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等权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1f150a294b73f242336c5f6c.png)
民主与法制
论宪法上的平等权
吴爽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平等权是指公民为实现自身的平等,使自己与其它人在相等条件下能够原则, 又是权利。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现实中,我国还存在着在立法以及法 律适用和其他领域侵犯公民平等权的问题侵,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对公民平 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2.平等与合理差别 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是相对 的,平等权也并非绝对,古希腊 时期的柏拉图就曾断言“对一切 人的不加区别的平等就等于不平 等。”因此,平等并非追求无差 别的状态,平等允许合理的差 别。合理差别是在合理程度上所 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宪 法学上通常认为合理差别产生的 依据是基于“按比例”的原则,
和谐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以 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 使公民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 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增加公民对 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和谐社会对 权利的尊重,体现出一种人文关 怀,尤其表现为在人人平等基础 上对公民平等权的重视。在现代 社会,平等权已被公认为最重要 的一项公民权利,对平等权的重 视和保护,避免了社会因显失公 平而陷入“不患贫,而患不均” 的动荡,也才能够真正发挥每一 个人的最大潜能,从而实现以人 为本的和谐社会。
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 位,是一种原理性、原则性、基 础性和概括性的权利。因此,平 等权经常与其他权利相结合而体 现出来,例如,平等的就业权、 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取得报 酬的权利等等。
对平等权的理解,可以有如 下观点:首先,平等既是一项原 则,同时又是一项权利,或者说 平等兼具权利性和原则性的特 点。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 的认同,平等作为一项原则,它 是指国家或政府平等地对待它的 每一位公民,这里平等原则的主 体表现为国家,是国家机关的活 动原则;而平等作为一项权利, 则强调公民个人要求国家给予平 等对待的请求权,主体是公民, 是公民自身的一种权利,权利的 走向是自下而上基于平等的要 求。我们这里讲的平等权则强调 是一种请求权,是公民为实现自 身的平等,使自己与他人在相等 条件下能够享受同等待遇的一种 请求权。这是从公法的角度上而 言,或者称为宪法上的平等权, 主要指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强调公民个体要求国家平等对待 的权利,即在同等条件下人人均 应得到国家的同等对待,而并非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后 者应属于私法的调整范围。其 次,平等权不仅包括司法、执法 或称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还包括 立法上的平等。早在1954宪法时 期,就规定了“公民在法律上一 律平等”,意指公民在立法、司 法、执法上一律平等。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的国体出
小论就业平等权
![小论就业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306c5f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a.png)
小论就业平等权就业平等权是每个人都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如今,社会在进步,可是平等的就业机会却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平等。
首先,社会背景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
很多人一出生就有优势,有些人则得拼命努力才能追上。
这种差距就像爬山,起点高的人轻松,而起点低的人得背负重负,真是让人心酸。
再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个大问题。
教育公平是就业平等的基础,缺乏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可见,教育和就业是紧密相连的。
接下来,的支持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的角色就是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可是,有些往往倾向于特定群体,导致更多人被排除在外。
比如,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喜欢找有经验的人,但这对刚毕业的学生极为不利。
假如能制定一些,鼓励企业招聘年轻人,帮助他们进入职场,那就太好了。
像“平等就业机会法”这样的,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企业文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企业表面上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实际上却在招聘时存在偏见。
某些行业对性别、年龄、地域等有很多无形的限制。
其实,只要用人看重的是能力和潜力,谁都会是闪亮的那颗星。
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的就业环境。
要知道,包容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吸引更多人才,还能激发创新,带来更好的业绩。
再说说社会观念。
很多人对某些群体的成见依然存在,比如女性、残疾人等。
他们在求职时面临的困难,常常不是能力,而是偏见。
我们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打破这些固有的思维。
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不应该被性别、年龄或其他因素限制住。
只有在大家都能平等竞争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个人努力同样重要。
虽然环境和对就业有影响,但每个人也要为自己负责。
无论起点如何,努力提升自己,抓住机会才是关键。
求职者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竞争力。
就像那句老话“天道酬勤”,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论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论平等权与合理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75d2c41a050876323012123c.png)
论平等权与合理差别平等权是指公民为使由已与他人在类似条件下能够受到类似待遇而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一种请求权。
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
合理差别是在合理程度上所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差别。
合理差别的判断很难确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具体适用过程中,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综合判断。
在我国,我们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平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标签:公民;平等权;合理差别当今社会,对平等的追求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平等也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和目标。
平等权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平等与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为使自己与他人在类似条件下能够受到类似待遇而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一种请求权。
传统观点通常认为平等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任何公民均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平等地履行法定义务;其二,在法律适用方面,平等的进行保护或惩罚;其三,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和法律面前无特殊公民。
”早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在宪法中确认了“人人平等”的内容,使其正式成为一项基本权利。
平等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项重要戚果。
