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p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c395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3.png)
诊断
02
临床诊断
01
02
03
观察乳腺外观
观察乳腺是否有红肿、热 痛等炎症表现。
触诊检查
触摸乳腺组织,检查是否 有硬块、疼痛等症状。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慢性 疾病、感染史等,有助于 判断病因。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检查
通过高频超声探头观察乳 腺内部结构,发现炎症病 灶和脓肿。
乳腺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乳腺钙化灶和 结构改变,有助于诊断恶 性病变。
急性乳腺炎
乳房疼痛、红肿、发热,可能伴有寒 战、高热等症状。
慢性乳炎
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可能伴 有乳房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等症状 。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乳腺炎
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发病机制与乳 汁淤积、乳头损伤等因素有关。
慢性乳腺炎
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外伤、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 制可能与乳腺组织增生、炎症反应等有关。
MRI检查
高分辨率的MRI检查能够 更准确地判断炎症范围和 程度。
病理学诊断
细针穿刺活检
细胞学诊断
通过细针穿刺获取乳腺组织样本,进 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通过乳腺溢液、穿刺液等获取细胞样 本,进行细胞学诊断,有助于鉴别良 恶性病变。
手术活检
对于疑似恶性病变或无法确诊的病例 ,可进行手术活检,获取完整组织样 本。
治疗
03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 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炎症发展
。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如 布洛芬等。
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
炎症中的魔鬼——非哺乳期乳腺炎
![炎症中的魔鬼——非哺乳期乳腺炎](https://img.taocdn.com/s3/m/cb6a7b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2.png)
炎症中的魔鬼——非哺乳期乳腺炎对于哺乳期的女性来说,有一种疾病非常痛苦,那就是——哺乳期乳腺炎。
谈到哺乳期乳腺炎,很多有过相关经历的女性朋友都会谈之色变,比如寒战、高热、红肿、疼痛等等。
那么,在熬过哺乳期之后,乳腺炎就不会发作了吗?其实并不是的,还有一种炎症中的魔鬼——非哺乳期乳腺炎。
那么,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呢?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哪些症状,怎样防治呢?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什么是非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又被称为慢性乳腺炎,具体是指患者的乳腺附近组织出现炎症的疾病。
相比于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起病较慢,有疼痛、肿块的现象,并且疾病容易复发。
非哺乳期乳腺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
其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比例较少,也被叫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具体是指在乳腺小叶内肉芽中性病变,属于良性病灶;浆细胞性乳腺炎比较常见,大多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都属于浆细胞性乳腺炎,也被叫做导管周围乳腺炎和导管扩张症乳腺炎,具体是指由浆细胞浸润病变和导管扩张为基础的非细菌性、慢性乳腺炎症。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哪些病因?非哺乳期乳腺炎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两种不同类型的病因各不相同。
其中,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主要与乳头内线、长期吸烟或者吸入二手烟、细菌感染、乳管堵塞造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与感染因素、泌乳因素相关,并且口服避孕药物、体内激素水平和创伤都可能会引起肉芽肿性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哪些症状?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状比较类似,主要症状包括乳腺疼痛、乳头溢液和乳头内陷和乳头肿块。
其中,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在慢性病变的过程中,乳腺肿块可能会继发急性感染,出现脓肿的现象。
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当脓肿出现破溃后,可能会出现乳腺溃疡、窦道或瘘管,很难恢复到原先的样子。
非哺乳期乳腺炎如何治疗?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来说,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分别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1e861c6a58da0116c1749e1.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导语:女性在哺乳期对乳房稍有护理不到的地方就特别容易引起乳腺炎出现,然而有很多女性在非哺乳期也容易出现一些乳腺疾病,往往会对女性带来很大
