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有效应用
许多人已经发现了经络腧穴学在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
穴位
特定的身体部位,有着不同的生理、病理反应。
2
经络
是人体内经气之流注液之道,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桥梁。
3
特点
经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传递信息的系统,具有全身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特点。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论、技术开发、临床应用、心理
内对中医的渐趋重视,经络腧穴
中体现。
学等方面均有不断的突破。
学的今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总结与展望
1
全面总览 ⚡️
课件详细阐述了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应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文
化,提高中医文化素养。
2
新时代
在当前大环境下,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对中医古老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并与现代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为经络
腧穴理论提供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之间正反馈形成相
互依存的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调节与恢
复的完整机制。
经络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针灸
中药
按摩 ♀️
经络腧穴学重要的应用方向
中药理论中提到的“药到经脉,
利用手法按摩经络腧穴可改
之一,可调节气血、神经、
科研相结合。
3
展望未来 ⏭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经络腧穴学的中医技术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
活中。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课件
随着中医的普及和世界的认可,经络腧穴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课件
将为您带来系统全面而易懂的经络腧穴学知识。
经络腧穴学的概述
历史悠久
《经络腧穴学》课件
总结词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腧穴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按摩疗法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和疼痛病症有很好 的疗效,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别络,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 血的功能。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的细分支,具 有渗灌气血、濡养肌肤的作用。
经筋系统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 属部分,主要管理关 节运动和肌肉收缩。
经筋的分布和走向与 十二经脉相一致,但 其功能更侧重于运动 和调节。
经筋病变常表现为肌 肉、关节疼痛和运动 障碍。
自然标志定位法
利用五官、毛发、肌肉、 关节等自然标志来定位腧 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等。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头痛、齿痛等
。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主治胃痛、
腧穴分类与定位
03
腧穴分类
01
02
03
按部位分类
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腧穴。
按作用分类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安 神宁志等不同作用的腧穴 。
按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 俞穴、募穴等特定穴位。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骼作为标志,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定位腧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 测量腧穴的位置。
经络系统
02
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疗法是中医经络腧穴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手法按摩来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推拿按摩疗法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和疼痛病症有很好 的疗效,如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的别络,具有沟通表里、渗灌气 血的功能。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的细分支,具 有渗灌气血、濡养肌肤的作用。
经筋系统
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 属部分,主要管理关 节运动和肌肉收缩。
经筋的分布和走向与 十二经脉相一致,但 其功能更侧重于运动 和调节。
经筋病变常表现为肌 肉、关节疼痛和运动 障碍。
自然标志定位法
利用五官、毛发、肌肉、 关节等自然标志来定位腧 穴。
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
等。
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头痛、齿痛等
。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主治胃痛、
腧穴分类与定位
03
腧穴分类
01
02
03
按部位分类
头面颈项、躯干、四肢等 不同部位的腧穴。
按作用分类
补虚泻实、清热温寒、安 神宁志等不同作用的腧穴 。
按特定穴分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背 俞穴、募穴等特定穴位。
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骼作为标志,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定位腧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 测量腧穴的位置。
经络系统
02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的作用
生理方面
联系全身,
病理方面
经络是病邪 传导的通路, 如:
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 营养全身;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
心火下移小肠; 胃火牙痛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解释临床现象: 肝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
指导治疗: “经气所至,主治所及” “面口合谷收”
十二经的命名
到手不到足,到足不到手 (1)手足:
(2)阴阳
三阴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阴行于内
三阳
阳行于外
(3)脏腑
如
属于本脏腑,主治本脏腑之病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十二正经
十二经的分布
十二经在身体的分布是左右对称的 十二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
手足三阳经
阳明在前 少阳居中 太阳在后 太阴在前 厥阴居中 少阴在后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循行
督脉:后正中线
任脉:前正中线
经 络 的 主 要 内 容: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不内联脏腑,无表里相配。
除任
