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给药系统PPT课件
合集下载
胃粘膜保护剂PPT课件
![胃粘膜保护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0f300733687e21af45a984.png)
11
瑞巴派特
① 抑制幽门螺杆菌 ② 清除羟基自由基 ③ 抑制炎性细胞浸润 胃溃疡:一次0.1g,一日三次,早、晚及睡前服用。
12
替普瑞酮
一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组织修复作用,能强化抗溃疡作用。 口服给药:一次50mg,一日三次,饭后30分钟内服用。
13
吉法酯
具有促进溃疡修复愈合、调节胃肠功能和胃酸分泌、保护肠黏膜等作用。本 药的作用机制不详,目前认为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强其抗 溃疡因子的能力。国外报道,本药用于治疗胃溃疡时疗效低于甘珀酸。但甘 珀酸可引起低钾血症和水肿,其发生率超过50%,而本药却未观寨到有此不良 反应。
禁忌 青光眼、哮喘、过敏性结肠炎及过敏体质等有脑血管或冠状动脉疾患者。带宫内节
育器妊娠或还以宫外孕患者。
7
LOREM IPSUM DOLOR
抗酸药(尤其是含镁抗酸药)与本药合用时会加重本药的腹泻、腹痛等不良 反应。采用不超过0.2mg的单量,并与食物同服,可减少腹泻的发生率。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一次0.2mg,一日4次,于餐前和睡前口服:4-8周 为一个疗程。
10
甘草锌
甘草根中提取物与锌结合的有机锌制剂,为补锌抗溃疡药。 甘草成分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提高胃黏膜的防御力,锌参与纤
维细胞的分裂及胶原合成,能促进胃黏膜分泌粘液,对抗溃疡可能有协同或 相加作用。 用于口腔、胃、十二指肠及其他部位的溃疡症,补锌及治疗寻常型痤疮。 消化性溃疡:片剂一次0.5g,一日三次,疗程4-6周。补锌:片剂一日0.25g, 分1-2次服用,痤疮片剂一次0.25g,一日三次。
1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防止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 所导致的胃出血或溃疡形成,起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瑞巴派特
① 抑制幽门螺杆菌 ② 清除羟基自由基 ③ 抑制炎性细胞浸润 胃溃疡:一次0.1g,一日三次,早、晚及睡前服用。
12
替普瑞酮
一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组织修复作用,能强化抗溃疡作用。 口服给药:一次50mg,一日三次,饭后30分钟内服用。
13
吉法酯
具有促进溃疡修复愈合、调节胃肠功能和胃酸分泌、保护肠黏膜等作用。本 药的作用机制不详,目前认为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强其抗 溃疡因子的能力。国外报道,本药用于治疗胃溃疡时疗效低于甘珀酸。但甘 珀酸可引起低钾血症和水肿,其发生率超过50%,而本药却未观寨到有此不良 反应。
禁忌 青光眼、哮喘、过敏性结肠炎及过敏体质等有脑血管或冠状动脉疾患者。带宫内节
育器妊娠或还以宫外孕患者。
7
LOREM IPSUM DOLOR
抗酸药(尤其是含镁抗酸药)与本药合用时会加重本药的腹泻、腹痛等不良 反应。采用不超过0.2mg的单量,并与食物同服,可减少腹泻的发生率。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一次0.2mg,一日4次,于餐前和睡前口服:4-8周 为一个疗程。
10
甘草锌
甘草根中提取物与锌结合的有机锌制剂,为补锌抗溃疡药。 甘草成分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提高胃黏膜的防御力,锌参与纤
维细胞的分裂及胶原合成,能促进胃黏膜分泌粘液,对抗溃疡可能有协同或 相加作用。 用于口腔、胃、十二指肠及其他部位的溃疡症,补锌及治疗寻常型痤疮。 消化性溃疡:片剂一次0.5g,一日三次,疗程4-6周。补锌:片剂一日0.25g, 分1-2次服用,痤疮片剂一次0.25g,一日三次。
1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防止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 所导致的胃出血或溃疡形成,起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2415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b.png)
针对一些难以通过胃肠道给药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肽 、蛋白质、细胞因子等,开发出高效、安全的口腔黏膜 给药制剂。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特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心血管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采用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高血压药 物等,可以避免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 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 的应用
药物的分布特点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随着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但不同药物 在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
药代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后,会被胃肠道进一步吸收和代谢,最终被肝脏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最终形成代 谢产物排出体外。
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生物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等生物技 术,研发新型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
反应。
纳米技术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口腔黏膜给 药系统,研发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等,以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及安
全性。
系统生物学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生物学效应、 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为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研发和优化提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药物治疗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点之一是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缺点之一是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 口腔溃疡、口腔炎等。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