女性在哺乳期对乳房稍有护理不到的地方就特别容易引起乳腺炎出现,然而有很多女性在非哺乳期也容易出现一些乳腺疾病,往往会对女性带来很大的痛苦,而其中慢性乳腺炎就是发病率极高的一种,往往会让很多女性出现胸部疼痛,不及时治疗特别容易引起病变,那么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方法,下面一起了解一下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外科慢性乳腺炎的治疗:呈放射状切开引流,以免伤及乳络、乳晕、乳头;乳房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管穿刺抽脓,外敷乳腺治愈膏(贴)或金黄散;亦可用火针引流,用一根较粗的金属针(4毫米)或三棱针,用火焰烧红,快速刺入脓肿处。
然后迅速拔出。
预防保健
慢性乳腺炎,是产妇常见的疾病,并严重地影响母婴双方的健康。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由于认识问题,多数轻防重治。
本病是可以预防的,病后要防变,能得到控制。
1、妊娠期的乳房卫生极为重要,从孕后6个月开始,每天用清洁水或中性肥皂水擦洗乳头、乳晕,或用白酒(75%酒精也可)棉球蘸涂乳头及乳晕,以提高局部的抵抗力。
2.、对先天乳头畸形的,在孕后(其实是愈早愈好)加以矫正。
可用小酒蛊扣在乳头上,外用布带固定;或用吸奶器吸出,每日1~2次,或行乳房按摩,或用手轻柔的牵拉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c44ef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e.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痛和有时伴有化脓性分泌物。
本文将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多是由于乳腺内疾病引起,如乳腺囊肿破裂、乳腺导管闭塞、感染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诱因。
长期穿紧身衣、外伤、乳房慢性充血也可能为其诱发因素。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红、肿、痛。
患者常感觉乳房灼热、针刺样痛,乳房皮肤红肿,乳头溢液,有时还伴有发热、乳房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疼痛剧烈,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在病史询问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等情况;体格检查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乳房的外观、乳头溢液的性质,以及是否伴有乳房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判断是否感染。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感染药物来控制炎症感染,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对于乳房化脓者,需要进行乳房穿刺引流,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保持乳房干燥清洁,避免乳房受到外伤,同时还可以进行乳房按摩、热敷等物理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痛和有时伴有化脓性分泌物。
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缓解患者疼痛有重要意义。
对于怀疑患有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危害更大
![非哺乳期乳腺炎危害更大](https://img.taocdn.com/s3/m/c39d782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1.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危害更大
非哺乳期乳腺炎危害更大
很多女性患上了乳腺炎,都会感到很惊讶,不是只有哺乳期的女性才能患上乳腺炎吗?其实不然,非哺乳期患上了乳腺炎危害更大!
而当自己被诊断出患上乳腺炎的时候,不少女性都十分吃惊。
非哺乳期竟然也会患上乳腺炎!
其实,确实是这样。
专家指出,女性在非哺乳期也会患上乳腺炎——浆细胞乳腺炎。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乳腺炎比哺乳期的乳腺炎更为严重,因此,女性千万不要以为非哺乳期就高枕无忧了。
注意非哺乳期的乳腺炎
专家指出,浆细胞乳腺炎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它是由于乳腺导致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失常,乳头和乳晕下乳腺导管人有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积聚,导致乳管扩张,继之乳管内积聚物分解,因分解的化学性产物不断刺激乳管周围的组织,引起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需要注意的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特点复杂多变,因此有多种命名,女性也不要因此而弄混淆。
如果病变进一步扩张,可形成一炎性肿块。
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而成脓肿,脓液中常混有粉渣样物,在乳头乳孔中亦有粉渣样物排出,则称为“粉刺样乳腺炎”。
又因在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白
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尤其以浆细胞最多,故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以上的文章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了,对于非哺乳期的乳腺炎需要特别重视,可能癌变的几率很大,应该要积极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诊治共识(讨论稿)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诊治共识(讨论稿)](https://img.taocdn.com/s3/m/8a217654a8956bec0975e3ea.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诊治共识(讨论稿)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疾病防治学组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4-03-21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一组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及乳腺脓肿为主要表现,甚至形成乳腺周围瘘管或窦道。