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外,其余 六经无腧穴。 起调节溢蓄作用。象自然界的湖泊。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的重要意义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 络 总 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 行气血的通路,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 总称。
经络、腧 穴 模 式 图
水井
地 下 河
水井
地面 水
《经络腧穴学》总论(共93张PPT)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 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 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㈡ 经络学说的发展
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 发展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 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 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
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
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 、胆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 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学总论通用课件
循行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十二条经 脉在人体上按照特定的路径循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循环体系。
主治
十二经脉主治各自所属脏腑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主治肺系病证,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大肠病证等。同 时,十二经脉还主治各自循行经过部位的病证,如足阳明胃经主治头面、口齿、鼻咽部病证等。
拔罐疗法:在经络腧穴上拔罐,以形成负压,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效 果。
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在经络腧穴上,通过皮肤 吸收药物成分,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的目 的。
刮痧疗法:用刮痧板在经络腧穴上进行刮拭,以 疏通经络,驱邪外出,治疗感冒、中暑等病症。
综上所述,经络腧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仅在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还在其他疗法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
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腧穴三络气血输 注的部位。
功能
经络系统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 里上下的作用。它能够将人体各个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主治
03
腧穴理论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作用和特性,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三类。经穴 主要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奇穴则不在经脉上,但具有特殊治疗作用,阿是 穴则是根据压痛点取穴。
命名
腧穴的命名多与其所在部位、形态、气血流注、功能主治等因素有关,如“足 三里”表示该穴位位于足部,可治疗脾胃疾病,“合谷”则表示该穴位位于手 掌合拢时的凹陷处,可治疗头痛、目赤肿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总论课件
(一)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 交,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一)十二经脉
6、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再 传回手太阴肺经。
(二) 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概念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 “别道而行”,故称“奇经”。
《下合穴歌 》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七)八脉交会穴
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
特点: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能主治奇经病证 ,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 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脉
经 络
络脉
肢节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三)俞穴、募穴
含义: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
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
穴”。 俞募配穴法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 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 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皇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约610年)——开 创循经考穴先河:将经脉、腧穴按气血流注次序 排列,对完善经穴理论有贡献。
7.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輗軏相济,羽翼交飞”。
(《千金要方》652年、《千金翼方》约660年唐-孙思邈-581~682年)—首创同身寸:“以病 人指寸量之”;首提阿是穴:对后世奇穴发展有 贡献;首绘彩穴图:依据甄权等新撰的《名堂图》 重新编绘了《名堂经图》三幅:仰人图(正面) 282穴,背人图(背面)194穴,侧人图174穴, 并以“五色作之”;重腧穴命名;述经络循行。
1. 《甲乙经》(晋-皇甫谧-约成书259年)——对针 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二次系统总结:全面论述了经 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走向规律、循行 路线、发病特点等; 载穴共349,并对全身腧 穴的排列顺序经行了整理:名、 别名、定位、取法、功能、主治、归经、与何经 交会、针刺深浅、刺灸方法及禁忌等; 首载郄穴、 交会穴,补充特定穴; 总结大量临床经验;隋唐 前后传至日本(562年)朝鲜。
9. 《针灸逢源》(清 –李学川-1817年)——载穴 361:复增眉冲,经穴至此得以“完整” ,并沿 用至今,但仍存在经外奇穴“继续归经”问题; 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 。
10.《针灸精粹》(“民国”-李文宪)——将腧穴按 穴性分为: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 类,为腧穴按主治作用分类奠定了基础。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宋(960 ~1279)元(1206~1368)
明(1368~1644)清(1616~1911)
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1026年)— —首创直观教学法:1027年首铸针灸模具:“铜 人”两尊,并用于针灸教学和考试,对针灸教学 贡献巨大;首创腧穴总概念;广泛收集腧穴文献, 统一名称,确定位置,订正讹误,详栽腧穴功能、 主治、刺灸方法等,并在重要腧穴下收载历代名 医针灸治验案例,绘十二经腧穴分布图谱;载穴 354:新增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 (腰阳关)5穴。该书为匡缪正误的法定针灸书, 由官方颁行全国。
