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私学

合集下载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

孔子私学与我国当代民办教育摘要私学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在我国春秋中叶。

而孔子则是我国春秋中冶最负盛名的教育家。

其思想对我国民办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我国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经验。

关键词孔子私学民办教育反思私立学校,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公立学校而言的。

“主要是指由私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团体通过投资、集资等方式所创办和维持,并在其学校的运行及内部管理方面享有较大自主权的学校。

”私立学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而孔子所创办的私学及其教育思想对我们有很大影响,民办教育更是从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和精华。

一、孔子私学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理念,并给我们很大启发。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孔子认为,好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知识,还得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当中有威信。

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具备高超的知识及交往能力。

其次,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冲破阶级界限,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什么人都可以进入他的课堂学习。

但遗憾的是,他把奴隶排除在外,认为奴隶不配接受教育,这无疑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陷。

另外,孔子还常常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补偏纠弊,也即: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还抛砖引玉,循循善诱,根据学生反应逐步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

总之,孔子还有其他的如:注重德育、主张提问及主动学习等对我们今天的私立学校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我国当代民办教育对孔子私学的传承与发扬“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到1997年,全国私立小学有1806所,普通中学1702所,职业中学689所,中等专业学校1036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20余所,各级各类民办高校在校生约1066万人,招生约991万人,在校职工约52万人,投入的办学资金约124亿元人民币,接受捐赠约6.4亿元人民币。

”可见,与孔子私学相比,我国私立学校不管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和发展。

孔子的教育实践历程

孔子的教育实践历程

一、早年教育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他的家庭原本是贵族,但到他父亲去世时,家境已经衰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质。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学礼于老子”,这说明他在早年就接受了正规的教育。

二、创办私学孔子在早年便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

因此,他毅然决定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创办私学后,“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私学教育中,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智、体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有教无类”,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有志于学习,就愿意收为学生。

他还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三、教学实践1. 品德教育孔子认为,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

因此,他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他经常引用古代圣贤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例如,《论语·颜渊》中记载:“子曰:‘君子以仁为体,以礼为用。

’”这句话强调了仁、礼在君子品质中的重要性。

2. 语文教育孔子在语文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他还要求学生阅读《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增强文学素养。

3. 礼乐教育孔子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乐素养。

他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做到言行一致。

此外,他还亲自教授学生音乐、舞蹈等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修身教育孔子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修身品质。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要有同情心、宽容心。

此外,他还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

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

“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孔子私学六艺名词解释

孔子私学六艺名词解释

孔子私学六艺名词解释
孔子私学六艺指的是孔子所提倡的六门学问,也被称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礼仪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心和互助。

2. 乐:指的是音乐和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娱乐的艺术形式。

乐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3. 射:指的是射箭,是一种军事技能,也是古代士人应具备的一项技艺。

射箭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力、专注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4. 御:指的是驾驭车马,类似于现代的驾驶技术。

御技能的掌握需要人具备对动物的驾驭能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熟练驾驭车辆。

5. 书:指的是书法,是通过笔墨纸砚来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

书法强调笔画的工整、形体的美感和书写的意境,是士人必备的学习项目。

6. 数:指的是数学,包括算术、几何、代数等数学内容。

数学对于人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教育的鼻祖,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曾对整个人类文明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的,他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

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

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现象,在政治上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在学术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学在四夷”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标志着春秋领主制的崩溃,意味着思想的大解放,神的世界的枷锁开始被打破,人的价值得到一定的尊重,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这新旧交替,思想解放的大变革时期,“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应运而生,成为变革旧制度的先锋战士也是势所必然。

孔子作为士阶层的优秀代表,承历史之重托,拓社会之未来,首先提出“仁者,爱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颜渊的卓越认识,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新士人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揭示了更高的人格,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世界。

春秋末期,中国社会的现实使孔子深深认识到人的真正的作用。

他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乱臣十人而宇宙平”;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穆公取百里奚“一霸天下”。

然而,人才难得,“才难,不其然乎”。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

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

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

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

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

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一、设立私学,“有教无类”孔子以前,学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学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很有限的。

孔子恐怕是创办私立学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学生中大多出身贫贱。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学?因为孔子收费十分低廉。

《述而》篇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即干肉,十条为束,“束”即十条干肉。

这是古代用来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礼物是微不足道的。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

孔子设立私学而不以赢利为目的,又能平等地对待他的学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层人民中间的传播。

