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学》PPT课件

膜磷壁酸 壁磷壁酸 表面蛋白:SPA、M蛋白
G-菌细胞壁 特殊结构 (外膜)
磷脂
脂蛋白
类脂A:毒性部分
脂多糖(LPS,内毒素): 核心多糖:属和组特异
特异多糖:种和型特异
完整版课件ppt
22
G+和G-菌细胞壁差异:
特征 强度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外膜 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 较坚韧
厚,20~80nm
牛痘、巴斯德(霍乱、炭疽、狂犬疫苗)、白喉抗毒素动 物血清治愈白喉。
(3) 抗生素的发现:
目前遇到的问题:滥用导致耐药性增高
完整版课件ppt
9
3.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近二、三十年
(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a.传统病原卷土重来; b.新型病原。
(2)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a.采用新技术; b. 各种致病因素的分子机理及调控。
完整版课件ppt
34
(二)细菌的变异现象
形态与结构变异 培养特性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完整版课件ppt
35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突变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转化(transformation)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 游离的DNA片段,通过与染色体重组,获得了供体 菌的部分遗传特性。
转导(transduction)是噬菌体为媒介,把供细菌的基 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后者基因改变的过程。
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命活动规律及与动植 物、人类、自然相互关系。 按研究对象分:细菌、病毒、真菌学 按应用领域分:工业、农业、医学、兽医 按研究方向分:基础微生物、分子微生物学、
微生态学 等
完整版课件ppt
6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与医 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致病机理、免 疫性及有关技术和理论的应用。
药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ppt课件

险较小 · 保存期比较短, · 反复传代有引 · 比较容易掌握 起变异的可能;
A: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保藏温度
缺点:操作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操作简便, 斜面低温 4℃左右 1~3个月 · · 成本低, 保藏法 B:斜面低温保藏法
· 铜绿假单胞菌 保藏温度4℃左右,保藏时间1~3个月,但铜绿假单胞菌不宜 不宜用本法保 用本法保存。
ppt课件
17
2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 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 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 道,是医学全身性真菌感染 病的重要途径,可以引起心 膜炎、肺炎、尿布疹、鹅口 疮、阴道炎、脑膜炎、及败 血症。
白色念珠菌沙氏葡萄糖琼脂白色念珠菌
“种”是最本的分类单位,例:大肠埃希菌
ppt课件 3
一、微生物基本介绍
3、微生物的特点
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
生长繁殖快;
种类繁多,分布广,适应性强。
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和病毒等。
ppt课件 4
一、微生物基本介绍 4.1细菌 药典收录的有代表性的常见细菌有
1大肠埃希菌
ppt课件 25
二、培养基
4、培养的再融化方式 水浴加热 微波炉 电热炉加热 注意: 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只允许一次 融化的培养基应置于45℃~50℃的水浴中,不得超过8小时
ppt课件 26
二、培养基 5、培养基的性能评估
所有购回的、配制好的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试验(培养 基适应性检查) 理化指标(P55) 微生物学指标(P55)
ppt课件
45
四、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定义
A: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保藏温度
缺点:操作相对复杂,成本较高。 操作简便, 斜面低温 4℃左右 1~3个月 · · 成本低, 保藏法 B:斜面低温保藏法
· 铜绿假单胞菌 保藏温度4℃左右,保藏时间1~3个月,但铜绿假单胞菌不宜 不宜用本法保 用本法保存。
ppt课件
17
2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 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 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 道,是医学全身性真菌感染 病的重要途径,可以引起心 膜炎、肺炎、尿布疹、鹅口 疮、阴道炎、脑膜炎、及败 血症。
白色念珠菌沙氏葡萄糖琼脂白色念珠菌
“种”是最本的分类单位,例:大肠埃希菌
ppt课件 3
一、微生物基本介绍
3、微生物的特点
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
生长繁殖快;
种类繁多,分布广,适应性强。
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支原体和病毒等。
ppt课件 4
一、微生物基本介绍 4.1细菌 药典收录的有代表性的常见细菌有
1大肠埃希菌
ppt课件 25
二、培养基
4、培养的再融化方式 水浴加热 微波炉 电热炉加热 注意: 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只允许一次 融化的培养基应置于45℃~50℃的水浴中,不得超过8小时
ppt课件 26
二、培养基 5、培养基的性能评估
所有购回的、配制好的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试验(培养 基适应性检查) 理化指标(P55) 微生物学指标(P55)
ppt课件
45
四、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定义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PPT

采样
根据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采 样方法和采样点,确保采集的样品具 有代表性。
计数与测定
对目标微生物进行计数和测定,得到 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等指标。
01
02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包括稀释、 均质化等,以便后续的检验操作。
