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的基本问题共59页文档
中国文化史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内容提要名词解释:李贽明淸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岀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宗法制度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
孕育于商代,左型于西周。
由氏族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演化而来。
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按照宗法制的规泄,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北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
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 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影响深远。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髙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淸代则成为正式国剑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需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徳性的塑造。
中国文化概论—问题
简答题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节: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淡漠、大众审美功利化、流行文化国际同质化以及乡土文化衰退等。
一、价值观念淡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冲击,越来越多人对于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产生怀疑。
部分人追求名利至上,导致道德缺失与伦理沦丧,如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盗版泛滥等,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二、大众审美功利化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大众对于审美已逐渐转变为功利性需求。
不少人只是为了追求表面华丽而超过实用功能的商品,并盲目崇尚外国品牌和奢侈品。
这种个体主义和功利观念使得大量本土特色产品受到冷落,并倾向于接纳无差异同质化审美标准。
三、流行文化国际同质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流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尤其是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影响日益深入,许多年轻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导致本土创造力的衰退和自我认同的缺失。
四、乡土文化衰退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生活逐渐被农业现代化替代,乡村经济空心化令大量青壮年迁徙至城市工作。
这不仅导致了传统农耕文明面临断层,还使得与之相伴的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逐渐消亡。
乡土文化衰退不仅割裂了中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续性,也削弱了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第二节:应对中国文化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推动中国文化走向繁荣,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必要的。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普及,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对道德缺失现象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二、促进多元审美应鼓励和支持多样性的审美标准,在教育和文化产业中注重培养观众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并保护本土特色产品和艺术形式,提升其竞争力,并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文化自信与创造力政府应该推动自我认同与外部影响之间的平衡发展,重视本土创造与传统文化再生。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隋以前)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隋以前)第一篇: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隋以前)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隋以前)一、问答题:1、农业民族务实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上有哪些表现。
2、中国文化诸多特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学在官府”到“学在私门”的影响和意义何在?6、汉代官吏选拔有那几种形式?试述察举制的变化和作用。
7、秦汉时期从以法治国到黄老“无为而治”到“图谶于天下”,统治思想有那些变化?8、简述秦汉天文历法的主要成就。
9、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社稷、图腾崇拜、仓颉、《春秋》、稷下之学、行同伦、察举制、桓谭、鸿都门学、征辟、开成石经、玄学、《世说新语》、《竹书纪年》第二篇:(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0560)《西方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次解释1、十二铜表法2、塔西佗3、罗马五大法学家4、七艺5、骑士精神6、经院哲学二、简述题1、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婚姻形态?2.荷马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它的主要机构是什么?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5.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6.试述马基雅维里有关政治学的主要观点?7.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8.试述路德改革思想的意义?9.试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10.简述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
11.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人物及思想活动。
12.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3.简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4.简述尼采的哲学思想。
15.简述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1.试论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试评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影响。
3.试论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学。
4.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民族文化史思考题与参考书第一章:思考题简述清入关前后满族文化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问题.ppt
地适应于各处同类型的社会制度; 2、特殊进化(单线进化):这种进化处于特殊