局部治疗
口腔溃疡
通过口腔黏膜给药,可局部作 用于口腔溃疡表面,有效缓解
优势与局限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特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心血管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采用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高血压药 物等,可以避免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 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 的应用
药物的分布特点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随着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但不同药物 在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
药代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后,会被胃肠道进一步吸收和代谢,最终被肝脏代谢和排泄。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最终形成代 谢产物排出体外。
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生物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等生物技 术,研发新型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
反应。
纳米技术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口腔黏膜给 药系统,研发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等,以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及安
全性。
系统生物学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生物学效应、 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等,为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研发和优化提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药物治疗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点之一是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缺点之一是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 口腔溃疡、口腔炎等。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
局部治疗
口腔溃疡
通过口腔黏膜给药,可局部作 用于口腔溃疡表面,有效缓解
优势与局限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404ca3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2.png)
药物与辅料
药物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主要针对中小分子药物,如蛋白质、肽类 、核酸、抗生素等。
辅料
为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溶解性,需添加适宜的辅料,如表面活 性剂、聚合物、缓冲剂等。
给药系统设计与制备
剂型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包括口腔喷雾剂、口腔贴片、口腔凝胶等剂型。
制备方法
不同给药系统制备方法各异,如口腔喷雾剂涉及药物与辅料的混合、乳化和 灌装等过程,口腔贴片涉及药物与聚合物的混合、涂布和压制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疗效
药代动力学
口腔黏膜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需进行药代动力 学研究,以评估给药系统的效果。
药物疗效
口腔黏膜给药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靶组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同时 ,给药系统设计及辅料的选用可影响药物的释放和作用时间。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应用领域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 •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组成与结构 •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应用领域 •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未来展望
01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
定义与分类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口腔黏膜(包括口腔颊黏膜、舌 下黏膜、上颚黏膜等)将药物传递至目标部位的一种给药方 式。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口腔黏膜给药具有直接、快速、有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和疗效,同时可以避免胃肠道不适和肝脏首过效应等。
局限性
口腔黏膜给药的局限性在于药物吸收面积较小,对于一些大分子药物和脂溶性药 物可能难以吸收。此外,口腔黏膜给药的口感和气味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2c65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0.png)
.
9
最适宜人群
急症 患者 ED患者 胃、肝损坏性大患者 胰岛素、干扰素 、疫苗实现口服 儿童、老年患者 野战军人、野外工作者 精神病患者 被强制戒毒者 其它特殊病人
.
10
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 注射剂改为口服后交叉感染没有了,热源问题也不存在了 ➢ 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 ➢ 更多的药品患者可以自己服用了 ➢ 肌肉注射被取代了…不用肌肉注射或与输液配伍了 ➢ 服用方便,不用水送服亦易吞咽了 ➢ 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且还可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显著提高疗效,节省医疗费用
在市场差异化越来越小的今天 您的市场又在何方? 还有什么理由不跳跃出困惑 还有什么理由不考虑新的市场盈利机会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谈
.
21
水溶性药物
2005年8月17日申请专利 (200510090503.3)
生物黏附性 处方
掩味矫味
包装材料
2005年12月13日申请专利 ( 200510129939.9 )
2005年2月5日申请内包装国际专利 (PCT/CN2005/000166)
2005年12月19日申请外包装专利 (2005101299990.0)
.
19
市场的迁移
