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https://img.taocdn.com/s3/m/ffa9607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2.png)
关于董必武的生平故事介绍1董必武的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董必武的很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董必武勤俭的故事。
董必武的故事有哪些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讲,在1937年的时候,国共双方进行第二次合作,董必武需要做党的统战工作,董必武平时在延安的时候就穿着粗布衣生活也比较勤俭朴素,但到了武汉因为要和昨天到这件以及社会人士打交道做工作,所以就需要换衣服。
当时市面上比较好的礼帽需要十元才能卖一顶,但董必武特意嘱咐工作人员买便宜的礼帽,皮鞋也是买了最便宜的,就是这样普通的一套衣服董必武也只是在迎送客人的时候穿戴一下,对于这种现象董必武身边的工作人员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穿好一点,吃好一点呢?董必武就告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对于中国亿万人民的幸福来说,吃饭穿衣戴帽只是小事,能省一分钱就要剩一分钱”。
董其武董必武关系董其武是山西人,出生于1899年。
父亲是一名长工,董其武自小由外祖母抚养,六岁的时候开始读私塾。
1917年,董其武被保荐读高小。
1927年,董其武到武汉担任支队长,多次立下战功,升任为副团长。
1928年到天津任参谋。
1930年,中原大战中,董其武担任撤退掩护军队长,后被升任团长。
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带领部队在绥南、包头、绥西等地抗击日军,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后来被蒋介石授予勋章,先后任命为警备司令、剿匪总司令等职。
国共内战期间,董其武率部在绥远起义,接受了的领导。
抗美援朝期间,董其武率部参与救援任务,被任命为军长。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2年,董其武被比准加入。
1989年3月,董其武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岁。
董必武是湖北人,生于1886年。
人民币的由来小故事
![人民币的由来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64a01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1.png)
人民币的由来小故事
1947年7月,负责财经工作的董必武,从延安出发,到晋察冀根据地考察。
路上想买几个烧饼和烤红薯充饥,谁知付款时对方竟不接受陕甘宁根据地的边币。
只接受晋察冀根据地发行的边币。
最后只好用夫人带的一块布料以物易物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位革命元老最终吃上了烧饼,但各解放区货币的混乱问题却始终无人解决。
当时,解放区的金融系统各自为政,互相征税,甚至搞起了贸易保护。
在这混乱的币种中,既有以海盐为支撑的山东根据地发行的“北海币”。
也有晋冀鲁豫的“冀钞”,还有西北地区发行的“西北农币”。
对此,董必武批评道:“互相建筑关税壁垒,各种票币互相压抑抵制。
商业上互相竞争,互相摩擦,忘记了敌对。
”这也直接推动了人民币的诞生。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华北财经会议决议。
华北、西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之间首先进行了货币统一工作,冀南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币按固定比价统一流通。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告成立,当日即由河北省平山县银行发行第一批人民币5元第一版、10元第三版和50元第一版,标志着第一套人民币正式诞生。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698c26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b.png)
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以下是 8 条革命先辈廉洁小故事:1. 方志敏烈士呀,那可是绝对的廉洁楷模。
有一次,方志敏的部队在打仗后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其中有不少金银财宝。
战友们都高兴坏了,说这下可以改善下生活了。
可方志敏却坚决地说:“这些都是人民的东西,我们不能乱动一分一毫!”瞧瞧,这是多么坚定的廉洁信念啊!他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吗?2. 彭德怀元帅大家都知道吧。
有一回,供给部的同志给彭德怀送来一件新棉袄,彭德怀一看就不高兴了,说:“我彭德怀穿旧的就行,新的留给更需要的战士!”他呀,心里总是装着战士们,把自己放在最后,这廉洁的品质不就像那闪闪发光的星星吗?3. 还记得陈云同志吗?曾经有人给他送来一些补品,陈云立刻让人退回去,还严肃地说:“我不需要这些特殊待遇,把它们送给有困难的群众吧。
”他总是这样,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这种廉洁自律真的太让人钦佩了!这简直就是我们的榜样啊,不是吗?4. 贺龙元帅也有一段廉洁故事呢。
有次他去视察部队,发现有个干部在搞特殊化,贺龙当场就发火了,斥责道:“你怎么能这样?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贺龙元帅就像那怒吼的狮子,坚决捍卫着廉洁的底线,多了不起啊!5. 董必武啊,那可是出了名的廉洁奉公。