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MDE/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LM)。
其发病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女性。
关键字:非哺乳期|乳腺炎症|诊治共识|(讨论稿)定义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一组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及乳腺脓肿为主要表现,甚至形成乳腺周围瘘管或窦道。
主要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MDE/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LM)。
其发病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阻塞学说乳头内陷、乳管阻塞导致分泌物的阻滞,在引起无菌性炎症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本病发生。
感染学说肠球菌、厌氧性链球菌、布鲁氏杆菌、分枝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导致本病都有报道。
最新研究显示肉芽肿性乳腺炎同棒状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吸烟国外文献显示重度吸烟与MDE/PDM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密切相关,但其机制目前并不清楚。
其他因素有学者提出GLM同自身免疫因素、服用避孕药物、高泌乳素血症、外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组织病理学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镜下病变乳腺导管高度扩张,管壁高度增厚,囊腔内充满粉红色颗粒状浓稠物质,扩张导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包绕。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镜下可见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呈多灶性分布。
病变中部常见中性粒细胞灶――微脓肿。
临床分型隐匿型以乳房胀痛或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
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头溢液常呈间歇性,多为单侧溢液,可发生在多个导管,溢液可为血清样,也可为白色或奶酪样等。
肿块型该类疾病首诊的主要表现,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扁平或结节状,可伴有乳头内陷。
非哺乳期乳腺炎如何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如何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46865a7680203d8ce2f24bb.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如何治疗
现在医院有太多的乳腺患者到医院就诊了,太多的女性患有乳腺疾病了,这需要给位女士的高度重视了。
还没有任何乳腺疾病的女士们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最好每年做一次乳腺检查。
如果你患上了乳腺炎那么就请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近年来,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
所谓非哺乳期乳腺炎应包括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和老年期。
各个生理时期均可发生乳腺炎症。
婴儿期及青春期的乳腺炎常系体内激素的失衡。
出现乳房肿胀、隐痛,或出现结节,是一种非细菌性,有自限与自愈过程的炎症表现。
这里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则是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
本病发病并不罕见,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
治疗方法如下:
急性脓肿型:应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行脓肿引流术。
术中如见扩张的导管内有脓液流出,应作适度搔刮,刮除病变的导管。
单纯切开引流易复发。
炎性肿块型:只要炎症局部良好,即使有中央脓肿形成,还应力争切除炎块及周围的扩张导管。
慢性瘘管型:可作瘘管切开,扩大引流,或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炎症组织和扩张的导管。
切口可I期缝合或延期缝合。
尽量保留乳房。
当久治不愈的瘘管或读发瘘管伴乳房严重变形者,可以考虑作皮下乳房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
部分年轻患者可同期或择期作乳房再造术。
得病其实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如果你过度的担心你的病情这可能会是你的病情加重,我认为治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摆放好你的心态,要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疾病,你放心你的病情远远没有医生所说得可怕,祝您身体健康。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详解 女性必看!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详解 女性必看!](https://img.taocdn.com/s3/m/3df07e896bec0975f465e2ca.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详解女性必看!
导语:说起乳腺炎,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产褥期产妇,但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发率却也是直线上升的,那么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具体有哪些呢?