新释药系统将不断扩大药品市场中的份额,仅 2005年全 球释药系统的市场销售额就达到1000亿 美元……
解决了由于专利过期产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下 降的问题
通过冻干速释给药系统的改进抢占市场,从而 避开了仿制药品的激烈竞争
.
20
…如果
➢ 医院临床兑费禁止越来越严格… ➢ OTC产品的同质化循循渐趋… ➢ 普药市场的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在临床上 就有了独特的作用与用途
《口腔黏膜给药》课件
![《口腔黏膜给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da62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b.png)
《口腔黏膜给药》PPT课件
口腔黏膜给药的定义和意义 常见的口腔黏膜给药方法 口腔黏膜给药的优势和适应症 口腔黏膜给药的注意事项 口腔黏膜给药的应用案例 口腔黏膜给药的发展前景 总结和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的定义和意义
1 方便快捷
通过化
避免肠胃消化和酸性环境对药物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唇疱疹
使用口腔凝胶可以直接施加在 疱疹上,缓解疼痛和症状。
口腔黏膜给药的发展前景
随着药物研发和技术的进步,口腔黏膜给药在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口腔黏膜给药可以提供更便捷、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治疗 体验。
总结和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给药途径,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案例。 未来,口腔黏膜给药将继续发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减少剂量和副作用
由于口腔黏膜给药直接作用于目标区域,可以减少药物剂量和系统性副作用。
常见的口腔黏膜给药方法
涂抹剂
将药物直接涂抹在口腔黏膜 表面,如口腔贴片、溶液或 凝胶。
吸收剂
将药物吸收在口腔黏膜上, 如舌下含化片、舌腭溶解片。
咀嚼剂
将药物咀嚼时释放在口腔黏 膜上,如口腔消毒片、止痛 片。
口腔黏膜给药的优势和适应症
在使用口腔黏膜给药之 前,要保持良好的口腔 卫生,清洁口腔黏膜。
在药物吸收期间,避免 进食和饮水,以免影响 药物吸收。
正确的咀嚼或涂抹方法 可以提高药物吸收效果。
口腔黏膜给药的应用案例
口腔溃疡
使用口腔黏膜贴片可以直接附 着在溃疡面,并释放药物以加 速愈合。
齿龈炎
使用口腔喷雾剂可以在齿龈表 面形成保护膜,缓解炎症和疼 痛。
迅速有效
药物可以迅速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快速起效。
口腔黏膜给药的定义和意义 常见的口腔黏膜给药方法 口腔黏膜给药的优势和适应症 口腔黏膜给药的注意事项 口腔黏膜给药的应用案例 口腔黏膜给药的发展前景 总结和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的定义和意义
1 方便快捷
通过化
避免肠胃消化和酸性环境对药物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唇疱疹
使用口腔凝胶可以直接施加在 疱疹上,缓解疼痛和症状。
口腔黏膜给药的发展前景
随着药物研发和技术的进步,口腔黏膜给药在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口腔黏膜给药可以提供更便捷、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治疗 体验。
总结和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给药途径,具有许多优势和应用案例。 未来,口腔黏膜给药将继续发展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减少剂量和副作用
由于口腔黏膜给药直接作用于目标区域,可以减少药物剂量和系统性副作用。
常见的口腔黏膜给药方法
涂抹剂
将药物直接涂抹在口腔黏膜 表面,如口腔贴片、溶液或 凝胶。
吸收剂
将药物吸收在口腔黏膜上, 如舌下含化片、舌腭溶解片。
咀嚼剂
将药物咀嚼时释放在口腔黏 膜上,如口腔消毒片、止痛 片。
口腔黏膜给药的优势和适应症
在使用口腔黏膜给药之 前,要保持良好的口腔 卫生,清洁口腔黏膜。
在药物吸收期间,避免 进食和饮水,以免影响 药物吸收。
正确的咀嚼或涂抹方法 可以提高药物吸收效果。
口腔黏膜给药的应用案例
口腔溃疡
使用口腔黏膜贴片可以直接附 着在溃疡面,并释放药物以加 速愈合。
齿龈炎
使用口腔喷雾剂可以在齿龈表 面形成保护膜,缓解炎症和疼 痛。
迅速有效
药物可以迅速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快速起效。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PPT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f148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a.png)
稳定性测试
对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进行稳定性测 试,确保在有效期内药物的理化性质 稳定。
03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应 用场景与案例
常见应用场景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适用于多种疾病 的治疗,如感冒、头痛、过敏等。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适用于不同年龄 段的人群,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由于其方便、快捷的优点,速释型口 腔给药系统在家庭和旅行场景中特别 受欢迎。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与传统口服给药方式相比,具有快速起 效、方便使用的优势。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可绕过胃肠 道消化过程,减少胃酸和酶对药物的破坏,同时也避免了肝 脏的首过效应。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通常采用速释技术,药物在口腔内快速 溶解或释放,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减少了服药次数和剂量。
与其他新型给药系统的比较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
目录
•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概述 •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速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比较研究
0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1. 快速起效
药物在口腔内快速溶解和吸收, 迅速达到治疗效果。
于各种需要快速起效的药
用
物,尤其适用于不宜口服
范
或不宜注射的药物。
围
1.
无需饮水,便于患者自
快 速
我给药。
起
效
2.
方便的给药方式有助于
方 便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使
用
可迅速缓解症状,提高 患者舒适度。
3. 减少 用药 次数
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时 间的有效血药浓度。
4. 提高 患者 依从
性