有一次他去基层调研,当地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他,董必武一看就皱起眉头,说:“这样可不行,我们要和群众一样吃简单的饭菜。
”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不就是廉洁的最好诠释吗?6. 大家都晓得邓颖超吧。
有一回,有人想通过她走后门办事,邓颖超直接拒绝了,说:“这违反原则的事我可不会做!”她就是这样坚持原则的人,像那洁白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多让人感动啊!7. 黄克诚大将的廉洁故事也很感人呢。
他曾经说过:“我们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他身上,这种廉洁的力量就如同燃烧的火焰,温暖而又强大,你们说是不是?8. 罗荣桓元帅也值得一说呀。
有一次他的部下给他送了些礼物,他坚决不收,还教育部下要保持廉洁。
领导人当校长的故事
![领导人当校长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947384752d380eb62946d87.png)
领导人当校长的故事作者:鹿海鹰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01期1926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所长期党校”。
这是中共中央最早的一份关于开办党校的决定。
此后,由于形势所迫和条件所限,“最高党校”一直没能开办。
但这份文件,为日后中央党校的创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1933年3月13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883年3月14日)50周年,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江西瑞金开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
它就是中央党校的前身。
1935年11月,中央转战陕北后,正式在瓦窑堡开办中央党校(后迁至延安),培养高级干部。
董必武言传身教在瑞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先后出任教务长和副校长。
1935年,董必武出任中央党校校长。
陕北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董必武虽是校长,待遇却低得出人意料。
他和教务主任共用一张桌子、一条长板凳,合用一张硬板床。
为了方便工作,他花1块多钱买了一块怀表。
这块表又大又响,走得也不准,大家都叫它“火车表”。
但董必武说:“反正快慢误差不超过半小时就行。
有会议时,表快了,我晚点去;慢了,我早点去,不就调对了吗?”在董必武任校长的两年时间里,中央党校的规模迅速扩大。
1937年5月,党的早期领导人李维汉接任校长时,学员已多达四五百人。
毛泽东题写“实事求是”1943年初,中央政治局推举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并兼任中央党校校长。
从那时起,到1947年3月中央党校因内战被迫暂时停办,毛泽东一直直接领导中央党校的工作。
中央党校得到进一步扩大,学员由几百人发展到了3000多人。
毛泽东出任中央党校校长后,采取了三大创新性举措:其一,对办学思想进行改革,停止执行理论与实际割裂、脱节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其二,鼓励学员参加大生产运动,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自力更生,实现自给自足;其三,广泛开展文艺活动,活跃生活,配合教学。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https://img.taocdn.com/s3/m/868f35a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9.png)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80年前,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重要的是学习伟大长征精神,为此,店铺分享几篇关于长征的小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1:董必武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
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党史中的廉洁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789a75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b.png)
封面
16 这里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
2001 年 4 月,任长霞担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后不到一个
月就收到了控诉王松黑恶势力团伙的群众来信,信尾有 100 多名
村民的联合签名和血红的指印。任长霞立即部署行动,然而王松
背景复杂,关系网密集,且还有市优秀企业家等外衣作包装,加
剧了破案的难度。
4 月 29 日,王松手下的爪牙因参与作案被抓获,在外出差的
2008 年 11 月,王瑛因肺癌晚期不幸去世。 她被大巴山人亲切称为“永远的巴山红叶”。
给,就是我父母来,也不会给这个面子。”说完,便毫不
客气地将红包退了回去。
“管不住自己,就站不稳脚跟”,是梁雨润常挂在嘴
边的话。在夏县任纪委书记的 3 年间,梁雨润被当地民
众誉为“百姓书记“ ”梁青天”。2001 年 3 月 5 日,他离开
作的一幅《山峡夜航》的贝雕画送给朱德,就把画悄悄放在警卫员的车
座下送走了。
第二天,朱德派康克清把这幅画送回厂。见工人们言辞恳切,康
克清亲切地说“ :老总一再说了,这是人民的财产,应该拿去换外汇,支
援国家建设。大家的心意,老总已经收下了,谢谢大家。可是这幅画
坚决不能收,我看还是按老总的意见办吧!”