03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通过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将目 标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 化,得到单一物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验将越来 越依赖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备和技 术,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快速检测技术
发展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缩短检 验时间,提高检验效率。
高通量检测技术
采用高通量技术,一次处理大量样品, 提高检测的通量和效率。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目录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微生物基本知识 • 微生物检验技术 •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 微生物检验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微生物检验的注意事项与伦理规
范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微生物检验的定义
微生物检验是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检测,以获得有关微生物种类、数量、 形态、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数据,从而判断其与人类健康、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关 系。
按照应用领域分类
微生物检验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医学微生物检验、食品 微生物检验、环境微生物检验等。
微生物检验的应用领域
医学领域
食品工业
微生物检验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诊断疾病、监测传染病、研究病原菌 的特性等。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工业中是必不可少的环 节,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可 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
微生物检验ppt学习教案2024新版

意义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 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 应用,对于保障人类健康、维护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 物,开启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门。
发展阶段
19世纪巴斯德等科学家对微生物进 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与疾病 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03 微生物检验的常 用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
01
02
03
形态学检查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 行初步鉴定。
生理生化试验
利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 需求和代谢产物的差异, 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来鉴 定微生物的种类。
血清学试验
利用已知抗原与待测抗体 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检测 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 物。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 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 规划、实施和监督。
制定质量保证政策和 目标,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制定并执行质量保证计划,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01
02
03
04
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04 微生物检验的实 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微生物学基本原 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的重复性 ,以便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 对照性原则:实验设计应设置对照组,以排除非实验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 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 应用,对于保障人类健康、维护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检验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阶段
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 物,开启了微生物研究的大门。
发展阶段
19世纪巴斯德等科学家对微生物进 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与疾病 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03 微生物检验的常 用方法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
01
02
03
形态学检查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进 行初步鉴定。
生理生化试验
利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 需求和代谢产物的差异, 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来鉴 定微生物的种类。
血清学试验
利用已知抗原与待测抗体 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检测 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 物。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 负责质量保证体系的 规划、实施和监督。
制定质量保证政策和 目标,明确各级人员 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制定并执行质量保证计划,包括质量控制、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01