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办私立学校的'办学者们学习的。

二、“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寓教于乐”思想孔子教学不是单纯的灌输,他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创,至尽仍被视为经典之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等,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乐学”思想。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运用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颜渊就曾感慨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启发式”是“乐学”的前提,“乐学”是学习的最佳境界。

孔子弟子能达到三千人之多,且“贤者七十二”,这与他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乐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反省当代许多人奉为法宝的“苦学”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点什么?三、“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他也确实是这样实践的。

《颜渊》篇中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而孔子针对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学识,便有三种回答。

在《先进》篇中,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话回答他们,公西华提出疑问,孔子说道:“求也退,故进之。

孔丘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孔丘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孔丘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孔丘(孔子)是中国古代先哲之一,被誉为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创办的私学,也被称为儒家私学,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丘的私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研究、礼仪文化、道德修养等方面,而他的教学方法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和实践教学。

首先,孔丘的私学注重经典研究。

在他的教学中,经典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论语》等,这些经典被孔丘视为道德准则和学问传承的重要工具。

他通过不断阅读、讲述、解读经典,教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意和要义,教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礼仪文化也是孔丘私学的重要内容。

孔子非常注重社会礼仪和人际关系的规范,他认为通过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修养。

在他的教学中,孔子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教导学生恭敬、尊重、宽容、诚实等道德规范,通过亲身示范和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此外,道德修养也是孔子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强调仁爱、礼让、忠诚、诚信等美德。

他通过故事、比喻、警句等方式,给学生们提供正面的榜样,引导他们认识到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倡导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质疑和探索去发现真理。

他常用“例”和“典”启发学生,通过引用经典中的例子和典型人物来阐述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孔子还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促进互动和思考。

此外,孔子注重师生互动。

他不仅是一位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良师和朋友。

他对学生们关心备至,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他常常通过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启发和激励学生们不断进取。

最后,孔子还注重实践教学。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他注重学生的行为实践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道德准则。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治国以礼”(《论语·先进》)、“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而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教育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下面笔者从首创私学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一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孔子的一生,大部分从事教育活动。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本来也想从政,但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

他曾经多次谋求出仕,但遭到权贵的排斥,因此最终未得重用,甚至不得不出走国外。

虽然鲁国的掌权者也曾经想拉拢他,但他认为他们不走正道,不愿合作,于是退而在家讲学。

他是最早创办私学,进行私人讲学的人。

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37-50岁之间,第三个时期是在他的晚年,即68-73岁之时。

他的私人讲学非常成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这些弟子有许多是从远方慕名而来的。

七十二位贤者,有的以学问闻名,有的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卿相。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而设,所谓“学在官府”,不仅奴隶和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奴隶主下层也很少受到教育。

而孔子兴办私学,广收学徒,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一个人不管他出身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孔子收徒,学费很低,只要“自行束修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弟子。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

比较贫寒的平民,只有交得起十条以上的干肉做尊师礼,就可以接受教育。

十条干肉,一般的家庭还是准备得起的。

这样就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为普及教育开创了先河。

由于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一律施教,使许多出身低微的平民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从而也就有了成贤的机会。

由于孔子率先兴办私学,使得后来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如下是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具体内容如下: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育的作用(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孔子认为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要发展,要重视教育条件和人的生活环境。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外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普及教育,有利于文化下移。

四、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五、教育内容与方法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的教育传统,提出他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相结合等。

六、论道德教育以“仁”和“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

孔子不仅看重道德知识,还重视道德行为,为此还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

七、论教师孔子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后人称之为“万世师表”。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教育任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作用方面,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要治国首先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首先是“庶”,即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同时,孔子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理,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的确,教育只有在经济发展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能力去建立学校,配置教学设施,安排与组织教学活动。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其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个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正真的人,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讲的:“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但是,孔子将人分为了“生而知之者”的上智、“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的中人、“困而不学”的下愚三类,断言有不移的上智与下愚,这是不科学的。

在教育方针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的主要内涵是:教育的对象不分华夷、不分贵贱,凡是愿意学习并且在学力、学习时间、经济条件上都许可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这一方针规定了孔子创办私学的受教育对象,指导着孔子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孔子广泛的吸收学生,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到了普通平民,满足了普通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长知识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吗?

长知识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吗?