12 十全十美 某年秋天,一个大军区的两名同志来到陈云的住所,向他汇报军
07 为六毛钱作检讨 1941 年,受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
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为了维持正常运营,董必武 亲自制定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
一次,在月底伙食结算的时候,账面上有六毛钱的开支 平不了。董必武十分自责,说“ :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 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 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在办事处 大会上作了检查,并向中央写了检讨信。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上课讲义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上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781a19143323968001c9212.png)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1946dcad5bbfd0a79567359.png)
位 出色 的革命 家 兼 诗 人 ,而 且 还是 一 位 少有 的 “ 官 ” 。 清 1 5 年 , 董 老 任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院 长 。 当 时 , 他 家 住 在 97
北 京 钟 鼓 楼 后 的 一 个 昔 日王 府 的大 院里 。 院 子 很 大 , 有 花 园
段距 离的汽车 ,要用掉 不少汽油。如果家在 中南海 ,再到 高 院上 班,近 了一半路程 ,也 就节 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 国家还
发 前 ,毛 泽 东 嘱 咐 她 说 : “ 这 次 到 敌 占区 去, 深 入虎 穴 , 你 是
完 ,把她 拉 进 了 房 子里 间 。 吴大嫂家一共3 口人 ,除 了丈 夫 , 还有 一个 5 的儿 子 。吴 岁 大 嫂 顺 手 抓 了件 自己 的 衣 服 让 贺 子 珍 穿 了 , 并把 她推 到床 上 的 帐 子 后 边 。 自己则 用 锅 灰 把 脸 抹 黑 ,把 儿 子 抱 到床 上 , 自 己躺 在 床 上 装 着 有 大 病 。 她 叫 丈 夫 坐 在 床 前 ,一 副哭 哭 啼 啼
一
突 然 , 在 外 面 放 哨 的 女
房 东吴 大 嫂 进 来 说 :
个 白 匪兵 走 近 一 瞧 , 只见 床 上 的 女 人蓬 头 散 发 , 色 灰 面
黑 ,是 个 重 病 的 样 子 。一 个 小 孩 坐 在 床 里 头 围着 女 人 痛 哭 , 叫 着 “ 妈 , 我 要 妈 妈 。 ” 农 村 的 房 子 窗 户 很 小 , 光 线 很 妈 暗 ,加 上 土 布 做 的蚊 帐 本 来 就 比较 厚 ,不 透 光 , 贺 子 珍 坐 在 帐 子 后 面 根 本 没 人 能 看 见 。 白匪 看 到 这 样 一 个 悲 伤 的场 面 ,
党史故事董必武为六角钱作检讨
![党史故事董必武为六角钱作检讨](https://img.taocdn.com/s3/m/f7a626d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7f.png)
5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董必武在会上说:“当前办事 处除了工作处在虎穴之中,做事 要认真、谨慎外,生活也很困难, 必须艰苦度日,每一样东西都要 从节约出发,不能铺张浪费,每分 钱都要计划着用。”
董必武说到这里,把话题一 转,说到自己头上来:“同志们在 生活上这样勤俭节约,但我在审 核发票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错误, 把不该报账的六角钱车票签了字 报销。幸好被出纳同志及时发 现,不然会造成公家的损失。这 件事发生后,一些同志觉得没有 什么大不了的,但我认为这不是 小事,这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 题。我们办事处在白色恐怖的包 围之中,做任何事情都来不得半 点马虎。”
原来,不久前,红岩村办事处 招待所的所长把报账的票据拿给 董必武签字。董必武翻看发票, 都是买菜、买米、买煤、车票之类 的日常开销,经审核后属于报销 范围,就签了字同意报销。所长 在报账的时候,办事处的出纳却 发现有六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
车,按规定是不能报销的。此事 很快反馈到董必武那里,董必武 又重新审查了一遍,认定那六角 钱的车票确实不能报,便叫所长 把六角钱的车票取出来了。
见同志们听得很认真,董必 武继续说:“六角钱这件事情,起 码说明我的工作不认真,责任心 不强,对办事处所处的地位和重 要意义认识不足……所以我必须 为此作深刻检讨,从中吸取教训, 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努力把今后 的工作做好。也请同志们对我进 行监督。”
董必武一向很节俭,他爱人 在延安要生孩子了,董必武在重 庆无法照顾家庭,在写信慰问爱 人的时候,还专门提出要求:“孩 子出生以后,也要让他养成艰苦 朴素的习惯,衣服不要穿得太好, 只要干净就行了。”董必武还把从 延安带来的包裹布寄回延安,留 给孩子打补丁用。■
董必武
![董必武](https://img.taocdn.com/s3/m/b38390ec102de2bd960588b2.png)
• 董必武简介: •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武, 从事革命活动后改为必武。 • 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 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二次革 命”失败后,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 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参加反袁 斗争,曾两度被捕。后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 法运动。
董必武的物品(部分)
• 衣服 董必武用过的笔架
董必武纪念堂
董必武纪念堂
董Hale Waihona Puke 武的真迹• 逆水行舟用力撑, 一篙松劲退千寻. 古云此 日足可惜, 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
董必武故居