说起乳腺炎,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产褥期产妇,但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发率却也是直线上升的,那么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症状具体有哪些呢?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
急性乳房脓肿型:患者突然出现乳房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
体检常可扪及波动,部分病例脓肿可自行穿破、流脓。
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
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
乳房肿块型:逐渐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尚清楚,无发热史。
此型常倍误诊为乳腺癌。
慢性瘘管型:常有乳房反复炎症及疼痛史,部分病例可有手术引流史。
瘘管可与乳头附近的输入管相通,经久不愈,严重者多发瘘管及乳房变形,且常有反复流脓及乳房内或在瘘管周围出现炎性肿块。
怎么鉴别非哺乳期乳腺炎
检查诊断
B超检查:可见不均质肿块或中心有小脓肿形成或多发小脓腔。
细针穿刺活检:可抽得脓液,实质性者行抽吸细胞检查,可见炎症细胞。
病理检查:脓肿壁、瘘管壁及切除的完整肿块病理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凡青、中年人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急性脓肿、炎性肿块及慢性反复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常规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0926ca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f.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疗常规1、概念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1mastitis,NPM)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导管周围乳腺炎(PDM)>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1M)0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是一组良性疾病,但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多次手术后仍易复发,脓肿反复破溃形成窦道、瘦管或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广大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MDE/PDM与G1M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案截然不同,预后有别,加强这两种疾病的分类诊断对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该病认识不统一,诊疗方案也争议较大。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治疗原则和新进展并结合病人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2、NPM致病危险因素目前,引起该病的确切因素仍不明确。
MDE/PDM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吸烟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等。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是多数专家仍然倾向G1M是一类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其发生还与泌乳因素、感染因素(尤其是棒状杆菌感染)相关,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创伤、体内激素水平、口服避孕药物、种族差异等。
2NPM的诊断NPM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结核和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3、临床表现MDE/PDM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而G1M通常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尤其是妊娠后5年内。
该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疹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4、辅助检查项目4.1推荐检查项目对所有疑诊为NPM的病人,乳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X线摄影适用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的病人,对于35岁以下,超声显示典型良性特征的病人,可不行该检查。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dabb69dd3383c4ba4cd285.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育龄期、有哺乳史的女性中比较多发,且单侧发病率高于双侧发病率,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皮肤红肿、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表现发生率次之,少见乳头凹陷现象。
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且包括多种临床表现,容易反复发作,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与患者临床特点相结合,制定对应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点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在非哺乳期出现的一组炎症性病变,该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属于难治性反复性乳腺病变,严重损伤患者的乳腺功能,以如乳头脓性溢液或血性溢液、乳腺包块、非周期乳腺疼痛、乳腺红肿、乳头凹陷等临床表现为主,因此需要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1]。
基于此,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35.3±10.8)岁。
