞中表现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叙述事件中涉事者间的亲疏关系和内外关系。

此外,授受动词还有能够表达利益关系、恩惠关系的功能。

这是日语语法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

本文意在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例,举例说明授受动词的特性和日企文化内外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日企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二、授受动词「もらう」的基本句型和用法《大家的日语》(2010)中对授受表现的定义是:表现施与受的语法关系。

因此,授受关系中必然涉及施与受双方。

即,授受表现中应存在能够体现施受双方的人称或团体。

而完成施受动作的动词即为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くれる」(「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以及辅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

由于较之「くれる」和「あげる」,「もらう」的辅助动词更难掌握,所以本文以「もらう」及其谦语形式「いただ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用法和含义,通过误用数据分析误用的原因和这个句型在日企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作者:李福贵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较为强烈,这是他们的特征,同时也属于日本文化论中相对于突出的观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等都能够反映出“内”“外”民族心理意识,日常生活中,内外意识反应的非常明显,而正是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在运用日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视点判别听话人的相关情况,采取适当的语言对话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的就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内外意识;语言表达;影响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着独特的承载力,其承载了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映射出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彰显出相应的民族思想或者是个人的思维,日语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1]。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日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受到了本国民族强烈的内外意识影响,正是源自于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使得日语的表达也能凸显出极为明显的内外意识性。

学习日本的语言还应该结合地理和历史等加以分析,这是促使日本民族内外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的结合着日本文化强化认知,清楚认识到使用敬语的方式,构建起更为和谐的沟通关系。

一、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基本概述在历史轨迹上能够看出日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因为日本位于中国东边的海上,因此被称作东瀛。

作为一个孤岛上的国家,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曾经较为落后的科技和交通彻底的打破了他们的外交关系,除此之外,日本也一直推崇着“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将外交工作加以落实,才使得日本真正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日本拥有着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也倡导群体独立性,这源自于他们较为单一的民族结构,在语言上极易实现统一,这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凝聚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内外意识。

二、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根源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结合着日本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能够看出文化方面产生的隔断[2]。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一、传统的“和为贵”思想在日本进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

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

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嘲笑甚至排斥。

所以,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

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表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进展趋势。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

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使用好日语。

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

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所以,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实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

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

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

不过,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别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

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

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二)委婉的语言表达。

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

所以,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作者:杨静张卫娣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7期杨静张卫娣(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摘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传达情感、表达思想离不开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通常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渗透了日本人的日常言语生活。

日本人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都深受内外意识的影响,同时也是内外意识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内外意识;敬语;暧昧表达;人称代词;授受表达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 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徐香君【摘要】由于中日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母语的干扰,日语授受动词一直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象下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单从语法角度学习,即使认识了日语的授受动词,也未必能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自如。

本文从日语授受动词的物移方向的角度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以更加准确把握日语授受动词在语言交流中的运用。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47【总页数】2【关键词】日语授受动词内外意识物移方向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其中以内外意识为甚。

至于日本式的内外,《社会学事典》定义是:“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外部,以及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的类别,而‘内’与‘外’正是描绘这种内外对比的通用语。

”在日语中能够充分体现这种内外意识的非授受动词莫属。

从授受动词来看就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第二人称的“你、你们”,第三人称的“他、他们”,且其内外关系根据说话者的视角变化互相牵引着变化,如“内”可以是我、我俩、我所属的集体(小到我家、大到我国)等,相对应的“外”就是你、你俩、你所属的集体(小到你家、大到你国)等。

所以,对内外意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日语授受动词中说话者、授予者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授受动词的运用。

所谓授受是指给予与接受,因此日语授受表现也叫“受給表現”。

现代汉语无论谁给谁物品都用动词“给”来表示,而日语则复杂得多。

因为日语授受动词的运用,既要考虑“给予者”和“接受者”,又要考虑两者的“尊卑关系”。

小泉保(2005)将日语的授受动词做了如下分类。

日语授受动词的用法取决于授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

表达一旦成立,即意味着两者关系和授受方向的成立。

哪怕语言表层结构没有出现授受双方,其深层内外关系却因表层结构中授受动词的出现而历历在目。

这都应归功于日语授受动词本身所具备的规则性。

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日本人の言语行动における内外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內外意識专业代码:作者姓名:学号:单位:指导教师:年月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要旨言語の勉強は幾分文化に関連する。