董必武故居
• 位于湖北黄冈的董必武故居
• •
1912年9月湖北军政府财政司总务科长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府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会主席 • 1955年3月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 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监 察委员会书记
•
195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 197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 • 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 •
•
• • • •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 1945年4月中国出席旧金山联合国会议代表团成员
• • •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南京局副书记 • 1947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 •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常委.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共 中央财经部部长 •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重庆 局书记.中共代表团副团长.中共出席政协代表
武汉革命先烈的故事
![武汉革命先烈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8c2163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f.png)
武汉革命先烈的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武汉革命先烈的故事:1. 向警予呀,那可是咱武汉的英雄豪杰。
她就像黑暗中的一把火,燃烧自己照亮了无数人。
当年她为了妇女解放事业,那是义无反顾地奔走呼喊。
记得有一次,她在街头演讲,面对众人慷慨激昂地说:“姐妹们,我们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难道我们甘愿永远被压迫吗?”她的热情和坚定感染了无数人,引领着大家一起为了自由和尊严而战。
向警予真是太了不起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2. 施洋烈士啊,他可是为了工人阶级的权益拼命抗争啊!就好比一头勇猛的狮子,毫不畏惧敌人的威胁。
有一回,在和资本家谈判的时候,施洋挺直了腰杆,大声说:“你们不能这样欺负工人,他们也是人啊!难道你们没有良心吗?”他的勇敢和正义让那些资本家都不得不敬畏三分。
施洋真不愧是咱武汉的骄傲,他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一辈子!3. 董必武呀,那是智慧与勇敢的化身。
他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革命的方向。
我听说啊,曾经在一次艰难的决策中,大家都犹豫不决,这时候董必武站出来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这么做,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能退缩!”他的果断让大家有了主心骨。
董必武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怎能不叫人敬佩呢!4. 陈潭秋烈士,他可是为了理想不惜一切啊!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黑暗中闪耀着光芒。
记得有一次,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毫不畏惧地笑着对战友说:“怕什么,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成功!”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人动容。
陈潭秋,真是太伟大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5. 恽代英,那绝对是革命的热血男儿。
他就跟那钢铁战士一样,怎么都不会被打倒。
曾经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受了重伤,但他咬着牙说:“我还行,还能战斗!”这样的顽强真是让人惊叹。
恽代英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武汉的英雄!6. 林祥谦烈士,他可是咱工人的领袖啊!就如同一只勇敢的鹰,不畏风雨翱翔天际。
听说在罢工斗争中,敌人威胁他,他却瞪着眼睛怒吼道:“想让我妥协,没门!”他的坚定让敌人都害怕。
最新-董必武的故事2则 精品
![最新-董必武的故事2则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69ad223214791711cc7917e6.png)
董必武的故事2则董必武的故事2则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
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
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7a9a2bab9d528ea80c77925.png)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董必武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著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名人故事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990037eff9aef8941e06da.png)
精心整理
董必武学习俄文的故事,名人故事
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
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董老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工作极为繁忙,况且年纪又大,记忆力也差了,学习外语该有多困难啊!