02
03
04
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04 微生物检验的实 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微生物学基本原 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考虑到实验的重复性 ,以便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 对照性原则:实验设计应设置对照组,以排除非实验因素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PPT课件

13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 然后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把镜检结果及时电话 通知临床医生,并填写初检结果临床通知单。
❖ 常规培养5天,认为阴性者,报告无菌生长, 正常人的血液、骨髓是无菌的,标本中检出 细菌,都应视作病原菌 ﹝需排除污染﹞
14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 ❖ 涂片查抗酸杆菌:脑脊液
24
尿液、粪便标本
粪便 ❖ 涂片检查:当检查霍乱弧菌以及菌群失调优势
菌时需作直接涂片检查。取新鲜标本涂片革兰 染色镜检:
①有无革兰阴性呈鱼群排列的弧菌; ②各种菌在涂片中所占相对比例、推断主 要优势菌; ③有革兰阳性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即报告检 出酵母样菌。真菌也可湿片检查。
25
尿液、粪便标本
❖ 一般培养:直接挑取标本中脓血部分接种SS平 板和血平板严格按照三区划线,保证有单个菌 落的分离,置35℃培养。
(正常人的眼内,中耳及鼻窦内是无菌的。)
30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涂片检查:脓液标本在培养的同时均须涂片, 涂片的结果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另一方面可作为分离培养的质量指标。
❖ 涂片直接做革兰染色,镜下可观察细菌和酵母 样菌。涂片做抗酸染色镜检查抗酸杆菌。
31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注意:对无菌部位的感染,从分泌、粪便标本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两个TTC-沙氏平板及血 平板,置25℃-30℃和35℃孵育24-48h。真菌性 腹泻多继发于抗生素治疗后,常见有白色假丝 酵母菌。
27
眼耳鼻喉拭子
❖ 根据这些部位感染细菌的特点,须用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作分离培养,必要时加选麦康凯, 需分区划线。巧克力平板在CO2 环境中孵育, 利于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 生长。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 然后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把镜检结果及时电话 通知临床医生,并填写初检结果临床通知单。
❖ 常规培养5天,认为阴性者,报告无菌生长, 正常人的血液、骨髓是无菌的,标本中检出 细菌,都应视作病原菌 ﹝需排除污染﹞
14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 ❖ 涂片查抗酸杆菌:脑脊液
24
尿液、粪便标本
粪便 ❖ 涂片检查:当检查霍乱弧菌以及菌群失调优势
菌时需作直接涂片检查。取新鲜标本涂片革兰 染色镜检:
①有无革兰阴性呈鱼群排列的弧菌; ②各种菌在涂片中所占相对比例、推断主 要优势菌; ③有革兰阳性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即报告检 出酵母样菌。真菌也可湿片检查。
25
尿液、粪便标本
❖ 一般培养:直接挑取标本中脓血部分接种SS平 板和血平板严格按照三区划线,保证有单个菌 落的分离,置35℃培养。
(正常人的眼内,中耳及鼻窦内是无菌的。)
30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涂片检查:脓液标本在培养的同时均须涂片, 涂片的结果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另一方面可作为分离培养的质量指标。
❖ 涂片直接做革兰染色,镜下可观察细菌和酵母 样菌。涂片做抗酸染色镜检查抗酸杆菌。
31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注意:对无菌部位的感染,从分泌、粪便标本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两个TTC-沙氏平板及血 平板,置25℃-30℃和35℃孵育24-48h。真菌性 腹泻多继发于抗生素治疗后,常见有白色假丝 酵母菌。
27
眼耳鼻喉拭子
❖ 根据这些部位感染细菌的特点,须用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作分离培养,必要时加选麦康凯, 需分区划线。巧克力平板在CO2 环境中孵育, 利于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 生长。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常识与方法(共158张PPT)

▪ 均质器、试管夹,吸管,移液枪,脱脂棉,牛皮纸,棉绳,纱布,剪刀
第四节 培养基与试剂的基本要求
1. 培养基的种类
按照功能来分
① 基本培养基 常用的有牛肉浸液、牛肉消化汤、普通
营养琼脂、蛋白胨水等。
▪ 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
要的培养基
② 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 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 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 率。
3)培养基性能的控制
① 物理性状
主要是透明度、pH值、硬度等。培养基应有较好的透明度,若有浑 浊、沉淀现象,则会直接影响对细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培养基的pH 值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校正,对于一些生化反应培养基,pH值的正 误直接影响细菌的反应结果和对其进行判断。固体培养基的硬度要 适中,过硬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过软又不利于划线分离。保存菌株 和观察其运动性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硬度也很重要,一般要根据琼脂 的质量适当考虑。
1.办公台 2.文件柜 3.样品柜 4.通风橱 5.实验边台 6,7.无菌台 8.天平台 9.在落地仪器区再加个高温仪器台,放高压灭菌锅、干燥箱、水浴锅、电热板等
2、无菌室的要求 内墙壁光滑,应尽量避免死角,以便于刷洗消毒; 应保持密封、防尘、清洁、干燥。进行操作时,应 尽量避免走动; 室内设备简单,禁止放置杂物; 工作台、地面和墙壁可用新洁尔灭或过氧乙酸溶液 擦洗消毒。。
育、遗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高氏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等.