同时,平等权也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例如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首先,平等权是一种概括性的权利。
平等权本身并无具体的内容,它往往需要与其他权利相结合,例如,平等的就业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人格尊严、平等的取得报酬的权利等等。
其次,平等兼具权利性和原则性的特点。
平等作为一项权利,强调公民个人要求国家在类似情况下给予类似对待的请求权,主体是公民,是公民自身的一种权利。
而平等作为一项原则,它是指国家应平等地对待它的每一位公民,这里平等原则的主体表现为国家,是国家机关的一项活动原则。
此外,对平等权的理解通常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适用法律的平等,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现行宪法的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从适用法律平等的角度出发。
简述平等权的特点和内容
![简述平等权的特点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d6d15c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1.png)
简述平等权的特点和内容
平等权是指每个人在法律和社会政治权力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任何不合理的歧视和偏见的影响。
它的特点和内容包括:
1. 平等的法律地位。
每个人都应该被法律平等对待,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社会地位或其他因素。
2. 平等的机会。
每个人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工作、住房和其他资源,以发展自己的个人和社会生活。
3. 平等的政治权利。
每个人都有权平等地参与政治过程和公共事务,包括选举、投票和发表意见。
4. 平等的社会地位。
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被平等看待,没有不公正的偏见或歧视。
5. 平等的人权保护。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人权和自由,不受任何形式的剥夺、侵犯或歧视。
总之,平等权是重要的基本权利,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实现社会公正和和谐的基础。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9aa31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8.png)
宪法平等权的内容1、平等权的涵义。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平等权具有下列涵义:(1)平等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它意味着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
(2)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义务。
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
国家不得剥夺公民的平等权,也不能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侵害公民的平等权。
(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平等不能和特权并存,平等也不允许歧视现象存在。
(3)平等权是贯穿于公民其他权利的一项权利,它通过其他权利,如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受教育权平等而具体化。
2、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
平等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公民的平等权是宪法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5条第4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4条第1款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第48条第1款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3款规定,“国家保障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36条第2款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在宪法中,我们所说的平等保护,从原则上来讲,对于所有的公民应当采取无差别的待遇,除非存在进行差别待遇的合理理由。
尤其是不得把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作为法律上的不同对待的理由。
一般来说,判断政府的措施是合理差别还是违反平等保护的歧视性做法的标准如下:首先,政府进行区别对待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实现正当的而且是重大的利益;其次,这种区别对待必须是实现其所宣称的正当目标的合理的乃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最后,政府负有举证责任。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0d6ab36caf1ffc4ffe47ac5f.png)
平等权简谈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有着相对详尽的、完备的规范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定。
除此之外,我国宪法第4条第1款、第36条第2款和第48条第1款还分别强调了民族平等、信仰平等和男女平等,我国宪法第34条还规定了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选举权,其中也含有相应的平等权内容。
这些条款虽然由于宪法体系的内在需要分散于宪法规范体系的各个部分,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平等权规定的一个完整的规范系统。
一、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现实社会中的人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区别:身份、地位、相貌、体型、身材、性格特征等等。
尽管人与人之间具有这么多的先天性差别,可是每个人在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宪法上都是人,都具有人格尊严,在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平等权,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这在宪法上被称为形式上的平等。
宪法上的平等,是种应然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
这种平等是将每个人作为抽象的人,忽略这些客观的不同,他们此刻是均质化和抽象化的,不问职业、不问所存在的先天性的差异和后天性的差异,一律平等对待。
所有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宪法只是规定在规范上应该达到一种平等的状态。
然而,同等对待不一定意味着平等,差别对待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
到了现代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平等原理,即“实质上的平等”。
它是根据不同主体不同的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各个主体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护。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公正不仅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而且在于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
运用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就需要对人群进行分类,以此做到“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
在分类过程中就涉及到“合理分类理论”。
如果法律或者政策对不同主体分类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且分类手段也是实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则该分类就具是合理的,即使形成一些差异,也可以认为是符合平等原则的。
论述我国现行宪法平等权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现行宪法平等权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6af36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8.png)
论述我国现行宪法平等权的主要内容中国现行宪法对平等权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
的权利。
根据宪法第七条的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论国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身份差异,都享有平等权利。
