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与课堂心育

罗田县胜利中学肖桂涛

把心理辅导原理运用于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称谓数学“课堂心育”教学。笔者试图在实践领域中以以一堂初一几何课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剖析,作为数学课堂“心育”教学尝试的实例,并从理论层面上对“课堂心育”的可行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案例情景:

情景一: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平行”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是七(5)班的数学课。第二节一下课,同学们拿好学具就来到多媒体教室。一走进教室,大家就感到新奇:桌椅一改往日“插秧式”摆放,“马蹄形”的座位组成十组。大家很快按照原来小组的顺序就座,看起来很自然。面对面坐着,唧唧喳喳的议论着,今天数学课怎么象要搞联欢活动似的?

随着上课铃的响起,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我健步走进教室,似乎今天精神特别饱满。我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小组同学,从他们明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惊异、期待的心情,连数学从不感兴趣的赵伟同学,也挺着腰板看着我。我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

数学课历来被认为是正板正眼的,数学教师在学生眼里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态,而学生一开始也就总是严阵以待的样子,等着老师来上课。本堂课一开始就基本改变了这一状态。首先改变了物理环境,桌椅从“插秧式”到“马蹄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堂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其次,教师的“健步”、“微笑”、“环视”,使学生眼神“明亮”,心情“惊异、期待”,并“挺着腰板”。“没有那么多礼节,直接开始上课了”。教师用非语言的技巧,走出自己的角色,体现了教师的真诚,使自己的形象很快被学生所认同。教学就是沟通与交流,本堂课的沟通就此开始。

情景二:

我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请在草练本上画:两条相交直线AB与CD,使AB⊥CD于O,并标出交点字母。”接着提问:“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两条直线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在同一平面内有没有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有,这两条直线叫做什么?”这些问题完全在学生小学学习的原认知结构上进行,同学们象是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一样,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个个问题。“我们这节课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我边说边在屏幕上放映出本节课题——平行线

上课从复习中开始,这符合教育认知心理原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取得联结。这是我们一般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如何联结呢?是简单的提问吗,不是。这里,教师采用了学生动手的方法,并以同感的心态,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矛盾,因此要求“标出交点字母”。再加上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从仓库里调配出储备粮”的经历来感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情景三:

新课引出是那么的自然。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平行线概念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一画:已知一条水平直线AB。画一条直线CD,使CD不和AB重合,但仍保持水平位置。”大家凭着直觉七手八脚的动了笔,显然太草率了。

“大家刚才画得准确吗?”我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规范的方法画平行线。”我打开了课件,“请大家同步画图。我们通常用一块三角板为工具画图,具体步骤如下:”

一“落”:画直线TR垂直水平直线AB,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落在已知水平直线AB上;

二“靠”:用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靠紧所画直线TR;

三“推”:把靠紧的三角板沿垂线TR推动,使三角板离开AB;

四“画”:沿三角板的这条边画直线CD;

直线CD就是所要画的水平线。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看来已经是引出概念的时侯了。“请各小组讨论,选出一位代表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室里第一次成了“茶馆”。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地进行启发引导。似乎问题已进入到“最近发展区”,两分钟后,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我还是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徐敏,请你代表你们小组回答。”

“因为AB与CD都是保持水平的直线,相当于把直线AB保持水

平位置不变,移动至CD的结果,不可能有交点,所以它们不相交。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这次发言出奇的流利。“嗯,你归纳得很好!”我充分的肯定了他。教室里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解和尊重是数学课堂“心育”教学中教师的最基本态度特质。“我十分清楚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理解还在表面层次上”,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判断,从而利用黑板上课无法来完成的的课件进行教学,实现了自己的预想。

这里,教师还到位的采取倾听技巧。营造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结果畅所欲言。“我及时到各小组,听取大家的讨论,不时进行启发引导。”讨论前,教师采用了开放性提问,“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直线AB与直线CD可能相交吗?为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后,“选定了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并且是一位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学生为代表。教师采用了封闭的鼓励性技巧:“嗯,你归纳得很好!”这个“嗯”是赞许,是肯定。学生感到亲切,甜美。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与课堂心育

罗田县胜利中学肖桂涛

案例:

看来接下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火候到了。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P31,默读黑体字”(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我感到仅仅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必须制造认知冲突。我进行了“误导”:“同学们,我们要科学精神,老师觉得这句话不够严密,现在运用你学的语文知识,咬文嚼字,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不是阐述得不完整,需不需要增加什么?是不是表达的太罗嗦,有的文字可以省去?现在请大家讨论。”

这次讨论够热烈了。他们感到惊疑,书本也有错误?老师您是否搞错了!我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各小组,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问: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否也是平行线呢?哪几个字

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对“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加以思考,想过了吗?答案有了吗?并用实例说明。

“老师,我觉得‘在同一平面内’这六个字不需要。”忽然,一向举手发言的小胖子凌树华叫了起来。

“为什么?”

“比如,地球上的两条纬线不会相交,但它们平行。”

“那么,两条纬线是直线吗?”

“这个……对了,怎么我不考虑这一条件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