言語の発達と使いは文化を表すだろう。

日本の文化を理解できると日本語の習いに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内外意識は日本の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

それは日本の社会と生活に深く関係がある。

拙論はまず日本の住宅の構造と集団意識を分析し、さらに内外意識が理解できる・次に、それと言語のかかわりを検討する。

主に敬語や人称変化や授受関係のことである。

最後、異文化との比較を通して内外意識を正しく把握する。

拙論では簡単に内外意識について述べる。

それで、日本を深く理解し、日本語の勉強にも役に立つと考えられる。

キーワード:言語文化内外意識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学习,因为语言的发展与应用时文化的一种表现。

了解日本文化对日语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很强烈。

这一意识贯穿于日本的社会和生活中,本论文通过对日式住宅构造特色与集团意识的分析加深内外意识的理解。

然后观察其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括日语的敬语、人称变化、授受关系。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外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与外文化的比较进一步确定内外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本论文只是粗浅地概述了日本内外意识。

借此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也能够对日语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言文化内外意识目录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 (1)1.はじめに (1)2.内と外の生活表現 (1)2.1家屋の特色について (2)2.2集団意識について (2)3. 内と外の言語表現 (3)3.1敬語について (3)3.2人称変化について (5)3.3授受関係について (6)4.日本文化と異文化について (7)5.終わりに (8)参考文献 (9)謝辞 (10)日本人の言語行動における内外意識1.はじめに言語は単純な文字ではなく、文化の一部分である。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

从「ご遠慮ください」说开去作者:张秀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张秀莹(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摘要:本文对「ご遠慮ください」进行语意分析,探讨其所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心理,希望能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ご遠慮ください」;语意;心理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66-02「遠慮」一词,本是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意为“长远的考虑”亦指“计虑深远”。

此语被引进日语,在特定的语境当中仍然保留本意,比如「深謀遠慮」,与汉语所说的“深谋远虑”并无差异。

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遠慮」一词,却与汉语中的“远虑”意义相去甚远。

查阅相关日语词典,日本人对日常会话中常出现的「遠慮」大体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理解,让我们看以下几个例句:①せっかくですが出席を遠慮します。

/承蒙您盛情邀请,但这次我就不出席了。

②君は遠慮してくれ。

/你就算了吧!③遠慮なくいただきます。

/那我就不客气了(收下了)。

④年長者への遠慮がある。

/考虑到有年长的人。

⑤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遠慮してください。

/请不要在这个房间里吸烟。

例①一般用在婉拒对方邀请时用到;②用于拒绝对方,话说得比较直接,可见这两个例句中的「遠慮」,其意义相近,是以话题中的人为主体,从主体的立场上来看均包含一种“拒绝、谢绝”之意,更接近「断る」「やめる」的意思。

此为其一。

例③是在接受别人的馈赠等时的常用表现;例④是说说话做事等考虑到年长者的存在,往往有一种“不可以随心所欲”或者“不可以太放肆”这样的语意;例⑤是对人的一种要求,或者说是一种提示,希望对方不要在房间里吸烟。

③~⑤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心情或想法,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之意,接近「気がね」、「気配り」、「こだわり」,此为其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例⑤是不是可以换成「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やめてください」或「この部屋ではタバコは吸わないでください」呢?从语法上来看,当然没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样的句子也并非不成立。

日语基本知识--授受动词

日语基本知识--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相关1授受动词(大致可分三组)①AはBに...を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A给B……A是给的一方,B是接受的一方,接受者一般是第二、第三人称(即:接受者B一定不能是“我”or“我方人员”)。

这三个动词作谓语时,主语一定是授予者。

ⅰ「あげる」用于给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某物。

例1私は王さんにアルバムを上げました。

/我给了小王一本相册。

ⅱ「さしあげる」用于给长辈、上级某物。

但是要注意若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则不用「さしあげる」,而用「あげ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例2卒業式に(私たちは)先生に何を差し上げましょうか。

/毕业典礼上我们送什么给老师呢?例3母はマフラーがほしいと言っていたので、マフラーを上げました。

/妈妈说想要条围巾,我就送了母亲一条围巾。

ⅲ「やる」用于给晚辈、动植物某物。

(近来,「やる」基本上仅限于给动植物某物的表达了)例4花に水をやる。

例5犬と猫に餌をやる。

覚えてください:A.若在句中是跟别人提起自己家人,即所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无论地位高低,只用「あげる」。