这一条款确保了人民在法律保护下,不受任何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其次,中国现行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
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禁止非法拘禁和酷刑等侵犯个人自由权益的行为。
宪法第三十五条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为人民追求个人发展、表达意见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现行宪法还特别强调了妇女的平等权利。
根据宪法第四十七条,国
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并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平等参与。
这一条款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妇女平等权利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最后,中国现行宪法还保障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根据宪法第四十条和
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国家保护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各少数民族享有与汉族人民平等的权利。
这一条款体现了中国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统一的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平等权利,保障了人民在各个领域
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特别关注了妇女和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
这些规定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论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
![论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97e9c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1.png)
论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引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农民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权益的保障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困扰。
本文将就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意义平等权是农民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的保障,可以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待遇。
•维护社会稳定:农民的平等权得以保障,能够消除社会不公、不平等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促进农村发展:法律保障农民的平等权,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目前农民平等权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的平等权,但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到位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是保障农民平等权的基础。
然而,目前国家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强制性,农民的意愿未得到充分尊重;•土地流转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民受到不公平待遇;•对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力度不够,对违法占用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打击不力。
2.2 农民公共服务不平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农民在享受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农村学校的设施和师资水平相对较弱;•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农民就医困难;•农民社保制度和城市居民相比有所欠缺。
2.3 农民劳动权益保护问题农民是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农民劳动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工的工时、休息和福利待遇不同程度受到侵害;•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处理和维权渠道不畅通。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bda6a4d828ea81c758f5782a.png)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作者:毛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平等既是宪法的价值,又是法律适用的原则,还是一项具有具体内容的基本人权。
然而,我国目前在就业领域中存在许多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这已经严重侵犯到了公民的平等权。
文章首先对平等权进行界定,其次分析公民的平等权在就业歧视中受到侵害的现象,通过对侵犯平等权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实行平等权保护的途径。
【关键词】平等权;就业歧视;宪法保护;途径一、什么是平等权在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平等权被置于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的首要位置,位于该章的第一条,该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表明,平等权在宪法上是作为一种基础性权利而存在的,它与其他基本权利不同,在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任何具体权利的实施都离不开平等原则,它是公民行使其他宪法权利的基础。
二、就业歧视中公民平等权受侵害的现象(一)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是在就业歧视的类型中,涉及面最广的歧视行为。
许多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做出排斥或限制招录女性的规定,或者规定生育后就不再录用的规定等,都构成了对女性就业者的歧视。
虽然法律对妇女的权益有专门的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单位不愿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同的标准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二)户籍歧视。
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改革在我国存在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户籍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固有的户籍制度严重侵犯到了我国公民的平等权,比如农民工子弟不能与城市中的孩子一样,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又如,许多企业在招聘职员时都写出“本市户口”优先等字样。
(三)年龄歧视。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越来越多,老龄化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使得就业结构出现年龄化趋势。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明确规定了对于年龄限制的要求,例如公务员系统的一些部门就严格要求只有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员才能报考。
平等权的内容
![平等权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4fa472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e.png)
平等权的内容平等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阶级、宗教等因素的限制。
平等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平等的选举权、言论自由、教育权、劳动权、健康权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中探讨平等权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平等权的价值和意义。
一、政治领域中的平等权政治领域中的平等权,是指人们在政治参与和权利享有方面的平等。
这包括平等的选举权、组织权、言论自由等。
平等的选举权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和代表。
