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预算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_钱明辉_李蔚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
设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控制变量不同的情况下时间框架
在实验一中, 研究者将 87 名受试 对消费者设定心理预算的影响, 揭示个体设定预算约束的心理机制。 例如, 者分成按月设定和按年设定预算的两组 , 并要求其记录自己某一周内食物和娱乐两方面的支出 , 从而检验个 体对下月和明年设定的预算约束与其实际消费记录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 以一年为时间框架设定的预算 约束更加接近于真实支出。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证明了时间框架会通过预算估计的容易程度、 对预算估 计准确性的信心程度来影响预算约束的设定 。具体来说, 相对于一个月的时间框架, 个体对一年内花费支出 的预算估计较难, 进而对这一预算估计不自信。而当其不自信时, 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预算估计进行较大的 调整。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加, 且增加多少与消费者收入正相关 。 Fennema 等[13]为了研究训练和经验对心理预算的影响, MBA 学 采用 Heath 的实验情境对注册会计师、 生、 会计专业学生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 。他们告知被试沉没成本和将来要投入的成本以及继续投资 “继续投资” “放弃投资” 所带来的收益, 然后让被试做出 还是 的决策。在他们的研究中, 用被试在大学学习财 务管理课程的数目来衡量他们接受训练的程度 , 用被试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年限来估量他们的经验 。研究发 现, 接受训练的程度越高, 被试就越不会根据未来的收益形成心理预算 , 因而也不会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即被 试不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但是研究也发现, 经验对心理预算没有显著影响。 3、 心理预算的特点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 , 学术界认为心理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认知性、 约束性和弹 性。首先, 心理预算是心理账户的子成分之一 , 其形成过程需要认知系统的参与, 具有认知性的特点;其次, 心 理预算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工具, 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支出, 避免冲动性的消费, 具有约束性的特点;最后, 心理 预算还具有弹性, 即心理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调整或被操纵
[1 ]
。可见, 却并不是最优的思 心理预算虽然是认知系统参与作用的结果 ,
维模式,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 还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思维决策模式 , 如用分析性的思维模式替代认知性的 思维模式。 第二, 心理预算具有约束性。心理预算包括制定预算约束和对各项支出进行追踪两个过程 , 相应地, 心理 预算的约束性也包括制定约束和执行约束两个方面 。研究表明, 由于心理预算的约束性, 消费者使用心理预 算的程度越高, 其在享乐性预算类别下的支出越低于其需求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费者可能会意识到合 理范围内的享乐性消费能够在不影响他们购买必需品的前提下 ,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些消费者会根 据对未来支付能力的预期, 追加部分资源到享乐性预算中
DOI:10.14120/j.cnki.cn11-5057/f.2014.10.016
引
言
随着技术进步成果的不断应用和社会形态的深入变革 ,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心理预算越来 越多地被个人、 家庭和企业在日常生产、 生活中加以应用, 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一项对 4280 名 18 岁以上 荷兰人的调查中, 研究者发现近 53% 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心理预算 。 消费者使用心理预算大多 消费者在开展装修活动时往往首先会对需要采购的装修材料进 是为了控制消费行为, 避免过度消费。例如, 行分类并设定预期的花费, 采购时会努力将每种类别的材料花费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 从而使总花费可控。 又如, 多数工薪阶层都会根据自己的月收入和储蓄目标设定每月的支出计划 , 以满足自己的基础需求、 享乐需 求和发展需求。心理预算可以帮助消费者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分类和控制 , 因此人们通常将心理预算当作一种 [2 ] 。 , Heath 有效的自我控制机制 但是 研究发现心理预算对消费的实际控制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 甚至可能会导 致消费者做出非理性决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刚刚起步 , 本文主要是基于国外心理预算领域的研究成果展开综述。 “Mental Budget” “Mental Budgeting” 在文献搜集阶段, 本研究在 EBSCO 数据库中用关键字 和 进行搜索, 下载并 阅读了全部搜索结果, 共计 35 篇。剔除其中不相关的文献, 如研究内容与心理预算的定义不一致等, 共选取 了 31 篇文献进行综述, 其中包括心理预算领域的最新成果 。从文献梳理的情况来看, 国外学术界关于心理预 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预算的影响因素 、 心理预算的作用等方面。本文在较为全面地总结和归纳国外该领 域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侧重于从管理学的视角展开对心理预算问题的研究 , 尝试着从心理预算的概念、 特 点、 形成过程、 作用机制等方面来揭示心理预算的实质 , 力争客观反映当前国外学术界关于心理预算研究的最
