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1年3月1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面向全球,扩大开放。抓住合肥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合肥市区全面对接。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家用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盐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打造绿色化工新园区;积极规划、建设以化工、钢铁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园。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马钢(合肥)公司建设,形成以马钢为依托、以向合肥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材料为基础的多品种、多门类的钢材深加工基地。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江汽等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水泥专用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侧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家用电器产业集群。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承接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重点企业,建立硅产品工业园;承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

做大做强建筑业。发挥我县建筑业传统优势,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筹建“肥东建筑业总部大厦”,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建设,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发挥中心集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作用,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风景游、红色游、人文游和乡村游“四位一体”的县域旅游新模式。利用我县山场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园。将我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肥东文化软实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合肥东向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省会15分钟交通圈,实现与市区主次干道对接。延伸新安江路、临泉东路、花园大街、方兴大道分别至店埠、撮镇和长临河;完成合店路二期、合马路二期、环巢湖大道建设,新建包公大道东延、浮槎南路、浮槎北路、古城路、横大路东延等工程。加快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完善“三环四射”农村公路路网格局,加快“村村通班车”招呼站和候车亭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提高航道技术等级,建成店埠河皖港码头、循环经济示范园专用码头。完善城乡三级供变电网和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覆盖全县主要城镇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完善电信通讯网络、宽带网、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网络。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推进三大开发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东城新市镇和乡镇工业

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肥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加快发展,努力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主动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以商贸物流业为核心,依托优越的公铁水运网络优势,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各重点城市的商贸物流基地。合肥东城新市镇。全面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一体化新城区。乡镇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产品生产。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对接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发展以合肥东部副中心(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东城新市镇、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新农村中心村为节点、国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现代城市体系,提升肥东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东部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污染;推进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工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肥东。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设立创新奖励专项资金,激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审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规范融资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努力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实现人才柔性流动。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

(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承接与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有序承接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转移。坚持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产业承接与区域分工合作相结合,创新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坚持产业承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扎实举措,以推进重点工作和实施重大项目为带动,全面建设产业承接示范区。要编制好示范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专项规划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总体规划。要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集中资源和力量,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区域建设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内容,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2011年4月底完成,报县发改委备案。县领导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四)用活政策,先行先试。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加大对合肥市已出台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等承接产业转移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政策措施,探索建设示范区的新办法、新途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第一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研究决定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县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从相关单位确定专人联合办公,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开发园区和重点乡镇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筹协调。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市直有关单位的沟通衔接,争取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沿海及周边城市、县份合作,部门之间、部门与园区、乡镇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引导和鼓励公众、企业参与,吸收全县各方面的意见和力量,推动肥东加快发展。

(三)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市、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宣传部门要牵头制定示范区建设宣传方案,组织各新闻媒体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关心和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评估督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本方案的实施和监督。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牵头负责的事项,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各部门考核目标管理,县领导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各乡镇、开发园区、县直有关部门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胡小兰,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程师 一、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东部增强紧迫感,打好“转方式”硬仗 中部培育新增长点 东北让“共和国长子”成为“共和国脊梁” 西部保护生态,不破坏心中的美丽神话 一年多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密集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或指导性文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1年3月15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面向全球,扩大开放。抓住合肥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合肥市区全面对接。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