组织权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去组织政治团体和参加政治活动。
言论自由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受任何限制和干扰。
平等的选举权是政治平等的基础。
只有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才能保证政治权利的平等。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普选制度已经成为了普遍的选举制度,确保了每个公民的选举权。
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选举不公平、选举舞弊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保障选举的公正和平等。
组织权是政治平等的重要体现。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去组织政治团体和参加政治活动,这是实现政治平等的重要手段。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团体的组织和参与受到限制和干扰,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权的保障机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言论自由是政治平等的重要保障。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是政治平等的基本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基本权利,但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和干扰,需要进一步完善言论自由的保障机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经济领域中的平等权经济领域中的平等权,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方面的平等。
这包括平等的劳动权、教育权、健康权等。
平等的劳动权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并获得公正的报酬。
教育权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小论就业平等权
![小论就业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b9aae498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e.png)
小论就业平等权就业平等权,这话题真是引人深思。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展现自我。
想想看,职场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偏见。
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性别、种族,甚至学历都可能成为你获得工作的绊脚石?首先,咱们看看性别平等。
很多女性在职场上遭遇歧视。
她们辛辛苦苦拼搏,却总是被低估。
这就像是在竞技场上,明明她们能打出好成绩,却总有人把她们的努力当成理所当然。
举个例子,某些行业,比如科技和金融,女性的比例还很低。
那些“玻璃天花板”真的让人心寒。
再说说种族问题。
很多少数族裔在找工作时,总是要比其他人更费劲。
无论是面试还是晋升,他们都面临着额外的挑战。
这就像是有人给你设定了看不见的障碍,让你根本无法顺利前行。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优秀的求职者因为名字或者外貌而被无情拒绝,真的是令人痛心。
接下来,咱们聊聊学历。
在如今的职场上,学历几乎成了通行证。
有的人明明才华横溢,却因为没有“光鲜”的学历而被拒之门外。
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想想那些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人,他们的经验和能力,往往比那些只会应试的人更宝贵。
当然,就业平等权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共同推动。
企业要建立更加公正的招聘机制,打破那些潜在的偏见。
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更多,支持平等就业。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
再来谈谈社会文化。
我们的文化常常会影响人们对就业的看法。
有些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
这样的思想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也让许多男性承受了不必要的压力。
我们需要更新观念,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不再让成见阻碍每个人的机会。
最后,就业平等权的实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目标努力。
通过互相理解和支持,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职场环境。
无论是来自何方,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部分,绝不能小觑。
总结一下,就业平等权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法律案例分析平等权(3篇)
![法律案例分析平等权(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e62e1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5.png)
第1篇一、引言平等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歧视。
平等权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性,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平等权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和保障。
二、案例背景甲市某小区居民张先生(以下简称张)与邻居李女士(以下简称李)因小区内绿化带修剪问题产生纠纷。
绿化带修剪期间,李女士认为修剪人员修剪树木过于密集,导致绿化带内树木遮挡了采光,影响了自己家中的光线。
张先生则认为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不存在问题。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于是李女士将张先生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张先生停止侵权行为,恢复绿化带原状。
三、案件审理(一)法院审理过程1. 调查取证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查取证。
通过现场勘验、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了解了绿化带修剪的实际情况。
2. 当事人陈述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张先生认为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不存在侵权行为;李女士则认为修剪人员修剪过于密集,侵犯了她的采光权。
3. 证据认定法院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法院认为绿化带修剪人员修剪树木的行为符合相关规定,不存在侵权行为。
(二)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案中,绿化带修剪人员按照规定进行修剪,未侵犯李女士的采光权。
因此,法院判决驳回李女士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一)平等权的体现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严格依法进行,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给予了平等的对待。
这体现了平等权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
1.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给予了平等的重视,充分保障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公平的审查,确保了判决的公正性。
(二)平等权的保障1. 宪法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为平等权的保障提供了宪法依据。
论平等权
![论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a256ad8083d049649b665849.png)
论平等权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也是法治的核心价值。
中国社会之所以不能完全法制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平等观念的阙如。
从历史上看,西方社会在对不平等社会关系的调节上,找到了较为合理的机制,并通过法律的规定创设了平等权,其中宗教信仰在西方人格平等机制的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各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出过平等思想,但最后不是把人天生的不平等视为天经地义,就是由于没有找到不平等的解决机制而陷入平均主义,最后又不得不皈依维护等级特权的人治社会。