长知识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吗?
文史小知识
文化人必备
每日一问。

私学,与官学相对,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产生于春秋时期。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
何学术可言。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纷纷流落出走,其中一部分人成了诸侯的学官,但也有一部分人流落民间,这些人中的有识之士就以个人的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私学。

鲁国的柳下惠、郑国的邓析都曾开设私学,传授文化知识。

这些人或早于孔子,或和孔子同时,所以,孔子不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办了比较系统的有规模的私学,史载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私学教育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可算中国开办私学的第一人。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 孔子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孔子简介
0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01
教育公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贫富。这
启示我们现代教育应注重教育公平,打破地域、贫富等限制,让每个人
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02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才能,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育。这启示我们现代教育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
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重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进 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
德育为先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教育,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知识更 重要。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认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02 孔子教育思想的 核心理念
仁爱之心
仁爱作为道德最高准则
编纂六经,奠定儒家教材基础
六经的编纂与整理
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编纂 了《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 为后世儒家教育提供了基本教材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通过编纂六经,孔子将古代文化 知识系统化,为后世儒家教育提
供了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思路。
经学传统的形成
孔子所编纂的六经成为后世儒家 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渐形成了经 学传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

略论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

略论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

略论孔子私学的历史作用私学作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产生大约在春秋中叶时期,当时除孔子办的私学外,还有郑国邓析办的私学、鲁国少正卯办的私学。

但最富盛名的当属孔子创办的私学,为当时开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孔子大约从三十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前后长达四十年之久,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显学”。

与私学相对应的是商周时期的官学,这种官学的特点是学校直接控制在宫廷之中,教师由宫廷中掌管文化事物的大臣兼任,教材深藏在宫廷中的文化典籍,学生只能是天子、公卿和诸侯、大夫的血缘亲族。

这些特点决定了官学由贵族阶级所包办,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官学的教育。

探究孔子私学的历史意义可以从私学相对于官学的进步性着手。

孔子创办的私学,首先,在招生范围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地区不按地位,广招门徒,孔子的学生不仅身份很杂,有贵族也有平民,同时也来自四面八方,如鲁、卫、齐、楚、、宋、陈、吴、秦等地。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使得教育的范围得以延伸到不同阶级的人群中。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注入了新的精神,孔子作为春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私学,主要内容还是传承了官学中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但孔子在释礼时,注入了“仁”的精神,提出”人而不仁,如礼和”,“礼”只是的形式,“仁”才是借由“礼”要达到的目的。

此外,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其独有的教育理念。

一是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教学对象自身的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据教学对象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孔门的弟子的强项各不相同,成绩也不太一样,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文学”,有的长于“政事”,但都能凭借自己的所长,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启发教育的理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不替学生说,而是引导学生说,到了学生实在想不清楚,说不出来的时候再推一把,然后再努力给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

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

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

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

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

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

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

山即称“ 尼山”,位于曲阜城南)。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

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

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 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

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

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

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

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的教育贡献

孔子的教育贡献一、办私学,有教无类,教六艺,开民智。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贤人七十,以后又办学,从此私学在中国普及起來。

私学的传统从那时认来传承到现代。

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典籍。

编《春秋》,《周易》,《诗经》,《六艺》,是非常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丰碑。

我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或基本的贡就是这两点。

历代统治者给他封了许多头衔,但落实的是大圣先师,师才是基本的,其他的都是师的定语。

所以,孔子的基本贡献是当老师,教学生,为学生编写教材,传播中华文化。

三、普及与传抪中国文字1、要教学,首先得教学生识字。

私学延续了二千多年,中国字延续了二千多年。

中文的普及,延续与学校不可分。

2、字的传抪。

中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古文,隶书,楷书。

这个传承得益于学校的古今字教育。

文字传递的功勋,与孔子办学有关,与老师有关。

这是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教育与生产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生产,首先是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里包含人的生产)。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文字的保存与传递(纵向传承),传播(横向传远)。

那么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率先自觉地从事着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是中华民族黑暗中的一盏伟大的明灯。

是这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

虽然诸子百家也有贡献,但他们都不及孔夫子的贡献。

孔夫子的学生也会吸收其他各家的优点。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教育哲学。

他的德育哲学是仁,礼,德,他的方法论是中庸,他的发展观是修身,齐家,治國,平天下。

他主张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优先。

诗,书,礼,乐,射。

他的治学方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通过《诗经》的教学,认识植物与动物及音乐,通过射的教学习武强身。

通过游历认识社会。

孔子以后,又有孟氏之儒,荀子的孙氏之儒,汉代儒家,宋明儒学等。

他们对孔子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儒家的典籍有:1,《论语》,2,《孟子》,3,《大学》(曾参编),4,《中庸》(子思编),5,《诗经》(孔子编),6,《尚书》(孔子编),7,《仪礼》(孔子编),8,《周礼》,9,《周易》,10,《春秋》(孔子编),11,《左传》,12,《公羊传》,13,《毂梁传》,14,《孝经》,15,《尔雅》(最早的字典),等等。