的社会环境而作为新的文化类型出现时。 作用:打破帝王中心史观; 局限:过分强调地理环境。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同生产方式与经济 范畴相区别,并强调“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 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既肯定 了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依赖关系,也指明其对政 治经济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丁、社会组织。
马林诺夫斯基不同意一些社会学者常将社会组织放在文化之
外以及认为它是一门独立科学——社会学——的独立题材的观点。
他认为,我们所谓社会集团的组织却是物质设备及人体习惯的混
合物,不能和它的物质或精神基础相分离的。社会组织是集团行
动的标准规矩。在任何人类社会中,社会生活是系于地域上的集
居,好像市镇、乡村及邻舍。社会生活有它的地方性,有一定的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和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
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 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 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 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 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 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 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 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 形式的具体表现)。
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逐渐抬头,给传统文化价值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商业利益成为评判一个作品或者艺术家价值的标准,而忽视了其内在精神和审美追求。
许多原本应该被保留并传承下去的优秀传统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亡。
二、娱乐至上导致高雅文化衰退现代社会对于即时娱乐需求的增加使得大众对于高雅文化理解能力较弱,并且缺少持续关注和投入到高雅艺术领域中去。
以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娱乐产品成为了主流,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人们欣赏真正有内涵、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和文化作品的能力。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下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们更多地在虚拟世界中度过时间。
他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虚拟事物所吸引,而对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接触。
这导致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下降,甚至出现了根本不理解、不关心传统文化的情况。
四、民间投资不足限制了创意产业发展我国创意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仍存在着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由于对创意产业回报率难以估量或者看起来较低等原因,大部分民间资金仍然倾向于权威领域以及传统行业,在支持创意产业方面表现出较大保留。
五、城市与农村差异使得优秀艺术人才流失目前我国大部分优秀艺术人才都聚集在一线城市,而农村地区对于优秀艺术人才的吸引力较低。
这使得优秀艺术人才大量流失,造成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农村地区缺少投资和理解,导致了一些潜在的艺术天赋无法得到合适的培养和发展。
六、对外文化输出需求与实际落差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输出,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然而,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在“出征”的作品中常常强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细细观察却会发现其中存在着风格过于刻板、内容形式化等问题。
中国文化史答案
中国文化史答案1文化概论期末复习答题纲要 2012.61.什么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大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小文化):人们精神活领域。
即人文文化。
2.“文化三层次”说指哪三层?①精神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
为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②制度文化: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和社会规范的总和。
是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③物质文化:体现一个民族一定生活方式的具体物质形态。
3.说明什么叫“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代嫡长继承制规定:王位、爵位的继承人首选嫡妻生的长子,不论他是否贤能,故称“立嫡以长不以贤”。
而如果嫡妻生的不是长子或无子,则在众儿子中挑选一个母亲身份高贵的作为继承人,不论其年长年轻。
故称“立子以贵不以长”。
4.什么是“左祖右社”?古代礼制规定,在宫殿的左边(东)建祖庙,以奉祀祖宗;在右边(西建社禝坛,以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5.什么是“五服”制度?“服”即丧服,“五服” 制度是古代按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规定的五个“服丧”等级制度。
等级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丧服样式和服丧期长短的不同,服丧期从三年至三月不等。
按轻重等级排列名称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6.什么是“六礼”?周礼中制定的从定亲到迎亲的六道婚姻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7.举例说明上古姓、氏有什么区别?主要有五点区别:①姓为族号,氏为分支。
(如西周天子姓姬,其他分封庶子有郑氏、蔡氏、韩氏等)②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男女同姓,不可通婚;氏可反映其祖宗与天子或贵族的血缘关系)③周代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无氏。
(如周天子姓姬无氏,郑国姬姓郑氏,秦国赢姓赵氏,平民没有姓氏)④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如齐国为姜子牙后裔,姜姓齐氏,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称齐小白而不称姜小白。
女子称姓,如齐国齐僖公女称文姜不称文齐)⑤姓稳固不变,氏可以改变。
中国文化史疑难问题
简答清朝在官僚制度上不同于明朝的地方。
答:清代官僚机构,中央分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地方上设有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等。
这些人虽身在地方,但都是封疆大吏,属于国家高层官员,官俸自然由中央负责。
清代官僚机构,中央分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地方上设有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等。
这些人虽身在地方,但都是封疆大吏,属于国家高层官员,官俸自然由中央负责。
百官之俸,文武官一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任职地方的文官俸与京官相同,但不给禄米;任职地方的武官低于文官。
这说明清代国家官员任职地方者,由中央财政发放俸禄,地方任命的一般官吏仍然由地方政府发放俸禄。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
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