平等权是人类解决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政治文明,对建立人类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观念的起源平等观念的起源平等观念起于何时?有学者说:"平等作为一种观念,源远流长,几乎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极度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原始人必须共同劳动,平等分配。
这种原始平等而产生的平等观念,曾延续过几十万年。
"也就是说,平等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因原始的平等而产生了。
在原始社会漫长历史时期里,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需要依靠集体并通过集体合作的力量来获取维护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时,人们过着群居集体生活,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合作劳动,劳动成果也归集体所有,集体协商分配使用。
财富大部分为集体共享,它不能为个人垄断而成为役使剥削他人的手段。
一切都是原始自然的,虽然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平等,但不会产生平等的观念。
平等观念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在主观上只可能是被剥削、受压迫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自由、自主,要求社会同等对待,从而达到心理平等的一种感受。
因此,平等观念的产生,根源于私有制,根源于阶级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并出现剩余产品,个人对集体的依赖程度也随之降低,家庭和私有制开始形成,并逐步渗透、瓦解原来的生产占有方式,原始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关系为差别越来越大的财富占有关系所打破,而某些氏族首领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使公众赋予他们的权力成为他们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手段和工具,最终使原始社会为奴隶社会所替代。
论我国就业平等权
![论我国就业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b90fcae8f8c75fbfc77db21f.png)
论我国就业平等权就业平等权,是指就业机会上平等的权利。
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公民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和资格;二是针对特定职位时,公民有相同平台竞技;三是认可合理化的差别待遇,例如对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政策。
平等就业权,不是一种道德要求,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平等权在劳动就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每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都应有获得工作的权利,这一权利不因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但是目前公民平等就业受到诸多限制,就业歧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维护就业平等权,就必须反对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就是指条件相等或者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者受雇者在就业时,由于受到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升迁、培训机会等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其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的现象就业歧视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它不仅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而且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现阶段主要存在的就业歧视的形式有性别歧视、农民工歧视、户籍歧视等。
《就业促进法》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几种常见的歧视行为,但是这种列举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那《就业促进法》未规定的其他的歧视行为就不算歧视,这对以后的劳动者维权行动造成了困难。
目前我国的现有制度存在缺陷1.立法上存在不足。
一是现实中许多就业歧视现象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可循;二是就业歧视的判断规则不清晰;三是我国立法中除了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就业所实施的特殊保护措施外,并没有关于就业歧视的其他例外规定,这不符合国际就业歧视立法的一般规则;第四,规定过于笼统,不利于实际操作2.我国缺乏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3.行政救济渠道不畅通。
《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权,但是如何操作并未规定。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ee71ef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c.png)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一、本文概述平等权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它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平等权的宪法保护问题,通过对平等权概念、内涵及其历史演进的阐述,分析我国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与实践现状,进而提出完善平等权宪法保护的路径和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平等权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平等权的内涵和外延,接着回顾了平等权的历史发展,包括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包括宪法原则、宪法条款以及宪法实施机制等。
文章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平等权宪法保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平等权与差别对待的界限模糊、平等权司法救济途径不畅等。
文章提出了完善平等权宪法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明确平等权与差别对待的界限、完善平等权司法救济机制、加强平等权教育宣传等,以期为我国平等权宪法保护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平等权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之一,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在宪法学的视野中,平等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自然法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及人权理论。
自然法学说认为,人类生而平等,这是天赋的权利,不可剥夺。
自然法学家们主张,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而平等权则是这些自然权利中的核心。
在自然法的逻辑下,任何国家或政府都无权剥夺或限制人们的平等权,其唯一的任务就是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
社会契约论则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为平等权提供了理论支撑。
根据社会契约论,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建立了国家和政府。
这种契约的本质是平等的,因为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享有同样的权利。
因此,平等权不仅是人们自然拥有的权利,也是他们通过社会契约赋予自己和后代的权利。
人权理论则是现代平等权理论的重要来源。
《中国宪法》 第八章 平等权
![《中国宪法》 第八章 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9b97cd25804d2b160a4ec03f.png)
2.在宪法总纲部分,具体规定了平等权运用原 则与领域。如宪法第4条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 等的原则,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 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宪法 第5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 和法律的特权。 3.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部分,宪法首先规定 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明确平等 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平等权的内容与类型