③半组合培养基——指一类主要由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添加某 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以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的需要。如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 按照培养基性状来分 ▪ 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
第四节 培养基与试剂的基本要求
1. 培养基的种类
按照功能来分
① 基本培养基 常用的有牛肉浸液、牛肉消化汤、普通
营养琼脂、蛋白胨水等。
▪ 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
要的培养基
② 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 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 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 率。
3)培养基性能的控制
① 物理性状
主要是透明度、pH值、硬度等。培养基应有较好的透明度,若有浑 浊、沉淀现象,则会直接影响对细菌生长情况的观察。培养基的pH 值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校正,对于一些生化反应培养基,pH值的正 误直接影响细菌的反应结果和对其进行判断。固体培养基的硬度要 适中,过硬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过软又不利于划线分离。保存菌株 和观察其运动性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硬度也很重要,一般要根据琼脂 的质量适当考虑。
1.办公台 2.文件柜 3.样品柜 4.通风橱 5.实验边台 6,7.无菌台 8.天平台 9.在落地仪器区再加个高温仪器台,放高压灭菌锅、干燥箱、水浴锅、电热板等
2、无菌室的要求 内墙壁光滑,应尽量避免死角,以便于刷洗消毒; 应保持密封、防尘、清洁、干燥。进行操作时,应 尽量避免走动; 室内设备简单,禁止放置杂物; 工作台、地面和墙壁可用新洁尔灭或过氧乙酸溶液 擦洗消毒。。
育、遗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如高氏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等.
③半组合培养基——指一类主要由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添加某 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以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的需要。如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 按照培养基性状来分 ▪ 固体、液体、半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基本知识》ppt课件

自然界中各类环境适应性分析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功能
包括氮循环、有机物分解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生态
如淡水、海水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探讨高温、低温、高盐、低氧等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存机制。
人体内外环境中共生关系探讨
01
人体正常菌群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如肠道菌群对消化、免疫的贡献。
02
在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缺氧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进行厌氧呼吸,产 生乳酸或酒精等代谢产物;在高温条件下,一些微生物会产生耐热性酶和蛋白质,以适应高温环境。
04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基础:DNA和RNA
1 2
DNA作为遗传物质 大多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它们携带 着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全部遗传信息。
转录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遗传信息 被转录成mRNA,为后续的蛋白质 合成提供模板。
翻译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遗传信 息被翻译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 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因突变类型及影响因素
基因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 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这些突 变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与细菌相比,真菌的 细胞结构更为复杂,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真菌的繁殖方式
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如芽殖、裂殖等。
病毒形态与结构
01
02
03
病毒的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 复制方式增殖。
病毒的结构
包括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部分病毒 还有包膜结构。
微生物检验(PPT)

第一页,共十六页。
第二页,共十六页。
第三页,共十六页。
细胞(xìbāo)数量的测定方法----七种方 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 其优缺点,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 微生物学(wēi shēnɡ wù xué)工作中一般常用的是平皿 菌落计数法、计数器法和比浊法。至于哪种 方法比较适合你,得根据你的具体条件而定。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 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第十页,共十六页。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 菌的数量。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 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 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zhī nénɡ)检测含有大量 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 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第四页,共十六胞计数器进行计数。取一定体积的样 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由于(yóuyú)计数室的容积是 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 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本法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 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6、测定(cèdìng)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 稳定,测定(cèdìng)氮、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 胞的质量。此法适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 品。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颜色(yánsè)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很小,用一般的比浊法无法 计数的微生物,比方支原体等,因为支原体 的液体培养物是完全透明的,呈现为清亮透 明红色,因此无法用比浊法来计数,由于支 原体固体(gùtǐ)培养很困难,用cfu法也不容易计 数,因此需要用特殊的计数方法,即CCU法。 它是以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代谢活力为指标, 来计数微生物的相对含量的,下面以解脲脲 原体为例,简单介绍其操作:
第二页,共十六页。
第三页,共十六页。
细胞(xìbāo)数量的测定方法----七种方 法
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均有 其优缺点,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在 微生物学(wēi shēnɡ wù xué)工作中一般常用的是平皿 菌落计数法、计数器法和比浊法。至于哪种 方法比较适合你,得根据你的具体条件而定。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 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 数法
第十页,共十六页。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 菌的数量。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 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 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zhī nénɡ)检测含有大量 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 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第四页,共十六胞计数器进行计数。取一定体积的样 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由于(yóuyú)计数室的容积是 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 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本法简便 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 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第十二页,共十六页。
6、测定(cèdìng)细胞总氮量或总碳量
氮、碳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较 稳定,测定(cèdìng)氮、碳的含量可以推知细 胞的质量。此法适于细胞浓度较高的样 品。
第十三页,共十六页。
7、颜色(yánsè)改变单位法〔colour change unit,简称CCU〕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很小,用一般的比浊法无法 计数的微生物,比方支原体等,因为支原体 的液体培养物是完全透明的,呈现为清亮透 明红色,因此无法用比浊法来计数,由于支 原体固体(gùtǐ)培养很困难,用cfu法也不容易计 数,因此需要用特殊的计数方法,即CCU法。 它是以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代谢活力为指标, 来计数微生物的相对含量的,下面以解脲脲 原体为例,简单介绍其操作: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课件

0<100Fra bibliotek5—
—
0
0
<100
6
—
0
0
0
<10
7
0
0
0
—
<1
四、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5.4.2薄膜过滤法
滤膜孔径不大0于.45μm,直径一般5为0mm,若需要用冲洗 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1不00超m,过l 总冲洗量 不得超过1000m。l
?贴膜 菌面朝上于相应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每 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阴性对照试(验不得有菌生长) ?菌落报告规则每张滤膜上的菌落数应不1超00过cf,u 若滤 膜上无菌生长,以1乘<以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 不再复试;
? 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其中任何一项不符 种项下的规定,应从同一批样品中随,机独抽立样复试两次 ,以3次结果的平均值报告菌数;
? 若供试品的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数、控制菌三项检 均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符合规定,反之 品不符合规定。
四、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5.5控制菌检查
供试品的控制菌检查应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增菌培 实际用量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阳性对照试验加:菌量为10~100cf,u 阳性对照试验应检 出相应的控制菌。 ?阴性对照试验取:稀释液10m代l 替供试液,阴性对照应无 菌生长。 ?按照不同的给药途径,必检的控制菌不同。
造成过度灭菌; ? 培养基保存前应标上名称和制备日期(或到期日期) ? 琼脂培养基不得0℃在或0℃以下存放; ? 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保存,不超过一周
二、培养基
4、培养的再融化方式 ? 水浴加热 ? 微波炉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

2%兔血清肉 汤快速增菌 37℃4h
荚膜肿胀试验
直接涂片
荚膜染色 G染色
0.2ml注射小白鼠 腹腔,8h后解剖
初步报告
涂片G染色、 荚膜染色
初步报告
21
涂片染色: --G染色、荚膜染色、芽胞染色—初步报告 --荚膜荧光抗体染色 核酸检测:核酸杂交 分离培养: --BAP、戊烷脒多粘菌素B平板 --2%兔血清肉汤增菌→分离培养
分解尿素 在牛乳中生长2~4天牛乳凝固→缓慢胨化 触酶(+)、卵磷脂酶弱(+)
11
抗原构造:
菌体多糖抗原:
--与毒力无关,耐热、耐腐败,长时间煮沸仍 能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环状沉淀反应(Ascoli热 沉淀反应)。 --特异性不高,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14型 肺炎链球菌、人A血型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需氧芽胞杆菌属(Bacillus)48个种
与医学有关5个种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 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 蕈状芽胞杆菌(B.mycoides) 巨大芽胞杆菌(B.megaterium) 苏云金芽胞杆菌(B.thuringiensis)
1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 (Bacillus anthracis,B.anthraci )
生长 受抑制不生长 •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联合试验:
青霉素纸片
抑菌环
兔血琼脂平板
24
• 噬菌体裂解试验:AP631炭疽噬菌体 • NaHCO3毒力试验: 接种于含0.5%NaHCO3和10%马血清的平板, 10%CO2、37℃、24~48h 有毒株形成荚膜—黏液型菌落 无毒株不形成荚膜—粗糙型菌落 • 动物试验: 小鼠、家兔或豚鼠皮下接种
14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 3h才能杀灭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PPT

18
小测试
灭菌是否彻底判定标准? 芽孢是否被杀灭
化验室灭菌条件? 湿热 121℃ 、20-30分 干热 160℃ 、 >2小时
19
细菌繁殖
1个细菌20分钟 繁殖1代,1小时
后有几个?