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
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
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
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
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
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
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
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
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
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
中国文化知识点
中国文化知识点1、中国的“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像什么?有旒之旆,即有飘饰的旗帜2.关于“中国”一词的本义中央之城3.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著名口号,最早出自哪里?朱元璋讨元檄文4.“民族”一词中的“族”字,原义为?原意为矢锋引申为众5.关于“文化”的表述和理解文化是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总称6.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7.新石器时代的特点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制作8.哪一文化遗址又被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9.在人类文化史上,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次浪潮”的是什么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10.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这段话反映了原始宗教中的什么现象?图腾崇拜11.神话中反映我国医药学起源的故事跟传说中上古哪个帝王有关?神农氏12.我国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是指哪个时代?三大集团时期华夏东夷苗蛮13.有“人文初祖”美誉的是谁?14.中国文化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什么时期?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16.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代表的是什么时期的文化?商朝时期18.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是哪一时期人的天命观?第 1 页共 23 页夏商周19. “宗法制”定型于什么时期?西周时期20. “尊礼文化”是对哪一朝文化的概括?周代是对礼乐刑政目标和一的尊礼文化21.周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宾礼”是指什么?迎宾亲附诸侯之礼22.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其目的都在于整民23.儒家所谓的“大同”转向“小康”的关键时期是哪一时期?大禹时期24.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哪些?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25.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原始共产社会26.制定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以使统一民心,成就王道,这种在周代开始建立的文化制度,被称为什么?礼乐制度27.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出现一大批圣贤和文化巨著,影响本民族后世的文化走向,通常被称为元典时代。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一填空20二名词解释 6 6 8三简答题6 7 7四论述题20 201西汉时,司马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东汉班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2名词解释儒家:1在诸子中,孔子创立的儒家,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为主要特色。
2以“礼”为最高目标,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则的政治伦理学说。
这个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政治目标与个人的求职、修身结合起来,使理想化为自觉的实践。
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道家:1先秦诸子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他们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2道家认为道的本性如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一样,“道法自然”,由是道家便建立了“自然无为”为宗旨的政治人生哲学。
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人生哲学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因而,“绝圣弃智”、“小国寡民”成为道家的最高境界;尚虚怀柔、以退为进则构成了道家的基本风格。
3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道在老子那里是一种超时空、超感觉的绝对存在,它先天地而生,然后演化成万物。
庄子把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引向虚无主义,从而更加突出了道家消极遁世的风格。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要谨慎从事,以免做出违礼之事。
5法家学派创始人管仲6第一步成文法刑书刑鼎7简答题中国传统节日,四个方面的内容特征:1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敬神、畏鬼、避邪3重视个体生命,追求延年益寿4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8中西饮食对比我国古代饮食观中以重视饮食为主要特点,而在饮食之中又以品味为目的,追求饮食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它的烹饪方法丰富而又和谐,注重整体,带有浓郁的中国哲学的宽容色彩和模糊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西方人饮食多以理性角度考虑,注重营养,对味道不是十分讲究,各种作料都分得清清楚楚,很少有各种原料、辅料、调料之间的调配,呈现出条理清楚,营养价值一目了然,较少艺术氛围的特点,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文化问题共34页PPT资料
古今文化传承
城乡文化两极化问题
农村人不看看不懂的电影; 城里人不看看不惯的小调。
地域文化差异问题
性格:上海男人是瓷器,北京男人是毛坯——前者太细,后 者太粗;‘东北虎,北京狼,南方人是个大绵羊;上海AA, 北京请客。
骂人:北京骂道德等后天因素,上海骂生理等先天因素。 戏曲:京剧唱政治,男扮女装;越剧唱爱情,女扮男装。 对于差异:尊重为先;融合为势。 江淮文化、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
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 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 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现代文化问题
信息时代的烦恼 电脑时代“手写”变遥远 “提笔忘字”成常态 对文字的感知力下降 不会写字,写字难看 快餐文化的流行(2019年最流行汉字:微) 影像资料的丰富,妨碍了想象力的发挥。经典背后的悲哀。 文化的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 文化的“走出去”问题
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包含那些内容?