02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的设 计与开发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课件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a5277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2.png)
药物的吸收: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通过口腔 黏膜吸收进入体内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安全性:确保药物在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中的安全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药物的口感:改善药物的口感,以提高患者 的用药依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原料选择: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辅 料,如药物、载 体、增塑剂等
06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机制研究:探 索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吸收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研 究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释放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稳定性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稳 定性和影响因素
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生物利 用度和影响因素
储存条件:制定 合理的储存条件 ,确保产品质量 不受影响
05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评价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
口腔保健:如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等
口腔手术:如口腔手术前 后的局部麻醉等
口腔疾病治疗:如口腔溃 疡、牙周炎等
口腔美容:如牙齿美白、 口腔异味消除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观察 药物在口腔黏膜 给药系统中的疗 效和副作用
局限性:药物稳定性差,易受 唾液、食物等因素影响
局限性:给药量难以控制,可 能引起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
药物载体: 用于装载药 物并输送到
口腔黏膜
药物:具有 治疗作用的
药物成分
释放机制: 控制药物释 放的时间和
速度
粘附剂:使 药物载体能 够牢固地粘 附在口腔黏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安全性:确保药物在口腔黏膜给药系 统中的安全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药物的口感:改善药物的口感,以提高患者 的用药依从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原料选择:选择 合适的药物和辅 料,如药物、载 体、增塑剂等
06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机制研究:探 索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吸收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研 究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 释放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稳定性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稳 定性和影响因素
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研究 药物在口腔黏膜中的生物利 用度和影响因素
储存条件:制定 合理的储存条件 ,确保产品质量 不受影响
05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评价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
口腔保健:如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等
口腔手术:如口腔手术前 后的局部麻醉等
口腔疾病治疗:如口腔溃 疡、牙周炎等
口腔美容:如牙齿美白、 口腔异味消除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
临床研究:观察 药物在口腔黏膜 给药系统中的疗 效和副作用
局限性:药物稳定性差,易受 唾液、食物等因素影响
局限性:给药量难以控制,可 能引起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03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
药物载体: 用于装载药 物并输送到
口腔黏膜
药物:具有 治疗作用的
药物成分
释放机制: 控制药物释 放的时间和
速度
粘附剂:使 药物载体能 够牢固地粘 附在口腔黏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071b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0.png)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具有快速起 效、方便使用、生物利用度高 等优点。
未来趋势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将进一 步深入,探讨更多适应症和药物
剂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口腔 黏膜给药系统的技术也将得到进
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将在未来的医 疗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
如疼痛控制、急救治疗等。
研究展望
稳定持久
药物在口腔内缓慢释放,维持 药物浓度稳定。
副作用少
避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减少 副作用。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材料选择源自生物相容性材料选择与口腔黏膜兼容的材 料,避免过敏反应和刺激 。
药物兼容性材料
确保药物与材料不发生化 学反应,保持药物稳定性 。
释放速率控制材料
选择能够控制药物释放速 率的材料,使药物在体内 达到最佳释放效果。
、口腔炎症等。
呼吸科
一些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 阻塞性肺病等也可使用口腔黏 膜给药系统进行辅助治疗。
内分泌科
对于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 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口腔黏 膜给药系统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手段。