B.在此句型中,体言B处不用「私」。

②BはAから(に)...をもらう(いただく)B从A那里收到、得到……这种表达方式是接受者B作主语,授与者A作补语。

ⅰ「もらう」用于从平辈或社会地位相等的人、晚辈那里得到某物或主动要某物。

例1昨日、友達から手紙をもらいました。

例2牧野先生は李さんからお土産をもらいました。

/牧野老师收到了小李给他的土特产。

ⅱ「いただく」用于从长辈、上级那里得到某物或主动要求某物。

但是向他人讲述从自己父母、哥哥姐姐那里得到什么时,还是用「もら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例3昨日山田先生から手紙をいただきました。

/我昨天收到了山田老师的来信。

例4誕生日の時、母から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いました。

/生日时从妈妈那里得到了礼物。

覚えてください:若在句中是跟别人提起自己家人,即所涉及的授受双方是自己家人时,无论地位高低,只用「あげる」。

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 第3期从语言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商雨虹 若 柏 任何一个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风俗的不同,都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通过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征,来加深对日语的理解,进而切入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方面。

一、日语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遭受地震、台风、洪水、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日本人在同这些天灾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以后,养成了一种非常达观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是不可战胜的,只有顺从它,与其成为一体,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日语里诸如:泣く子と地头には胜てぬ(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长いものには卷かれろ(胳膊拧不过大腿)等谚语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表面上看,日本人好象是屈从于自然,是一个悲观的民族,实际上这正是日本人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保持精神平衡的一种智慧。

事实上,日本人在多次遭受大自然的毁灭性打击以后,又能很快地重建家园,就是这种达观的、乐天知命的自然观的最好体现。

在1995年那场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有一篇报道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报道说:日本人在家毁人亡面前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痛不欲生,人们很安静地排队领取救济食品,其中一位二十几岁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倒塌的自己住的房子面前,呆呆地站立了几分钟,然后一扬脚踢起一块瓦砾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种在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镇静,正是日本人这种达观的自然观的体现。

这种顺从自然、想与自然成为一体的自然观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日本人的“借景”。

日本人在建造庭园时,不是象欧洲人那样,把它建造成一座独立于周围大自然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而是想方设法使它与周围的自然溶为一体,使其成为周围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达观的顺从自然、想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强烈的感情,使得日本人对大自然有一种非常细腻的、强烈的感受和热爱。

日本民族的内外意识与语言表达的方式

日本民族的内外意识与语言表达的方式

日本民族的内外意识与语言表达的方式作者:潘宗瀚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4期摘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种不同的语言都承载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映射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思想,甚至个人思维方式,日语的表达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本文简单概述了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形成以及影响和作用,并对受日本民族内外意识影响下语言中的敬语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日本;民族文化;语言表达从实际情况看,日语的表达方式严重受本国民族内外意识所影响,使日语的表达也极具内外意识性,这也日常学习之中最为复杂的地方。

历史和地理是形成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学习日本语言就要先从了解日本文化开始,其次就是清楚的认识到敬语使用方式,最后方能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一、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概述历史上,由于日本在中国东边的海上,故又称东瀛。

日本是一个久居孤岛的国家,曾经一度落后的科技和交通,使其几乎没有外交关系,并且自古以来日本所推崇的政策就是“闭关锁国”,唐朝时期的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可以说对如今日本的外交有一定影响。

对于一个实行闭关政策的国家来说,首先人们对外界的心理就很排斥,其次就是对外界状况一无所知。

日本是一个群体独立性很强的国家,主要是因为民族比较单一,有98%是大和族,所以更容易实现语言统一,这也是日本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这种特征更容易形成民族凝聚力,久而久之变产生的内外意识。

二、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影响与作用1.内外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心理受内外意识严重影响,对外界的人与事物非常排斥。

例如,日本人往往都是集体行动参加海外旅行,在海外与别国民众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会独自一人出行,因为他们强度的自信和依靠完全来源与集团。