[3 - 5 ]
。 心理账户 ( Mental Ac-
counting) 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构的编码、 分类、 预算和评估的过程, 包括心理预算、 享乐主义的加工
[1 ] ( Hedonic Editing) 、 对收入和资产进行分类并指定用途等多个子成分 。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心理预算作为
心理账户的特征之一
[1 , 7, 14 ]
。
第一, 心理预算具有认知性。心理预算中设定预算约束并对支出进行追踪的过程 , 都是由人类的认知系 统来完成的, 涉及分类、 记忆等功能。一些研究探讨了消费者不同水平的认知能力 , 包括认知反应和考试分数 与心理预算的联系。例如, 一项以荷兰人口为样本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 , 教育层次越高, 对金融知识越了解, 个体越能够减少对心理预算的使用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新进展, 并进一步探讨心理预算的优化策略和未来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方向 , 希望能为国内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
心理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但已有不少学者 心理预算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 , 尽管距今只有短短的一、 二十年时间, 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还把心理预算理论应用到有关消费者行为问题的解释和讨论之中 。从文献 梳理的情况来看, 学者们在界定心理预算概念之余, 还总结了心理预算所具有的若干特点 。 1、 心理预算概念的提出 1995 年, 美国学者在研究沉没成本对投资者的影响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预算 ( Mental Budgeting ) 的概 念。所谓心理预算, 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各项支出预先设定一定额度的约束 , 并且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
[9 ]
。
。 现有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的生活经验
和社会因素, 如教育背景、 经济状况等对其心理预算的形成和作用过程的影响 , 并遵循科学的立场, 主要运用 情境实验等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因而基本延续了认知心理学生成观的研究范式 。国外学术界对于心理预算的 “设定预算约束” “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行追踪 ” 研究大体都是建立在认同心理预算分为 与 这两个步骤的 基础之上, 因此, 本文将分别介绍三项关于心理预算的典型研究 , 前两项分别与心理预算的两个步骤相关, 第 三项考察了个体特质对心理预算的影响 。 lkümen 等 对于设定预算约束的过程,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预算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
钱明辉
1, 2
李蔚菱
3
( 1.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 , 北京 100872 ; 3.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872 ) 摘要:心理预算是源于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概念 , 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各项支出预先设立一定额 度的约束, 并且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行追踪的非理性认知过程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对心理预算的概念、 特点、 形成过程、 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讨来揭示心理 预算的实质, 并进一步分析了心理预算的优化策略, 如延长心理预算的预算期、 普及财务知识 等。心理预算为经济学、 金融学、 管理学、 营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为企业 的管理决策、 营销实施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 关键词:心理预算;形成过程;作用机制;优化策略
12 ] Stilley 等[11, 则在实验中验证了个体的心理预算包括两个成分 : 分配部分 ( itemized portion ) 和储存部分
( instore slack) 。分配部分是指个体事先计划好要花费的部分 ;储存部分是指个体为没有计划的开支进行储 存的部分。在研究中, 他们让被试( 商场的购买者) 说出他们计划要购买的物品、 他们预期这些物品所用的支 。 , 出及他们在商场中总共要花费的金额 在购买物品后 被试提供给研究者购买物品的明细清单。 研究发现, 多于四分之三被试者的心理预算存在储存部分 。商场的促销活动会使得被试在某些预算分类下的支出低于 其预算约束, 形成所谓的促销节余。促销节余对未来购买行为的不同影响取决于节余发生在消费者心理预算 的储存部分耗尽之前或之后。当支出未超过心理预算的储存部分时, 对计划外商品的促销会形成支出的增 174 管理评论 Vol. 26 No. 10 ( 2014 ) 管理评论 Vol.25%%%No.02 ( 2013)
收稿日期:2012 - 11 - 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1YJCZH13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133006 )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李蔚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 作者简介:钱明辉,