儿科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吞咽困难 等因素,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更
为适宜。
CHAPTER 02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组成与 结构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是指药物通过 口腔黏膜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的给药方式。
特点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具有直接进入 血液循环、快速起效、方便使用 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口腔黏膜 的吸收能力和药物的稳定性。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优势
快速起效
药物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后,可直 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于口服药
粘膜给药2006级
![粘膜给药2006级](https://img.taocdn.com/s3/m/79a57827915f804d2b16c172.png)
特别适合大分子药物
电穿孔--与离子导入比较
因素 电输入 离子导入 恒电流、低电压、电 流密度 电穿孔 脉冲、高电压、脉 冲时间(ms-us)
药物理化性质 电荷(高电荷密度), 电荷(不是必备条 亲脂性(水溶性), 件)分子量(上限 未知) 大小(小离子较好, 分子量小于12000) 处方因素 机制 皮肤复原 电渗 浓度、pH值、离子浓 度 电场、不产生新途径 低密度电流恢复 显著的电渗 浓度 电场,产生新途径 低脉冲恢复 电渗不显著
表皮途径
角质层细胞
角质层细胞间
多层脂质双分子层
疏水
非极性药物 皮肤附属器
亲水
极性药物
穿透速率比表皮快,面积只有0.1% 离子型,水溶性的大分子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
皮肤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穿过细胞 活性表皮
细胞间
真皮
皮囊、皮脂腺
汗腺
毛细血管吸收 体循环
2、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pH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等电点最差,以下最佳
药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药物因素 其他电解质,竞争抑制 离子价和离子迁移 吸收促进剂 协同作用
电穿孔--
在皮肤上加一个瞬时的电脉冲,在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产生一个 短暂的水性通道,药物通过形成的通道,穿过皮肤而被吸收
优点
瞬时高压脉冲,形成暂时孔道,能可逆复原, 对皮肤无损伤 透过无时滞,起效快 与离子导入合用,大大提高离子导入效率 脉冲式给药,有利于程序化给药
药物与唾液蛋白结合
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
药物在释放部位 药物释放系统 唾液中的分散系
药物经吞咽消除 药物降解
药物释放 吸 收 代谢 结合 膜储存 血液循环 扩散透过 血液 口腔膜
第14章 黏膜递药系统
![第14章 黏膜递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28639c2b763231126edb11d5.png)
1.油脂性基质 • 可可豆脂 • 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2.水溶性基质 • 甘油明胶 • PEG • 泊洛沙姆 • 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 聚山梨酯61
(三)栓剂的附加剂 • 吸收促进剂 • 增塑剂 • 抗氧剂
(四)栓剂的制备 • 1.挤压成型法 • 2.模制成型法
(五)置换价
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 比值称为该药物对基质的置换价 DV= W/(G –(M-W)) G :纯基质平均栓重; M :含药栓 平均重量; W:每个栓剂的平均含药重量
二、药物的眼部吸收途径及特 点 • (一)吸收途径 • 1.角膜途径 • 2.非角膜途径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及用药频率 • 泪液、眨眼 • (二)药物理化性质 • 非离子 • 亲脂性(一定范围)
(三)剂型因素 • pH 黏度 • 延长滞留时间的剂型
四、常用的眼用制剂 • 眼部 无菌 • 眼用液体、半固体、固体 • 抑菌剂
• 已知肛门栓模具的装量为2g,苯 巴比妥的置换价为0.8,现有苯巴 比妥4g,欲制成20枚栓剂,则需 要可可豆脂多少? • A.25g B.30g C.35g D.40g E.45g G=2g DV=0.8 W=4/20=0.2g(即γ ) γ /DV=0.2/0.8=0.25g B=(2-0.25)*20=35g
五、质量评价 • 1.沉降容积比 • 2.递送剂量均一性 • 3.装量差异 • 4.装量 • 5.无菌 • 6.微生物限度
第六节 阴道黏膜递药 • 生理结构 • 10~15cm、复层鳞状上皮 • pH4~5 • 血管 • 吸收以细胞转运为主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 分泌液、周期 (二)理化性质 • 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c237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2.png)
THANKS 感谢观看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骨架型、渗透型、生物降解型等新型缓控释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新型材料能够根据药物性质和疾病特点,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的精准控制,提高治疗效果。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缓控释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生产成本、药物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有望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 新型给药系统的技术原理 •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 新型给药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新型给药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型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将药物传递到目标部位,实现局部 或全身治疗目的的医疗技术。
智能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智能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如材料稳定性、生产成本、安全性等问题。未来,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智能给药系统有望在重大 疾病智能化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04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
1 2 3
