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11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 2. 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和规范体系 3. 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最常见:主题班会) 5.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 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 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解决学业不良的办法:
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立场转换策略; 态度改变策略; 兴趣转换策略; 内在激励策略; 任务驱动策略; 关系人互动策略
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
一、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 种学生评价方法,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 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 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 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二、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基于真实性评价思想而采用的学生 评价策略之一,主要适用于对各科教学或者某种 学习兴趣领域进行评价,以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 发展及其个体差异。
第四节 班级学生评价
一、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
学生评价大致正在发生这样几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 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第五,强调多元评价。 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及其功能
(一)班级的含义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
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 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 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称为班级。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的太学,采用大班讲课的形式; 宋代的三舍法、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将学生按照上中下 三个学阶进行教学,按考试成绩依次分班的制度;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班级授课制,始自新型学校的产生 和新式教育制度的萌发。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清朝1862年 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一)班主任的主要角色 教育者 组织者 指导者
(二)角色转变
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班主任必须实行从管理
者角色向指导者角色的重心转移。
第二节 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
一、班级群体的发展
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主要从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1)共同的群体意识; (2)一定的群体规范; (3)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 (4)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
这类群体并无明确的目标、任务,成员之 间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明确,群体内也并不 存在某种严格的组织体系。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点:
(1)以共同利益、爱好或观点一致为基础,以感情 为纽带;
(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3)在群体内可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 (4)有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5)有内部不成文的奖惩规范或方式; (6)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
2. 西方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欧洲,兴起于 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世界上它是 第一家);最早使用“班级”作为专有名 词来描述学校教育活动情形的是文艺复兴 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
之前都是游离形式的班级授课制,没有 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在1632年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后,才形 成的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
班级的功能
1. 归属功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首属群体:家庭 次属群体:学校
2. 社会化功能
3. 个性化功能
4. 选择功能
5. 保护功能
班主任的职责
1.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班主任如何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三节 班级个别指导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一)班级个别指导的一般原理
班级个别指导包括两个侧面: 一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发展性指导; 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 良乃至问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1. 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 教育模式。
2.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 生的自主发展。
3. 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 指导工作的艺术性。
(三)班级个别指导中的惩罚 惩罚时要注意的事项
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
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 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 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 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 的学业迟滞。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 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 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解决学业不良的办法:
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立场转换策略; 态度改变策略; 兴趣转换策略; 内在激励策略; 任务驱动策略; 关系人互动策略
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
一、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 种学生评价方法,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 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 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 面的表现、变化进行的总体评价。
二、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基于真实性评价思想而采用的学生 评价策略之一,主要适用于对各科教学或者某种 学习兴趣领域进行评价,以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 发展及其个体差异。
第四节 班级学生评价
一、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
学生评价大致正在发生这样几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 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第五,强调多元评价。 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及其功能
(一)班级的含义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
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 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往往与学年、 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称为班级。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的太学,采用大班讲课的形式; 宋代的三舍法、元明清各代的六斋法将学生按照上中下 三个学阶进行教学,按考试成绩依次分班的制度;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班级授课制,始自新型学校的产生 和新式教育制度的萌发。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清朝1862年 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一)班主任的主要角色 教育者 组织者 指导者
(二)角色转变
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班主任必须实行从管理
者角色向指导者角色的重心转移。
第二节 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
一、班级群体的发展
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主要从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1)共同的群体意识; (2)一定的群体规范; (3)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 (4)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
这类群体并无明确的目标、任务,成员之 间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明确,群体内也并不 存在某种严格的组织体系。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基本特点:
(1)以共同利益、爱好或观点一致为基础,以感情 为纽带;
(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3)在群体内可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 (4)有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5)有内部不成文的奖惩规范或方式; (6)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
2. 西方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起源于16世纪欧洲,兴起于 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世界上它是 第一家);最早使用“班级”作为专有名 词来描述学校教育活动情形的是文艺复兴 时期的教育家伊拉斯谟。
之前都是游离形式的班级授课制,没有 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在1632年捷克教育 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后,才形 成的班级授课制的系统化理论。
班级的功能
1. 归属功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首属群体:家庭 次属群体:学校
2. 社会化功能
3. 个性化功能
4. 选择功能
5. 保护功能
班主任的职责
1. 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班主任如何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
第三节 班级个别指导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一)班级个别指导的一般原理
班级个别指导包括两个侧面: 一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发展性指导; 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 良乃至问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1. 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 教育模式。
2.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 生的自主发展。
3. 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 指导工作的艺术性。
(三)班级个别指导中的惩罚 惩罚时要注意的事项
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
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 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 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 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 的学业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