[1 ]
MANAGEMENT REVIEW 26 No. 10 ( 2014 ) 173 MANAGEMENT REVIEW Vol. Vol.25 No.02 ( 2013)
[2 ] 行追踪的非理性认知过程。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会导致人们增加投资 , 但 Heath 通过实验论证了
沉没成本可能会使人们减少投资的结论 :即当总支出超过心理预算时, 人们会减少投资, 只有在人们无法设定 预算约束或者支出难以追踪时才会增加投资 。 被认为是心理账户的子成分 心理预算是源于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概念 ,
[6 , 7 ]
。消费者在开展消费决策时往往首先将金钱 ( 或其他可控资源 ) 划分到不同的心理
[8 ]
娱乐支出账户等) , 并努力将每一分类下的支出控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 从这个意义 账户下( 如食物支出账户、 上讲, 消费者可以使用心理预算作为心理账户中一种心理上预付的方式 , 以减少实际支付时的心理成本 2、 心理预算的研究范式与典型研究 目前, 学术界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大多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生成观的研究范式 。 该范式认为人的生活经 验、 生活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生成观主张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研究 人类生活经验, 改变科学的心灵与经验的心灵之间的分裂状态 , 运用具体化的认知活动, 来扩展认知科学的视 野, 这也表明了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一大转变
[10 ]
。另外, 心理预算的约束性特质还体现在每一预
“货币” 算分类下 的非替代性。心理预算与货币资金的来源关系密切 , 例如人们会对劳动所得、 继承遗产所得 或接受馈赠所得等不同来源的资金设定不同的心理预算 。 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货币具有替代性, 而 Thaler[3 - 5]对心理账户的研究则证明货币具有非替代性 , 即根据不同财富来源、 针对不同消费项目和采用不同存 储方式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均具有非替代性 。 而心理预算作为心理账户的子成分, 同样存在“非替代性 ” 这一反理性经济学行为的约束性特征 。 第三, 心理预算具有弹性。对各项支出进行追踪的过程包括登记 ( Booked ) 和分配到相应账户 ( Posted ) 两 个步骤, 登记需要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 , 而分配则要求相似性判断和分类的能力 , 这就决定了心理预算 具有弹性的特点。事实上, 已经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操纵心理预算调整费用预期 , 从而 。 , , 满足额外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 费用的分类本身就是具有弹性的 同一项支出可以被分配到不同的预算分类 中去, 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设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控制变量不同的情况下时间框架
在实验一中, 研究者将 87 名受试 对消费者设定心理预算的影响, 揭示个体设定预算约束的心理机制。 例如, 者分成按月设定和按年设定预算的两组 , 并要求其记录自己某一周内食物和娱乐两方面的支出 , 从而检验个 体对下月和明年设定的预算约束与其实际消费记录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 以一年为时间框架设定的预算 约束更加接近于真实支出。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证明了时间框架会通过预算估计的容易程度、 对预算估 计准确性的信心程度来影响预算约束的设定 。具体来说, 相对于一个月的时间框架, 个体对一年内花费支出 的预算估计较难, 进而对这一预算估计不自信。而当其不自信时, 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预算估计进行较大的 调整。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加, 且增加多少与消费者收入正相关 。 Fennema 等[13]为了研究训练和经验对心理预算的影响, MBA 学 采用 Heath 的实验情境对注册会计师、 生、 会计专业学生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 。他们告知被试沉没成本和将来要投入的成本以及继续投资 “继续投资” “放弃投资” 所带来的收益, 然后让被试做出 还是 的决策。在他们的研究中, 用被试在大学学习财 务管理课程的数目来衡量他们接受训练的程度 , 用被试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年限来估量他们的经验 。研究发 现, 接受训练的程度越高, 被试就越不会根据未来的收益形成心理预算 , 因而也不会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即被 试不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但是研究也发现, 经验对心理预算没有显著影响。 3、 心理预算的特点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 , 学术界认为心理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认知性、 约束性和弹 性。首先, 心理预算是心理账户的子成分之一 , 其形成过程需要认知系统的参与, 具有认知性的特点;其次, 心 理预算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工具, 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支出, 避免冲动性的消费, 具有约束性的特点;最后, 心理 预算还具有弹性, 即心理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调整或被操纵
