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运动训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跆拳道运动训练论文

摘要:新规则推动和刺激了新技术和高难技术的出现。促使更多高水平运动员使用难度更高的技术,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对抗性。而且,新规则下,运动员可以采用的技战术变化也明显增多,最后,新规则极大提高了比赛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对于消极进攻的限制和不同分值的出现,都让以往一旦大比分落后就很难反败为胜的跆拳道运动增加了更多变数。

跆拳道是起源于朝鲜半岛,是一项利用拳和脚搏击的对抗性运动,既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又具有观赏娱乐性的体育运动,成为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跆拳道运动水平发展相当的快,竞赛规则在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的修改,导致跆拳道比赛及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就新规则的实施对跆拳道比赛及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跆拳道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1 新旧规则对比分析

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起到导向作用是技术发长的指南。2009年实施生效的跆拳道规则修改较大,新旧规则有以下区别(见表1)[1]

表1 跆拳道新旧规则条款对比

2 新规则带来的变化

2.1场地缩小,“消极”没了

比赛区域由原来的10m ×10m 缩小为8m ×8m,使运动员的活动

范围缩小,从空间感觉上增加了压力,较“消极”的运动员将“躲无藏身之处”,不得不更加主动地选择进攻,1∶0,0∶0等较“消极”的比分很难出现,比赛的对抗性明显增强。此外,新规则还取消了以往的分差胜制,领先7分再被大逆转也由此成为可能。

2.2“消极十秒”,“出界”及“加分”

“消极十秒”是指双方僵持5秒裁判必须示意进攻,示意后10秒不进攻者主裁判可根据场上情况给以消极的一方或者双方选手“警告”的判罚。因主动进攻或运用高难动作而导致的倒地不再给予“警告”判罚. 鼓励运动员运用高难度的腿法,这就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腾空技术以及组合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故意倒地,部分选手在有效进攻后故意倒地进行防守,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利用倒地拖延时间,主裁判可根据场上情况判罚其“警告“。“出界”是指一方选手运用合理有效的技术及战术将另一方选手逼迫出边线。当这种情况下裁判应立即叫“暂停”,同时判罚被迫出线的那一方选手“警告”。“加分”是指运动员被判罚2次“警告”应给对方运动员加1分,最后1次奇数警告不计入总分,1次“扣分”应给对方运动员加1分。

3 适应新规则的训练、竞赛对策

规则是运动训练的导向, 是竞赛的核心。新规则的推出, 使得训练必须调整方向,制定出新的训练理论、实战与战术框架。

3.1针对新规则腿法训练比重增加,反向技术和旋转腿法训练将受到重视

由于规则转身腿法得分做出的新规定,使得选手在对抗中不仅要多出腿,更要准确有效击中对方。由于在反向技术和转身腿法时要求身体的重心移动及高速的动作都要尽力保持平衡状态,可避免视线脱离目标,无论攻击或防守,平衡是产生最大力量的根本。保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站立方式,站立的姿势要保持平衡,同时要有适应性,即可随时调整站立姿势保证身体重心的顺利移动;另外快速打击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要经常保持关节的柔韧性和弹性训练,在打击的瞬间保持支撑腿的脚跟不离开地面, 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3.2组合训练更趋复杂化,腾空动作、连续进攻能力需增强

比赛区的缩小使进攻单一化遭到彻底淘汰,在过去的比赛中,进攻的招数不多,尤其是女子比赛。新规则表明,对抗中多种技术组合进攻的使用将成为必然,它不仅可以使选手的进攻一鼓作气,更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潜在威胁。这就要求在实战训练中丰富各种组合的技战术打法。头部得分的改变使得针对头部进攻的腾空动作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就很有可能一举胜出,这将使得教练更加重视横踢(尤其是其中的双飞)、下劈、转身腿法后踢、尤其是后旋踢以及它们与其它基本动作的组合连击,加大腾空动作速度、稳定性及连续高难度技术能力的训练,可作为训练的一个突破口。

综上所述,新规则推动和刺激了新技术和高难技术的出现。促使更多高水平运动员使用难度更高的技术,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对抗性。而且,新规则下,运动员可以采用的技战术变化也明显增多,最后,新规则极大提高了比赛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对于消极进攻的限制

和不同分值的出现,都让以往一旦大比分落后就很难反败为胜的跆拳道运动增加了更多变数。

参考文献:

[1]中国跆拳道协会[EB/OL].

/chntkd/View.asp?id=2373

[2]陈立新,陈杰.对跆拳道运动训练特点及其发展的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1):24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