创新药物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给药系统为创新 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望为患者提供 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才和技术支持。
研发周期长
02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试验和验证,耗费
大量时间和资源。
成本压力大
03
新型给药系统的生产成本较高,可能影响其市场推广和应用。
新型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fe194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4.png)
《经皮给药系统》PPT课 件
一、简介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传递药物的方法。与其他给药系统相比,它具 有许多优点,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含药透皮贴剂原理
经皮给药系统透过皮肤吸收药物,其原理涉及透皮吸收机制和贴剂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适用范围
经皮给药系统适用于多种药物类型,并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疾病,包括但不限 于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四、优点和局限性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例如简便易用、减少了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但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吸收受限和不适用于大分子药物。
五、应用前的注意事项
使用经皮给药系统前需注意患者的禁忌症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药物的 有效吸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典型病例可 以分享。
七、展望和未来方向
已有许多创新技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药物递送和贴剂的持久性。
八、总结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多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药物递送 的改进和新型贴剂的开发。
九、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论文和专业书籍与期刊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详细信息。
一、简介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传递药物的方法。与其他给药系统相比,它具 有许多优点,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含药透皮贴剂原理
经皮给药系统透过皮肤吸收药物,其原理涉及透皮吸收机制和贴剂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适用范围
经皮给药系统适用于多种药物类型,并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疾病,包括但不限 于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四、优点和局限性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例如简便易用、减少了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但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吸收受限和不适用于大分子药物。
五、应用前的注意事项
使用经皮给药系统前需注意患者的禁忌症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药物的 有效吸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典型病例可 以分享。
七、展望和未来方向
已有许多创新技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药物递送和贴剂的持久性。
八、总结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多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药物递送 的改进和新型贴剂的开发。
九、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论文和专业书籍与期刊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详细信息。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PPT文档
![口腔黏膜给药系统-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4e9b0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c.png)
• 适于制成生物粘附制剂的药物:(1)日给药量不超过25mg 的药物;(2)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3)要求产生缓释效果 的药物;(4)渗透性较差的药物;(5)对酶降解敏感的药物; (6)水溶性较小的药物;(7)口服后肝代谢差异而导致血浓 波动大的药物。
11
1、生物粘附及理论
• 生物粘附聚合物和口腔黏膜间生物粘附的形成过程包括两 个步骤:(1)粘附剂表面润湿或膨胀使其与口腔黏膜紧密接 触;(2)生物粘附剂渗透进入黏膜组织表面的缝隙中或生物 粘附剂链与口腔黏液链间相互渗透,在粘附剂和口腔黏膜 表面形成了一个界面层,从而形成生物粘附。
• 与普通口腔黏膜和口服给药相比,含药咀嚼胶具有的 优点:(1)局部治疗口腔疾病;(2)通过颊膜和舌下黏膜 或从胃肠道吸收后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 咀嚼胶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易于用药,无需用水 服药,必要时可立即停止用药。
18
19
可根据药物性质控制药物释放方向或速度。
14
(2)口腔黏膜粘附膜剂和贴剂
• 口腔粘附膜剂由背衬层和粘附层组成,背衬层用乙基纤 维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酸树脂等不溶性材料组成; 粘附层用纤维素衍生物、聚维酮、聚乙烯醇和明胶等制 成。
• 生物粘附性颊膜贴剂可作为最适合于口腔黏膜的给药系 统,它可以是简单的小圆片或分层系统,贴剂面积为 10~15cm2。粘附贴剂可设计成单向释药进入颊黏膜或 双向释药进入黏膜和口腔两种给药方式,其粘附部分可 作为药物载体或将载药非粘附层粘附在口腔黏膜上。
• 唾液具有润滑口腔结构,促进口腔吞咽动作的作用,可 使碳水化合物消化(通过淀粉酶)。
4
四、药物透过口腔黏膜的转运和吸收机制
• 对于通过口腔黏膜吸收的药物,剂型须首先溶解于唾液中, 将药物释放进入溶液,随后药物分配进入覆盖于口腔黏膜 的黏液中以利于渗透。通过口腔给予的药物可吸收进入网 状血管和颈静脉血管,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避免了肝 脏的首过代谢。口腔的表面层(最外面的约1/4)是药物渗透 的主要障碍。
11
1、生物粘附及理论