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功夫不负有心人。
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
仅俄文版《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学习当如卒过河”,这是董老八十七岁时留下的名句。
在学习的道路上,象中照吗!。
长征故事2021年
![长征故事2021年](https://img.taocdn.com/s3/m/5f34418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d.png)
长征故事特制布鞋红军以前在爬昆仑山以前,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董必武和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小道,一脚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
小王不特别注意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时,脚上的裤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路。
第二天,雨过天晴,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腚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鞋底自己的旧边上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去!”小王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边不掉队,走过雪山没问题。
”他把成鲸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穿。
”董必武把脚往上能一跷:“这不还有一双吗?”小王说:“那双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预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很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问:“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听过。
”董必武笑了笑,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只有他的商务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在途中捡的破布和来犯棕片。
今大,他里边从鲁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缝针起来。
包好后,在地上走,边走边说:“我们把棕布买来做鞋,坏了后再包不在意正好吗?”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个捡棕布的小王。
董必武就是用“特制布鞋”过了雪山。
《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使党由幼稚走向完备。
便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党人,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事业不懈脚踏实地。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
![一生清廉为政的董必武](https://img.taocdn.com/s3/m/cfc26b5731126edb6e1a102a.png)
58 扬 20l8年第8期
伟人故事
拿 出来 ,可莫要糟蹋了。” 董 必 武 第 二 次 回红 安 是 在 1958年 3月 。一 天 ,
他 在视察完 水库工地 后 ,当地 的干 部请他用午 餐 。 他看 到桌上摆 了 8个 菜 ,很不 高兴地说 :“当干部 的 就是不能脱离群众 ,不能搞特殊化 ,要在勤俭节约上 带个好头。吃饭绝不能铺张 ,一定要从简 ,菜不能搞 得 很 多 ,否 则 ,我是 吃 不 下 去 的 。”结 果 ,按 照 董 必 武 的要 求 ,这 顿饭 换 成 了 简单 的 四菜 一 汤 。
酷 爱 书法 的董 老 宋朝大文学家 、书法 家苏轼有两句诗 :“我虽不 善 书 ,好书莫如我 。”董必武很欣赏这两句诗 。1963 年 ,甘肃武 山一位喜好书法的医务工作者给他寄来 几 幅书 法作 品 ,为 了酚I答 ,董 必 武 就 书写 了 这两 句 诗 回赠 这 位 同 志 ,可 能 是 想 说 明 自己也 是 个 不善 书法 然而 却 酷 爱 书法 的人 。 其实 ,这第一句“我虽不善书”,并不符合董必武 的实 际情况。董必武 的书法不仅根底厚 、功夫深 ,而 且具有 自己的独特风格 。应 当说 ,他很 “善书”,而且 是 一位有成 就的书法家 。第二句 “好 书莫如我 ”,则 比较符合他 的实际。在繁忙 的工作之余 ,他主要做 两件事 :读书和写字。读书 、写字是他 的两 大爱好。 他孜孜不倦写字数十年 ,很少间断。 董必武生活俭朴 ,吃穿用都 随随便便 ,把节余下 来 的生活费用于买书和碑帖。他把这些心爱 的碑帖 装 满 了两 个 大 书 柜 ,放 在 卧 室 里 。一 部 部 碑 帖 经他 亲手整理 ,夹着他亲笔写 的名签 ,井然有序地放在他 躺 在床 上 就 可 以看 到 的地方 。遇 到半 夜 睡 不着 觉 的
关于节约的故事
![关于节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077f2133687e21af45a9aa.png)
关于节约的故事故事一:毛泽东节约的故事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
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
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故事二:雷锋的节约精神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
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
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
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
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