[1 ]
。可见, 却并不是最优的思 心理预算虽然是认知系统参与作用的结果 ,
维模式,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 还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思维决策模式 , 如用分析性的思维模式替代认知性的 思维模式。 第二, 心理预算具有约束性。心理预算包括制定预算约束和对各项支出进行追踪两个过程 , 相应地, 心理 预算的约束性也包括制定约束和执行约束两个方面 。研究表明, 由于心理预算的约束性, 消费者使用心理预 算的程度越高, 其在享乐性预算类别下的支出越低于其需求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消费者可能会意识到合 理范围内的享乐性消费能够在不影响他们购买必需品的前提下 ,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些消费者会根 据对未来支付能力的预期, 追加部分资源到享乐性预算中
DOI:10.14120/j.cnki.cn11-5057/f.2014.10.016
引
言
随着技术进步成果的不断应用和社会形态的深入变革 ,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心理预算越来 越多地被个人、 家庭和企业在日常生产、 生活中加以应用, 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一项对 4280 名 18 岁以上 荷兰人的调查中, 研究者发现近 53% 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心理预算 。 消费者使用心理预算大多 消费者在开展装修活动时往往首先会对需要采购的装修材料进 是为了控制消费行为, 避免过度消费。例如, 行分类并设定预期的花费, 采购时会努力将每种类别的材料花费控制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 从而使总花费可控。 又如, 多数工薪阶层都会根据自己的月收入和储蓄目标设定每月的支出计划 , 以满足自己的基础需求、 享乐需 求和发展需求。心理预算可以帮助消费者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分类和控制 , 因此人们通常将心理预算当作一种 [2 ] 。 , Heath 有效的自我控制机制 但是 研究发现心理预算对消费的实际控制作用其实非常有限 , 甚至可能会导 致消费者做出非理性决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刚刚起步 , 本文主要是基于国外心理预算领域的研究成果展开综述。 “Mental Budget” “Mental Budgeting” 在文献搜集阶段, 本研究在 EBSCO 数据库中用关键字 和 进行搜索, 下载并 阅读了全部搜索结果, 共计 35 篇。剔除其中不相关的文献, 如研究内容与心理预算的定义不一致等, 共选取 了 31 篇文献进行综述, 其中包括心理预算领域的最新成果 。从文献梳理的情况来看, 国外学术界关于心理预 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预算的影响因素 、 心理预算的作用等方面。本文在较为全面地总结和归纳国外该领 域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侧重于从管理学的视角展开对心理预算问题的研究 , 尝试着从心理预算的概念、 特 点、 形成过程、 作用机制等方面来揭示心理预算的实质 , 力争客观反映当前国外学术界关于心理预算研究的最
[3 - 5 ]
。 心理账户 ( Mental Ac-
counting) 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构的编码、 分类、 预算和评估的过程, 包括心理预算、 享乐主义的加工
[1 ] ( Hedonic Editing) 、 对收入和资产进行分类并指定用途等多个子成分 。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心理预算作为
心理账户的特征之一
[1 , 7, 14 ]
。
第一, 心理预算具有认知性。心理预算中设定预算约束并对支出进行追踪的过程 , 都是由人类的认知系 统来完成的, 涉及分类、 记忆等功能。一些研究探讨了消费者不同水平的认知能力 , 包括认知反应和考试分数 与心理预算的联系。例如, 一项以荷兰人口为样本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 , 教育层次越高, 对金融知识越了解, 个体越能够减少对心理预算的使用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新进展, 并进一步探讨心理预算的优化策略和未来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方向 , 希望能为国内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抛砖引玉 。
心理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但已有不少学者 心理预算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 , 尽管距今只有短短的一、 二十年时间, 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还把心理预算理论应用到有关消费者行为问题的解释和讨论之中 。从文献 梳理的情况来看, 学者们在界定心理预算概念之余, 还总结了心理预算所具有的若干特点 。 1、 心理预算概念的提出 1995 年, 美国学者在研究沉没成本对投资者的影响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预算 ( Mental Budgeting ) 的概 念。所谓心理预算, 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各项支出预先设定一定额度的约束 , 并且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
[9 ]
。
。 现有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的生活经验