1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4. 《流注旨微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 (金: 1115~1234 -何若愚- 1153 )——前者开针灸歌 赋之先河:便于学习和记忆;后者汇子午流注于 最早:候气而针,顺时而刺,辩证择穴,故按时、 辩证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核心。但亦有人认为:何 氏注意到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 是正确的,但不考虑病情,仅按不同时间固定选 穴则有机械之嫌。
2. 《伤寒论》(张仲景-东汉末年)——创立了六经 辩证理论,并首先将经络理论应用到内科领域; 提出了刺灸原则:“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1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 魏(220~265)晋(265~420)南北朝 420~589 隋(581~618)唐(618~907)
1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2.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名堂图》 )(晋?— —早于《甲乙经》:由上书与《内经》类编而 成)——腧穴专著?有穴有图?惜已轶失:内容 散见《甲乙经》。
3. 《脉经》(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脉学专 著:充实了兪募穴理论,记载了6个兪募穴可灸 百壮。
3.刺灸治疗——论述了针具、刺法及腧穴主治。
1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三.西汉(前205~25)东汉(25~220)
1. 《难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首次提 出了“奇经八脉”概念,及其对十二经脉气血的 “溢蓄”作用,并对其循行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充实了十五络脉理论(阴络:阴跷之络;阳络: 阳跷之络); 首载八会穴(名称、主治),补充 了募、原、五输穴; 提出“补母泻子”法。
1四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阴经(脏)
阳经(腑)
循行部位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前线
肢
中线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2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2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2. 《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提及灸 法及所灸经脉(“灸太阴”及部位(“久足 中指”),已初步形成腧穴概念。
3. 《脉书-十一脉》(马王堆汉墓)——该书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穴著作,主要论述了十 二经脉中的十一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缺如) 的循行分布、所主病候。
11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针刺感应现象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 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5.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1578年)——奇经 八脉的完善之作:该书对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 腧穴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考订、补充,使其得 以完善。
1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6. 《针灸大成》(明 –杨继洲- 1601)——对针灸理 论及实践的第三次系统总结 :将腧穴按其名称、 性质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对其功能主治、选 穴配方、针灸论治、补泻手法都作了大量补充; 对腧穴的取法和异名同穴等进行了对照考订;载 穴359:眉冲(原出《脉经》)、风市(原出 《肘后方》) 、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原出 《圣惠方》) 5穴;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 甚广,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气功
古称“导引”、 按跷、行气。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
1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5、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 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前
1. 《脉法》(马王堆汉墓)——主要论述脉法, 提及灸法及所灸部位,但无穴名。
2. 《新穴奇穴图谱》(王富春-1999年-科技出版 社)——载奇穴800。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三. 建国以后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3. 《耳针》(王忠-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载耳穴400:正式介绍222。
4. 《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1999年-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充实发展了腧穴功能分类法: 解表、清热(心肺、肝胆、胃肠、解毒)、止咳、 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熄风、 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 苏厥、利窍(目、鼻、耳、口舌、咽喉)、祛风 除湿、舒筋活络。
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皇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与扛鼎之作:对 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1.经络——论述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与 脏腑的关系及在诊断、治疗上的作用;论述了标 本、根节、气街、四海理论;
2.腧穴——论述了腧穴的命名、定位、取穴方法;载 穴160(有说162);论述了骨度分寸定位法; 提出了特定穴;为腧穴分经奠定了基础:“脉气 所发”。
7. 《针灸大全》(明-徐风-1439年)——载大量易 记、易懂、颇有价值的针灸歌诀,如四总穴歌, 对针灸教学与学习贡献较大。
2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8. 《医宗金鉴》(清 –吴谦-1742年)——载穴360: 去眉冲,补充中枢、急脉;全书歌图并茂,对针 灸理论有发展。
目的和要求
7.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 逾于此”;“輗軏相济,羽翼交飞”。
(《千金要方》652年、《千金翼方》约660年唐-孙思邈-581~682年)—首创同身寸:“以病 人指寸量之”;首提阿是穴:对后世奇穴发展有 贡献;首绘彩穴图:依据甄权等新撰的《名堂图》 重新编绘了《名堂经图》三幅:仰人图(正面) 282穴,背人图(背面)194穴,侧人图174穴, 并以“五色作之”;重腧穴命名;述经络循行。
1. 《甲乙经》(晋-皇甫谧-约成书259年)——对针 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二次系统总结:全面论述了经 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走向规律、循行 路线、发病特点等; 载穴共349,并对全身腧 穴的排列顺序经行了整理:名、 别名、定位、取法、功能、主治、归经、与何经 交会、针刺深浅、刺灸方法及禁忌等; 首载郄穴、 交会穴,补充特定穴; 总结大量临床经验;隋唐 前后传至日本(562年)朝鲜。
9. 《针灸逢源》(清 –李学川-1817年)——载穴 361:复增眉冲,经穴至此得以“完整” ,并沿 用至今,但仍存在经外奇穴“继续归经”问题; 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 。