另外,就算在本国,日本人也会认为只有朋友可以依赖,对外部事物一直持有比较冷淡的态度。

2.内外意识的作用内外意识对日本文化具有优化作用,因为日本人以双重性格去选择和学习外来文化。

完全拒绝和抵制对民族不利的外来文化,只学习吸取民族有利的,并通过精心改造和融入后,形成属于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内”、“外”这两个词本身是物理空间的概念,但是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变成了反映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

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行为态度及规范。

这种“内”“外”有别的交际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是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言语表达上。

日本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首先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交谈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的问题,还要分清交谈中出现的第三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的手段,也是沟通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不以语言为媒介的话,便无法实现交流。

但是对于大部分日语学习者来说,虽然他们掌握了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但是却并不能很好的与日本人进行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

语言是在特定文化下产生的,若不能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的话,便无法很好掌握这门语言。

而且有时还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内外文化意识决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心理、语言等。

本文打算从助词「ガ」和「ノ」中来看内外。

助词在日语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代日语中助词「ガ」和「ノ」几乎可以接在任何名词后面。

可是在古代日语中,这两者所接名词大不相同。

「ガ」可以像「酒が飲みたい」那样表目的。

也可以像「行ったが会えなかった」一样表接续。

现代日语的「ガ」多在表主语时使用,在过去却没有这一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ガ」与与其具有深深联系的「ノ」进行比较。

本文主要探讨「ガ」和「ノ」承接语言的不同是如何反应内外文化的。

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地理环境等来探讨内外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内与外的定义关于内与外的定义:一般「内」是指自己的家人、朋友、公司的人、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

再放大来说就是本国的人。

而「外」一般就是指与自己关系并不亲密的人、不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外国人等。

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外指的就是内以外的所有人。

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日本人对内对外的态度完全不同。

与内人相处时很轻松,毫不顾虑。

而对待外人时很拘谨,顾虑颇多。

语言是文化的媒介,这种态度也全部表现在语言当中了。

二、「ガ」和「ノ」中的内外意识(一)研究过程关于「ガ」和「ノ」的研究并不少。

青木(1952),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祝词、宣命等作品中,助词「ガ」表示亲爱的意思,也可以用在表嫌弃、厌恶等感情场合下。

「ノ」则表示敬意、或者是保持一种心理距离情况下使用。

到了平安时代,「ガ」和「ノ」还是一样被区别使用,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小的便使用「ガ」,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大的语言后面便使用「ノ」。

对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理解及言语表现形式的分析

对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理解及言语表现形式的分析

对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理解及言语表现形式的分析作者:栗园园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3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它表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其文化而存在,而与此同时文化意识的表达又必须依附于语言形式而存在。

探究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特性,尤其是其民族心理意识时,必须结合其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

本文浅析了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产生根源、成因及其影响,并以日语中敬语为例浅谈内外意识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体现。

关键词内外意识语言表现敬语表达集团主义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70Understanding of Japan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and Speech Manifestation AnalysisLI Yuanyuan(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ulture. It shows the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Any langu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it.And at the same time,Th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must be attached to the form of language.We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if we wan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a country and its people. This paper takes the Japanese honorific expressions as the center?to spy on the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 of Japanese nationality.Key words Inner and Outer Consciousness; speech manifestation; honorific expression; group ism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若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该国的语言。

以「我」为中心的表达视角—日语中的内与外

以「我」为中心的表达视角—日语中的内与外

以「我」为中心的表达视角—日语中的内与外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也就理所当然的反映着其所属文化的特征。

日语也不例外。

日本在其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社会文化。

其特点之一就是有着严格的「内」与「外」的区别。

这一点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上有着明显的显现。

本文就是通过对照的方法来论述这一文化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

以求更好的把握日语表达的构思方式,更好的掌握日语这门语言。

标签:表达视角内外环境中心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日本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内」与「外」的区别,文化反映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那么在语言方面的反映又是怎样的呢。

日本的语言学家石棉敏雄,高田诚在其著作『对照语言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日语的表达方式往往以环境为中心。