孔子对我国教学理论的贡献

孔子对我国教学理论的贡献

孔子在我国教学理论中的巨大贡献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在封建社会就享有至高的地位。

但是他的地位并非完全是由统治者推崇才树立起来的!因为他对于中国的贡献非常大,几乎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曾经受益于他,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1.孔子私学的背景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因为他除了是思想家外,他还是个教育家。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社会属于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周王朝所建立的制度和礼仪很多都已经消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春秋之前是西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只是当时的学校有一个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有学而民间无学,当时的人们只有到官府才能学习到知识。

不仅如此,而且连书也是只有官府才有,百姓是没有书的;当时学习"六艺"的器物和实际演习也是只有官府才有条件;就是说当时学校、学术都由官府把握,比当时的官员学有所长,但是他们的知识却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传给其他人,造成当时官员各从其父的情况,学术也是垄断的。

这个现象在封建王朝早期屡见不鲜,比如班彪、班固、班昭都是一家人,且都善于著史;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也是个史官。

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个制度叫做:"礼不下庶人",由于学校和教育都是由官府直接把控的,普通百姓无法读书,也无书可读,直接剥夺了百姓受教育的权利。

当时的学校,如设立在王都的国学,只面对王族子弟和贵族子弟开放的;设立在王都郊外的乡学是针对奴隶主开放的,可能偶尔才会有一两个平民入学就读,几乎可以说在西周平民没有入学的机会。

但是随着西周统治的渐渐瓦解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开始相继争锋,官学式微,私学兴起。

孔子应势也开办了自己的私学,他虽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是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学校,比如经常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关于私学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私学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私学的名言名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孔子的作文600字1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七露”,眼露、鼻露、耳露、齿露,虽然不那么英俊,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圣人。

通过《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学,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

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

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

所以主张“有教无类”。

这是一个故事: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与弟子探讨最多的便是学习。

他教育弟子要勤奋学习,说好学是达到仁德的必经之路。

看看孔子的好学是怎样的。

子曰:“君子食物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是多么重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时常温习,不也快乐吗?把学习当成人生的快乐,孔子不但好学,而且达到了乐学、善学的境界。

特别是孔子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拜老子为师,认为“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而后自强不息。

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

一个我们教育者心中的先师。

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孔子的作文600字2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私学孔祥骅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事业与治学的历程时说他自己是"三十而立"。

孔子自述的"三十而立",除了指他在三十岁时已熟悉、精通《六经》等古代的大量文献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面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形成了他的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典范的立身处世的思想法则,确定了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原则比较完整的伦理观、政治观、社会观。

这里,我想除了以上两层意思外,另外的意思就是在孔子三十岁时,他开始在民间创办私学,"始教于阙里",并以小型学术团体的形式,开始了儒家学派早期的学术活动。

这时的孔子已是一个为鲁国人所周知的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知名人物,求教他的学生自远方接踵而至。

从他三十岁起,一直到他仕鲁之前,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创立私学和从事传授"六艺"的教学方面。

大约在孔子三十岁左右时,他开始招收第一批弟子,这中间有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

孔子的另一位著名弟子子路,也属于这第一批弟子之列。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拜孔子为师时大约二十一、二岁。

子路出身贫贱,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对孔子很不尊重,还欺凌过孔子,但孔子以德折服了他。

子路后来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可靠的学生。

在孔子招收的第一批弟子中,还有伯牛、冉有、子贡、颜渊、闵损等人,这批孔子的早期招收的弟子,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程,这主要是技艺、节文之事。

这些课程在周代是属于小学的课程。

其重点是培养德行,陶治性情,多从事于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准备由他们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平民是无资格得到求学机会的。

自从孔子创办私学后,才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在鲁国引起很大震动。

由于招收一大批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教育培养,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孔子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学活动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收集古代的文献典籍,为了弄清三代文化的演变,孔子早有去洛邑的打算,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京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当守藏史的老聃博古通今,通晓礼乐文明的源头,明白道德学问的归宿。