10.《针灸精粹》(“民国”-李文宪)——将腧穴按 穴性分为: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 类,为腧穴按主治作用分类奠定了基础。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宋(960 ~1279)元(1206~1368)
明(1368~1644)清(1616~1911)
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1026年)— —首创直观教学法:1027年首铸针灸模具:“铜 人”两尊,并用于针灸教学和考试,对针灸教学 贡献巨大;首创腧穴总概念;广泛收集腧穴文献, 统一名称,确定位置,订正讹误,详栽腧穴功能、 主治、刺灸方法等,并在重要腧穴下收载历代名 医针灸治验案例,绘十二经腧穴分布图谱;载穴 354:新增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 (腰阳关)5穴。该书为匡缪正误的法定针灸书, 由官方颁行全国。
1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4. 《流注旨微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 (金: 1115~1234 -何若愚- 1153 )——前者开针灸歌 赋之先河:便于学习和记忆;后者汇子午流注于 最早:候气而针,顺时而刺,辩证择穴,故按时、 辩证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核心。但亦有人认为:何 氏注意到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 是正确的,但不考虑病情,仅按不同时间固定选 穴则有机械之嫌。
2. 《伤寒论》(张仲景-东汉末年)——创立了六经 辩证理论,并首先将经络理论应用到内科领域; 提出了刺灸原则:“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1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 魏(220~265)晋(265~420)南北朝 420~589 隋(581~618)唐(618~907)
1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2.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名堂图》 )(晋?— —早于《甲乙经》:由上书与《内经》类编而 成)——腧穴专著?有穴有图?惜已轶失:内容 散见《甲乙经》。
3. 《脉经》(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脉学专 著:充实了兪募穴理论,记载了6个兪募穴可灸 百壮。
3.刺灸治疗——论述了针具、刺法及腧穴主治。
1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三.西汉(前205~25)东汉(25~220)
1. 《难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首次提 出了“奇经八脉”概念,及其对十二经脉气血的 “溢蓄”作用,并对其循行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充实了十五络脉理论(阴络:阴跷之络;阳络: 阳跷之络); 首载八会穴(名称、主治),补充 了募、原、五输穴; 提出“补母泻子”法。
1四肢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阴经(脏)
阳经(腑)
循行部位
手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上
前线
肢
中线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2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2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
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
2. 《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提及灸 法及所灸经脉(“灸太阴”及部位(“久足 中指”),已初步形成腧穴概念。
3. 《脉书-十一脉》(马王堆汉墓)——该书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穴著作,主要论述了十 二经脉中的十一条经脉(手厥阴心包经缺如) 的循行分布、所主病候。
11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针刺感应现象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 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5.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1578年)——奇经 八脉的完善之作:该书对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 腧穴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考订、补充,使其得 以完善。
1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6. 《针灸大成》(明 –杨继洲- 1601)——对针灸理 论及实践的第三次系统总结 :将腧穴按其名称、 性质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对其功能主治、选 穴配方、针灸论治、补泻手法都作了大量补充; 对腧穴的取法和异名同穴等进行了对照考订;载 穴359:眉冲(原出《脉经》)、风市(原出 《肘后方》) 、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原出 《圣惠方》) 5穴;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 甚广,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气功
古称“导引”、 按跷、行气。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
1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5、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 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前
1. 《脉法》(马王堆汉墓)——主要论述脉法, 提及灸法及所灸部位,但无穴名。
2. 《新穴奇穴图谱》(王富春-1999年-科技出版 社)——载奇穴800。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三. 建国以后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3. 《耳针》(王忠-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载耳穴400:正式介绍222。
4. 《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1999年-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充实发展了腧穴功能分类法: 解表、清热(心肺、肝胆、胃肠、解毒)、止咳、 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熄风、 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 苏厥、利窍(目、鼻、耳、口舌、咽喉)、祛风 除湿、舒筋活络。
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皇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与扛鼎之作:对 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1.经络——论述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与 脏腑的关系及在诊断、治疗上的作用;论述了标 本、根节、气街、四海理论;
2.腧穴——论述了腧穴的命名、定位、取穴方法;载 穴160(有说162);论述了骨度分寸定位法; 提出了特定穴;为腧穴分经奠定了基础:“脉气 所发”。
7. 《针灸大全》(明-徐风-1439年)——载大量易 记、易懂、颇有价值的针灸歌诀,如四总穴歌, 对针灸教学与学习贡献较大。
2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4/27
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8. 《医宗金鉴》(清 –吴谦-1742年)——载穴360: 去眉冲,补充中枢、急脉;全书歌图并茂,对针 灸理论有发展。
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