1 2 4 81632? 20 2122232425…
Nt = N0 x 2n
n = 繁殖代数 t = 培养时间 N0 = 细菌起始数 Nt = 细菌生长 t时间后数量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1974年第8版:2000种
1994年第9版4500种
6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
非细胞形态 细胞形态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
蓝细菌 霉菌、酵母
菌 藻类
原生动物
7
细菌
1、细菌特点 2、细菌分类 3、细菌形态 4、细菌结构-染色 5、菌落形态
细菌形态
球状
杆状
弧形或螺旋形
11 11
细菌结构(染色)
G-
G+
12
细菌与菌落
细 单个细菌 菌 显微镜观察
菌 单个细胞繁殖 落 肉眼可见
13
细菌的菌落形态
a.大小: b.形态: c.隆起度: d.菌落边缘: e.表面性状: f.表面光泽: g.颜色透明度:
14
影响菌落形态因素
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20 20
细菌生长周期
微生物数量
稳定期 对 数 生 长 期
衰亡期
延缓期
时间
细菌能否无限繁殖下去?
21
霉菌
1、霉菌 个体形态
2、霉菌 菌体结构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2024)

涂布分离法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微生物检验基本要求ppt课件

12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13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一、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
◆ 临床微生物检验: 为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为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 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 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 卫生微生物检验: 判断水、空气、食品、日用品以及各类公共场所的卫 生状况 指标性微生物
……
2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细菌: 病毒:
沙门氏菌 李斯特杆菌 葡萄球菌 假单胞菌属 大肠杆菌 志贺氏菌 耶尔森氏菌 弯曲杆菌 弧菌
流感&禽流感 肝炎 SARS Norovirus Adenovirus Enterovirus Dengue virus Rinovirus ……
检测频率
检测各个批次或各批号
将结果记录在培养基质量控制表格
37
配制培养基时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基配制操作程序进行配制
每批培养基均应有配制记录 如名称、配制量(各种成分用量)、配制者、配制日期、有效期 以 及性能和无菌试验
无菌实验:
38
配制培养基时的质量控制
性能试验
需借助光镜或显微镜 测量单位为微米或纳米
4
微生微物的生种类物基本知识
§真核细胞型: (eucaryotae)
真菌(霉菌、酵母、蕈类)、藻类 §原核细胞型: (procaryotae)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
体 § 非细胞类:(no cell)
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5
可见范围 肉眼
8
吸收多 转化快
如大肠杆菌在合适条件下,每小时可以消耗相当于 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 而人要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则需要40年之久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13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一、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