1.2方法所选患者均接受乳腺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肿块大小、病变范围、有无液性暗区、回声、患侧淋巴结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育龄期、有哺乳史的女性中比较多发,且单侧发病率高于双侧发病率。
见表1:2.2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皮肤红肿、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表现发生率次之,少见乳头凹陷现象。
非哺乳期乳腺炎PPT
![非哺乳期乳腺炎PPT](https://img.taocdn.com/s3/m/7ce166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7.png)
02
诊断
医学检查
触诊
医生通过触摸乳房,检 查是否有硬块、疼痛、
红肿等症状。
乳腺超声
利用超声波检查乳腺组 织,观察是否有炎症、
脓肿、囊肿等病变。
乳腺X线检查
对于年龄较大或高危人群, 可能需要进行乳腺X线检查 ,以筛查乳腺癌等疾病。
血液检查
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沉 等指标,以评估炎症程
度。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其他乳腺疾病
非哺乳期乳腺炎还需要与其他乳腺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乳腺增生、乳 腺囊肿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乳房疼痛、肿块等症状,但发病机制和 治疗方法不同。
03
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生素治疗
根据炎症的病原体类型选 择合适的抗生素,以控制 感染和炎症。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和红肿等症 状,如布洛芬等。
教训
患者A在哺乳期间未能及 时处理乳腺炎,导致炎症 扩散至非哺乳期。
病例二:康复过程与后续状况
康复过程
患者B,28岁,在非哺乳期出现乳房 疼痛和红肿,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 病情迅速好转。
后续状况
教训
患者B在发病后及时就医,避免了病 情恶化。
患者B在康复后定期进行乳房检查, 未发现异常。
病例三:预防措施与家族经验
预防措施
保持乳房清洁卫生,避免乳头受 伤和细菌感染;在哺乳期间及时
处理乳腺炎,避免炎症扩散。
家族经验
患者C的母亲曾患非哺乳期乳腺炎, 因此C在哺乳期间特别注意预防措 施,避免了患病。
教训
家族中有乳腺炎病史的女性应特别 注意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非哺乳期乳腺炎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d4df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2.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乳腺炎是指乳房内的乳腺组织发生炎症的疾病,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炎的一种严重形式,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的患者,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乳房的触诊、超声检查等,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在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其次,抗生素是治疗化脓性乳腺炎的常见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生素,以消灭病原体,防止感染的扩散。
此外,局部热敷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热敷来促进乳腺淤积物的排出,缓解乳腺疼痛和肿胀。
热敷还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除此之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化脓性乳腺炎的重要手段。
对于严重的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尤其是伴有脓肿形成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可以有效清除脓肿,减轻患者的症状,加快康复。
最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乳房受到挤压和外伤,保持乳房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的扩散。
饮食方面,患者需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帮助身体加快康复。
总之,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希望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护理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85f0b1376baf1ffc4fadd7.png)
龙源期刊网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护理作者:周瑞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4年第07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女性非哺乳期的一组炎症病变,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
其发病率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女性。
近年来此病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病的早期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乳头溢液、乳晕处炎性包块,有时可伴有急性炎症反应。
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易与乳腺癌混淆,病变发展会形成乳房脓肿,脓肿可逐渐增大,向周围浸润形成小脓肿,也可因穿破皮肤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窦道。
病变易复发,多处穿破皮肤或多次切开引流可造成乳房大范围的被破坏、变形或瘢痕累累。
给女性带来极大的痛苦,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创伤性脂肪坏死和乳房血肿。
有不同程度的暴力伤,创伤后出现感染时间一般在1周至数月内。
②乳腺导管扩张症。
导管扩张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既往乳汁滞留沉积所致。
③乳头炎。
见于先天性乳头发育不良,如畸形、凹陷及乳头不易清洁者,或有乳头咬伤史者,易发生细菌侵入和乳腺导管堵塞,随后出现疼痛,扪及包块、局部红肿,部分乳头可见脓点。
