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

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训练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议论文分析论证的结构方式,学会运用多种类型的论证结构。

2. 理解议论文结构为分析说理服务的道理,结构的安排必须以有力地说明观点为目标。

3. 灵活运用论证结构,避免机械生硬或徒有空壳的弊病。

范文展示

我需要一面镜子

天津考生

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洗掉脸上的粉饰,摘下我们的墨镜,去真正端详一下镜中的你。

“粉饰”“墨镜”,不是在改变自己、完善自我,而分明是在逃避自己,不敢正视镜中的自己。富兰克林说:“在做每一件事前,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这句话是多么的深刻啊!

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说一个孔圣人的故事,也许会对这面镜子的重要性记忆犹新。孔子生逢春秋战乱,各路诸侯混战不息。孔子和弟子颜回逃到荒野,三日不进米水的孔子已无力行走,躺在荒天野地里。幸好弟子颜回讨得一些米,颜回生火煮饭,孔子闭目养神。当孔子闻到饭香,馋目圆瞪时,却发现弟子偷吃。事后孔子对颜回说:“刚才我梦到亡父,想用这米饭来祭奠他老人家,不知这饭干净否?”颜回答道:“不干净,刚才有烟灰落入饭中,怕丢掉可惜,就吃了。”孔子懊悔莫及,感叹道:“知人固不易矣!”从颜回这里,孔子找到了认识自我的那一面镜子。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他从魏徵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统治时出现的全盛局面,正好成了唐太宗找到了自己的最好证据。相反,有些人的举止却未免太令人可笑,楚国的灭亡,是因为丢掉了屈原这面镜子,而宋王朝丢掉了岳飞这面镜子,其结局可想而知。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教训,而这教训是深刻的。做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总之,一句话——勿让后人复悲今人。以人为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人为镜,这是人生交给我们的使命。人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的不仅仅是他人,还有你自己,甚至可以观照整个社会,整个历史;这面镜子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还是前面的未来,前面的人生。拿着这面镜子,我们就有了信心与勇气,拿着这面镜子,在前面的路上就不会走错路、走弯路。

以人为镜,认识我们自己,前面就会有鼓励你的掌声,就会有献给你的鲜花。成功路上,找一面镜子与你同行。

点评:这是一篇以理取胜的优秀作文,它用“以人为镜”作全文的中心,语言质朴,却又富有自由灵动的色彩。本文的论证结构很有特色,先说“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再从孔子的故事中归纳出“以人为镜”的论述中心;再通过正反举例加以论证;最后结合时代,将“以人为镜”与个人在

社会、历史中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又深一层。可见本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来分析问题,逐层深入。

写法归纳

1.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我们常常习惯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作议论文通常的行文思路,但实际上一篇议论文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具备这三个环节,有时只侧重其中某一个或某两个环节即可。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传统的概括方式对我们分析议论文文本,抓住段落层次的内在联系,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如《拿来主义》先在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再与“送来”进行比较,辩明“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最后以“大宅子”为喻,讲明应该怎样“拿来”,即“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掉。文章有破有立,文字诙谐而深刻,但最关键的是这种合理严整的结构实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任务。因此,初写议论文仍然可以从这种基本的模式学起,先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可以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也可以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关键是看问题的提出是首先针对内涵,还是首先着眼于原因。如《拿来主义》为了针对时弊增强说服力量,鲁迅先指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其实是用事实提出了“为什么”,而后与“送来”进行的辨析是从正面确立什么是“拿来”,即“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吴晗先生有一篇经典的文章《谈骨气》,则首先引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明确什么是“骨气”,再用文天祥、古代一穷人、闻一多的事例来证明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最后落实到今天的无产阶级,应该“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即“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这是解决问题部分,即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骨气”。经典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

2. 把握基本结构模式下的行文变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一种笼统的结构框架,在具体行文时,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分析论证,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一旦明确了议论的论题,文章扣紧论题的变化将是多种多样的。论题提出后,可以很快地提出论点,也可以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再提出观点,甚至有些文章在最后才瓜熟蒂落得出观点,可见提出问题并不等于提出观点。中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应该采取从论题到论点的较快连接,由论题作简要议论直接导出观点,或通过比喻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提出观点,或摆出弊病(即“靶子”),在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观点。但都应该简洁明快,不可拖沓。

观点提出后作简要的阐释和分析,而后可以从例子剖析入手,在剖析点评例子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小结,而后可以继续举例,也可以回到事例论证。但文章的议论应该多角度、有变化,最终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立论—入据—结承—叠据—归纳”是一种在考试中经常被采用的行文方式。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入据,即在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结承,即在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进行小结;叠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与前面的论据形成推进和叠加的关系;归纳,在前面事实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这种写作思路虽然简单可行,但也应注意灵活运用,适当变化,如果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模样,那么一定会令人生厌。

3. 合理安排议论文各部分论证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

对于议论文的结构,我们常常看到“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的分类形式,这种分类是依据议论文各部分论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确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