一、平等权的内容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 任何公民都受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越法律规定的任 何特权。 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实施法律、执行法律 和适用法律上平等。
2、禁止差别对待与合理差别
构成歧视应满足如下条件: 一是存在着区别待遇; 二是此种区别具有不良的效果; 三是该区别的理由是被禁止的。
二、平等权的效力
1、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与宪法原则具有一般约束力, 它约束一切国家机关活动与公务员的活动。 2、平等权效力能否约束私法关系是学术界有争议的 问题。公法原则适用于私法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趋势。私人之间的关系能违反平等原则。
三、平等权的限制 1、基于平等权的相对性与合理的差别性,
宪法确定了平等权的界限。具体表现为平等 权例外条件的规定,主要有规定公务员政治 行为的界限与范围,其言论自由、结社自由 权受限制;军人受军事法院的审判;人民代 表的言论免责权与不受逮捕权的规定;军人 及其家属的社会优待权;妇女权益的特殊保 护等。
四、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1、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2、平等权集中体现了宪政要求 3、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平等权的存在形式有其特点。 平等权性质: (1)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权利性; (2)平等权是法制的原则或宪法原则; (3)平等权一方面具有综合权利体系的性质,同时 又有作为宪法指导原则的性质。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96a051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0.png)
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一、本文概述平等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体现了社会公正和法治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通过对平等权内涵的阐释、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以及平等权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现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公民对平等权的认识和重视,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阐述平等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平等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文章将分析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包括宪法原则、宪法条文以及宪法解释等方面,以揭示宪法对平等权保护的重要性和保障力度。
再次,文章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平等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平等权保护的成就和经验,展望平等权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公民对平等权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平等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平等权的内涵与外延平等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和体现。
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平等,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有何差异,都应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不得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特权。
二是实质上的平等,即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保障,以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平等权的外延则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治权利方面,平等权表现为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在经济权利方面,平等权要求公民在就业、分配、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平等权的概念
![平等权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ee146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0.png)
平等权是指每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平等权的概念源于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社会阶层等身份特征。
平等权的核心原则是公平和正义,旨在消除不平等和歧视,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平等权包括许多方面,如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就业权、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平等的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保障了每个人平等地获得教育、工作、参与决策和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
然而,实现平等权并不容易,因为社会中存在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平等。
为了推动平等权的实现,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立法保障、宣传教育、倡导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和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权利。
一、平等权的定义: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二、法律地位平等权是各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三、基本含义公民的平等权有以下含义:1.所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2.所有公民都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得因人而异;4.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四、基本内容1.男女平等2.民族平等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五、延伸内容1.所有的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2.任何公民享有的平等权都不是绝对的,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3.公民的平等权主要是指执法、司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的平等;4.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而非行为能力的平等。
因为行为能力因人而异,而权利能力人皆有之。
所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仅是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
六、具体含义首先,平等权并不只是指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严格地说,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义务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法律适用平等,即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在保护或惩罚上一视同仁,不可因人而异;四是法律界限平等,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出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论平等权
![论平等权](https://img.taocdn.com/s3/m/dca562164431b90d6c85c7c2.png)
论平等权摘要:平等指在人与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适用同样的法律和司法程序。
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斗争中,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