和社会因素, 如教育背景、 经济状况等对其心理预算的形成和作用过程的影响 , 并遵循科学的立场, 主要运用 情境实验等方式进行假设检验, 因而基本延续了认知心理学生成观的研究范式 。国外学术界对于心理预算的 “设定预算约束” “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行追踪 ” 研究大体都是建立在认同心理预算分为 与 这两个步骤的 基础之上, 因此, 本文将分别介绍三项关于心理预算的典型研究 , 前两项分别与心理预算的两个步骤相关, 第 三项考察了个体特质对心理预算的影响 。 lkümen 等 对于设定预算约束的过程,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预算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
钱明辉
1, 2
李蔚菱
3
( 1.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 , 北京 100872 ; 3.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北京 100872 ) 摘要:心理预算是源于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概念 , 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各项支出预先设立一定额 度的约束, 并且对各项支出的开支情况进行追踪的非理性认知过程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对心理预算的概念、 特点、 形成过程、 作用机制等方面的探讨来揭示心理 预算的实质, 并进一步分析了心理预算的优化策略, 如延长心理预算的预算期、 普及财务知识 等。心理预算为经济学、 金融学、 管理学、 营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为企业 的管理决策、 营销实施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 关键词:心理预算;形成过程;作用机制;优化策略
12 ] Stilley 等[11, 则在实验中验证了个体的心理预算包括两个成分 : 分配部分 ( itemized portion ) 和储存部分
( instore slack) 。分配部分是指个体事先计划好要花费的部分 ;储存部分是指个体为没有计划的开支进行储 存的部分。在研究中, 他们让被试( 商场的购买者) 说出他们计划要购买的物品、 他们预期这些物品所用的支 。 , 出及他们在商场中总共要花费的金额 在购买物品后 被试提供给研究者购买物品的明细清单。 研究发现, 多于四分之三被试者的心理预算存在储存部分 。商场的促销活动会使得被试在某些预算分类下的支出低于 其预算约束, 形成所谓的促销节余。促销节余对未来购买行为的不同影响取决于节余发生在消费者心理预算 的储存部分耗尽之前或之后。当支出未超过心理预算的储存部分时, 对计划外商品的促销会形成支出的增 174 管理评论 Vol. 26 No. 10 ( 2014 ) 管理评论 Vol.25%%%No.02 ( 2013)
收稿日期:2012 - 11 - 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1YJCZH13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133006 )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李蔚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 作者简介:钱明辉,
[1 ]
MANAGEMENT REVIEW 26 No. 10 ( 2014 ) 173 MANAGEMENT REVIEW Vol. Vol.25 No.02 ( 2013)
[2 ] 行追踪的非理性认知过程。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沉没成本会导致人们增加投资 , 但 Heath 通过实验论证了
沉没成本可能会使人们减少投资的结论 :即当总支出超过心理预算时, 人们会减少投资, 只有在人们无法设定 预算约束或者支出难以追踪时才会增加投资 。 被认为是心理账户的子成分 心理预算是源于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概念 ,
[6 , 7 ]
。消费者在开展消费决策时往往首先将金钱 ( 或其他可控资源 ) 划分到不同的心理
[8 ]
娱乐支出账户等) , 并努力将每一分类下的支出控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 从这个意义 账户下( 如食物支出账户、 上讲, 消费者可以使用心理预算作为心理账户中一种心理上预付的方式 , 以减少实际支付时的心理成本 2、 心理预算的研究范式与典型研究 目前, 学术界关于心理预算的研究大多属于认知心理学中生成观的研究范式 。 该范式认为人的生活经 验、 生活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生成观主张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研究 人类生活经验, 改变科学的心灵与经验的心灵之间的分裂状态 , 运用具体化的认知活动, 来扩展认知科学的视 野, 这也表明了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一大转变
[10 ]
。另外, 心理预算的约束性特质还体现在每一预
“货币” 算分类下 的非替代性。心理预算与货币资金的来源关系密切 , 例如人们会对劳动所得、 继承遗产所得 或接受馈赠所得等不同来源的资金设定不同的心理预算 。 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货币具有替代性, 而 Thaler[3 - 5]对心理账户的研究则证明货币具有非替代性 , 即根据不同财富来源、 针对不同消费项目和采用不同存 储方式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均具有非替代性 。 而心理预算作为心理账户的子成分, 同样存在“非替代性 ” 这一反理性经济学行为的约束性特征 。 第三, 心理预算具有弹性。对各项支出进行追踪的过程包括登记 ( Booked ) 和分配到相应账户 ( Posted ) 两 个步骤, 登记需要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 , 而分配则要求相似性判断和分类的能力 , 这就决定了心理预算 具有弹性的特点。事实上, 已经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操纵心理预算调整费用预期 , 从而 。 , , 满足额外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 费用的分类本身就是具有弹性的 同一项支出可以被分配到不同的预算分类 中去, 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