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

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

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史料运用]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提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

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解读]

(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

(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

[史料运用]

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 (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

(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史论归纳]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