④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既往的哺乳期乳腺炎可能残留的细菌易于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诊疗建议通过乳房触诊、乳腺彩超、乳管镜、乳房磁共振或穿刺病理检查来确诊本病。
由于部分乳腺炎性病变可通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痊愈,因此,及早正确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日常保健1.勿穿紧身上衣及过紧内衣。
2.保持乳头清洁干燥,清除乳头部粉刺样分泌物,预防感染。
3.患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如脓肿切开当取半卧位,以利脓液引流。
4.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大便通畅。
心理调护。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8abbb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3.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疾病,主要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时期,临床表现不同于哺乳期乳腺炎,其特点是疼痛和乳房肿胀。
本文将主要就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临床特征1、发病原因前者主要是感染引起,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常见于月经前期乳房充血,尤其是有乳房增生、乳腺纤维瘤、囊性乳腺、乳腺导管扩张等乳腺病变的女性;另一种无特定原因性,有时称“良性口腔乳头炎”,不与孕、哺乳及中年妇女有关,通常为单侧发病。
2、临床表现非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主要为乳房的肿胀和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乳房溢液和乳头破皮出血。
乳房肿胀以腺体肿大、乳头弥漫性红肿,有时可以见到局部红、热、疼痛,与空洞样结节相似。
乳头外表光滑、无分泌物,有时可见到由增厚角化层引起的毛状物。
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对纤维囊性乳腺疾病有较好的诊断意义;活组织检查:对于病变不仅限于乳头的患者,尤其是排除小乳头癌、导管癌需要做活检。
二、诊断1、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乳房的肿胀、局部红、热、疼痛、乳头破皮出血等临床表现进行判断;2、影像学诊断:超声检查及乳腺 X 线摄影三、治疗1、非手术治疗基于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患者临床表现轻微,不会进展到急性脓肿或化脓性乳腺炎,建议保持乳房清洁、维持好体位,避免过度刺激、穿紧身衣服或低胸裙子,避免摩擦或磕碰乳房,还可以适当卧床休息和热敷等,以促进乳腺导管的通畅。
2、药物治疗适用于特定病因的药物治疗,如黄体酮替代治疗、消炎药和疼痛止痛剂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通过调节内分泌平衡,缓解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是对于疗效不佳或者是病变顽固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选择保乳手术或者全乳房切除手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四、预防措施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不吸烟,适度摄入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避免穿紧身衣裤或低胸裙子,避免乳头或乳腺受到过度刺激或挤压,定期进行乳腺检查等。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eeeb12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c.png)
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治疗方法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通常发生在哺乳期的女性身上。
但是也有一些非哺乳期的女性出现乳腺炎的情况,特别是乳腺炎化脓更是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因此,了解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的蔓延,消炎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和发热的症状。
此外,局部热敷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脓液的排出。
对于一些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切开引流来清除脓液,缓解患者的症状。
其次,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是要保持乳房的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其次是要选择合适的内衣,避免穿着过紧或者合成材质的内衣,可以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
另外,避免乳房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撞击,保持乳房的舒适和安全。
最后,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耽误病情。
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进程。
总之,非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是一种常见但也较为严重的乳腺疾病,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日常护理等多方面因素。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注意日常护理和生活细节,以促进康复。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对患者有所帮助,早日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炎块期 此期又可称为“肿块期”。导管内积聚物增多,导管壁的炎症浸润和纤维组 织增生加重,导管破坏;进而导管内积聚物穿通导管进入到管周和乳腺间质,发生强 烈的炎症反应并形成肉芽肿,病变累及周围乳腺组织,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肿块。由 于肉芽肿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易误诊为结核,但是该病无干酪样坏死可 与结核鉴别 。此期中,有些病例表现为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故被称为“浆细 胞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仅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病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浆细胞 的存在并不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必要特征,反而是不很常见的细胞反应。