安徽省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

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 政策措施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和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精神,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产业技术升级 1、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主抓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重点,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研究编制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实施新兴产业“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形成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对产业核心技术或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新兴产业链缺失环节或薄弱环节的重大投资项目,科技计划及时跟进,重点支持开展技术研发。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4、支持现有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提档升级,符合条件的批准设立省级高新区,暂不具备条件的,批准先行筹建省级高新区。鼓励省市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工作,每年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数、产值数、专利数和引进技术项目数等指标,分国家、省级园区进行评比奖励,引导园区扎实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5、支持建设语音、电子材料、公共安全等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合肥高新区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争取芜湖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最新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精品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年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政〔〕32号)精神,为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和建设任务,全面加快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推进提速增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作为“六加一攻坚战”的基本平台和着力点,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努力在壮大产业集群、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力度、产城互动发展、提升要素平台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开展典型示范创建,强力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努力走在全省前列。 (二)发展目标。年,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490亿元、服务业投资4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其中用于租售的标准化厂房投资11亿元);实现企业(单位)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和集约节约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年底在全省180家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序中,我市“一中心五组团”县(市、区)的13家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60名,“四支撑”县的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100名。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市确保进前两名;全年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观摩评比,力争排第一名。(各产业集聚区年度目标见附件1) 产业集聚水平加快提升。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9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220个以上),其中新开工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130个以上);年要形成2个总收入超500亿元(市石化产业集聚区、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1个400-500亿元(县产业集聚区)、1个300-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个200-300亿元(县产业集聚区、市洛新产业集聚区)、6个100-200亿元(市洛龙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工业产业集聚区、伊洛产业集聚区、县产业集聚区、市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以上,新建路网310公里以上、变电站16座、供水厂7座、供热机组(锅炉)9座、燃气站7座、污水处理厂10座、物流中心和交易市场20个,产品展示中心、检测中心各8个,建设租售用的标准化厂房区90万平米以上,实现发展区主干路网和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全覆盖。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关于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北省关于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12.20 •【字号】鄂发改地区[2020]472号 •【施行日期】2020.1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湖北省关于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 意见》的通知 鄂发改地区[2020]47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经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北省关于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2月20日

湖北省关于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意见 为发挥湖北省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和内陆市场中心优势,抢抓产能向内陆市场转移的重大机遇,推动湖北省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现就促进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培育新形势新阶段下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开放合作新平台,把湖北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打造国内大循化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开放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 ——坚持科学布局,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间产业科学布局、有序承接和错位发展,与周边地区良性竞争,实现互利共赢。 ——坚持生态优先,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严格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禁止承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建设低碳循环园区,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区域联动,深化合作共享发展。加强产业转移政策与省际省内合作政策对接,与转出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探索建立深度对接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2010年2月1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 (一)目标分解。《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到2020年,示范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形成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带动全省发展、促进中部地区掘起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二、工作要求 (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1.20 •【字号】桂政发[2012]87号 •【施行日期】2012.11.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 (桂政发〔2012〕8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西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0日广西加快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将我区梧州、贵港、玉林、贺州4市设立为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特制订如下政策。 一、强化优化服务体系,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省区评定的管理类别,进入示范区后予以依法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

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转移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等方面的审批效率。对进入“绿色通道”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要按照项目前期工作要求给予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全力加快审批速度。 打造示范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全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平台主动服务示范区企业,为示范区内企业提供人才和劳动招聘、人员培训、人事代理、就业咨询等服务。支持示范区建立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安排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 健全示范区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等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示范区进行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途径。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激励。 二、加快构建支撑体系,完善财税金融改革 从2012年起连续5年,自治区本级每年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及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引导性投资的支持力度。 示范区内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家规定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外,不再征收任何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 示范区内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本地区征税土地划分为若干等级,确定对应适用税额标准。设区的市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县(市)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对区外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实施方案的通知-新政办(2016)52号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实施方案的 通知 正文: ----------------------------------------------------------------------------------------------------------------------------------------------------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 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实施方案的通知 新政办(2016)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6日 新乡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实施方案 按照《新乡市2016年“招商引智年”外出开展招商引智重要活动工作方案》安排,我市决定开展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专项招商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市对外开放暨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招商引智年”活动,以与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合作为抓手,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持续对接、确保成效”的理念,持续推动各县(市、区)、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招商引智工作,围绕上海重点区县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开展