◆ 临床微生物检验: 为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为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 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 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 卫生微生物检验: 判断水、空气、食品、日用品以及各类公共场所的卫 生状况 指标性微生物
……
2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
细菌: 病毒:
沙门氏菌 李斯特杆菌 葡萄球菌 假单胞菌属 大肠杆菌 志贺氏菌 耶尔森氏菌 弯曲杆菌 弧菌
流感&禽流感 肝炎 SARS Norovirus Adenovirus Enterovirus Dengue virus Rinovirus ……
检测频率
检测各个批次或各批号
将结果记录在培养基质量控制表格
37
配制培养基时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基配制操作程序进行配制
每批培养基均应有配制记录 如名称、配制量(各种成分用量)、配制者、配制日期、有效期 以 及性能和无菌试验
无菌实验:
38
配制培养基时的质量控制
性能试验
需借助光镜或显微镜 测量单位为微米或纳米
4
微生微物的生种类物基本知识
§真核细胞型: (eucaryotae)
真菌(霉菌、酵母、蕈类)、藻类 §原核细胞型: (procaryotae) 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
体 § 非细胞类:(no cell)
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5
可见范围 肉眼
8
吸收多 转化快
如大肠杆菌在合适条件下,每小时可以消耗相当于 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 而人要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则需要40年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基本知识
微生物定 义 微生物特点 微生物分 类 影响因素 联系实际
44
第二单元 消毒、灭菌方式
一
消毒、灭菌概念
二
热力灭菌
三
化学消毒
45
消毒、灭菌概念
灭菌
杀死所有微生物包 括芽孢和繁殖体
概念
阻止或抑制微 生物生长繁殖
防腐
消毒 杀死病原微生物
同种菌落--特征相似 生长环境 邻近菌落 细胞空间位置不同
15
细菌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16
芽孢
原因
条件恶劣 营养损失
过程
17
芽孢
一个细菌 一个芽孢
一个芽孢 一个营养体
芽孢特点:壁厚密,折光强,不易着色, 耐热,耐杀菌剂,不易杀灭,在高酸中 不易萌发
主要: G-杆菌 (假单胞菌占50%) 危害:释放蛋白酶、脂肪酶;产生苦味;变质 来源: 挤奶、储奶设备;运输、加工、储藏污染;
巴氏杀菌后污染
42
控制措施
奶站车间卫生好,清洗消毒要做 到
净化处理很主要,过滤能够除芽 孢 巴氏杀菌不能少,超高温处要有效
管路严密无死角,产品质量绝对高
巴氏消毒:杀灭90%细菌、全部病原菌 高压蒸汽灭菌:杀灭全部微生物
18
小测试
灭菌是否彻底判定标准? 芽孢是否被杀灭
化验室灭菌条件? 湿热 121℃ 、20-30分 干热 160℃ 、 >2小时
19
细菌繁殖
1个细菌20分钟 繁殖1代,1小时
后有几个?
1 2 4 81632? 20 2122232425…
Nt = N0 x 2n
n = 繁殖代数 t = 培养时间 N0 = 细菌起始数 Nt = 细菌生长 t时间后数量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 消毒、灭菌方式 第三单元 培养基及器皿准备 第四单元 微生物检验基本方法
1
第一单元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一
微生物在生物界地位
二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三
微生物分类
四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五 工厂需要控制的微生物
2
微生物在生物界地位
病毒界 原核生物界
病毒 细菌
6、影响菌落因素 7、细菌结构 8、细菌芽孢 9、细菌繁殖 10、细菌生长周期
细菌特点
原核生物: 呈单细胞 无核膜 二分裂方式繁殖
9
细菌分类
形态分
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
细胞结构(染色) 分
G+、G-
呼吸类型 分
需氧、厌氧、兼性厌氧
代谢类型 分
自养型 、异养型