林樟杰主编的《中华民族文化十六讲》里,从十六 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
陶瓷与玉器 饮食与服饰 建筑与园林 古都与小镇
中国文化包含那些内容?
林樟杰主编的《中华民族文化十六讲》里,从十六 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 书法与丹青
山川与行旅 歌舞与戏曲
礼俗与节庆
中国文化包含那些内容?
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其他区域 文化(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草原文化等)
你窝心吗?—你说还是你讲?
外来文化问题
文化的相互交融是趋势。 我们的春节及外国的很多节日在中国情况。 不能完全否定,更不能完全否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民族文化为主,起手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外来文化中国化。 警惕外来的文化侵略。 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
中国文化问题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
然而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碰撞过程中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劣势即中国的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所以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就必须正视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充分彰显我国文化的魅力!关键字:文化发展问题精神追求解决途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功利心增强,对财富的追求远远超过对精神的追求。
因此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道德失范的问题。
一些不仔细分析的人往往看到一点问题就对我们的文化怀疑,这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承认道德方面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我们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诚信缺失的问题。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非常讲诚信的,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某些消极面的影响,加上我们的法律法规不完备,一些公民的素质还不高,企业社会责任弱化,导致时常出现各类造假现象。
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国人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诚信问题。
三是心理失衡的问题。
现在,有一些人遭受了一点小挫折,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整个民族心理上的脆弱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这是民族文化缺失的问题。
四是高雅文化取向的下滑。
我们讲学者的天职是追求真理,坚守诚信是学者的精神底线。
历史中的中国古代文化问题
历史中的中国古代文化问题教案主题:历史中的中国古代文化问题引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东方世界中独具特色。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问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本教案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问题,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第一部分:封建社会与士人文化1.1 社会等级与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 儒家文化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家庭观念与女性地位的演变1.2 文人雅士与文化发展- 士人文化的兴盛与衰落- 文人的社会地位与责任- 文人精神对社会的影响第二部分:科技与艺术的辉煌2.1 古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中国古代科技的突破与发展- 造纸、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影响 - 科技对古代社会的改变与推动2.2 传统艺术与文化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音乐与舞蹈- 传统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艺术对中国社会与思维模式的塑造第三部分:哲学与思想的探索3.1 道家与佛教的影响-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兴起- 中国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哲学思想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3.2 儒家思想与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与原则- 社会秩序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四部分:禅宗与审美哲学4.1 禅宗的思想和实践- 禅宗的起源与传播- 禅宗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禅宗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4.2 审美哲学的特点与表现- 古代中国审美观念的演变- 美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审美哲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思想和艺术。
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慧与启示。
通过掌握中国古代文化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与传承中华文明,从而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问题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和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 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 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 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 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 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 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 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 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 形式的具体表现)。
“文化”的基本定义 文化” 文化
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 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文艺、科技、学 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
“文化史”基本含义 文化史” 文化史
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 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 的发展史。
梁漱溟先生1920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 哲学》一书首先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梁漱溟认 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梁漱溟把 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 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