• 生物粘附聚合物和口腔黏膜间生物粘附的形成过程包括两 个步骤:(1)粘附剂表面润湿或膨胀使其与口腔黏膜紧密接 触;(2)生物粘附剂渗透进入黏膜组织表面的缝隙中或生物 粘附剂链与口腔黏液链间相互渗透,在粘附剂和口腔黏膜 表面形成了一个界面层,从而形成生物粘附。
• 与普通口腔黏膜和口服给药相比,含药咀嚼胶具有的 优点:(1)局部治疗口腔疾病;(2)通过颊膜和舌下黏膜 或从胃肠道吸收后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 咀嚼胶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易于用药,无需用水 服药,必要时可立即停止用药。
18
19
可根据药物性质控制药物释放方向或速度。
14
(2)口腔黏膜粘附膜剂和贴剂
• 口腔粘附膜剂由背衬层和粘附层组成,背衬层用乙基纤 维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酸树脂等不溶性材料组成; 粘附层用纤维素衍生物、聚维酮、聚乙烯醇和明胶等制 成。
• 生物粘附性颊膜贴剂可作为最适合于口腔黏膜的给药系 统,它可以是简单的小圆片或分层系统,贴剂面积为 10~15cm2。粘附贴剂可设计成单向释药进入颊黏膜或 双向释药进入黏膜和口腔两种给药方式,其粘附部分可 作为药物载体或将载药非粘附层粘附在口腔黏膜上。
• 唾液具有润滑口腔结构,促进口腔吞咽动作的作用,可 使碳水化合物消化(通过淀粉酶)。
4
四、药物透过口腔黏膜的转运和吸收机制
• 对于通过口腔黏膜吸收的药物,剂型须首先溶解于唾液中, 将药物释放进入溶液,随后药物分配进入覆盖于口腔黏膜 的黏液中以利于渗透。通过口腔给予的药物可吸收进入网 状血管和颈静脉血管,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避免了肝 脏的首过代谢。口腔的表面层(最外面的约1/4)是药物渗透 的主要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的口腔颊粘膜特性
人或动物种属 粘膜厚度/m
人
500-600
兔
600
犬
770
猪
770
大鼠
未见报道
角质化情况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角质化
12
口腔粘膜给药途径
颊粘膜途径 (Buccal Route) 舌下粘膜途径 (Sublingual Route) 局部给药 (Local delivery)
Insulin
Various bile salts and derivatives, nonionic surfactants, sulfoxides lauric acid/PG,
↑F from<1%-4% to≈30% maximum
1%-4%sodium taurocholate, ↑F from 0.014% to 0.25% with
舌下粘膜 硝酸甘油
舌下片
Nitrostat
舌下喷雾剂 Lenitral Spray
生物黏附片 Susadrin
硝酸异山梨酯 舌下片
Risordan
咀嚼片
Sorbitrate
舌下喷雾剂 Isocard Spray
硝苯地平
舌下片
Adalat
叔丁啡
舌下片
Temgesic
盐酸去水吗啡 舌下片
Apomorphin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nterferon 5%polysorbate 80,1% SDS, sodium taurocholate. Others
7
口腔的解剖结构
人中 唇
硬托
软托 咽门 腭垂
舌
唇
皱壁 舌静脉 扁桃体 舌系带
颌下导管 舌下腺
8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吸收机制:
非离子型药物被动扩散。
影响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 - 亲水性药物Mw<100, 迅速通过口腔粘膜; 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 40 < P o/w < 2000, 吸收较好; 离子化程度- 离子型药物, 口腔粘膜几乎不能吸收。
主要剂型:
口腔贴膜剂、口腔贴片剂、咀嚼片、含片、舌下含片 、口腔崩解片等。
17
口腔贴膜剂
溶解
药物
生物粘附材料
分散
薄膜状柔软固体 惰性材料外表层
背衬层、药物储库、限速膜和粘贴层构成。
18
口腔粘附凝胶剂
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等高分子材 料为胶体材料。
聚合物的用量可显著影响胶体的柔韧性万粘附 性及流变性。 以卡波姆-940为基质研制了用于口腔溃疡治疗 的复方替硝唑凝胶,具有水溶性特点,稠度适 宜,无油腻性。
(1) 使用方便,遇到不适宜情况时,易于移除而终止 给药,且口腔耐受刺激的能力较强; (2) 避免药物被胃肠道酶解酸解; (3) 药物透过粘膜组织吸收后,经颈静脉、上腔静脉 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4) 口腔粘膜粘附制剂,可使药物与口腔粘膜较长时 间地接触,延长药物在口腔的滞留时间,使组织的 通透性改变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口颊粘膜 普鲁氯哌嗪 生物黏附片 Buccastem
溶液剂
Tementil
奥沙西泮
片剂
Seresta Expidet
氯羟去甲安定 片剂
Temesta Expidet
甲基睾酮
片剂
Metandren
尼古丁
咀嚼胶剂
Nicorette
16
口腔给药新剂型
口腔粘膜给药-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优点: 给药方便,患者用药顺应性好。 能避免胃肠液的降解作用及肝脏的首过效应。 可局部用药, 也可发挥全身作用。 口腔抗机械刺激性强, 口腔粘膜更新修复快。 口腔黏膜比皮肤渗透性大,且黏膜血流丰富。
5% laureth-9, 5% sodium salicylate, 5% sodium with laureth-9 EDTA, aprotinin
F from 0.7%-3.6% to 27% Others had no effect
Calcitonin Various bile salts
↑Pharmacologic effects, ↑Stability in mucosal homogenate
主要剂型: 贴片,贴膜,凝胶剂,软膏和溶液剂。
13
上市制剂
国外: 口腔粘膜全身给药制剂 止吐安定药—马来酸丙氯拉嗪, 镇痛药—丁丙诺非等等;
国内: 局部给药 替硝唑 醋酸地塞米松(意可贴) 。
14
H19991372 非炎症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15藓
已上市的部分口腔给药系统
给药部位 药物
剂型
商品名
10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3). 唾液分泌和口腔运动:
人唾液分泌:0.5~1.5L/日,流动 0.5~l mL/min, 99%的水+ 1% 其他。
唾液粘膜:0.07~0.10 mm, pH 6.5~7.5,唾液中含各种糖 蛋白、淀粉酶和羧酸酯酶等。 唾液分泌量过多 —— 大量药物吞咽入胃肠道, 不能达到 口腔粘膜吸收的目的。
药物 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效应 提高生物 利用度 达到全身治疗; 粘膜给药:较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5
粘膜在哪里?
口腔、鼻腔、直肠、呼吸道、眼部和阴道。 口腔给药制剂、鼻腔给药制剂、直肠给药制 剂、肺部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和阴道给药 制剂等。 口腔、鼻腔、肺部给药系统。
6
口腔粘膜给优点
19
喷雾剂
具有分布广、吸收快、减少药物降解的特点。
胰岛素口腔喷雾剂: 该药可经口腔粘膜吸收入血,起效时间为79 min, 作用时间达4h以上。
胰岛素为主药、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的W/O/W型复 合亚微乳体系的胰岛素口腔喷雾剂。
20
口腔粘膜吸收度改善
Drug
Enhancer
Results
Insulin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 —黏膜给药
苏州大学药学院