对接交流,力争引进一批适合我市产业主导规划的项目落地。 二、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委书记舒庆任政委、市政府市长王登喜任指挥长,常务副市长刘尚进任常务副指挥长,副市长周世杰、市政协副主席朱云卿任副指挥长的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专题招商活动指挥部,统筹指挥新乡市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此次招商活动的具体工作,市商务局局长薛永宏任办公室主任,市政府驻沪招商联络处主任宋卫勇、市商务局经合科科长刘建星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各县(市、区)、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分别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市政府成立与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合作三个专业招商推进小组,开展与上海产业进行精准对接,加快上海招商工作推进步伐,实现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人员与人员的无缝对接。一是成立产业转承合作精准对接小组,由市政协副主席朱云卿任组长,主要负责上海地区项目对接、产业招商,具体工作由市商务局牵头负责;二是成立现代服务业工作推进小组,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尚进任组长,主要负责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对接招商,具体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三是成立政府团队综合能力提升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周世杰任组长,主要负责与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对接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赴上海招商人员的组织、筛选、培训、考评等,具体工作由市工信委牵头负责。 三、重点工作 (一)抓好宣传发动,搞好动员工作(6月上旬) 针对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活动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进行动员,搞好宣传发动;召开筹备动员会议,通报上海14个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定位等情况;动员会以会代训的模式开展第一期招商培训;各单位上报培训人员名单。 (二)抓好产业转移承接培训工作(6月上旬—8月上旬) 组织招商小分队赴上海参加培训,通过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与上海交大联合办学,集合名导、名教资源,协助提升我市招商人员在新形势和互联网时代下的精准招商和服务水平,带领招商人员深入针对相应产业进行对接,根据我市各县(市、区)、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的需求与企业家进行一对一交流互动,积累招商人员的人脉资源。各县(市、区)、平原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选派3名精兵强将组成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招商小分队(由市政府进行筛选考核后派出);严格按照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要求,积极参加招商培训,结合本地主导产业,以培训班形式开展驻地招商、培训招商相结合。培训分为四期进行:其中第一期培训时间为6月上旬,主要讲解转移产业的种类及分布;第二期培训时间为6月中下旬,主要讲解对接的方法及特点;第三期培训时间为7月,主要讲解承接转移的方法;第四期培训时间为8月,主要研究解决对接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抓好产业转移对接工作(6月上旬—8月上旬)

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成本不断上升,劳 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的压力都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产业转移战略,即将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中西 部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XXX作为一个有 着得天独厚禀赋和良好条件的地方,正在积极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本规划是对XXX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的具体方案。 二、项目目标 1.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2.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 3.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通过产业转移,解决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5.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 1.制定产业转移指导政策。政府部门将与各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制定 产业转移政策和行动方案,引导和推动传统产业向示范区转移。 2.完善产业集聚条件。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供优质的工 业用地和交通、电力、水供应等配套设施,以吸引企业入驻。 3.引进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引进政策 的实施,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技术人才落户示范区。

4.扶持当地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其竞争力,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 5.加强环境保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注重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化供应链。 6.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政府部门将组建专门机构负责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项目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XXX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便利,与周边地区联通,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 2.资源禀赋优势。XXX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政府支持力度大。XXX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4.市场需求旺盛。XXX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现代产业的需求量大,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五、预期成果 1.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2.就业机会增加。产业转移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地区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一、背景分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建设产业转移示 范区的战略目标。而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具体的建设和 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过程、目标、任务、步骤、措施等进行规划和部署。 二、总体目标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 质量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加强供需对接,提高转移效益。 2.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提升我国 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4.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产业转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社会 就业率,减少就业压力。 三、实施步骤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制定规划:制定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2.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3.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4.引进人才:加大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力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5.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8.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水平。 四、措施和政策 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地和推进,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下: 1.鼓励企业参与:向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企业提供土地、办公空间等资源的优惠,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招标公告

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招标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07.29 •【字号】 •【施行日期】2022.07.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招标投标 正文 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招标公告 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总体方案》要求,我委受内江市发展改革委委托,计划共同选取第三方机构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编制服务项目。 (二)项目目的。在充分分析现状用地、产业、环境等发展基础上,规划编制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两市毗邻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和功能配套,积极承接成渝、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境外产业整体转移、产业链协同转移,推动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发展,为争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提供依据和规划引领,为推动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落地落实、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内自

同城化发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有力支撑。 (三)项目内容。充分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分析研究两市毗邻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科学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内自合作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改革举措、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申报单位资格要求 (一)申报资格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至(五)规定的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本次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投标人未被“信用中国”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158283.html,)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未被“中国政府采购网”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9158283.html,/search/cr/)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处罚期限尚未届满的)。 (7)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根据采购项目提出的特殊条件: (1)本项目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在前三年内不得具有行贿犯罪记录; (2)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竞标。 (二)申报资料要求