• (5)吸烟 • Bundred和Dixon均认为吸烟6)结核杆菌感染
• 许涛等[20]最新研究显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抗酸染色查出结核菌L型感染率 为60.7%,牛型结核菌卡介苗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竞高达73.2%,故推 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可能与结核菌L型感染相关或可能为乳腺结核的亚型。
• (3)有学者从乳头溢液、乳晕部脓肿穿刺或乳头漏管中均分离和培养出厌氧菌, 认为该病是厌氧菌在乳管内滋生引起的化脓性炎症,侵及皮下波及导管经乳导 管穿通后可形成瘘管。
• (4)内分泌失调,尤其是泌乳素水平升高,长期溢乳上抵抗力下降可能引起乳 管分泌物聚集、阻塞乳管引发乳管周围炎,继而发生浆细胞性乳腺炎。
• ②亚急性期,约3周,炎症样症状消失,出现乳房肿块,并与皮肤粘连,可形 成脓肿,溃破后形成乳瘘。
• ③慢性期,病情反复发作,肿块持续存在,呈橘皮样变,可见乳头内缩,临床 上很难与乳腺癌相鉴别。
超声特点
• 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位于乳晕后或乳晕周围,腺体内可探及边界不清,形态 不规则的低回声区或囊实性混合性结节,病灶中心区回声相对强,边缘区回声 弱,为炎性机化所致,常伴有导管扩张。肿块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无包膜、 无恶性特征,导管呈囊状,尤其是串珠样扩张,病灶内可见不丰富的血流信号, 血流阻力指数小于0.70。有瘘管形成者,乳晕处可见一虫蚀状低回声管道、 管壁边界清楚、走形多不规则,挤压该低回声管道时,多有分泌物自瘘口溢出。
• 乳腺导管纤维化收缩可牵拉乳头造成乳头回缩,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炎症导致腋 下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易误诊为乳腺癌。即使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也可能因抽吸到 肉芽肿的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而误诊为“癌细胞”。炎症明显时,肿块表面皮肤 出现红肿,诊断相对较容易。此期,临床检查虽可扪及明显的质硬肿块,但钼靶X线 片上常无明显的密度增高阴影,此点可与乳腺癌鉴别。B超检查可见低回声肿块内有 小的液性暗区和散在强回声光点或斑,周围有粗大的扩张导管,与乳腺癌的表现不符。
• 常常根据其不同病理过程将其分为不同的期别:导管扩张期、炎块期、脓肿期 和瘘管期。
• 导管扩张期 开始是乳头和乳晕后方的输乳管扩张,其内积聚含脂质的分泌物。 此期可没有明显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所以也称作隐匿期 。乳管扩张和分泌 物积聚的最初原因尚未明确。但是,大部分病人尤其是年轻病人常常有患侧或 双侧乳头的先天性内陷。因此,乳头的发育不良可能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导管内积聚物分解、刺激可引起导管壁的炎症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因此,此 期也可有轻微的炎症表现。乳头后方可扪及增粗、变硬的乳管,挤压乳管,乳 头处可见有“奶酪”样物质被挤出,也可以是黄色、稠厚或带有血迹的液体, 涂片做细胞学检查可见炎细胞、红细胞或泡沫细胞。此期手术切除,病理切片 表现为导管扩张和炎症。
• B超检查为炎性肿块,内有脓液积聚。脓肿穿刺可抽出稠厚、血性脓液,多无 臭味,细菌培养常常无细菌生长
• 瘘管期 乳腺导管扩张症炎块期病变切除不彻底易复发,造成近乳头处的切口 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慢性瘘管。脓肿期病变加重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 口常常经久不愈。即使经过换药伤口愈合后,绝大多数病人会在数月内炎症复 发并再次破溃,破溃次数越多,从伤口愈合到再次复发破溃的间期越短。最终 常常在乳晕边缘遗留一经久不愈的慢性瘘管口。多发的脓肿破溃后可在乳晕周 围形成多个瘘管口。合并感染的细菌一般为革兰阳性球菌或厌氧菌。此期可迁 延数年,常逐渐加重,诊断上一般不容易误诊。
• 脓肿期 导管扩张期或炎块期病变呈急性炎症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称 为脓肿期。脓肿一般在乳晕区,也可能围绕乳头形成多个脓肿或形成很大的炎 性肿。表面皮肤多呈红肿表现,局部压痛,可有波动感,同侧腋窝可扪及肿大 淋巴结。此期易于诊断,一般不会误诊。
• 病人一般少有全身症状,偶有病人出现发热、下肢皮肤散在类圆形结节性红斑, 皮肤科会诊或活检多为“脂膜炎”,具体机制不明。
乳房外伤、炎症、乳晕区手术,造成乳腺导管瘀滞不畅,分泌排泄功能异常, 导致乳腺导管扩张,乳管内脂类降解产物分解,反复刺激乳管及乳晕中组织细 胞,出现乳晕周围局限性慢性炎性浸润病变。
• (2)大多数患者发病并无明显诱因,故有人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小叶内、小叶周边、乳腺间 质及导管周围均有CD20、CD3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也有少量呈CD68阳性的体 积较大的巨噬细胞弥漫浸润。
• (1)临床特点: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在35岁~40岁经产妇女,非哺乳期多发。 乳晕深部肿块常为首诊症状,部分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浆细胞性乳腺 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①急性期,约2周,类似急性乳腺炎表现,病变局部可出现红、肿、触痛,常 位于乳晕周围,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腋下淋巴结可肿大。抗生素治疗 有效,可使局部肿胀消退,但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呈隐匿表现。
非哺乳期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
•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又名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 周围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 感染性乳腺化脓性疾病,是一种并不罕见的乳腺良性病变。
病因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因亦尚不明确,有如下几种说法: • (1)先天性乳头内缩或凹陷畸形,导管发育异常,乳腺结构不良,或哺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