2011.10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 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3
口服制剂
胃肠道粘膜吸收
4
为什么粘膜给药?
胃肠道中不稳定、有刺激性和首过效应明显 口服给药(?);
肽类药物、利多卡因和一些抗生素(注射给药) 患者顺应性差。
9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2). 口腔粘膜生理屏障因素:
粘膜层、角质化层、上皮细胞间隙中脂类物质、基底 膜和固有层。
另外, 粘膜厚度、血流供应状况、血管/淋巴管转运和 细胞再生都将影响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体循环的 速率和程度。
不同种属动物的口腔颊粘膜的厚度和角质化情况不同 , 在进行动物的口腔吸收试验时, 应当考虑这种差异。
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的口腔颊粘膜特性
人或动物种属 粘膜厚度/m
人
500-600
兔
600
犬
770
猪
770
大鼠
未见报道
角质化情况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未角质化 角质化
12
口腔粘膜给药途径
颊粘膜途径 (Buccal Route) 舌下粘膜途径 (Sublingual Route) 局部给药 (Local delivery)
Insulin
Various bile salts and derivatives, nonionic surfactants, sulfoxides lauric acid/PG,
↑F from<1%-4% to≈30% maximum
1%-4%sodium taurocholate, ↑F from 0.014% to 0.25% with
舌下粘膜 硝酸甘油
舌下片
Nitrostat
舌下喷雾剂 Lenitral Spray
生物黏附片 Susadrin
硝酸异山梨酯 舌下片
Risordan
咀嚼片
Sorbitrate
舌下喷雾剂 Isocard Spray
硝苯地平
舌下片
Adalat
叔丁啡
舌下片
Temgesic
盐酸去水吗啡 舌下片
Apomorphin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nterferon 5%polysorbate 80,1% SDS, sodium taurocholate. Others
7
口腔的解剖结构
人中 唇
硬托
软托 咽门 腭垂
舌
唇
皱壁 舌静脉 扁桃体 舌系带
颌下导管 舌下腺
8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吸收机制:
非离子型药物被动扩散。
影响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 - 亲水性药物Mw<100, 迅速通过口腔粘膜; 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 40 < P o/w < 2000, 吸收较好; 离子化程度- 离子型药物, 口腔粘膜几乎不能吸收。
主要剂型:
口腔贴膜剂、口腔贴片剂、咀嚼片、含片、舌下含片 、口腔崩解片等。
17
口腔贴膜剂
溶解
药物
生物粘附材料
分散
薄膜状柔软固体 惰性材料外表层
背衬层、药物储库、限速膜和粘贴层构成。
18
口腔粘附凝胶剂
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类聚合物等高分子材 料为胶体材料。
聚合物的用量可显著影响胶体的柔韧性万粘附 性及流变性。 以卡波姆-940为基质研制了用于口腔溃疡治疗 的复方替硝唑凝胶,具有水溶性特点,稠度适 宜,无油腻性。
(1) 使用方便,遇到不适宜情况时,易于移除而终止 给药,且口腔耐受刺激的能力较强; (2) 避免药物被胃肠道酶解酸解; (3) 药物透过粘膜组织吸收后,经颈静脉、上腔静脉 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4) 口腔粘膜粘附制剂,可使药物与口腔粘膜较长时 间地接触,延长药物在口腔的滞留时间,使组织的 通透性改变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口颊粘膜 普鲁氯哌嗪 生物黏附片 Buccastem
溶液剂
Tementil
奥沙西泮
片剂
Seresta Expidet
氯羟去甲安定 片剂
Temesta Expidet
甲基睾酮
片剂
Metandren
尼古丁
咀嚼胶剂
Nicorette
16
口腔给药新剂型
口腔粘膜给药-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 优点: 给药方便,患者用药顺应性好。 能避免胃肠液的降解作用及肝脏的首过效应。 可局部用药, 也可发挥全身作用。 口腔抗机械刺激性强, 口腔粘膜更新修复快。 口腔黏膜比皮肤渗透性大,且黏膜血流丰富。
5% laureth-9, 5% sodium salicylate, 5% sodium with laureth-9 EDTA, aprotinin
F from 0.7%-3.6% to 27% Others had no effect
Calcitonin Various bile salts
↑Pharmacologic effects, ↑Stability in mucosal homogenate
主要剂型: 贴片,贴膜,凝胶剂,软膏和溶液剂。
13
上市制剂
国外: 口腔粘膜全身给药制剂 止吐安定药—马来酸丙氯拉嗪, 镇痛药—丁丙诺非等等;
国内: 局部给药 替硝唑 醋酸地塞米松(意可贴) 。
14
H19991372 非炎症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15藓
已上市的部分口腔给药系统
给药部位 药物
剂型
商品名
10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3). 唾液分泌和口腔运动:
人唾液分泌:0.5~1.5L/日,流动 0.5~l mL/min, 99%的水+ 1% 其他。
唾液粘膜:0.07~0.10 mm, pH 6.5~7.5,唾液中含各种糖 蛋白、淀粉酶和羧酸酯酶等。 唾液分泌量过多 —— 大量药物吞咽入胃肠道, 不能达到 口腔粘膜吸收的目的。
药物 粘膜吸收 避免首过效应 提高生物 利用度 达到全身治疗; 粘膜给药:较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5
粘膜在哪里?
口腔、鼻腔、直肠、呼吸道、眼部和阴道。 口腔给药制剂、鼻腔给药制剂、直肠给药制 剂、肺部给药制剂、眼部给药制剂和阴道给药 制剂等。 口腔、鼻腔、肺部给药系统。
6
口腔粘膜给优点
19
喷雾剂
具有分布广、吸收快、减少药物降解的特点。
胰岛素口腔喷雾剂: 该药可经口腔粘膜吸收入血,起效时间为79 min, 作用时间达4h以上。
胰岛素为主药、大豆卵磷脂为乳化剂的W/O/W型复 合亚微乳体系的胰岛素口腔喷雾剂。
20
口腔粘膜吸收度改善
Drug
Enhancer
Results
Insulin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 —黏膜给药
苏州大学药学院
2011.10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 那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3
口服制剂
胃肠道粘膜吸收
4
为什么粘膜给药?
胃肠道中不稳定、有刺激性和首过效应明显 口服给药(?);
肽类药物、利多卡因和一些抗生素(注射给药) 患者顺应性差。
9
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
(2). 口腔粘膜生理屏障因素:
粘膜层、角质化层、上皮细胞间隙中脂类物质、基底 膜和固有层。
另外, 粘膜厚度、血流供应状况、血管/淋巴管转运和 细胞再生都将影响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进入体循环的 速率和程度。
不同种属动物的口腔颊粘膜的厚度和角质化情况不同 , 在进行动物的口腔吸收试验时, 应当考虑这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