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吡嗪酰胺耐药对初治菌阳肺结核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对其按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对吡嗪酰胺敏感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对吡嗪酰胺敏感但不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一组,对吡嗪酰胺耐药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二组,对其药物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分别为80.00%、85.00%及85.00%,其中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与对照二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痰菌转阴率和空洞缩小率与对照一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过程中,对吡嗪酰胺敏感的患者使用该药,其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较好,可促进患者病情稳定,早日康复痊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90例,其中男

61例,女29例。按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为三组,研究组60例(对吡嗪酰胺敏感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年龄18~79岁,平均(44.42±4.34)岁。对照一组18例(对吡嗪酰胺敏感但不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年龄18~79岁,平均(45.13±3.80)岁。对照二组12例(对吡嗪酰胺耐药同时采用吡嗪酰胺治疗),年龄18~79岁,平均(45.14±5.09)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对所有患者的精神状态等进行了检查和确认,确定患者无肝脏及精神等相关疾病[4]。

1.2 方法

1.2.1 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当前本院广泛使用的系统研究方法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选取经过菌型鉴定后确认是结核分歧杆菌的培养物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制作形成菌悬液[4-5];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稀释处理,选取0.50 mL菌悬液到吡嗪酰胺药敏测试培养管内,加入过程中,也添加一些吡嗪酰胺添加剂,保证药物浓度达到既定标准,通常情况下药物浓度控制在100 ?g/mL[6-7];对其形成菌悬液进行稀释,稀释比例为1∶10,加入到吡嗪酰胺药敏专用的MGIT培养管内,该培养管内不包含吡嗪酰胺药物;然后将其进行良好的保存放置,仪器根据结核分歧杆菌生长情况对比自动报告药物敏感性结果完成研究过程。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治疗2个月,对照一组采用2HRE/4HR方案治疗,对照二组采用HRZE/4HR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2HL2ZV/4HL2V方案治疗。用法:口服利福平(R)0.45 g/次,1次/d;

口服异烟肼(H)0.3 g/次,1次/d;口服吡嗪酰胺(Z)1.5 g/次,1次/d;口服乙胺丁醇(E)0.75 g/次,

1次/d;口服利福喷丁(L)0.6 g/次,2次/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V)

0.4 g/次,1次/d[8]。

1.3 观察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等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1)痰菌情况:在治疗期间对患者每月进行两次痰菌检查工作,治疗2个月结束后对其采用痰菌涂片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患者表示痰菌转阴,病情好转[9]。(2)X线胸片检查:治疗2个月结束后,对患者进行X 线胸片检查,根据胸片病灶吸收情况确定完全吸收、部分吸收或未被吸收的迹象,进一步对其病情康复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10]。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比较对患者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后,敏感患者78例,其中年龄超过60岁的占17.95%,年龄不超过60岁的占82.05%,与耐药患者的年龄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分别是80.00%、85.00%及85.00%,其中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结果与对照二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痰菌转阴率和空洞缩小率结果与对照一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以往在完成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测试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检测结果通常会显示阳性率较低,同时检测周期也比较长,在不同条件下完成的不同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准确的确定是否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测试结果准确[11]。因此长期以来对于吡嗪酰胺药物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测试都没有纳入到我国结核分歧杆菌的耐药监测管理工作中。在实际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吡嗪酰胺药物在体外酸性环境下会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因此结核杆菌在酸性环境下的成长情况是非常不良的,常规方式在确定和测定吡嗪酰胺药物的耐药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12,17]。

当前在国内关于吡嗪酰胺药物耐药性测试的工作开展不多,其中耐药率也呈现了增长趋势,也正是因为国内当前仍然缺乏吡嗪酰胺药物耐药情况的流行病学

数据分析,因此在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整个研究和治疗工作开展情况加以认真分析和认识,通过多次试验后,结果发现初治阳肺结核患者的吡嗪酰胺药物耐药性比较强,可以达到21.0%左右[13],而其他的一些报道研究中也对其耐药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现其具有相对较高的耐药性。

初治耐药水平也就是新发现的未进行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或者是用药治疗周期比较短,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耐药情况,初始耐药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以往感染了同类结核菌菌株,导致发病后用药过程中出现了耐药性的一种情况[14-16]。耐药菌株的出现,一种情况下是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有一些情况可能是因为在对结核病监控管理过程中,其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适应性耐药情况,患者未开展有效的、健康的、标准的治疗过程,在发病后滥用抗结核病药物等,使得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从而影响了整个正常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实验室通过开展检测工作后,其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医师开展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能够不断调整抗结核病药物的使用方式,对其药物用法用量加以规范调整,从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初治阳肺结核疾病的治疗失败率和疾病复发率比较高,因此在开展治疗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加强随访和调查,能够对其结核病防控和治疗工作有效认识和开展,降低工作难度,加强治疗过程管理和监督认识,同时可以为实验室开展各项研究和治疗工作提供很好的耐药性资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利于更好的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从而为达到防治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15]。

吡嗪酰胺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可以有效的杀死半休眠期状态的结核杆菌,但是其工作机制不是非常明确,因此高效的吡嗪酰胺药物活性、酸性机制以及细胞外的酸性环境,这3个成为了吡嗪酰胺药物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18]。吡嗪酰胺药物可以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入到细胞内部,然后在细胞质的辅助转换作用下转化形成一种弱酸,这是吡嗪酰胺药物在细菌细胞内作用的一种活性形式,进一步在细胞中的酸性环境条件下,进行质子化,从而能够以一种流出泵形式有效排出分歧杆菌细胞内部,进一步吸收到细胞内释放其质子,这样的一个循环运行过程就使得这种弱酸性物质在分歧杆菌细胞内大量积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细胞内酸碱度下降,进一步使得细胞膜通透性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膜发生了致命性的破坏,进一步也会使得细胞遭受巨大的创伤;因此,吡嗪酰胺药物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耐药性[19]。通过对敏感患者开展吡嗪酰胺药物治疗,实施2个月的治疗周期,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以及空洞缩小率,进一步发挥药物疗效,提升治疗效果,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和稳定,早日康复痊愈。

本文选取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按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分组,对其药物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对患者进行吡嗪酰胺药物敏感性试验后,敏感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占17.95%,年龄不超过60岁的占82.05%,与耐药性患者的年龄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在治疗2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及空洞缩小率结果分别是80.00%、85.00%以及85.00%,其中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与对照二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初治肺结核患者过程中,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