我们还得向这位智者求救哩!"南宫适将孔子的这一赴周都采访的愿望报告给鲁昭公,"请与孔子适周",鲁昭公还派出车马仆役,支持孔子师生这一次长途出国访问活动。

事实上,施教是贯串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根据《史记》记载,他在民间创立私学的教育活动最初开始于三十岁,即他赴周都游学前后,他的第一批学生中如鲁国的贵族弟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是在这时候拜他为师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创办私学、始教阙里的第一阶段。

从三十七岁到五十岁,即从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由于当时鲁国政治是"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与这些权臣合作,坚持"卷而怀之"、"邦无道则隐"。

《史记.孔子世家》说:"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时期孔子的弟子中,不仅有来自齐、鲁的学生,还有来自楚、晋、秦、陈、吴各国的弟子,孔子弟子几乎遍及当时各诸候国。

这段时间可以算是第二期。

孔子晚年招收的子游、子夏、曾参等人,与他早期招收的弟子有所不同,则属于后一辈的弟子。

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课程是古代的文献,也就是后来的"六经"。

所谓门徒三千,当然有点夸张,就是"七十二贤",也不是同时共学的。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孔子讲学洙泗的第四时期。

《论语》上记载,樊迟请学为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孔子的学生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学费、生活费从和而来呢?这里有一点值得探讨,孔子办私学的经费是从何而来的?考查孔子几十年的创办私学实践,可归纳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首先,孔子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

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

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有道",不得不依靠"志士仁人",就必须在办学中坚持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

只有那些自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是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

孔子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在孔子看来,这些"君子儒"应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改革中去。

孔子办学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

孔门教学分成四科,孔子是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材,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修养最高;政事以冉有、季路最出色;言语有宰我、子贡;文学有子游、子夏。

其中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曾为列国大夫或邑宰,子贡常相鲁、卫,在施政上很有政绩。

至于他晚年招收的弟子,则专门致力于学术教育的活动,如曾参、子夏、澹台灭明、商瞿等。

曾参设教于武城,孟轲称其弟子有七十人(《孟子.离娄下》)。

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均是他的弟子。

子夏在孔门中是传经之儒,汉代学者称儒家经学均由他所传授。

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诸侯。

此外,还有商瞿传《易》。

澹台灭明和子夏的教育事业,又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传播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孔子一生除了有四五年的从事政治、为官治国外,几乎都用在教育事业上。

他在政治上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他的教育目的是达到了。

传说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也有说七十二人。

即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

教育对象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办学,就是所谓王官之学,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

民间不能流传学术文献,那时是没有私学的。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口号,也是他创办私学的最大特点。

造成古代贵族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主要因素除了出身以外,另一个就是知识的鸿沟,这对于当时的贵族政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所谓"有教无类",历来有不同解释。

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这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送给他十条干牛肉,孔子就收他做学生。

由此可见,孔子办学,向学生收的学费是很少的,大体上说?quot;有教无类"的重大意义,在于孔子招收学生已经打破了贵族和平民出身限制,不管是什么出身的学生,他都给予他们同样的学习机会,一律平等地看待他们,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

这种不分富贵贫贱一律教育的作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是自孔子创始的。

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其办学规模可谓空前。

由此可见,孔子办学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论语.阳货》上记载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明确宣布,人之成为各种不同的人,主要是后天的影响造成的。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张瑞番《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基于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从而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甚至贱人奴隶的范围,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

这个重大突破正是孔子通过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对教育的垄断地位,才得以完成的。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万世师表"而为世人所崇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他通过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从而为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进步。

教育内容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夏、商、周贵族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十分简单的,谈不上有多少理论性、知识性的教材,这是与当时的文化尚处于较低水平有关的。

《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上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里的礼、乐、射、驭(同御)、书、数等六艺,指的是保氏对国子(贵族子弟)施教的内容,其中射、御是属于军事性质的技能,这种军事技能以及和技能相配合的礼、乐活动,是当时贵族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所必备的素养。

此外,礼是指待人接物的礼仪,乐是指音乐、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还得掌握一些书写和计算的知识技能。

这就是孔子之前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

孔子在教学中,仍然采用这种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使他的学生在这六个方面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是,孔子在办学中,又对教育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课书。

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这六部书,也曾被列为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但那时还是未加工整理的、十分庞杂零乱的,并且充满着"怪、力、乱、神"荒诞迷信的内容,只是到了孔子手里,才排除了重巫、重鬼的重天命的宗教鬼神文化的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终于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

经过孔子整理的"六艺"或《六经》的这一套教本,在中国古代的学校中,一直被使用了两千多年。

《礼记.经解》上记载了孔子对"六艺"或《六经》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