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故事三:周恩来节约的故事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
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务必是国货务必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
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
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
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好处。
故事四:邓小平节约的故事邓小平厉行节俭伴随他三落三起的一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魅力无穷,再三回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此刻一些先阔起来的人已把节俭看作小气抠门,把浪费当成促进消费。
但是这些人完全忘记了我们资源匮乏的国情。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
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已有四百多个供水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必武的几个故事
董必武是我国着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1886年,他是湖北黄安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董必武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1903年的时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
董必武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同时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位很优秀的人,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不难发现功勋卓着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
1957年,董老做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当时,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的一个昔日王府的大院里。
院子很大,有花园有水池,很气派。
他的儿女们也都乐意住在这里。
由于“高院”离此很远,每天往返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很多人来送文件,花费了不人力物力。
董老考虑着搬到离“高院”较近的中南海去居住,尽管当时中南海的房子较为窄旧,但他仍不改初衷。
一天晚上,董老和盘托出自己的主意,却立即遭到尚在读书的子女们的反对。
董老耐心细致地对全家人说:“第一,为我一个人,要有警卫排,要烧锅炉,要煤,要人跑这么远送文件,搬到中南海,这些都统一解决了,为国家节省了人力物力。
我不该搬吗该搬。
这二呢”稍作停顿后,他更深沉地继续说道:“我上班太远,要坐很长一段距离的汽车,要用掉不少汽油。
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
我们国家还穷啊。
”
1958年初春的一天晚饭时,还在读初中的女儿董楚青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吃饭习惯。
吃饭时,董楚青急于扒饭,三扒两赶地吃完了,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
小楚青丢碗就想跑,结果被董老叫住。
“你看看,你看看。
”董老连连说道。
年岁还小的女儿楚青茫然不知所措,怔怔地望着饭粒,默不作声。
一生惯读诗书的董老马上联想起古老的“锄禾日当午”诗句,绘声绘色地对女儿说道:“碗里、桌上有多少饭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粒粒不能丢啊。
”接着又严肃
地说:“拣起来吃了。
”此后,女儿楚青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1964年春,董老的一个侄孙子去北京看他,一是想见见世面;二是特别想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份较中意的工作。
董老一面热情地接待了侄孙子,一面又对他施以严格的要求,在北京逛逛可以,但不准租用小车,更不许在外面暴露与董老的亲戚关系。
那位侄孙子在北京住了大约一个星期,董老即要求他回家投入生产劳动。
临别的头一天,董老给侄孙一些路费和小礼物,并把他叫到跟前说:“我在政府里的地位很高,但我们都是供给制,除了个人生活、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乱开支。
你家的困难,主要靠自己克服,实在克服不了的,可以找当地政府。
”早就在寻找提出自己想法时机的侄孙子赶忙说道:“你没钱给我不要紧,那你写个‘条子’给我,我拿你的‘条子’去找县政府,很见效。
”董老严肃地说:“那怎么能行我不能插手地方政府的事,更不能要求地方政府给你特殊照顾,你要相信地方政府会秉公办事的。
”他语重心长地勉励年轻的侄孙子要安心农村工作,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向政府乱伸手,也不要向他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
董必武的精
神风范,也深刻影响着子孙后代。
董必武的子女们,虽然没有当大官,做大事,但是传承了董必武开创的家风,为人真诚、忠厚、勤俭、好学。
董必武晚年最为疼爱的孙儿们,如今已经与普通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了,但是他们良好的品德仍然颇有董必武的遗风。
对于个人,他的儿子董良羽说:“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规矩。
”董良翚说:“我继承了父亲一颗特别平常的心。
”对于事业,子女们说:“父亲像一座矿藏丰富的大山!”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