平等本来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观念。
近代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平等这一法治的最基本原则,平等成为现代法律的特征之一,如果法律不能做到起码的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就绝对不是公正的法律平等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宪法权利,更重要的是,平等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平等权的渊源平等的价值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的哲学就存在着平等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阐明了平等的思想。
他提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
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其中个别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平均的)正义,矫正的(平均的)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他从正义论出发,认为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
入中世纪以后,平等的观念又被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
基督教《圣经》宣传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
《新约》中多次说明,从人的本性看,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美国开过元勋托马斯·杰弗逊指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有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总之,平等的价值观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和我们的法律中。
平等这个词成为一种原则、一种信条、一种信仰、一种宗教。
平等权在各国法律中的体现据统计,世界上142个国家的成文宪法中,有117部都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人的平等权利”,占82.4%。
如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国《人权宣言》的第一条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6条规定:“”……法国宪法第77条第3款规定:“全体公民,不论其出身、种族和宗教信仰,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平等权
国际法学院法学5班王鑫响2014121189
一、平等权的概念
平等是指在人与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适用于同样的法律和司法程序。
近代宪法上的平等主要指形式平等。
所谓形式平等,是不考虑每个“具体”的人天然的差异,认为每个“抽象”的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起点相同,因此也被称为机会平等。
为了克服自由竞争后形成的贫富差距扩大等严重的结果不平等,现代宪法吸收了“实质平等”的原理,形成了“以形式平等为主,以实质平等为补充”的平等观。
所谓实质平等,是指因为特定的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与其他人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实质上为公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缩小由于形式上平等造成的差距,又叫条件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实质平等只是对形式平等的修正和补充,不能完全取代形式平等;实质上的平等不是绝对平等,不同于结果平等,不是平均主义。
综合上述,平等权是指公民要求国家同等保护,不受无理的差别对待的权利。
具体而言,平等权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1)国家立法机关在立法时要平等对待,为实现实质平等应当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2)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要一视同仁,不得“差
别对待”。
二、平等权的特征
(1)平等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权利。
提到平等权的保障,必然对某一领域中不同的个体进行了比较,或者是同类个体,或者是不同类个体,由此产生了是否平等的问题,需要通过平等权的诸多理论进行论证。
(2)平等权根植于其他一切权利之上的权利。
平等权不像其他权利那样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其权利性主要体现在其他权利的行使或实现的过程之中。
(3)平等权是保障性权利。
平等权在权利体系中居于超越的地位,是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三、我国宪法中平等权的内容
平等是指在人与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适用于同样的法律和司法程序。
近代宪法上的平等主要指形式平等。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斗争中,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原则。
从宪法的这一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来看,我国公民平等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并在行使权力时受到平等的保护。
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
因为行为能力因人而异,而权利能力人皆有之。
所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仅是法律范围内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
2.男女平等。
其目的在于确认并保护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我国现行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与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
3.民族平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所处地域及背景的不同,导致了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保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保障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国宪法对民族平等问题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4.宗教平等。
我国现行宪法在承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确认宗教平等原则,宪法不仅对于各种基本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都规定不分“宗教信仰”,而且在第36条中还明确规定:“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
四、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平等权的内涵既包括形式平等,又包括实质平等。
形式平等要求
一律平等,实质平等承认合理差别。
所谓合理差别是指为了保障实质平等,立法时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并且是在合理程度上的差别。
不合理差别是指立法时采取的没有合理依据的差别,或者超出合理程度的差别。
也就是说,某项立法在进行差别对待时,要具有合理的目的或理由,且该项立法所采取的差别手段和幅度应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否则就构成了不合理差别。
合理差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人生理上的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2)根据民族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异(3)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对任职者采取的资格限定。
(4)根据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而对从业人员权利进行特殊的限制和保护。
五、结语
平等权作为宪法和法律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贯穿了整个法律,是一部法律的灵魂。
但由于现实的原因,事实上宪法中的平等并未能很好的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
维护平等权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吾辈当尽其所能,上下求索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