关于《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 (草案)》的说明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11.07.14 •【分类】其他 正文 关于《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草 案)》的说明 ——2011年4月19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荣华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我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对于我省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历史性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省委、省政府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平台,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着力打造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不断提升,示范区的抢滩效应、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但是,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尚需理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亟待加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开发、引进相对滞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建设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都明确要求: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完善政府服务,建立高效运作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因此,为了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更好地贯彻实施,切实解决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我省开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有必要制定《条例》。 目前,湖南、广西两个省区出台了旨在加快区域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条例(草案)》起草过程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酒泉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3.19 •【字号】酒政办发[2012]65号 •【施行日期】2012.03.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 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酒政办发〔2012〕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酒有关单位: 《酒泉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酒泉市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2〕11号)及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全市工业强市推进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酒泉工业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

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园区集合共建,利益分成共享,高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进承接单一企业与产业集群并举,配件生产和总装生产联动,产业链前后双向延伸,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实现互利共赢相协调,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我市建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大开放、大开发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遵循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园区为依托,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确定产业承接方向和发展重点,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以项目为抓手,注重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把项目入口关,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资源节约化、能源高效化和生产集约化为目标,构建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坚持创新机制、互利共赢原则。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与发达地区、优势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飞地建园"等方式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形成与东中西部地区协作互动、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二、主要目标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 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2.14 •【字号】荆政发[2012]39号 •【施行日期】2012.12.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荆政发〔2012〕3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荆州大遗址保护区,市政府有关部门:为认真抓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12〕72号)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将有关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和有关部门。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和工作职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迅速出台支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文件,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支持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落实情况(含出台的政策文件)于12月底前报市发改委规划科,联系人:赵建新,联系电话:8454431,135****9460。 2012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方案

一、促进产业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示范区,重点构建“一核七区”的产业布局。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示范区包括: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沙市经济开发区(筹);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示范区(七个)包括:江陵集中示范区(以江陵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松滋集中示范区(以松滋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公安集中示范区(以公安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石首集中示范区(以石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监利集中示范区(以监利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洪湖集中示范区(以洪湖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洪湖府场集中示范区(以洪湖府场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各县市区要在开发区醒目位置设置立柱式广告牌,在平时的招商引资宣传中自觉运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称号。支持荆州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元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三个五百亿产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产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管委会,荆州大遗址保护区管委会)(二)支持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在示范区内投资设厂或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以及投资额1亿美元或与之相当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管理办公室,市招商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管委会,荆州大遗址保护区管委会) 省财政安排10亿元湖北“壮腰工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鼓励引进配套企业。发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大中小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招商局,各县、市、区政府,荆州开发区管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6.13 •【字号】青政办[2011]127号 •【施行日期】2011.06.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关于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11]127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二0一一年六月)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指导我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

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国办函[2011]10号)精神,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需要和“四区两带一线”规划布局,现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鼓励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为加快推进全省实现“四个发展”做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杜绝承接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扩大开放,实现互利共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促进我省与转移地区之间以及省内地区之间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承接产业的重点领域 依托我省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化工、有色、冶金、装备、生物、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基本要求 (2) (一)总体思路 (2) (二)实施原则 (2) (三) 示任务 (4) (四)战略定位 (5) (五)主要目标 (6) 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 (一)原材料产业 (10) (二)机械装备工业................................... XX (三)轻纺化工 (13) (四)高技术产业 (15) (五)现代服务业 (17) (六)现代农业 (19) 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 (一)总体布局 (21) (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 (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5)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 (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 (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 (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

五、保障措施 (33) (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 (二)创新体制机制 (33) (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 (五)完善支持政策 (37) (六)加强区域合作 (39) (七)加强组织实施 (40) 附件一 (42) 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工作分解 (42) (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 (二)科学规划布局 (42) (三)完善产业政策 (43) (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4) (六)加强财税扶持 (44) (七)加强金融支持 (46) (八)保障土地供给 (46) (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7) (十)强化科技支撑 (47) (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8) (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8) (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9) 3 / 5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