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领域理论与及相关研究研究综述

——应心142 吴睿贞1466130008 摘要:从儿童道德发展模式的探究开始,一直到理性与直觉的争论,道德判断

一直是道德心理学内重要的研究主题。与此同时,道德推理水平与道德行为之

间的微弱关系又让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开始质疑研究道德判断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国内对于被誉为“第三代的建构道德心理学”的社会领域理论的介

绍和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介绍社会领域理论,和解释近年的一些新的道德

心理学研究,总结出社会领域理论的适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德判断,社会领域理论,理性与直觉,道德伪善

1.问题提出

在哲学的范畴内,从边沁的功利主义,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到后来的自由主义,都对道德问题做过许多的思考和讨论。但无论是以最大化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还是强调不仅要讲“善”,还要追求有品质的善的美德伦理学以及强调个人利益的自由主义,这些道德哲学家几乎都是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的:“道德基本上是处理人的关系的,讨论人如何对待其他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发展,创造性和价值,力求扬善抑恶、扶正祛邪。”(Jacques P. Thiroux,2008)

而在心理学领域内,道德被划分成知、情、意三个成分,分别对应着道德推理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道德心理研究的重点都在放在了通过理性地道德推理和道德认识所得到的道德判断上;

对于道德情感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负性情感是道德学习、良心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维持的根本,是道德的核心;对于道德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家则会关注共情、观点采摘与亲社会行为(安.希金斯-D’.亚历山大德罗,2002)。由此可见,相较于心理学家,哲学家们更多的是道德认知这一成分范围内去理性地讨论道德。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会,个体是具备道德判断的知识和能力的,但却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说很多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总有各种理由让他们铤而走险。因此,就有研究者开始质疑道德推理的作用。对于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二者关系的元分析表明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并且,研究道德推理的工具及被试的年龄会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吴鹏,2014)。

2.道德判断的“情”“理”之争

传统的观点看来,道德判断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一个人行为或特性的好坏做出评价。持理性观点的是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强调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之前是需要经过认知加工和推理的理性思考过程的。心理学家使用道德两难问题作为材料,让被试设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场景,会做出怎样的行为抉择。然而,相对于被试选择何种行为,认知心理学家们更关注的是行为选择背后的理由。通过访谈、记录这些理由,柯尔伯格构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具有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的个体其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服从、惩罚定向(第一阶段)和利己主义定向(第二阶段);习俗阶段的个体是好孩子定向(第三阶段)和权威秩序定向(第四阶段);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比较少,将道德视为是一项灵活的可适当转换

的规定,他们往往是社会契约、人权和民主法治定向(阶段五)和个人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六)(Ross D.Parke,2014)

然而,由于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道德问题时经常使用道德两难问题为材料,跟实际生活中做道德判断的情形产生分离。另外,道德推理只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推理才能形成的推论也不断遭到质疑,认为道德判断也可以是直觉的、无意识层面获得的。其中以Haidt、Greene、Moll等人推崇的社会直觉理论为主。他们主张道德判断是可以无意识、靠直觉形成的,而理性的道德推理则是在做出道德判断之后的说服过程。Haidt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个理论。当人们听到“亲生兄妹发生性行为”的事时,几乎不怎么需要复杂的道德推理,就可以轻易做出判断;并且,做出道德判断之后,个体才会给出一系列推理得到的理由。不少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需要快速对道德问题做出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试想,倘若在每一次的的人际互动、人境互动中都要做复杂的道德推理,这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由此可见,某些条件下,社会直觉理论似乎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后来,为了调和二者的关系,Greene就提出了双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认为社会影响既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道德直觉而产生作用,评价道德判断、道德行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承诺之间的一致性(喻丰,2011)。然而,双加工模型看似是直觉理论和认知理论的结合,但依然没有解决个体在做道德判断时,什么情况下会使用理性通道,什么时候会使用感性通道。

3.社会认知领域理论

国内道德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道德判断认知理论和社会直觉理论之间的情理之争,而对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的讨论则并不多。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又被成为领域理论,是Turiel等人在1980年,基于柯尔伯格和皮亚杰的理论所提出的,被誉为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之后“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第三代”。

3.1理论的提出

Turiel是柯尔伯格的学生,早期随从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推理。随着研究的深入,Turiel质疑柯尔伯格只研究儿童道德思维的形式,忽视了不同道德问题也有内容上的区分,而这些不同的内容应该有着不同的形式。也就是说,Turiel认为,柯尔伯格的理论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应用于实际当中,正如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直觉因素一样,是忽略了道德问题内不同内容的划分。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Turiel回到了皮亚杰的理论,借用其相互作用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建构主义理论的根基:个体是利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力来建构道德的。

3.2基本观点

道德判断的起点是社会领域的区分,起初Turiel只提出了道德领域和社会习俗领域,后来的研究者还补充了个人领域和哲学领域;个体将需要作出判断的问题做领域区分后,就可以依据该领域内的道德推理形式,最终做出道德判断。此外,Turiel并没有抛弃柯尔伯格的主要观点,他也认为思维和判断的发展是决定道德发展的基础;儿童道德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序列的,但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不同,Turiel认为发展是在各个领域内部相对独立的进行的,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3.3领域理论的三大主题

领域、背景与文化,是领域理论的三大主题,分别对应着领域理论自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