并在书中举出实例,与英语的表达方式进行对照,来说明这一观点。

比如:1.They gave us chicken.今夜のご馳走は鶏肉だった。

(今晚他们招待我们吃了鸡肉)2.I have lost a button.ボタンがとれちゃった。

(钮扣脱落了)3.We have not any running water.ここには水道さえないのです。

(这里连自来水都没有)4.We have come to conclusion.やっと結論が出た。

(终于有了结论了)5.I heard shouting.叫び声がしたぞ。

(好像有人在喊)等等。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英语表达中的「They」,「I」,「We」等这些人称主题,在日语表达中变成了「今夜的款待」,「按钮」,「这儿」,「结论」,「喊叫声」等这些环境主题,从而可以确定的是与英语的以人为中心的表达方式相对应,日语的确采用的是以环境为中心的表达方式。

但是,我们也应该很明显的发现:以上所举的这些日语例子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

也就是说从以「我」为中心的视角来叙述的。

即这时「我」成了一种客观的存在,然后通过「我」把这些情报传达给他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

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

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张彬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语言承载了民族文化。

语言文化深刻地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以及民族文化特点。

因此,若是不能很好的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一国的语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所以,掌握好一门语言有助于促进对语言背后该国民的国民心理的理解与感知。

日本社会中存在着内外意识,这种意识在日语表达上反映出来。

通过理解日语语言文化中的“内与外”的语言表达,可以为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社会、语言构造提供便利。

本文首先阐述内外意识的含义与在语言表达上的反映,然后分析内与外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最后,再探讨一下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1 对日语语言文化内外意识的解读与分析1.1 内外意识的含义与理解日本权威辞典对“内”和“外”解释的共同之处在于,内是自己的家族亲属、自己所属的公司、机关、学校等等集团或团体机构,外是非自己所属的家庭,学校,公司等机构团体等。

日本《社会学事典》对“うち( 内) ”和“そと( 外) ”的定义是: “在日本文化中,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与表面及以家族、所属集团为基准的内集团与外集团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而言的通用说法 。

”所以我们可以如此给“内”和“外”进行定义,“内”是和自己社交距离近的一方,而“外”是和自己社交距离远的一方。

日本是一个内外意识表露极其强烈,及其自然的国家。

日本人在处理内外人际关系上,态度也会根据社交距离的远近亲疏有所不同。

但是,这种内外区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通过对话 双方心理上的距离而改变,而且时间、立场的变化也可能导致 这种关系发生变化。

而敬语的使用则最典型的体现了这种意识及在不同场景、立场下的变化。

1.2 集团意识的含义与理解集团并非单指群体,同时也是某种意义上人的集合。

集团意识的产生,也会促进集团的演变和发展。

日本的人际关系理念和日语表达

日本的人际关系理念和日语表达

⽇本的⼈际关系理念和⽇语表达2019-07-12【摘要】中⽇两国是⼀⾐带⽔的邻国,有着久远的⽂化交流的历史。

在社会⽂化特征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

但是,⽇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化,尤其⽇本⼈的⼈际交际理念上以其在语⾔上的迁移上独具特⾊,和中国有很⼤不同。

因此,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本⼈进⾏交流,甚⾄会产⽣误解。

本⽂就⽇本⼈⼈际关系理念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语语⾔表达的特征进⾏考察,并就⽇语教学提出⾃⼰的看法。

【关键词】⼈际关系;⽇语表达 ;内外关系;恩惠意识【中图分类号】G623.36 【⽂献标识码】B【⽂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2从社会学的⾓度来看,⼈际关系就是⼈们在⽣产或⽣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的⼀种社会关系。

我国以往的⽇语教学⼀直⽐较偏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的教授,易出现把⽇语从整个⽇本⽂化中剥离开来的倾向。

了解⽇本⼈的⼈际交往理念,不但符合语⾔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我国对⼤学⽇语教学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是⽂化的载体,也是实现⼈际交往的重要⼿段,学习⽇语语⾔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本⽂娱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表达所要体现的⽇本⽂化内涵,就很难真正掌握⽇语。

因此,充分地了解⽇本社会的⼈际交往理念,才能更好的运⽤语⾔这个⼯具,顺利实现⼈际交往的⽬的,实现交流⽆障碍。

1.⽇本社会的⼈际关系理念的特点和⽇语表达同西⽅国家⽐较,⽇本社会和中国的⼈际关系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与尊从个⼈主义的西⽅相⽐,⽇本⼈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亲属、集团、地域等社会基础建⽴起来的⼈际关系,⽆论是中国⼈还是⽇本⼈都喜欢合群,讲究和谐,凡事尊从“合和”的原则,以和谐、融洽为上,在同他⼈的关系中发现⾃我,进⾏⾃我评价,并寻求安定感。