革兰氏染色是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方法
厚垣孢子
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胞囊孢子
担孢子
TM-00027:36
24 24
霉菌菌落
菌落形态:大,疏松,绒毛状,絮状,蜘蛛网 状,初期无色,后期产生孢子有颜色
25
酵母菌
1、酵母 菌
个体形态
2、酵母 菌
菌体结构
酵母菌
3、酵母菌 生长繁殖
4、酵母 菌
菌落形态
酵母菌个体形态、结构
个体形态:多数单细胞,卵圆、球形、椭圆形
27
酵母菌繁殖
无性繁殖 (为主)
芽殖(普遍) 裂殖
有性繁殖: 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生长周期同细菌
28
酵母菌菌落
菌落: 大而厚,湿润、粘稠、 易被挑起,多呈乳白 色,少数为红色(如 红酵母)
29
微生物
小结
定义 特点 分类
细菌
形态 结构 繁殖
30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其他
渗透 压
营养
因素
pH
水份 温度
微生 物
控制
原奶 微生物
细菌总数: 耐热芽孢
嗜冷菌
39
细菌总数
主要:G+球菌(微球菌、链球菌) 危害:加快产酸;蛋白不稳定;货架缩短 来源:牛体、挤奶用具、盛乳容器
耐热芽孢
• 主要:G+杆菌 (蜡状、枯草、梭状、棒状) • 危害:质量缺陷;有致病性;食物中毒 • 来源:土壤、水、尘埃、饲料
嗜冷菌
10
细菌形态
球状
杆状
弧形或螺旋形
11 11
细菌结构(染色)
G-
G+
12
细菌与菌落
细 单个细菌 菌 显微镜观察
菌 单个细胞繁殖 落 肉眼可见
13
细菌的菌落形态
a.大小: b.形态: c.隆起度: d.菌落边缘: e.表面性状: f.表面光泽: g.颜色透明度:
14
影响菌落形态因素
影响菌落特征的因素: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1974年第8版:2000种
1994年第9版4500种
6
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
非细胞形态 细胞形态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细菌、支原 体、衣原体
蓝细菌 霉菌、酵母
菌 藻类
原生动物
7
细菌
1、细菌特点 2、细菌分类 3、细菌形态 4、细菌结构-染色 5、菌落形态
31
营养
32
水份
• aw<0.9,大部分细菌受到抑制 • 霉菌、酵母菌的孢子和芽孢菌强 • G+> G- c>b
不腐败
霉菌和酵母
aw: 0
0.6
0.7 0.8
干燥食品
火腿等
熟奶酪
酱
球菌
G+ G-
0.9
甜炼乳 蕃茄酱
1.0
牛奶、饮料
浓缩奶
蕃茄酱
33
水份
aw
用来衡量有多少水分可以用来生长
p aw = p0 0 < aw < 1
20 20
细菌生长周期
微生物数量
稳定期 对 数 生 长 期
衰亡期
延缓期
时间
细菌能否无限繁殖下去?
21
霉菌
1、霉菌 个体形态
2、霉菌 菌体结构
霉菌
3、 霉菌 生长繁殖
4、霉菌 菌落形态
霉菌个体形态、结构
个体形态: 丝状真菌,一般多细胞,由营养体与 繁殖体构成
结构:
细胞质
23
霉菌繁殖
无性繁殖 (为主)
pH
0
2
4
67
9
14
酸性乳饮料 PH<4.6 高酸产品
原料奶、纯牛奶 4.6
PH>4.6 低酸产品
TM-00027:54
36 36
气体
好氧菌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微氧菌
37
渗透压
等渗压 高渗压 低渗压
代谢活动 正常进行
代谢活动呈抑制状 态甚至死亡
细胞吸水过分膨大 破裂
38
实际需要控制的微生物
产品 无
p = 实际水蒸气压 p0= 纯水蒸气压
34 34
温度
种类 嗜热菌 嗜温菌 低温菌 嗜冷菌
对温度适应能力分
最低℃ 最佳℃ 40—45 55—75 5—15 30—45 -5—5 25—30 -5—5 12—15
最高℃ 60—90 35—47 30—35 15—20
35
酸度(pH值)
霉菌 酵母
细菌
地位 最低
生物分类 系统
真菌界(真核)
真核原生界 动物界
酵母菌 霉菌 藻类
原生动物
微生物
植物界
微生物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名词, 所有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通称
3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
小
个体
简
结构
低 进化
4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
分布广、种类多 适应强、易变异 体积小、面积大 代谢强