1920年蔡元培 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 蔡元培 状况”,并列举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 等事。 1922年梁启超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谓“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梁启超 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在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目录》中,文化 包括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 宅居、考工、农事等,足见他心目中的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胡适则于1926年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一文中,指出 胡适 “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唯有陈独秀 陈独秀对这种宽泛的文化定义提出了反驳,他在《文化运动与社 陈独秀 会运动》一文中曾批评道:“有一班人并且把政治、实业、交通都拉到 文化里面了,我不知道他们因为何种心理看到文化如此广泛,以至于无 所不包?”他力主文化“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 而文化学家司马云杰 司马云杰先生则给文化下了一个简要定义:“文化乃是 司马云杰 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他对这个定义作了如下 四点解释:1.是人类创造的。2.是人类创造的特质。特质指二:一是 指人类创造物的最小独立单位;二是指人类创造物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 式。3.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4.不同形态的特质。
中华文化问题
1、有同学很率直地问:“中华文化(哲学篇)的哲学思想在哪里?没有在课堂上听到多少哲学思想或哲学知识。
”我想,问题出在对哲学一词的理解上,那么就先谈谈哲学一词的含义。
最初,“philosophy”在西方意味着“爱智慧”,他们开始也探讨诸如:世界的本源是水还是火或者是比格拉斯学派的数字;以及苏格拉斯探讨的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善;柏拉图的“人的学习是记忆”,“洞穴说”’关于“理想国”的论述;犬儒学派那样的放任纵欲;甚至还有“飞矢不动”这样的问题。
总的来说,其视域涉及到政治、伦理(美德)、美学、知识等等范畴。
发展到后来,西方哲学渐渐演变成围绕某个(某些)问题而形成的一套一套有着严密的逻辑思辨的系统(当然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有不同),近代如黑格尔、康德这样一些哲学家。
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philosophy”一词的含义本身就是包含甚广且不断变化着。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philosophy”是经由日本翻译为“哲学”,再被我们所接受。
如此一来,从词源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没有“哲学”,因为这个词所带有的背景、内涵在来到中国以前都完全是西方的。
中国哪来哲学,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虽然,我们没有与“西方历史上的哲学形态”相同的哲学,但是我们所探讨的问题却有相通之处,比如:人是什么?怎样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完美的政治形态是怎样的?以及关于各种美德的探讨。
在此意义上又可以说我们有哲学。
我们有哲学,但与西方的不同。
事实上,在每一个文明系统内,其思想、文化、历史本身就有诸多的不同,其言说方式也有许多不同,也就是说,西方的哲学有西方的一套逻辑思路,其思想形态决定进入思想的方式。
同样,中国的文化也有它独特的言说方式,不能以西方的逻辑来解读中国的文化。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的思维系统来重新构建我们的哲学,这就好比削足适履,等于拿西方的系统去裁割我们的思想文化,这样的思维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默认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是毫无问题的,而我们的却是有问题的。
关于文化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含5篇)
关于文化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含5篇)第一篇:关于文化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关于文化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在中学中国历史教材里,历来都有文化史的内容。
文化史不仅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瑞环同志说:“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
我们要为后代留点什么?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否则不仅愧对我们伟大的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后世子孙。
” 可见对文化史的教学,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即就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讲文化要注意与社会发展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
“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在上层建筑的反映,历史文化是以往的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 如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当时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发生急剧变化。
许多思想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反对别人的主张。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原因与佛教本身宣扬的因果报应、来世说等具有欺骗、麻醉作用有关;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灾荒连年,人民渴望摆脱苦难,寻求精神寄托有关;与当时封建统治者提倡有关。
同时,也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空虚有关。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朝廷内部争权不断、阴谋不断、流血不断。
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觉得原来儒家所宣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三纲五常不可信,如阮籍、嵇康就公然簿孔孟而非周礼。
于是佛教(还有玄学)乘虚而入,得到广泛传播。
把文化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系,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那个时期文化的总特征。
二、讲文化要同文化本身的发展相联系。
文化史中的每一部分,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过程。
文化史问题集
引论:文化与文化史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几种形态?文化有哪些基本属性?文化具有哪些功能?⏹《辞海》条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日常生活中,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我们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
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属性:超自然性:、时间性或时代性、地域性或空间性、民族性、承袭性和变异性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认知功能、技术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此外,还有政治功能、愉悦功能等等2.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定义:文化史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的发展史。
对象: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及其结果。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2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1)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2)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4)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