但是,和中国相⽐⽇本⼈更注重和遵循“内外不同、上下有别、亲疏有距”等⼈际交往的基本理念,这些⼈际关系理念更多地反映在语⾔表达上,因此,必须将特点循序渐进地导⼊⽇常教学中,才能真正发挥语⾔交际功能的作⽤。

“内”和“外”的意识支配下的日语

“内”和“外”的意识支配下的日语

科技资讯2016 NO.16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160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恣意声音的记号体系。

语言是为了传达人类的思想、积累传承文化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不论是哪一种语言,都与它产生的社会环境、使用该语言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有着密切关系。

日本是一个岛国,与其他国家相分离,他们有着强烈的内与外的观念。

并且,即使在自己本国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内与外的倾向,他们会严格的区分哪些空间与自己相关,哪些空间与自己不相关。

因此,在这样一个重视内与外空间的日本社会中,他们的语言也极大地受到这种内外意识的支配。

以下,该文就将探讨日语在哪些方面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

1 文体一般情况下,日语的文体分为简体(体言だ形、用言辞书形)和敬体(ます形、です形)。

如果说话的人或笔者把听者或读者看作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人(例如:交易的对方、讲演的听众、第一次见到的人等),则使用敬体。

与此相对,如果说话的人或作者把听者或读者看作是属于内部空间的人,则使用简体。

这是作为使用敬体还是简体的一个规则。

但是,关于文体的分类,牧野诚一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

那就是“ウチ形(内部文体)”和“ソト形(外部文体)”。

敬体具有包含听者和读者在内的第三人称指向的性格,是对外部人员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称为“ソト形”。

简体具有强烈的包括说话者和作者在内的第一人称指向的性格,是对内部的人员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称为““ウチ形”。

这是从说话者或作者的心理角度出发的划分方法。

在这种分类中,存在一种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的人都必须使用简体的语言表现形式。

例如:(1)~だろう;(2)~のだ;(3)~ほうがいい;(4)~そうだ;(5)~らしい;(6) ~ようだ;(7)~つもりだ;(8)~と思う;(9)~ことにする。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要求其前面的表达是简体。

日本人の内外意识と言语表现

日本人の内外意识と言语表现

要旨日本社会で、内外意識は所々に見られる。

その意識は日本人の行動を左右している。

この内外意識は日本語人の行動様式を影響するとともに、日本語の表現も影響する。

日本語で、発達な敬語、不明確な日本語表現など、日本語の内外意識が生き生きに表現されるのである。

筆者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以来、その内外意識を深い興味を持っている。

ここで、内外意識と敬語、不明確表現、日本人の思いやり、特別な文の内外意識表現、内外意識の歴史原因などから小論を展開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内外意識;日本語の表現;敬語;不明確表現摘要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内外意识,内外意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的行为。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还体现在外在语言表达上。

在日语中,发达的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无不生动的体现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就对内外意识这一现象对日语的影响很感兴趣。

在此,想从内外意识与日语敬语表达,与日语的不明确表达,和为对方着想以及个别词的内外意识表现。

内外意识的历史原因等方面做一些简单考察。

关键词:内外意识;语言表达;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日本人の内外意識と言語表現1.はじめにご周知のように、強い内外意識を持つことが、日本人の顕著な民族性格の一つである。

彼らたちは「内」の人に思いやりをしたり、お互いに助けあうのに対し、「外」の人を無視したり、遠慮するのである。

また、このような性格が日本人に独特的なものの考え方を形成させ、日本社会にも計り知れない影響を与えたと言えるであろう。

なお、言語は文化の投影であり、文化のインデックスである。

人間は特定の文化背景の中で養成されたものの考えを言語によって表現するのである。

言いかえしてみれば、人間にはどんな思考様式があっても、それに当てはまる言語表現があるに決まっている。

その内外意識も日本語の言語表現と切っても切り離せない関係が存在するのである。

本稿では、筆者はまさに日本語の具体的な言語表現を分析し、日本人が言語表現を通じて、どのようにして、自分の内外意識を表現できているのか、をあきらかにしたいのであ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