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2019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1.3《古代印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1.3《古代印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发展和成就;

2.知道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创立者、特点、内容和影响,

3.掌握佛教创立与传播的史实

能力目标:探究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增加对不同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代四大文明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有哪些同学已经阅读过了,它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翁有哪些?他们要到什么地方取经?取什么经?

《西游记》中的西天,其实就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印度,唐僧他们要取的就是古代印度的佛教典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即南亚。

2.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一样,印度河孕育了灿烂的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也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古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3.早期文明遗址的出现

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前18世纪。它曾经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

4.国家出现: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定居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陆续出现了一些小国家。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1)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2)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3)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4)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

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种姓制度的特征: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不得外婚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然而随着马木路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早期佛教繁多,出于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从而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主张修行以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和烦瑣复杂的宗教仪式,否认必须通过婆罗门祭司才能修行得道。

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西游记》中取经的情节,就是到古代印度,学习佛教典籍。

现代印度的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国教,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课堂总结】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